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山河入梦:140年前 清朝考察队穿越横断山之行

2020-11-22 18:00:02
相关推荐

清光绪五年(1879年)早春,位于成都石犀寺的川中最高学府尊经书院,迎来了它的新一任“山长”(即校长),即闻名海内的湘中大儒王闿运。

王闿运是应四川总督丁宝桢力邀而来的。晚清封疆大吏中,丁宝桢素以开明干练著称。对于王闿运,他优礼有加,时常坐论国是。

一次,王闿运郑重提醒丁宝桢:要防备对西藏觊觎已久的英国人。

王闿运不知道的是,对英国人的企图,丁宝桢早就有所准备。

当王闿运溯江而上奔赴川中时,丁宝桢派出的一支小队伍,正行进于成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

晨曦中的横断山脉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王闿运到书院上任那天,小队伍已经出发了7个多月,抵达了历来被视作烟瘴之地的云南边陲……

小队伍的负责人叫黄楙材。

论功名和学术,他都远逊于丁宝桢。

然而,因缘际会,这位生逢板荡的读书人,却以跨越千山万水的矫健之姿,成为当时深具国际眼光的观察者和思想者。

他不仅留下了第一部穿越横断山的日记《西輶日记》,还可能是横断山最早的命名者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万里壮行的背后,一个大变革时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拯救和担当跃然纸上。

黄楙材穿越横断山的日记《西輶日记》 聂作平摄

01

向西:目标印度

出发那天,恰逢七夕。天气潮湿闷热,气温33.3摄氏度。6个人组成的小队伍从成都南门出发,折向西南。这一天,他们只走了短短40华里,夜宿成都双流县。

小队伍行进的路线,就是多年来形成的自成都通往西藏的官道。人烟稠密的成都平原,苍翠的原野如同一张绿色巨毯,上面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村落和小镇。

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秋色宜人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黄土铺就的官道,仿佛一条细细的丝线,时而穿过河流,时而绕过村镇,时而钻进林子。那些与小队伍擦肩而过的人不可能想象得到,就是这几个面色平静的旅人,他们竟然要远行万里。

在100多年前,这样的行程——尤其是考虑到行程的绝大部分路段都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和原始森林——它的危险和带给人的震撼,并不亚于传说中前往印度取经的唐僧所要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难。

小队伍里,除了一名打杂的仆人和一名厨师没留下姓名外,其余4人分别为:章鸿钧、聂振声、裘祖荫和黄楙材。

时年36岁的黄楙材,是小队伍的负责人。他奉了川督丁宝桢之命前往印度,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仿佛是对黄楙材命运的暗喻,1843年,也就是他出生这一年,中英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出版了《海国图志》。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国门被迫打开,庞大的市场吸引了西方资本,列强纷纷染指中国,大清面临豆剖瓜分的窘境。

但是,与此同时,各种和传统中国迥然不同的理念、科学、技术也纷至沓来,为那个时代和时代中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多重选择。

黄楙材原本是江西上高县的一个读书人,16岁即中秀才,却在24岁时抛弃了四书五经,前往华洋杂处的上海,认真研究时务,学习数理、外文和测绘。

列强之中,英国既率先发动侵华战争,也是对中国野心最大者之一。

长期以来,英国人就对与其殖民地印度相邻、地大物博的我国西藏地区意淫已久,屡屡派员探险,甚至企图以边境冲突进行蚕食。1875年的马嘉理事件,导致双方于1877年签订了《烟台条约》,其中一条就是允许英国人进入西藏。

其时,四川总督丁宝桢敏锐地意识到,中英之间很可能在西藏发生严重冲突,而四川向来是西藏的大后方。因此,当务之急是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准备。

准备之一就是派人前往印度考察,以便了解英印情况,据此谋划对策。他认为,只有“先将其山川形势之险易,径途道里之曲折以及人民性情之强弱,了然心目”,才能“以后遇事区处较有定见”。

