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鲁迅日记中的书帐谈起 说说鲁迅的爱书生活

2020-11-28 11:25:01
相关推荐

鲁迅记日记,从一开头就有记书帐的习惯,一直到1936年10月逝世,没有一年断过。尽管1936年6月连日记都暂停了,后来也没有补记,但书帐上还是补记了重病期间买的书。

1912年5月鲁迅到达北京,他的书帐题为《壬子北行以后书帐》,这说明在北行以前也是有书帐的,只是因为北行了,原来的日记本留在老家没有带,所以从北行开始重新记录。

一、访书的痴迷

鲁迅从1912年5月5日抵达北京,开始了他十四年的“京官”生涯。他的日记也从这时开始保留下来。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买书的情况。

当时,鲁迅的月薪是80元,还要寄回绍兴养家。在这种情况下,每月花20多块大洋买书,可见,他买书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鲁迅买书不大挑剔。1913年1月4日:“晚留黎厂肆持旧书来阅,并无佳本,有尤袤《全唐诗话》及孙涛《续编》一部,共八册,尚直翻检,因以五金买之。”

1913年6月29日:“上午书贾持旧书来,绝少佳本,拣得已蠹原刻《后甲集》二册,不全明晋藩刻《唐文粹》十八册,以金六元六角买之。”明明知道绝少好的版本,却还是挑了已经蛀坏的和不全的两部书买下来,花的钱还不少。那时,6元钱是教育部门卫一个月的全部工资。

鲁迅没事常去逛琉璃厂旧书市场,没有好书可买时,会感到不尽意。1914年2月1日鲁迅是这样过的:“……盘桓于火神庙及土地祠书摊间,价贵无一可买。遂又览十余书店……”想买书,又嫌贵,却又不甘心,竟一连逛了十多家书店!

2月8日:“……同至留黎厂观旧书,价贵不可买,遇相识甚多。出观书店,买得新印《十万卷楼丛书》一部百十二册,直十九元。其目虽似秘异,而实不耐观,今兹收得,但足以副旧来积想而已。”

花19块大洋买了一大摞书,也没多大用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曾经渴望得到这部书的夙愿而已。甚至自己也明明知道这点,但还是要买,“买书”这件事已经成了“瘾”。

1921年2月3日:“收去年十月分奉泉三百……还齐寿山百元,寄日本其中堂信并泉四元四十钱购书。”一拿到工资马上就做两件事:一是还钱,二就是买书,而且是汇款到日本去买书。

有时候,鲁迅也会发出“买这么多书干什么”的自问。1913年3月16日:“下午整理书籍,已满两架,置此何事,殊自笑叹也。”但是,爱书人对书的痴迷,是无法用常理来解释的。

二、读书的享受

买书是为了读书,读书是鲁迅的人生一大享受,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样读书的。

有一次,天很冷,鲁迅感冒了,“首重鼻窒似感冒,蒙被卧良久,顿愈,仍起阅书”(1913-1-6)。蒙头睡了一觉之后,感觉好多了,于是又爬起来看书。病稍好就要看书,可见,看书已成为鲁迅人生的第一需要。

鲁迅把看书当作一种精神调节。1912年9月2日:“夜书致东京信两通,翻画册一过,甚适。”写完了信,翻翻画册,感觉舒服极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真是读书之佳境!

为了有个良好的读书环境,鲁迅喜欢僻静的住所。1916年5月6日:“下午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那时鲁迅住的绍兴县馆常有客人借住,这些来客又常常亢奋得很,吵吵嚷嚷,喝酒赌博,打闹嬉戏,甚至通宵达旦,弄得鲁迅无法工作。经多次交涉,效果不佳,只好敬而远之,自己搬到里院的补树书屋去住。目的只是为了能安静读书。

鲁迅晚年住在上海,1929年5月回北平探亲,25日,他到孔德学校去访旧友马隅卿,同时也不忘了顺便看看该校所藏的旧书:“往孔德学校访马隅卿,阅旧本小说,少顷幼渔亦至。”马隅卿是著名的版本学家马廉(1893-1935),当时是孔德学校的教务长;而“幼渔”就是他的二哥马裕藻(1878-1945),是鲁迅的好友

到后来,鲁迅读书的范围更加宽泛了。1934年6月6日:“托商务印书馆买来《“Capital” in Lithographs》。”(石版画《资本论》)这是英文书,鲁迅不是很能读懂,但他买来倒不尽是为了研究《资本论》,而是为了其中的石版画。

三、品书的发现

鲁迅读书,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即使是“随便翻翻”,也有一定的倾向。更可贵的是,鲁迅在读书时目光敏锐,常能触类旁通,有所发现。

