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张平亮作品《来了 和谐号》《母 校随 笔》《向东印象》

2020-11-23 14:25:01
相关推荐

来了,和谐号

——写在昌赣(吉)高铁开通之际

来了,

“和谐号”!

穿越千年的风云,

甩掉百年的耻辱,

披着新时代的霞光,

满载老区人民的盼望,

停靠在吉安西客站,

开启老区“高铁时代”的崭新篇章。

来了,

“和谐号”!

为了你的到来,

老区人民像当年支援红军那样捧出了自己滚烫衷肠,

不分昼夜,“五加二”、白加黑;

不论价钱,献出土地、献出故园;

不顾疲劳,奉献青春、奉献担当。

来了,

“和谐号”!

请不要走得这么匆忙,

让老区人民多看看你,

让我们刷脸进站,

让我们抚摸一下自动的门窗,

让我们坐上舒适的座位,

让我们感受350公里的时速,

让我们享受平稳如水的安详。

让我们载歌载舞,

歌唱我的祖国,

分享你的自豪和荣光。

来了,

“和谐号”!

请领着我们奔向远方,

去欣赏沿途的绮丽风光,

去游遍长城内外,海岸边疆,

去徜徉都市超市,乡村小巷,

去漂洋过海,饱览异国模样……

来了,

“和谐号”!

请给我们更多的时间,

请给我们更多的智慧,

请给我们更多的力量。

踏上新征程,

扬帆再起航,

待到复兴日,

举杯再歌唱。

张平亮

2019年12月27日

母 校 随 笔

人上了年纪,特别是退休之后,有了时间,总想到曾经生活过、学习过、工作过的地方去走走、看看。

前不久,我到一个朋友家作客。在路过固江镇时,我对朋友说:“我离开固江中学四十年,不知学校怎么样了?时间还早,到学校去看看吧。”于是,我们驱车前往,一华里路一下就到了,我们把车停在校门口。

一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整个校园面目全非,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唯一留下的就是校园内的几棵老樟树。我认得它们,它们也似乎认得我,含笑着欢迎我这个归来的学子。其他的,如校舍、老师、学生……我都不认识,仿佛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举目无亲。见此情景,心生感慨:

母校一别四十载,

新人新貌辨不来。

唯有几棵老樟树,

笑迎当年学子回。

此刻的我五味杂陈,一方面,为母校几十年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一方面为找不到我读书时的痕迹而感到遗憾,内心的感情无所依托。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呼唤——我的教室、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固江中学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在那里度过了艰难而快乐的岁月。两年高中,半年代课老师,随后一年半虽不在学校,但在固江那边任民办老师,仍经常到学校看老师,找资料。直到1979年,我考上了吉安师专。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固江中学创办于1958年,六十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成千上万的学子。我是1975年至1977年在这里上高中的。那时学校大门朝南开,门的左边是一排一层的初中教室,右边是一排二层的高一教室,北边是一排二层的高二教室,靠东边是一栋两层的教师楼,紧挨着的是学校的食堂、大会堂。校园中央靠南边是篮球场,靠北边是田径场。学校规模虽不算大,但它吸纳着固江、梅塘、兴桥、浬田四个乡镇(那时叫“人民公社”)的高中学生和固江本镇的初中学生。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质量,在当时的吉安县几所完中里还算是不错的。

在固江中学的高中两年,正是“文革”动乱之际,也是中国农村最贫穷的年代,更是我学生时代度过的最艰难的岁月。当时,我家很穷,父亲早过,母亲抚养我们兄弟长大,家中半年缺粮,钱更无着落,可我又想念书,如果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是很难完成高中学业的。怎能忘记我的语文老师肖晓峰,他记忆超强,出口成章,旁证博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语文这个“王国”里,使之终身受益;怎能忘记我的班主任老师梁兴钊,经常对我问寒问暖,周末有时还带着我去学生家家访,吃到好饭好菜,使我的身体不致于缺少营养;怎能忘记我的任课老师毛兰玉、周升南、张国林、龙世祯、何玉女、向荣珍、王德敬……这些可敬的老师,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里,尽一个老师的天职和良心,把能教的知识都传播给了我们;怎能忘记我的同班同学,捐给我钱粮,使我不至于断粮饿肚,中断学业。这一切的一切,我怎能忘记?我的老师、同学,于我而言,他们的恩比天高,情比海深。使我在那个冷酷如冬的岁月里,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在那个“六亲不认”的年代里,享受到了纯洁如玉的师生情、同学谊。