委派人员时,丁宝桢相中了黄楙材。在他眼中,黄楙材“于地图、仪器、算学各项深得泰西秘妙,且耐劳吃苦亦异常人”,是不可多得的理想人选。

渴望学以致用并建功立业的黄楙材,接受了丁宝桢下达的任务,从而拉开了万里之行的序幕。

在现代交通工具付诸阙如的晚清,从成都前往印度,有水陆两途。

水路即先经岷江、长江抵达上海,再由上海坐轮船到加尔各答;陆路即由成都向西,经康定、巴塘入藏,此后经拉萨、亚东到大吉岭。

两相比较,水路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均远胜陆路。然而,黄楙材背负着了解与西藏毗邻地区山川形势的任务,他只能走危机四伏的陆路。

后来,黄楙材抵达川藏交界的巴塘,却因西藏民众的疑虑而无法西行,不得不由巴塘折而南下,经中甸、大理、腾冲等地后进入缅甸,再从缅甸坐船前往加尔各答。

这样,黄楙材的行踪,先是自东向西跨越了横断山北部,再从横断山北部,顺着横断山的走向南下,穿越了横断山南部,从而在横断山中走出了一个反写的“7”字。

横断山中的梅里雪山 李建摄

02

大地抬升:从成都到巴塘

窗含西岭千秋雪,寓居成都时,杜甫从他位于西郊的草堂极目远眺,能看到天际线上负雪的苍山。

千百年后,如果天气足够好、位置足够高,仍然能从成都市区眺望到隐约的雪峰。

这一线远在100多公里外的雪峰就是著名的四姑娘山,它属于更著名的横断山脉中的邛崃山。

雄壮巍峨而又婀娜多姿的四姑娘山 新华社发(铁岚摄)

关于横断山名字的来源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黄楙材前往印度途中,天天面对那些横亘于前的大山,感叹它们仿佛阻断了道路,因而称之为横断山。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横断山概念最早出自于京师大学堂的《中国地理讲义》。

当然,如果更准确一些的话,横断山脉应该称为横断山系,因为它不是一列山脉,而是多列山脉的总称。

至于横断山系的范围,历来也有多种说法。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陈富斌先生给出的定义是:“横断山系是川西、滇西和藏东一带,岷江和雅鲁藏布江南北向河谷之间,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自东向西包括邛崃山—大凉山脉、大雪山脉、沙鲁里山脉、宁静山—云岭山脉、他念他翁山—怒山山脉、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脉和色隆拉岭七大山脉。区内有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五大河流。这些山川骈列组成东西最宽800公里,南北(我国境内)长约1300公里的区域,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

离开烟柳繁华的成都3天后,黄楙材一行渐渐走进了横断山余脉。只是,其时的横断山还很低缓。

那是邛崃到雅安之间,起伏的山岭上种植着茶树,山原上或是山谷里,分布着大片大片的庄稼地。

黄楙材注意到了西方天际隐隐可见的雪山,烈日下闪射出遥远的寒光。他知道即将进入山区,却不知道大山将如同一个永不醒来的噩梦,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旅途。

邛崃山脉达瓦更扎的云海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大相岭第一次让黄楙材领教了什么是横断山路难行。

从雅安到康定这段路。是一片连绵的大山。山路时而飞旋而上,时而低垂而下。单是翻越这座山,就需要耗费两个多小时。

当从山北经垭口下到山南时,原本雨雾迷茫的阴天变成了艳阳高照的晴天。20多年后,如果经雅西高速从成都前往西昌,必将穿越一个长达11千米的隧道。隧道两端,天气同样迥然不同。这座地理与气候的界山,就是大相岭。

远眺大相岭山脉东段瓦屋山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大相岭又称泥巴山,虽然在横断山大家族里,它并不算高,却以险峻著称。黄楙材在日记中说,“鸟道崎岖,乱石狼藉”“万山罗列于足底,危峰耸入于云霄”。其间,一些地方的坡度达到了70度。

山路宽不过两尺,一侧危岩高耸,一侧深渊万丈。稍不留神,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只能牵着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通过。

