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蓑烟雨任平生 加入省作协 算40年的文学梦开花结果了么?

2020-11-27 21:15:01
相关推荐

而立之年还在鄂南西湖畔打鱼摸虾、耕田耙地,但我硬是凭籍一个个的文字标点,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了《中国作家》《长江文艺》《散文》《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文艺报》等300多家报刊的页码上面,先后出版散文集、诗集各两本,其中散文集《流年留言》获得了湖北省咸宁市第二届“香城泉都文艺奖”(文学类)金奖,并在2016年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

十年辛苦不寻常

1979年7月,时年17岁的我高考落榜回到家中。一天,到县城里的三叔家串门,三叔恨铁不成钢地对我说:“你也读了十年书,怎么就不可以拿起笔来写点东西呢?”三叔的一席话,就像星星之火一样,陡地点燃了我心中的“写作梦”。

回到家中,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闭”了数日,在小学生作文本上写作了一篇“小说”。寄到《长江文艺》编辑部,没几天就被退了回来。当时的我就像一个疯狂逐爱的恋者,万丈的雄心和水浇不灭的热情,让我在懵懵之中生出了最初的顽强与执著——就像一个被命运之手着力拍打的篮球,我不仅没有因为退稿而怯步,反而更加疯狂地“缠”上了写作。

我的老家距县城有60公里之遥,出南村口不到200米,就是有着“湖北省第五大湖泊”之誉的西凉湖。地理位置的偏僻与乡村文化的缺乏,使得我在执笔写作的那一天起,就染上了许多悲剧的色彩。本份而实在的父亲,每每看着骨瘦如柴的儿子成天手上捧着一本书,心里总是直犯嘀咕,时不时地为我“文不能提笔,武不能拿刀”的情形而叹息不已。

当时体重只有40多公斤的我,一次次透过父亲那长短有声的揪心叹息,人就暗暗发誓要干一件与自己雄性身份相匹配的“男人事情”。于是我从老家跑到30公里外的一家铁匠铺,跟一位陈姓师傅学起了打铁的手艺。两年的铁锤叮当,不仅让我的体格日渐变得强壮起来,也让我的写作之梦有了可以依靠的经济基础——用打铁挣来的钱买书买纸,我试着写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

一次又一次,把那些浸透血泪悲欢的文稿投寄到全国各地的报刊编辑部,却连退稿条也没收到几张。我因此看了别人许多的冷眼,受了许多的讥讽,甚至有些“好心”的编辑还谆谆劝我不要为“文学”继续玩命了。我没有认输,也没有放弃——我知道自己的功底太薄,在活着十分苟且的日子里,先后参加了鲁迅文学院和《文苑》杂志社的函授学习,参加了中文自学考试……

1985年结婚成家,有幸娶到了一个全心全意支持自己涂鸦写作的贤惠之妻——是她省出买油盐的钱替我买稿纸,是她走10里乡路为我去邮局发稿件,但爱妻在1990年作别人世时,却没有看到我发表的一个铅字。在经历了10多年的漫长守望和生命炼狱之后,1991年春天,我在四川的《凉山文学》上终于发表了一首写给亡妻的小诗。

从提笔涂鸦,到在公开出版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我整整用了十二年。十二年的寒来暑往,十二年的春夏秋冬,那是怎样的一种孜孜以求和痴心妄想啊!那一天,我捧着编辑部寄来的样刊,跑到亡妻的坟头上雷电交加地大哭了一场。

岩棉厂里铸辉煌

1992年6月的一天,汉川县一位村办小学的青年女教师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农村乐园”节目里,偶然听到了我的散文《青青瘦竹》。几番鸿雁传书之后,她不顾路途的迢遥和舟车的劳顿,百里千里地跑到了我的家中“看望我”。在我的家中,她用知识女性的理性与从容,一边用美丽的双眼打量我四壁生风的破壁和绳床瓦灶的邋遢生活,一边从内心深处发出了一声声由衷的哀叹……然后,她真诚而友善地劝导我一定要努力走出去,否则,一生就废了。

那位青年女教师的悲悯之语,如石入水一般激起了我心中残存的最后一丝人生勇气。在她离去不久,我恰如吃了豹子胆一般,报名参加了镇上文化站举办的文艺晚会,在晚会上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多年以后,曾经派厂办秘书请我去镇办企业上班的老厂长告诉我:当时之所以请你到蒲圻市岩棉厂里来(赤壁市原名蒲圻市),就是在那个晚会上看了你的诗朗诵,觉得你很不错。

一直以为是哪位“贵人”救了自己,殊不知把自己推介到乡镇企业上班的人原来竟然是我自己。

在那个生产岩棉的乡镇建材企业里,领导的关爱与大度,为我提供了一个无比宽松的写作环境,也让我迎来了写作与发表作品的“井喷期”。仅在1993年,我就在《人民日报》和《当代作家》(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等诸多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数十篇(首),并在1993年10月作为全国乡镇建材企业的惟一代表,赴北京参加了《中国建材报》“全国首届建材职工文学创作笔会”,张志明、陈建功、李小雨、孙武臣、王恩宇等诸多文学大家还为我亲笔签名题句。