往事并不如烟,四十年过去了,在母校——固江中学度过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睹物思人,可眼前的这所崭新的学校,物非过去的物,人非过去的人,他们与我又有何关系呢?我想,如果我们读书时的教室还在,宿舍还在,食堂还在,我会走进去慢慢地看,细细地品,去找回当年的感觉、那份情意,可这一切都不可能了。我甚至还想,在建设新校园的过程中,如果能保留一栋旧房子,建成一个校史馆,供我们这些归来的学子参观、回忆,该多好啊!

或许你会说,原来这些校舍已很破旧,没有什么保留价值。但你要知道,这些校舍建于“大跃进”和“文革”年代,深深地刻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就是一部“大跃进史”、“文革史”。如果我们后面的人都把前面的人造的房子拆掉,一代人拆一代人的房子,那我们还有古建筑吗?由此我还联想到,在新中国七十年的建设当中,我们敢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我们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如果在这个伟大的建设当中,我们能多一份清醒,多一份理智,真正懂得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许多名胜古迹、历史街区就不至于在城乡建设当中灰飞烟灭;就不会出现北京古城墙被拆除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仰天长叹;也就不会使我们在一些旅游景区看到的只有复古建筑,却找不到历史的文脉;更不会出现许多远方归来的游子,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可以说,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它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自信,联结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感,更是一个民族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张平亮

2019年12月23日

向东印象(文/张平亮)

初冬时节,我在杭州学习。突然接到向东电话,说准备出版一个作品专集,要我写一篇文章,介绍作者和作品。我说久未动笔,怕写不好,有负重托。他说,你是最了解我的,是最合适的人选。这句话打动了我,鼓舞了我,我不能再推卸了。

我和向东具有“三同”关系,即同乡,我们都是吉安县梅塘人;同学,我们都是吉安师专的同班同学;同事,我们都曾在吉安县委、政府和吉安行署办公室同事。后来虽不在一起工作,但经常在一起聊人生百态,聊时事政治,聊文学创作。这种关系,就决定了我对向东的为人、为政、为文,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向东出生在梅塘乡栗塘村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砍过柴、放过牛,长大后干过农活。高中毕业后当过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考入吉安师专中文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吉安县委办工作。此后先后在吉安地区老建办、行署办公室、农业开发办、万安县纪委、市计生委等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和担任领导职务,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磨砺了他,也成就了他,成为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三感”,其一,有亲情感。他的作品中的人和事,有些是他亲历的,有些是他参与的,有些是他感悟到的。作品中的人物,有他的父母、有儿时的伙伴、有身边的同事,还有他崇拜的领导。对这些人物,他倾注了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其二,有使命感。他的作品不是风花雪月,也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蒙胧文学,而是始终不忘从哪里来,到那里去,身上所肩负的使命。他的创作始终与他的事业、与他的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在任民办教师时,关注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他在吉安县委办工作时,关注吉安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变化;他在吉安地区老建办工作时,关注党的扶贫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他在万安工作时,关注万安的改革发展和风土人情;他在计生委工作时,关注党的计生政策落实情况,等等。他除了写小说之外,更多地是用散文、随笔、杂文、报告文学等形式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其三,有责任感。向东是一个正直、善良、幽默的人,在他身上只见阳光,不见阴霾。在创作时,向东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党员,是一个领导干部,是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自己的所言、所为,应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因此,他的作品歌颂的是真善美,鞭挞的是假恶丑,传播的是正能量,感受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向东文学创作的最好诠释。