到了山顶遥看四周,原本青郁的草木消失了,四野弥望,都是灰色的石头。山下还是暑气蒸腾的盛夏,山上居民却身裹皮衣。

横断山北部东区,由于是四川通往西藏和云南的要道,曾经形成过不少聚落。这些聚落,大则为城,小则为镇。但因政治、军事或经济形势的变化,它们也随之或衰败或废弃。清溪就是最典型的一座。

今天的清溪是群山环绕的一座小镇,街巷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修筑于大相岭西南麓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上。镇子里,房屋古旧,人烟稀少。森严的文庙和残存的城墙与城门,却暗示它曾有过辉煌的过往。

历史上,由于清溪地处通往西昌等地的牦牛道(南丝路的一段)、通往藏区的沈黎道(茶马古道的一段)和通往嘉定的古盐道交汇处,因此从隋朝开始,就一直作为州县治所,时间长达1300多年。

直到1950年,县治才迁往九襄。更重要的是,随着通往藏区和西昌的公路相继贯通,在喧哗与骚动中送走了千载岁月的清溪不得不日趋冷寂,直到荒草铺满古道……

不过,100多年前,黄楙材翻越了高寒的大相岭,下到山谷中的清溪时,清溪虽不算繁华,却还葆有一线生机:“山城如斗,居民无多,四山壁立,双溪倒悬。”

让他惊讶的是,清溪城外,居然有数百亩水稻。这些水稻如同房屋一样,一级一级地从谷底向上延伸,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梯田。这些水稻是上苍对山区难得的恩赐,它使当地居民不必像周边邻居那样,必须以玉米为主食。

黄楙材从大相岭垭口下行到清溪之前,经过了一段“迂回百折,陡峻绝伦”的山路后,路过一个叫羊圈门的地方。对此,黄楙材只记下了一个地名。

黄楙材不知道的是,这里曾经是一座重兵驻守的关隘。由于大相岭地处夷汉之交,多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三国时诸葛亮在此驻军,到唐代设置堡垒,再到王建割据蜀中,将唐代的堡垒扩建为关城,民间俗称王建城。

后来,驻军撤走,城池废弃,久而久之,就连王建城也讹传为羊圈门。现在的王建城遗址,位于一片荒坡上。风吹云动,草木摇落,仔细寻找,还能依稀辨识出旧时的台基和城垣。

黄楙材所走的沈黎道上,活跃着大量背夫。对这些生活于底层的民众,黄楙材的日记鲜有记载。此前一年,英国探险家吉尔恰好也有过一次横断山之行,其中,自成都到理塘,两人的路线几乎完全一致。

在清溪,吉尔注意到了这些背夫,并用充满同情的笔调写道:“我们不断地与长长的苦力队伍相遇,他们背着茶,神色悲哀,步履整齐地沿着危险的、台阶般的道路上行。看着这些人,我觉得非常悲哀;他们仿佛是身负重物的牲口而不是人,从来不笑,很少说话。”

大渡河畔的泸定是黄楙材进入藏区前的最后一座汉人城镇。如同大多数横断山中的城镇一样,泸定城也沿河而建,几百户人家散漫地分布于两岸的台地上。

很多年来,泸定都是一座边城。史载,宋朝初年,宋太祖与吐蕃定界,他手挥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自此以西,吾不有也”。

泸定城的地标就是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泸定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泸定桥(1953年)新华社资料片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玉树,其流向与横断山脉走向一致,两岸均是高峻的山峰,河流深切,水流汹涌。多年以来,两岸只能在一些山势相对低缓,水流相对平静的地方用小船来往,或是溜索过江。

1796年,康熙下旨修建了大渡河第一桥。因大渡河旧名泸水,取边境安定之意,康熙御笔书写了桥名:泸定桥。

踏过晃晃悠悠的泸定桥后第三天,黄楙材走进了一座他称之为“西南之锁钥,藏卫之喉吭”的城市,那就是打箭炉,即今康定。三山环绕的康定,雅拉河与折多河在城边交汇。黄楙材描写道:“二水夹流,三山紧抱,晨夕多风,终年积雪,盛夏犹服重裘”。

