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应天书院那些事儿

2020-11-27 01:15:01
相关推荐

应天书院复原图资料图片

应天书院是商丘历史上的骄傲,也是今天商丘人的骄傲。

五代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国家何时能统一,何时能振兴,人民何时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是老百姓的盼望,也是仁人志士的理想。东晋末年,商丘有一个名叫杨悫的志士,认为救世必须从办学开始,只有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材才能救国,想为救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于是,他在归德将军赵直的帮助下,在时称宋州的睢阳办了一所学馆。他的名字代表了他的品格和意志。这个“悫”字,就是诚恳的意思。他名副其德,力学勤志,不求闻达,只求为国家培养人才,以“蚊蝇负山”的精神,实现他“人才救国”的梦想。

他办学的无私,可以从一件事上窥一斑而知全豹。据《宋史》记载,当时“宋之楚丘”有一个少年叫戚同文,其家“世为儒”;少时遭难,父母俱丧,无法生活,便随祖母就养于睢阳外曾祖父家。外曾祖父家中也不富裕,因此他过着贫寒的生活。虽然贫寒,但他因受家庭传统文化的影响,恪守孝道,不惜一切,尽自己的能力侍奉祖母。祖母去世,他昼夜哀泣,数日不食,乡里邻人深受感动。因此他以孝闻名。

戚同文对能在杨悫的学馆中读书的学子很羡慕,渴望去其馆中读书,但因孤单贫寒,无力拜师,常在学馆门口转游。有一天,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渴求,进入学馆,向杨悫恳求。杨悫见他意诚,就教他《礼记》,没想到只教他一遍,他便成诵,一天就背会了一卷。杨悫大为惊异,觉得这是个将来能救世的奇才,就收下了这个孤儿。

戚同文聪慧过人,又异常勤奋,不到一年,就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经”熟读,且能背诵。杨悫非常喜欢,便将自己的胞妹许配他为妻。戚同文更受到很大的鼓励,于是攻读更加勤奋,读书“累年不解带”,终于学业大成,通古今经史。

杨悫觉得他是个治世的材料,鼓励他去做官,以求他为国家和人民做些好事,他说:“先生不去做官,我也不去做官。先生怎么做,我也怎么做。”他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国家早日统一,使老百姓免受灾难,因此以“同文”二字为名,表示其“天下同文”亦即国家统一的理想。

杨悫在归德依附于归德将军赵直家,有一天生了大病,以致卧床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了,便把家事托付给他。戚同文为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竭力为杨悫家经营家事,代杨悫抚养老小,为杨悫葬三世数丧。

赵直见他品德高尚,厚加礼待,问他想做什么。他说:我要继承我老师的遗志,继承我老师的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实现“人才救世”的理想。赵直很受感动,就给他盖房子数间,让他继杨悫聚徒讲学。

戚同文教书育人,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以教为乐。他学问渊博,且执教有方,学生科举登第的达“五六十人”,宋真宗赐应天书院《诏书》说:“故工部侍郎许骧,侍御史宗度,仓部员外郎郭承范、董循,右谏议大夫陈象舆,屯田郎中王励,太常博士榺涉,皆其门人。”

参加科举考试榜上有名的连续不断,因此学馆名声大噪,慕名而来求学的不远千里。“睢阳戚先生”之名风布海内。宋州成了京师以东的学人荟萃的地方。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说,“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戚同文因操劳过度病逝后,无能继其业者,学校一度关闭。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邑人曹诚请出资三百万,在戚同文旧居造房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请名师执教,广收生员。

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曹诚为助教,建立了“睢阳学舍”。

为了使学舍给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曹诚愿以学舍入官。

府官为之感动,向皇帝奏了此事。真宗皇帝也为之感动、嘉叹,当而准奏。真宗皇帝命当时的端明殿学士盛度(商丘人)为文作记、“前参知政事陈公侍郎尧佐题其榜”:“应天府书院”。

“应天”二字来历不凡。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曾做“归德军节度使”,在阏伯庙里占卜,得神喻知他要做皇帝,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被认为是“顺应天命”,赵匡胤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因此宋真宗时将宋州升为“应天府”。

由是,宋真宗准奏的当年二月二十四日,真宗下诏,赐额“应天府书院”。

之后的盛况,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说:“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欲鲁堂(儒家讲学的处所)。章甫(殷商后裔戴的帽子)如星,缝掖(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如云”,书院“讲议乎经,泳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因此“诚以日至,义以日精”。应天书院“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应天书院的“文学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若夫廊庙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天人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

应天府升为南京后,“应天府书院”又称“南京书院”,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又改为“南京国子监”。“国子监”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应天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为国子监的书院。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知应天府,一到应天府上任,就很重视地方文化和教育。于是,由政府出资整修,增加设施,扩大规模,使书院内不但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而且学子们的学舍也大为扩建。应天书院在物质装备上达到鼎盛时期。

晏殊认为名师出高徒,于是为应天书院精心挑选名师。范仲淹曾是睢阳学舍的学生,曾在商丘娶了妻子,安了家。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八月,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病逝,按当时的规矩,范仲淹辞官回家守丧,居南京应天府。晏殊知范仲淹学识渊博,次年亲自邀请他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精神,千方百计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他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引导学生评论时事政治。如让学生作文,他先作一篇范文读给学生;每当谈论天下大事,就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和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因此为之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晏殊在皇帝面前赞赏范仲淹。

晏殊了解到应天府城人王洙遍览方技、术数、阴阳、五行、音韵、训诂、书法,几无所不通,为贺州富川县主簿,让范仲淹代写《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皇帝准乞。博学多才的王洙回到家乡应天府后,受到晏殊的热情款待。应天府书院在王洙的主持下,名声更著。

天圣六年(1028年)九月,王洙在应天书院任说书已满三年,要被调任。晏殊极力向皇帝奏请,让他继续留在应天书院教授诸生。被皇帝批准。直到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被荐为国子监说书,王洙才离开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越来越受到朝廷重视。天圣六年(1028年)十二月,皇帝下旨“免除应天府书院地基税钱”(《宋令要辑稿·第五十四册》)。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以书院为学府,给田十顷。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载:“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元朝《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应天书院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巩固北宋政权、国家振兴起了很大作用,也为北宋时期树立了一个办学的榜样,在中华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一笔。

因为应天书院誉满神州,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此任教、求学,因此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成语典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般认为源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实,据《宋明臣言行录》记载,这句话最早是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说的。《宋明臣言行录》载:“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北宋之南京商丘)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稠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追根求源,这句话源自商丘。”

“划粥割齑”这一成语意思是粥熬好了不吃,等粥凝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形容读书十分刻苦。这一成语也源于应天书院。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社,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数十茎小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这种精神虽然发自范仲淹的内心,又何尝与杨悫和戚同文的精神影响没有关系呢?

“鲸吞虎噬”这一成语,意思是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出自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执教期间的《上执政书》:“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

应天书院的精神,在中华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秀森 来源 商丘日报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夸夸的作文 八篇作文 趣事作文400字 作文我的生日 写桃花作文 妈妈的作文600字 重拾作文 英语作文演讲稿 作文研究报告 妇女节作文 了不起的作文 英语作文标题 学会作文600字 生日祝福作文 作文答题卡 写景作文初中 笑话的作文 交友作文 盼望的作文 拔河的作文 竹的作文 的温度作文 读书作文600 人物作文600字 筷子作文 作文素材古代 一次活动作文 四年级作文范文 作文应该怎么写 英语60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