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与其说是他的梦想,不如说是他爱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写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当自己的作品见诸报刊时候,更是让人充满成就感和快感”。他在读小学、中学时,作文写得特别好,显露了写作的天赋。当民办教师时,被吉安县委宣传部聘为通讯员,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在吉安县委办工作时,经常为井冈山报、江西日报撰稿,写了不少通讯文章。在市老建办工作时,他是《江西老区建设》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写了不少的散文、杂文和随笔。退休之后,他被吉安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写作老师,也是他创作进入丰产期。尤其使我钦佩的是向东从政几十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一直用笔在歌、在吟。他没有不良嗜好,最喜爱的就是读书、看报、看电视。而且是边看、边思考、边创作。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蹲点扶贫,或者到外地学习考察,他都能把所见所闻所想形成文稿,见诸报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对文学的爱好,对创作的痴迷,成就了他的人生,也成就了他的作品,也使他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先后出版了随笔集《雁过留声》(江西教育出版社)、杂文集《小声细语》(江西教育出版社)、小说散文集《泸河作证》(中国文联出版社)等作品,他也被江西省杂文协会和江西省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品读向东的作品,你会感觉像在审视一卷社会风情画,观看一部人间喜剧,点燃心中智慧的火花。他的作品的内容,大到国家大事、人生命运,小到身边发生点点滴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故乡深深的怀念。向东生于梅塘,长于梅塘,故乡是他的根,是他的魂,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梅塘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户,在他心里都是美好的,有着说不完的乡愁,倾诉不尽的情恋。他说,赵树理的创作离不开山西,我的创作离不开梅塘。因此,就有了《泸河作证》、《砍柴记》、《我的母亲》、《村名有诗意》、《往事》、《村中凡人》、《镇上名人》等系列作品的问世。二是对改革开放的热情讴歌。文章当随时代,向东的人生轨迹经历了“文革”岁月转变到改革开放的时代。他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转变。因此,他发自内心的拥护改革开放,反对有些人对“文革”时代的怀恋,这在他的《往事》《我的秘书生涯》《挂职往事》《话说万安》等作品中均有体现。三是对真善美的倾情赞颂。向东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那怕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他也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讽劝。他希望人间充满真善美、充满公平正义,充满友爱和平。

品读向东的作品,就像喝一杯咖啡,喝了还想喝,这就是向东作品的艺术魅力。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娇柔造作,没有故作深沉。他的作品观点鲜明深刻。他长期在党政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秋毫的思辨力。他的散文、随笔、杂文等都带有政论文的特点,往往从党的事业、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出发进行思考评论,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他的作品语言朴素幽默。传说白居易写诗经常念给身边的老婆婆听,老婆婆听懂了,他才罢休。向东的文章也有这个特点,语言流畅、明白如话、幽默风趣,有些语言还颇具“梅塘味”。他刻画人物,善用白描和幽默,三五几句话,就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惟妙惟肖。他的作品篇幅短小精悍。他惜墨如金,喜欢咬文嚼字,锤炼语言,写出的语句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也不行。他的文章除小说外,散文、随笔、杂文,长则千字,短则数百字。写起来一气呵成、干净利落,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听相声,使人读后捧腹大笑。

文章到此,我想,读者诸君,也许对向东的为人为文略知一、二,也许不能使向东完全满意。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读者诸君能通过我的介绍对向东的作品细嚼慢咽,去品出“其中味”。也衷心祝愿向东趁着岁月静好,不断有新作问世。

张平亮,男,江西省吉安县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入展全国、省、市书法展并获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台阶作文 自然风景作文 谦让作文 路口作文 底气作文 雅思作文范文 我多想作文 全国高考作文 父亲节作文 小学写景作文 家长会作文 作文我的心爱之物 小学生作文范文 提醒作文 语文小作文 二年级作文大全 感恩作文素材 星期天作文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 难题作文 路灯作文 父母的爱的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 小制作作文 七夕作文 奥运会作文 小小作文 作文秋 万能作文模板 考研 英语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