康定市新都桥镇秋景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及至爬上跑马山——就是那座因《康定情歌》而世界闻名的山——鸟瞰,小小的康定城沿着折多河的走向,怕冷似地蜷缩在河畔,如同色彩斑斓的积木。

康定城西,铁色云低,山路急促抬升,这便是素有康巴第一关之称的折多山。按康巴习惯,折多以东,称为关内,折多以西,称为关外。

关内藏汉杂处,关外纯为藏区。黄楙材注意到,自折多山开始,雪峰总是在道路两旁不时出现,“雪山屹如银屏,夕照掩映,真奇观”。

素有“康巴第一关”之称的折多山,白雪皑皑,美丽如画 新华社发(李建波摄)

离开打箭炉20多天后,黄楙材翻越了他万里之行中的第一座雪山,那就是沙鲁里山脉的剪子弯山。如今翻越剪子弯山,因为隧道贯通,已经不能充分感受到雪山的高峻与险要。

在318国道的一处垭口,立着一方石碑,上书:天路十八弯。站在碑前回望,山路曲曲折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形如剪刀的急弯。将近4000米的海拔,使它成为318线在康巴地区的最高峰。

国道318雅江县剪子弯山中古弄巴段,国道蜿蜒盘旋在山间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黄楙材走过的驿路早就渺不可寻。但与318国道相比,那条路必然会因条件所限而更加艰难、危险。

他在这一天的日记里说,为了翻越剪子弯山,他们一大早就上路了。坡陡路滑,只得牵挽着牦牛行走。到了垭口,“雪子迸飞,寒飚刺骨”,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这一天,从早到晚,他们行进了90华里。

晚上,入住于驻军的碉房。在疲惫不堪地进入睡梦之前,他们还得完成一项必须的工作:测量经度和纬度。

由于缺少现代工具,他们只能通过北极星的仰角高度来计算。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五,一轮清冷的圆月从雪山上升起,月光下是悄无声息的广袤大地。黄楙材和裘祖荫一道,喘息着爬上高高的碉楼,遥望星空,细心测算。

03

顺着流水,走向南方

在沙鲁里山脉和宁静山脉之间,金沙江浩荡奔流,不舍昼夜。地处川、藏、滇三省区接合部的巴塘,便位于金沙江畔。从县城下行30千米,在一个叫竹巴笼的地方,金沙江大桥成为入藏咽喉。

只是,黄楙材到达巴塘时,金沙江上还没有大桥,他只能坐船或是通过溜索过江。令他意外的是,他的西行之路在巴塘转了个90度的弯,由西进变成南下。

原来,他们的考察行动不为当地人所理解,甚至认为别有图谋,因而群起阻止。为了不别生事端,黄楙材决定改变线路,绕过西藏。

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能南下云南,从云南经缅甸再由海路至印度。

巴塘的地方官员赵光燮告诉黄楙材,前往云南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经竹巴笼过河到阿墩子,再经维西抵中甸。这条路比较好走,也是上一年英国人吉尔走过的。

第二条是由巴塘南行,经六玉、奏堆到中甸,路程较近,但所经之地多是荒凉的无人区,必须自带饮食,并且还得防备土匪。

经过与赵光燮等人商量,黄楙材决定走第二条路。一则路程短,省时;二则不必进入西藏,可以避免可能的纠纷。

黄楙材在巴塘停留了22天。这是一座有300余户人家的小城,天气和暖,土地丰腴,盛产青稞和蔬菜。

金沙江支流两岸田园风光宜人。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但是,几年前这里发生过一系列强烈地震,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上一年,吉尔在这里看到:“在这不幸城镇周边几英里,还依稀能见这场骇人灾难的痕迹,山坡断裂撕开,山上滚下的碎石形成斜坡,掩埋毁坏不少古道。”“但目前这座城市是崭新的,房子全是新盖的。”

吉尔还注意到,巴塘及大多数藏区,民众贫困不堪,寺庙却极为富有。他们拥有大部分河谷平原上的土地,其财富更多的却来自于放高利贷。只有300户人家的巴塘,竟有1300多名喇嘛。

