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山水传统与当代散文

2020-11-24 05:35:01
相关推荐

刘军/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就会说中国古人没有信仰,这个判断实际上并不准确。山水对于古人来说,兼顾了天道信仰和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西方人在思想困顿的时候,可以寻找宗教;而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往往遁入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某一次,我发短信给几个朋友,邀约在一起吃饭,并以这两句诗为题引。饭桌上,朋友们不是通常的寒暄和玩笑,而是聚焦于诗句之上,谬赞我这个学中文的拽文拽得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哪怕没有实体的内容,山水以某一种意象和普通人遭遇,也会引发内心的波澜。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命题始见于《论语·雍也篇》,而在此之前,老子在《道德经》中也用山和水加以阐释世界的本源所在。老子认为大山之间能容万物的虚空,就是谷,以此比喻圣人的包容,心中不着一物,方能容纳万物;水则居于第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因此水性接近于道的呈现。按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这是东方特有的智慧。也就是说,早在先秦时期,老子与孔子在认识论层面就完成了对山水的定位,它们隶属于哲学的归纳与提升。当然,哲学的提炼也非空穴来风,文明早期,泛神论基础上的自然崇拜,山水就构成了先民信仰的重要内容,比如西南和南方地区的巨石崇拜、大树崇拜,青藏高原的圣山信仰,皆是范例。

山水信仰—哲学表达—文化奠基—文艺内核,这一路线图,展现了山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越来越精确化,越来越意象化的演绎过程。中国的山水文化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现象。这一形态的山水文化,具体包括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等等。德国汉学家顾彬在一次文化沙龙上,有过关于中国山水的发言,堪为玩味,他说:如果我们从德国,也可以说从西欧、欧洲来看山水的话,会发现到18世纪末,我们的文人还没有发现山水。我们的山很高、很危险。原因可能是你们(中国)的山水和我们的山水不一样,可能你们的山水比较可爱,像朋友。顾彬道出了实情,以欧洲文化为例,尽管早期也有着奥林匹斯山的凸显,罗马晚期也产生了田园诗的吟唱,但都无法构成欧洲文化的本源。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才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其主体内容则由宗教和城邦文化组成。因此,山水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构成欧洲文化审美的内容,并不稀奇。

山水文化的审美内容往往以文学、绘画、园林建筑、书法、音乐、美学、舞蹈等艺术形式为载体。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正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魏晋以降,山水审美意识觉醒。如同宗白华先生所言的那样,晋人向外发现了山水,向内发现了自我的深情。山水文章与山水诗歌由此而勃发,虽然修辞与技法不一,然而殊途同归,最后皆幻化为人格和心灵的寄托之所。就文脉而言,文以魏晋山水游记为滥觞,诗歌则以谢灵运、谢朓为发端。在此之后,这种将性情投放到山水之间的审美方式被不断强化,最终形成山水文章的古典文学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的审美原则成为通则,也打通了各个艺术门类的阙域,此处的造化,指的就是山水。可以说,离开了山水,我们无法谈论古典的锦绣文章。

自然山水既是文化先贤参禅的外在环境,又是他们悟道的心灵桥梁。古人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出走。但不是永远的出走,而是将出走作为回来时更好的基础,远离心被奴役的状态,释放出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如果说山水是古典诗文的主体内容的话,那么白话文以来,中国文学的写作,尤其是散文的写作有了新的转向,转到志与趣方面,志就是言志,趣就是个人趣味,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个人性的确立。周作人、梁实秋、朱自清、林语堂、沈从文等,就是例证。如果说魏晋开启了审美的自觉,那么,新文化运动展开之际,则开启了个人的自觉。就此之后,山水由神圣的居所、敬畏的对象下落到人间万象之中,即使有些篇章涉及咏叹和赞美自然的主题,比如《湘行散记》《白马湖》《天山景物记》《雨中登泰山》等,也属于风景美学现代建构的内容,与古典文章虚实之间的处理方式差异甚大。

新时期之后的散文写作,实际上衔接了白话新文学的志趣传统。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体式的繁荣,抒情散文的逐渐退场,识见与体验之深以及叙事的加重,使得山水传统进一步弱化。电视、电影、相机、手机等摄录设备的相继登场,无疑干扰了人们对纯粹自然风景的赞美与向往。山水依然,作家的笔力也在,然而,人们的审美方式却因图像时代的到来而悄然转向。

而另外一个普遍发生的事实却是,山水传统作为文化的内核,在当代,其外化的方式不再是以文学艺术的再创造为主,而是泛化到旅游热、摄影热、户外热中去,轰轰烈烈的大众化运动打造了山水传统的另外出口。而在文学的传统中,随着生态美学及相关理论的崛起,国内仍然有一批散文作家致力于山水传统的当代书写。长白山成就了胡冬林的山地笔记,阿勒泰成就了李娟的边地写作以及王族的神性刻画,而在江西和辽宁,还有像秋其、丛晓伟这样的自然观察者,在呼伦贝尔草原,还有艾平的记录。山水能够给作家带来灵感,引领着他们的创作进入一个新境地。

本文刊登于2019年11月27日河南日报中原风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中生活作文 节日英语作文 小学毕业作文 春游的作文 名人作文素材 关于我的作文 关于年的作文 友谊 作文 经历作文 放风筝作文三年级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遇见你真好作文600字 你是我最什么的人作文 他生气了作文400字 我的发现作文300字 北京烤鸭作文 雨过天晴作文 吃团圆饭作文 关于故乡的作文 免费作文300字 牵牛花的作文 蚂蚁搬家作文 写景抒情作文 写事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大全 童话故事的作文 初二语文作文 春节的英语作文 包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