1912年8月20日,鲁迅作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陪同司长夏曾佑及本部同事四人一起“往京师图书馆阅敦煌石室所得唐人写经,又见宋人刻本不少”。鲁迅注意到其中有不少是宋元刻本,说明这批书卷并非限于唐代,后代陆续还有入藏。

在1927年的日记所附《书帐》结尾,鲁迅还专门写了一篇读书笔记《西牖书钞》,里面摘录了一些古籍中的人物轶事,内容很散漫,鲁迅抄这些,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但第一段中有一句:“语极萧散有味,录之于此”。

晚年鲁迅在上海时,日记中很少记到读书,他的生活节奏大大快于早先了。但实际上,书是不能不看的,记得也含蓄了。

例如,1934年6月1日:“紫佩寄来重修之《芥子园画传》四集一函,又代买之《清文字狱档》七及八各一本,共泉一元。”《清文字狱档》全称《清代文字狱档》,共九辑,北平故宫博物院编印,1931年至1934年分期出版。这是一批珍贵的清代档案史料集。

过了几天,鲁迅大约读到了其中第八辑(1933年7月出版)中关于“冯起炎注解易诗二经欲行投呈案”的记载,6月10日,鲁迅就写了《隔膜》一文,主要通过引用冯起炎冤狱,痛陈人心隔膜的可悲。显然,这就是读这书的发现了。

到12日又记:“得燕寓旧存《清代文字狱档》(一至六辑)六本,子佩代寄。”显然是鲁迅读到这书后,又写信叫宋琳寄来的。这部书是1932年11月鲁迅北上探亲时,好友沈兼士送给他的。当时还只出了六册,鲁迅没有带回上海。可现在读了宋琳寄来新出的第七、第八册,有所收获,于是想看其它各册了,就请宋琳寄来当时沈兼士所赠的前六册。

果然,到7月10日,鲁迅又写了《买〈小学大全〉记》一文,谈的还是《清代文字狱档》里的事,只是这回引用的是第六册,说明他已经读了这书。

四、无书的无奈

鲁迅虽然热衷于买书,但也常常面对无书的无奈。这有几个原因:一是鲁迅经济一直不宽裕。二是他涉猎太广,无法都买到手;三是有些买的书在兄弟决裂时被周作人拿去了。

我们看鲁迅的日记,刚到北京时,已经出现买不起书的现象了。1912年10月21日:“晚书估持旧书来售,不成。”为什么不成?多半是因为价格谈不拢,小半是因为书的质量不佳。我们看另两处记载就会知道,1914年2月1日:“……赴留黎厂,盘桓于火神庙及土地祠书摊间,价贵无一可买。”

又1915年2月20日:“下午往留黎厂及火神庙,书籍价甚昂不可买,循览而出。别看书肆,买《说文句读》一部十四册,价四元。”很显然,鲁迅不买主要还是因为太贵买不起。后来还是买了一部比较便宜的《说文句读》。

再如,1913年1月18日:“午后往留黎厂书肆,见寄售敦煌石室所出唐人写经四卷,墨色如新,纸亦不甚渝敝,殆是罗叔蕴辈从学部窃出者。每卷索五十金,看毕还之。”东西是好东西,但是太昂贵了,价钱也不必谈,只好“看毕还之”。

鲁迅有时为了买书不得不卖书。这事恐怕知道的人不多,我们还是看日记。

1921年4月7日:“卖去所藏《六十种曲》一部,得泉四十,午后往新华银行取之。”这时正是鲁迅经济上最拮据的时候,各单位都欠薪,家里周作人一家又奢侈,周作人还生病。鲁迅甚至开始借高利贷(本月12日从义兴局借钱200元,利息一分半)。

鲁迅卖书得了钱以后干什么用呢?换小说。这时鲁迅正在北大等校开讲中国小说史,急需关于小说的参考书。鲁迅将《六十种曲》卖掉后,陆续买了《青箱杂记》《投辖录》《五余读书廛随笔》等古代小说笔记等,以及部分佛经。

最后,经济上终究无法承受,许多书只好不买,但又要用,怎么办呢?只有借。鲁迅在北京时,从日记可以看到他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的记载。

那时鲁迅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工作,负责博物馆、图书馆等事业,新建的京师图书馆还是鲁迅负责筹建的,他去借书自然方便。

鲁迅在教育部还参加筹建过一个通俗图书馆,也常去借书。该馆馆长不仅和鲁迅熟悉,鲁迅有个杭州时期的学生叫宋琳,后来也在该馆工作,所以常通过他向该馆借书。

根据北京鲁迅博物馆的藏品记录,现存鲁迅藏书有一万多册,可是在鲁迅日记上看到的,远不止这个数。有不少在日记上记载的,藏书里却没有,这是什么道理呢?