宁静山—云岭拔地而起,将金沙江和澜沧江分隔于东西两侧。

从巴塘到中甸,黄楙材大体就沿着金沙江的流向,顺着宁静山—云岭东麓而下,经过今天的乡城、得荣和德钦一带——即便在旅游经济兴旺发达的今天,上述地区因风景壮美而闻名天下,其交通仍然相当不便,遑论一个多世纪前的晚清。

黄楙材日记里,时时可见他对行路难的描述:“鸟道崎岖,枯木虬僵,乱石狼藉,兼之冰凌弥漫,滑溜难行”“深林邃谷,冷冽异常”;“攀岩陟磴,无异猿猱”。茫茫无尽的大山中渺无人迹,他们时而向上攀援,时而向下缓行。

金沙江之险(1987年) 新华社资料片

除了路途艰险外,还有更多困难让他们痛苦不堪:一是高原反应,“头痛目眩,气息喘息”;二是沿途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只能支着帐篷露宿。晚上,寒凉透骨,众人冷得睡不着,只好围着火堆打盹;三是这些地区已属“生番”,不要说不知朝廷,就连土司也无力管束,因而匪盗横行。幸赖巴塘土司派出一支队伍护送,否则,以黄楙材区区6人,恐怕早已横死山中了。

从巴塘县城到中甸(今香格里拉),公路约360千米,开车约十个小时,黄楙材一行晓行夜宿,历时达18天之久。

在中甸休整5天后,黄楙材继续南行,并于腊月二十六——到处都能感受到春节将至的喜庆气氛了——到达剑川。

之前几天,经过一个叫冷渡江的村庄时,他业已看惯雪山林莽的双眼,终于看到一片流水环绕的山间坝子。那里,房屋连绵,阡陌纵横,颇像他的故乡江南。尤其让这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感慨万千的是,在那里,他看到了迎寒怒放的梅花。一种淡淡的喜悦涌上心头,“如良朋胜友,邂逅天涯”。

在剑川草草过完春节,大年初二,黄楙材又迫不及待地上路了。

剑川到大理一带,地势平坦,属于云南这个山地省份不可多得的精耕细作农业区。大理历来是滇西最重要城市,“商贾辐辏,阓阛稠密”“衣冠文物,为滇省之冠”。

然而,不幸的是,这座城市刚遭受了长达10多年的杜文秀之乱,以至“灰烬之余,十只一二而已”。吉尔对这一劫难记录了更多的细节:“我们从东门进入,城市内部比四周村庄更加荒凉可悲。街道宽敞,但大半毁损,处处显现出贫穷。”

从大理开始,南行又转为西行。黄楙材也就由顺着江水的流向,变成了横渡江河,横跨大山。他将次第翻越云岭、怒山、高黎贡山,渡过澜沧江、怒江、大盈江,一直西行到帝国极边。

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固然是阻止东西交流的巨大屏障,而流淌其间的大江大河,更让这种屏障变本加厉。

在澜沧江和怒江上,分布着一些极为重要的桥梁,这些桥梁,在和平年代,是商贾行人的必经之地;在战争年代,则成为控扼一方的天险。霁虹桥和潞江桥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座。

在位于保山与永平交界处的澜沧江边,那座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铁索桥的霁虹桥已在上世纪80年代被大水冲毁。惟有桥头石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岁月沧桑的摩崖石刻。

澜沧江 聂作平摄

早在汉朝,霁虹桥所在地就是南丝路上的要津,称为兰津古渡,当时流传着“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的民谣。那时,来往所恃,乃是船只或藤桥。到了元朝,一座木桥如虹横跨,得名霁虹桥。明朝成化年间,木桥改为铁索桥。到两百多年后的康熙时期,又加以重修。

