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件小事》新解读:不是“劳工神圣” 而是“绝望中的希望”

2020-11-22 19:35:01
相关推荐

鲁迅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呐喊》集里的一个另类,文章篇幅短小,加上标点符号也不过两千字,《呐喊》中其他篇章中鲁迅用幽默、讽刺等手法对孔乙己、阿 Q、祥林嫂等人物进行批判,揭示他们身上的国民劣根性,而《一件小事》可以算的上是《呐喊》中唯一一篇没有"骂人"的文章。

从内容上看,这篇作品似乎并不是虚构性小说,称之为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亦不为过,好像收在较为温情的《朝花夕拾》中更为恰当,而事实上这篇文章也是紧紧贴合了《呐喊》于绝望中求希望的主题。对于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的解读,前人之述备矣,此篇文章仅为一点思考,有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海涵。

一、"劳工神圣"的误读

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这篇小说顺应了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其核心思想是劳工神圣,提倡知识分子应和劳动者结合。然而这样简单的意识形态解读,却背离了鲁迅小说国民批判的范畴。

鲁迅创作《一件小事》于1919年11月,正值五四运动发生后的几个月,当时"劳工神圣"的口号随着工人运动的进行,成为五四时代符号。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劳动者受到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崇敬。

"劳工神圣"是蔡元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中央公园举行的演讲中提出来的。所谓"劳工"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脑力劳动者,在当时广泛被知识分子接受 , 在当时中国作为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数众多的城市苦力人力车夫,成为文学创作的颇受关注的题材。

与鲁迅创作《一件小事》的同一时期,先后创作的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诗歌就有胡适的《人力车夫》(《新青年》第4卷第l号,1918年1月15日)、沈尹默的《人力车夫》(《新青年》第4卷第1号,1918年1月1 5日)、冯文炳的《洋车夫的儿子》(《诗》第2卷第2期,1923年5月1日)、周恩来的《死人的享福》(1919年12月)等。通过描写人力车夫来完成对工人阶级的赞美,本是《新青年》组织的一次笔会或者是一次行动,刘半农、李大钊、胡适、郁达夫,都创作了类似的作品。

然而鲁迅虽然也参与其中,但类似无产阶级观念"劳工神圣"的主题实在不符合鲁迅"疗救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的文艺理念。

长久以来,多数人都认为 "我"代表了鲁迅的自我对工人阶级的赞美,甚至把"我"的形象上升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高度。小说通过自我矮化,把"我"塑造成一个不满现实、看不起人、自私,然后受到人力车夫高尚品德的触动、教育,而惭愧、反省自新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来反衬劳工群体的"越走越高大",得出鲁迅是在弘扬"劳工神圣"的主题,进而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善于接受现实教训,严于解剖自己,才能逐步向劳动人民靠拢,使自己得到新生。

这样的解读明显带有意识形态的眼镜,认为鲁迅是替无产阶级张目,但却忽视了一个细节: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车夫搀扶老女人去的地方,不是医院,而是警察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倘若鲁迅发自内心地要表现劳工群体的善良、高境界,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安排一座医院?如果车夫走向的是医院,那么赞美劳工的创作目的就圆满地达到了,但并非如此。这个摔倒的老妇人是碰瓷讹人还是真正的受了伤,这是不确定的,车夫却未加查看辨别,"毫不踌躇"地走向了警察局,这说明车夫是缺少判断力的。

这跟鲁迅对社会下层民众的失望有关。鲁迅所创作的民众形象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有一种奴性。单四嫂子、七斤、闰土、华老栓、祥林嫂,无一不是因迷信权威而没有任何自主能力的人。于是,《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到了鲁迅的笔下,一样不能能"自作主张"地去帮助这个老女人,只能是走向"局子"——警察局是权威的象征。

对车夫而言,他自己完全不具备判断力,必须借助于外在的威权机构。至于小说中"我"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鲁迅自己。

二、对看客心态的反思

鲁迅提倡个性解放,希望进行文学创作,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并加以改造达到救中国的目的。所谓"劳工神圣"这种无产阶级思想并未动摇鲁迅固有的思想。所以,"我"最后的自省,于绝望看到希望,给予青年们的希望和勇气才是鲁迅真正想要表达的。

