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为当代文学中坚力量的王安忆 在成长和创作中的转折是什么

2020-11-26 15:10:01
相关推荐

像我们人类这样的两足兽,行动本不是那么自由的,心也是受到拘禁的,眼界是狭小得可怜。我们生活在同类之中,看见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没有什么新发现的。我们的心里是没什么好奇的,什么都已经了然似的。因为我们看不见特别的东西。——王安忆《长恨歌》

文学创作,无论任何时间,无论哪个年代,迫切需要的一种态度,就是真诚。不仅仅为了写而写,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一种思索与探究。

《谈话录》这本书,记录的是两位以文学为志业者的对话,纯粹而真诚,去除了种种流于表面的辞藻修饰,转而将文学中最朴实的一面,用最平实的方式一一道出。

一本书,七次谈话,两位文人学者的思想碰撞与交流,相较于雕琢成书的作品,这种谈话录的方式显得极为特别且真诚。

这种形式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将看起来“束之高阁”的思想和文化通过一种类似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将当代文学中所呈现的一种现象和方向,讲述得再明白不过。这有点像《巴黎评论》中的问答形式,却又不尽相同,《谈话录》不是你问我答的采访,而是一次次真真切切的谈话,既然是“谈”,当然就有你来我往,这正是这本书最为精彩之处。

那么这一次次的谈话中的精彩,究竟在哪里?大概正如张新颖所说的那样——如果把谈话比喻成河流的话,我并不想事先为它准备好河道。

一条没有河道的河流,一场没有“标准”的谈话,但并不是说它漫无目的地去聊天,我们从书中不难看到,张新颖每一次抛出的主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且颇具深刻意义的,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是对当代文学的探讨,更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所以,它自由而不散漫,亲切却不谄媚,充实又不枯燥。

说到王安忆,她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她的文字以及她的思想,总是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来自大家闺秀的教养。

这大概跟她从小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环境和家庭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王安忆的母亲是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她从小受母亲影响就非常的深远,她在文学方面,既有耳濡目染的学习,又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更为可贵的是,那种孜孜不倦的兴趣。

王安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主席。读者们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了,除此之外,她还创作过《纪实与虚构》《启蒙时代》《天香》《匿名》等多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在成就方面,则更是获奖无数,譬如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一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第四届红楼梦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还有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再说说张新颖,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王安忆可以说是同事。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九个人》等作品广受好评,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这两个人之间的谈话,可谓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

一、文学是需要终身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到与人生同步

现如今,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写作的方式和途径也越来越广泛,但真正可以称之为文学的,却屈指可数。文学的“门槛”一直看起来似乎降低了,其实,它一直也没有那么高。

1、文学中的匠人精神

真正的文学,其实是最需要去打磨的,王安忆把文学家比作匠人,在我看来,是最恰当不过的。其实无论各行各业,最需要也是最难得的,就是一种匠人精神。

文学家就是工匠,就是在做活,做到一定程度的量变自然会有质变,但这个量也许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去完成。

文学中的匠人精神也是一样,不仅需要反复地去钻研,雕琢,实践,还需要不断地去突破和创新,这就是一种独创性。

无论是文学家还是大众读者,有是有去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融入对于独创性的要求。

当一个人将自己情感与身心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那么这件事情将会是这个人真挚情感最直接地流露。长此以往,认真去对待,倾心去投入,那么就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自己所特有的风格,这个风格将会成为你的标志。

风格,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越是却绞尽心思地“创造”风格,反而越会失去自己真正的风格。

也正是这种匠人精神,让王安忆真正成为了文学家中的“工匠”,几十年的笔耕不辍,才带给我们更多的优秀作品。

2、文学中的“看”

“看”,究竟是在看什么?看自己,是自我的审视;看外界,是眼界的开阔。

王安忆在谈话中所提到的“看”,更在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她举了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为例,来阐述如何在一个“安全的壳子”里去看那芸芸众生。

沈从文的“看”,更注重对于外界的“看”,大概是因为其生长的环境和背景,使他离开家之后,始终可以抱有一种愉悦的心情去看外面的世界。

而鲁迅则不然,鲁迅的“看”,更多的是出自于自身,以一种俯瞰的角度,怀着一种怜悯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看这个世界。

从不同的“看”的角度,来谈如何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而引出对于文学中审美的探讨。

二、前辈和吾辈——一个作家眼中的“同行”

其实,书中我觉得最有趣的部分,就是王安忆和张新颖两个人讨论对于几位文学家的“八卦”了,完全不拘一格,让我们通过一个侧面来了解这些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

很随意的谈话之中,将冰心、萧军、汪曾祺等,对于王安忆来说是前辈的这些作家对于她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品的评价,展现地格外清晰生动。

而与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等同带人的作家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照顾欣赏和惺惺相惜。这些距离我们似乎非常遥远的作家们,在王安忆和张新颖的“聊天”中,更加有了“烟火气”,每个人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不再是通篇一律的“简介”式的介绍,而是一张张格外真实,格外亲切的“生活照”。

譬如说起作家阿城,可能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阿城善于将古意与口语相结合,明快而刚健。可是在王安忆的口中,读者似是看到了一个更为不一样的阿城——