横跨滇西保山市水寨和永平县杉阳之间澜沧江上的铁索桥——霁虹桥,建成于公元1475年 (1989年)新华社资料片

与此前经过的泸定桥相比,黄楙材发现,霁虹桥更为平稳。这座桥长75步,两边有高大的石基,16根铁索上,铺着平整的木板。

两岸壁立千仞,一条小路从桥的两端斗折蛇行,钻入林莽。距黄楙材20多年后,英国人戴维斯也走过这条古道,并留下详细记载,他说:“路石大小、形状不一,空隙很多,似乎使行走和骑马都特别难,尖石伤脚,而在平滑的石头上马很容易摔跤。更糟的是来了一两场阵雨,这使骡子都很难站稳。”

如同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一样,怒江亦如是。潞江坝便源于怒江的别称潞江。

无人机拍摄的沿怒江在峡谷穿行的公路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与高黎贡山并行的怒江在云南西北部形成了长达数百公里的大峡谷,当它咆哮着流入保山境内时,峡谷结束了,一片低海拔的台地成为理想的人居之地,这就是潞江坝。

潞江桥就修建在潞江坝上,和霁虹桥一样,均为南丝路上的重要节点。潞江桥也是铁索桥,就在黄楙材抵达该桥上月,一场狂风竟吹断了3根铁索,5天后又吹断了5根,铁索桥成为危桥。当地人只得编竹为筏,作为摆渡之用。

从海拔只有几百米的潞江坝遥望,三四千米的高黎贡山巅,覆盖着晶莹的冰雪。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山地立体气候。黄楙材吃惊地发现,才农历二月初,潞江坝竟已“炎蒸如内地仲夏矣”。

云雾缭绕的独龙江峡谷,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夹江而立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潞江桥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到了四月,瘴气大作,所有经营者都会准时离开。这一点,几百年前行经此地的马可·波罗写道:“地处蛮野之地,入境后,遍布高山大林,颇难通行。空气不洁,外人之入境者,必有丧命之忧。”

腾冲曾被徐霞客誉为极边第一城,这里距边境已不远,由于土地肥美,加之当地人又有到南洋经商的传统,腾冲十分富庶,“人户稠密,鸡犬相闻”。

云南腾冲市一派春色盎然的景象 新华社资料片

长期行走于荒凉山区的黄楙材,此时对人间烟火变得极为敏感、眷恋。但他也明白,腾冲,将是此行路上在国内停歇的最后一片繁华之地。因为,自腾冲折向西南,便进入了土司地盘。

今天的梁河县城,众多民居之间,保存着一座清朝咸丰年间修建的官署,那就是曾经的南甸土司衙门。南甸土司是滇西诸土司中势力较强的一个。土司姓龚,系明朝初年进军云南的明军将领,后来成为世袭土司,到清末,已传承了20多代。

黄楙材在土司衙门住了一夜,次日,龚土司派出10名士兵护送。自南甸开始,此后的路线,大多穿行于热带丛林中,并多次渡过大盈江和槟榔江等河流。

黄楙材发现,这几个土司的地盘中,除森林之外,“皆平畴腴壤,颇有富饶之象,非滇省内地州县所及也”。土司所辖之民,都是摆夷(傣族)。

盈江县的“独树成林”奇观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当地平民大多身着青色布衣,几乎无人穿丝绸。但是,数百里行程中,黄楙材竟没看到哪怕一个鹑衣百结者。这让黄楙材感觉到,在大山这一边,还残存着一方小小的世外桃源。

从盈江县城顺着大盈江西南行约30千米,便到了一个叫芒允的小地方。如今,它是盈江县下辖的一个乡。在黄楙材时代,这里已是“中国之极边”,黄楙材把它写作蛮允。这里“既无汉官,亦无土司”,是一片权力的真空地带。

但由于地处边境,这里有繁荣的市场。早一年,吉尔路过此地时看到,市场上有大量英国商品,包括针钱和纽扣这样的小东西。20余年后,戴维斯发现,通往芒允的路“很繁忙”,“我们见到约有500头骡子,主要运输的是胡桃、栗子、梨、无花果干,以及少量的丝和烟草。”