其实,《一件小事》正是鲁迅对自1912年以来在京生活的重新认识,或者是再定位。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开篇第一段在文章的主题部分之外,加了一点心理很烦的闲笔,这段闲笔很自然地将小说中的"我"与作者本人重合在一起。《一件小事》写于1919年11月23日晚。而在 1912 年,鲁迅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在这"一转眼"的在京六年里,鲁迅目睹了袁世凯篡位、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一系列"国家大事",可谓是"城头幻变大王旗"。

此时辛亥革命已经快十年了,而国家却还是乱糟糟的,鲁迅寂寞孤苦,内心极为苦闷压抑,只好在绍兴会馆里抄抄古碑打发时间。而正是对"国家大事"无奈绝望,使得坏脾气日见增长,"叫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

《呐喊·自序》中鲁迅回顾了种种"年青时候曾经做过的梦",而努力之后梦却破去。"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这种苦闷的精神状态,呈现于外便有了所谓的"坏脾气"。在文中,"坏脾气"也有颇为明确的所指,即"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这为后文的"交通事故"埋下了伏笔: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这里凸显的是文中"我"的态度,老女人的摔倒并不引起"我"的惊愕,而"我"实际上也是像麻木的看客一样来对待。

这憎恶的情绪也分了一份到车夫的身上,"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在这里,"我"始终是一个居高临下的"看客"姿态,用恶意去揣测着那个老妇人,而"看客"正是鲁迅所极力排斥的。

在鲁迅其他小说《孔乙己》《药》《示众》《祝福》中,都有关于看客这一群体对他者的苦痛极端麻木与冷漠的展示,这与鲁迅早年得出的结论"中国人缺乏诚与爱"有关。

《一件小事》曲折隐晦地流露了他在"呐喊"前的心态, 以及对这种心态的反思。在启蒙思想和启蒙实践中失落的情绪,使得鲁迅对国民充满了失望。 《一件小事》正表达了他前后思想的转变。

三、觉醒后的勇气与希望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在作品的结尾处,作者明确地点明,这件小事对"我"的意义是"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车夫的形象,随着叙事的完结就戛然消逝了,作者的笔锋一转,全在自我的剖析上。

《一件小事》中的希望并非来自于车夫的形象,实际上是指这件小事所增长的"我"对自我更新的希望,及其作者自我解剖与寄希望于人民中找到了"反抗绝望"。

所以,这里的"希望"就跟《呐喊》其他篇写作时的态度相一致,如同《药》的结尾要在烈士的坟上凭空添一束花环,是在"听将令"的前提下不恤用了曲笔。车夫虽然走向了"局子",自己不具备判断力,但终究还是"起来"了,从看客中脱离了。

车夫的行为让鲁迅感觉到他不再属于"我"所看不起的那类麻木的国民,从而唤醒了沉入国民中自我麻醉的作者自身,因此,"我"从中见到了车夫的"大",也见出了自身的"小"来。

从表面上看,由对待摔倒的老女人的不同态度,显示出车夫的"诚与爱",但在实质上,却是对自我的剖析与批判,是在"我"的精神世界内部发生的冲突。

这件小事的发生如同"金心异"与"我"的那次对话,是看到了几个人起来后的破坏铁屋子的"不能抹杀的"希望,正是这希望将"我"从"坏脾气"里暂时"拖开",使"我自有我的确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在铁屋子里鲁迅是冷眼旁观者,他曾试图打破这铁屋子,却被撞得头破血流。虽然鲁迅认为清醒只是"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罢了,却并不因此陷入消极的状态,还是希望能唤醒更多的人来破坏铁屋子。

一件小事带给我的是梦醒之后继续前进的动力,对陷入对国民绝望而麻醉了的自我的一种重新唤醒,所以鲁迅才有了之后的创作,"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于绝望中求得希望,"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才是鲁迅真正痛苦的根由和创作的动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往年中考作文 一棵树作文300字 初二我来了作文 英语短篇作文 有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悲伤的作文500字 我为班级献计策作文 善良的作文400字 对手是自己作文 500字游记作文 为你而歌作文600字 自我感受作文 二年级风景作文 游泰山的作文 我的恩师作文600字 法律作文400字左右 高中精益求精作文800字 关于刺猬的作文 窗外的花作文 介绍重庆的英语作文 学会宽容作文400字左右 冬天的200字作文 我钦佩的人作文 楠溪江作文 窗外的校园作文 游科技馆作文500字 初二生活作文800字 未曾远去作文 去图书馆看书作文 什么刚刚开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