王安忆眼中的阿城,是当代作家中的一个“异数”,一个爱唬人的“老把式”,一个有清谈风格的人。

他反正特别有清谈风格,漫无边际,你不能带问题去赴他的清谈的,如果你带着问题去问他的话,你永远也得不到回答的,你问他此,他总是回答你彼。

寥寥数语,便将阿城特别的一面,生动地讲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甚至会忍不住会心一笑,觉得王安忆的描述,或者某位作家的事迹,实在是有趣的很,也让我们喜爱的这些作家们,不再决定那样的遥不可及。

除了对于前辈和同代人的一些讨论,王安忆和张新颖还讨论了对于现代的年轻一代的看法。

说起现代很多的作品,已经找不到作者和作品自己本身的特色了,仿佛是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流水作业,表达着类似的情感,运用着同样的流行语,很多时候是难以趋同的。

“由于我们的声音在这时节与主流大众一致,于是,难免会有一个假象,就是作家是时代的代言人,掩盖了一个更本质的事实,就是作家在他的时代总是孤独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每一个时代的特色,每一种思潮都需要一个足够的周期,而这个周期正在逐渐缩短,时代的力量,真的很强大。

当然,对于欣赏和认同的年轻一代的作品,王安忆依然会不遗余力地去推荐和帮衬,例如于田儿的三篇小说,就被王安忆高度赞扬,并且推荐给了《上海文学》等刊物,使之成为了于田儿的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三、作品是一个作家思想与经历的最好呈现

王安忆的作品,可以说是数量和质量双丰收了,难能可贵地是,她和张新颖在这里几乎进行了一次“王安忆作品编年表”式的创作历程的探讨。

《雨,沙沙沙》是王安忆创作之路的正式起点,即便是获奖无数的大作家,也有过第一次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了印刷品的激动和雀跃的心情。

这个作品成了一个“源头”,源头打开之后,作品和灵感便源源不断地产生了。

之后,张新颖按照时间的顺序,和王安忆将这些作品一一讨论下去,说到《小鲍庄》这个脍炙人口的作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起因竟来自于发生在王安忆身上的一件小小的真实故事。

当时我还在杂志社工作,一九八四年盛暑,单位给我一个紧急的任务,说在江苏宿迁县出了一个英雄,一个小女孩,她为了保护一个五保户的老奶奶去世了,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员,我们准备做个报道……这个村庄向我呈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也许是“寻根”让我有了不同的眼光,那些散漫的细节似乎自行结构起来,成为一个故事,这就是《小鲍庄》,很偶然的。

有时候,一个好的作品,一个可以流传下去的故事,就是来自于这样一个个很偶然的事情,甚至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往往看起来不值一提,却可能带来强烈的灵感,给我们以不同的眼光,然后成为一个好的故事。

对于很多人避之不及的“性”的话题,王安忆并不避讳,而是很客观地去述说自己对于文学作品中对于“性”的表达方式的看法。

文字有时候写的来自于周遭的真实经历和生活体验,王安忆在文工团的经验,对于她作品“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的创作,以及她对于“性”这一话题的认识,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而说起王安忆的代表作《长恨歌》,似乎让她成为了上海的代言人,对此,王安忆其实是很不认同的。她并不想让“怀旧”和“上海”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更不愿意看到《长恨歌》变成上海的一个符号。

“人们谈《长恨歌》总是谈到怀旧二十年代,其实我在第一部里写的上海根本不是二十年代也不是三十年代,而是四十年代;其次,这完全是我虚构的,我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因此也无从怀旧。事实上,这又是我的小说里面最不好的一部分。”

她从不忌讳去讨论自己的代表作品中有着怎样的不足和缺憾,甚至愿意去主动地展示出来,也正是这种坦然和真诚的态度,才使得更多好的作品得以被创作出来。

真诚与坚韧,是最好的写作态度

王安忆几十年笔耕不辍,好的作品不断的涌现,这种耐力,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当时代的洪流去“大浪淘沙”,当写作的孤独让很多人都放下了手中的笔,我们庆幸,王安忆将自己变成了文学家中的“工匠”,更是成为了当代文学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而她对与写作的真诚,和对于创作的态度,正是给予她这种坚韧和耐力的最强大的力量。

所以她对于作品是恳切的,对于和张新颖的这七次谈话,更是恳切的。这两位之间的探讨和碰撞,带给我们对于中国文学现状和发展的深刻思考,这也是这些谈话的重大意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科技创新的作文 那一刻我流泪了作文 以亲情为题的作文 描写花灯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湖北专升本英语作文 南京博物院作文 向日葵的作文300字 最喜欢的季节英语作文 奔跑吧少年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 作文 什么的童年作文 雪后作文 myhome英语作文 我的妈妈350字作文 我的家风家训作文 尝试作文500字 家乡美食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300字左右 读书与成长 作文 迪士尼游玩作文 我的愿望作文600字 打糍粑的作文 初一英语作文大全 安徽中考满分作文 吃苦精神作文 什么给我快乐作文 作文集后记 被妈妈打屁股作文 观灯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