一旦出了蛮允,就进入了更加凶险难测的“化外野人境”。

这片地处边地的野人境,民风彪悍,不知王法,抢劫乃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获取财物,他们六亲不认。比如父亲受雇保护某商人,儿子照样去抢。所谓“父之所保,子或从而劫之”。

为了绝对安全,黄楙材雇佣了多达40名警卫,并等待多日,与另外300多位客商及上千匹骡马同行,甚至还换上了普通商人的衣服,这才敢出发。3天后,他们终于走出了令人恐怖的野人境。7天后,抵达新街,也就是缅甸八莫。

04

边防之慎重,岂在闭关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对黄楙材来说,千山万壑组成的横断山已被他甩在了身后,至此,他已经走出了清朝版图。

但对他肩负的重任来说,万里长征才完成第一步。

此后,他在八莫乘船,顺着伊洛瓦底江南下,抵达仰光,再从仰光搭乘海轮,在印度洋上颠簸了6天6夜后,于光绪五年(1879年)闰三月二十六日到达加尔各答。此时,距他走出成都南门,踏上西行之路,已经过去了9个多月。

在印度期间,黄楙材访问英国官员,了解英印情况,先后考察了大吉岭、阿萨姆、德里、孟买、达卡等地。可以说,游历印度的半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印度。

光绪五年(1879年)九月十三日,黄楙材结束考察,踏上返程,并于当年十一月三日回到香港。

作为考察成果,黄楙材写出了《西輶日记》《游历刍言》《西徼水道》和《印度劄记》,并绘制了印度地图、四川至西藏、云南至缅甸路程图。更为重要的是,他完成了丁宝桢交付的了解英印当局意图的任务。

聂作平摄

举例而言,当时,英国在阿萨姆大量种植茶树,招揽了不少闽浙茶人,模仿川滇边茶的制作,就近输往西藏。丁宝桢曾担忧,英国人对阿萨姆的开发会导致其从当地出兵蚕食西藏。

黄楙材经过实地考察并结合他的横断山之行得出结论,认为阿萨姆与西藏之间高山阻隔,根本无法通行。如果绕行腾冲,则“崇岗垒巘,崎岖难行”;如果绕行滇藏之交,则“尤为险阻,人迹罕到”。

此外,黄楙材大概是第一个认识到修筑东南亚铁路有利于中国的人。

他在书中提出,如果由缅甸修筑铁路,延伸至云南,“水陆程途不逾一旬之外,较之迂道南洋至粤东,仅三之一而已”。因此,“此路不独英人之利,亦华人之利也”。

并且,他实地考察后发现,缅甸华人甚多,建议清政府添设领事,“外以保护商旅,内以联络藩卫”。针对有人认为通商后会招来洋人侵略的担忧,黄楙材回击说,这种说法其实是“不知商货之流通,足以裕国卫边。边防之慎重,岂在闭关?”

回首晚清,五味杂陈。其时,既有船坚炮利进逼下的城下之盟,也有西风东渐的开眼看世界。尽管与魏源、严复这些大人物相比,黄楙材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当这个曾梦想学而优则仕,曾在寒窗下苦读圣贤书的读书人,面对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毅然奔赴上海学习新学,并听从丁宝桢的指派,带着小队伍踏上西行的迢遥路途时,我们才会发现,时代的巨变,也带来了更多的人生选择。

而黄楙材的选择,恰好回应了那个时代最刻骨铭心的主题:

山河入梦,救亡图存。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聂作平

编辑:菁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梦想的作文800字 描写人物的作文400字 为你点赞作文600字 初二作文500字大全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精选 描写水仙花的作文 有你真好作文800字 有关于春节的作文 作文集卷首语 假期生活作文500字 我最喜欢的书英语作文 六下第三单元作文 我的愿望作文300字 打羽毛球作文400字 描写放烟花的作文 家乡的美食作文400字 作文寒假趣事500字 什么是财富作文 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 如何学好英语的英语作文 关于文化自信的作文 读书作文800字高中 物微情浓作文 写景作文300字三年级 对手作文400字 我的愿望600字作文 作文题目写什么好 龙的传人作文 我爱劳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