在此期间,我还在《湖北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希望之路》等报刊上发表新闻作品100多篇,1996年被当时的咸宁地委宣传部授予“新闻宣传突出贡献奖”,在武汉为蒲圻市岩棉厂捧回了咸宁地区惟一的一块“全省建材企业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的奖牌,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中共蒲圻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脱产学习。

岩棉厂是我的浴火重生之地,我的名字也和岩棉厂紧紧地联在了一起。这样一种深入骨髓的再造之恩,让我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于岩棉厂的无限惦念与感谢。1997年2月调往镇政府工作时,我在《依依惜别》的散文中“日记”一样地写道:“把人生最辉煌的一段岁月,大写在岩棉厂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冲天炉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我黯澹的生活。

为岩棉厂纵情歌唱,对于乡镇企业的倾心热爱,真实了我对于文学的七彩梦想。在岩棉厂,我不仅活出了人生的价值,还鸟儿一般体会到了飞翔的快感。是岩棉厂激发了我生命的潜能,是岩棉厂给予了我男人的体面与尊严……这样一种对于过去岁月的感恩与铭记,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来自何处?根在何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二十多年前,一位誉满京城的老作家在一次笔会上私下对我说:“写作没有什么秘诀,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我不仅把老作家的话听到了心坎里,并在写作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一年又一年。

在“坚持”中巩固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坚持”中张扬“努力”和“勤奋”的人文精神。一次与县(市)的“著名作家”们一起分享自己“散文写作与投稿”的经验,我扯着爹妈给我的硕大嗓门,高声地说道:“我是一个发表欲很强的人,稿件写成之后就要勇敢地往外投,市内不发就往市外投,市外不发就往省里投,省里不发就往北京投,只要是好作品,就一定会遇到好编辑!”

我把散文《赤壁鱼糕》投给省报无果之后,将其转投给《人民日报》“大地”文学副刊却发表了;我写作的《湖乡纪事》一组散文,在许多文学刊物间走了一圈,三年后却被《中国作家》全文照登。在用文字作证岁月的同时,我用自己的真实故事,让身边的许多文朋诗友获得了充分的“写作相信”。

从“临时工”到“自筹编制”人员,从镇政府到乡镇文化站,当许多人因为阅读报刊而慢慢熟悉和接受“徐泰屏”这个名字时,而我却在竭尽自己的洪荒之力,四日八餐地打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庸常生活。但不管活得多么的挫折和失败,我都没有放下手中的铁笔,也没有停止对于人生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在撰写工作总结、情况汇报、领导讲话、调研文章的同时,时不时把一些“典型材料”,写到了《乡镇论坛》《政策》《领导工作研究》等社科类刊物上面。

活过三十,活过四十,活到了五十多岁。阅历的丰富,思想的老道,以及谋篇布局的更加娴熟,我现在的发稿率正在持续的巩固与提高之中。西凉湖是我的“文学家园”,也是我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平心而论,我写得比较满意的作品,大都涉及西凉湖的题材,发表在一些大报大刊上的诗歌、散文,多半都与西凉湖有关。严格来说,我现在还远不算是“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在一些正式、非正式的场合,我总是反复与人告诉:徐泰屏就一个地道的“湖野粗人”。这并不幽默的自我调侃,说是一种自嘲和揶揄,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冷静而警醒的自知之明。

在一本散文集的《后记》中,我信笔写下了如是的一段文字:如果我的这些篇什中,有一段文字可以被某位读者读出几许的共鸣,有一句话能够被人很容易地记住,那将是我最真的写作快乐和幸福!

这是我在涂鸦多年之后对于文字抱有的满心敬畏,这是一个草根作者常念常新的目标与追求。写着这些坦白而真诚的话语时,我仿佛在时空的隧道中,又一次听到了屈老夫子那句永远不死的经典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徐泰屏,鄂南西凉湖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长江文艺》《星星》《散文百家》《人民日报》《文艺报》等300多家报刊,出版散文集、诗集各两本。散文集《流年留言》获湖北省咸宁市第二届“香城泉都文艺奖”(文学类)金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夸夸的作文 八篇作文 趣事作文400字 作文我的生日 写桃花作文 妈妈的作文600字 重拾作文 英语作文演讲稿 作文研究报告 妇女节作文 了不起的作文 英语作文标题 学会作文600字 生日祝福作文 作文答题卡 写景作文初中 笑话的作文 交友作文 盼望的作文 拔河的作文 竹的作文 的温度作文 读书作文600 人物作文600字 筷子作文 作文素材古代 一次活动作文 四年级作文范文 作文应该怎么写 英语60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