比如有一部书,叫《雅雨堂丛书》,鲁迅原有一部,后来在北京又买了一部,其中有不少缺页,鲁迅花了半个月时间把它抄配齐了,也寄给了在绍兴的周作人,后来这书就成了周作人

1923年7月兄弟俩决裂了,鲁迅一怒之下搬走了,藏书都没拿走。第二年6月,实在没法忍受无书的日子,鲁迅决定回去拿,谁知周作人夫妇竟然大打出手,鲁迅有些书就留在那里没有拿出来。这是鲁迅后半生抹不去的内心创痛。

五、爱书的精细

我们从鲁迅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爱书的精细。鲁迅在日记里写到处理书籍的事很多,最突出的就是装订旧书,他喜欢自己装订旧书。

1912年10月13日:“星期休息,腹仍微痛。终日订书,计成《史略》二册,《经典释文》六册。”头天晚上他肚子“大痛良久,殊不知其何故”,而第二天竟然在肚子仍在微痛的情况下,装订了一整天的书。但也就装了8册,可见工夫的细致。第二天又“晚丁《经典释文》四册,全部成”。(后来这书也让周作人拿去了)。

26日更加入魔了:“夜修订《述学》两册,至一时方毕。”装订两册书,到半夜一点才完成,简直痴迷了。接着11月30日有这样的记载:“自二十七日起修缮《埤雅》,至今日下午丁毕,凡四册。”四本书,竟然订了四天!

装订的活全由自己做,总有点力不从心,于是请书店来订。1913年9月14日:“上午本立堂书贾来持去破书九种,属其修治,豫付工价银二元。”

到12月29日:“晚留黎厂本立堂伙计持前所托装订旧书来,共一百本,付工资五元一角五分。惟《急就章》装订未善,令持归重理之。”竟然足足装订了三个月!要求还挺高,装订质量不好的,退回重订。

这样的事还不止一次。装订了还不算,还要做书夹。1914年1月15日“作书夹五副”,对书的爱护真可说无微不至。

1920年7月24日:“买书架六。下午整理书籍。”第二天还是整理书籍。原来,这时鲁迅刚迁居八道湾不久,还来不及理书。当时周建人的儿子沛因病住了好久医院,鲁迅跑前跑后,没有消停过。这时刚出院,才有时间来整理藏书

这之后,鲁迅一面托人修理改订,例如让学生宋子佩到京师图书馆去改订,他还托直隶官书局订过书;一面也经常自己动手修订旧书。他自己穿线,自己装订,甚至自己做书帙,在日记里都有记载。

1923年2月10日夜、11日上午“制书帙二枚”,12日“重装《金石存》四本,制书帙二枚,费一日”。

5月19日“重装旧书三部,共十二本讫。饮酒”。做完了工,一高兴,还犒劳了自己一回。同年6月18日,“连日重装《授堂遗书》,至夜半穿线讫,计十六本,分为两函。”为这部书,竟花了好几天工夫。

直到离开北京,这习惯也没有改变。1927年8月12日,鲁迅已经快要离广州了,住在白云楼,还饶有兴致地自己装订买来不久的《六醴斋医书》。

后来到了上海,大多是买新书和洋装书,旧书买得少了,也就很少再自己修订书,但也没有完全改变这个习惯。

1933年12月10日“夜修订旧书三种十本讫。胃痛”,居然支撑着病体在装订旧书。至今上海鲁迅故居里还保存着一套修书工具。

直到晚年,鲁迅日记上,竟然还有把书寄到北平去托宋子佩找人装订的记载。1935年12月10日,鲁迅寄书四部给宋,“托其付工修整”,到1936年1月11日,就得到宋寄回来的四部12册修好的书。

如今爱书、买书、藏书的人多了,但爱书到鲁迅这种地步的,恐怕还不多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亲情类 作文 初心 爱上阅读作文 19年作文 作文提纲范例大全13篇 中考的作文 激烈的足球比赛作文 冬天里的故事作文 教师节英语作文初中 写我的爸爸的作文 黄姚古镇作文 观察的作文200字 运动会作文儿 相信美好作文 我喜欢吃鱼作文 我被妈妈感动了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400字 风景作文600字初中 温暖作文400字五年级 生活需要作文500字 口语交际作文100字 写一篇水果作文 550字作文大全 大自然的奇妙作文300字 四年级作文评语大全 作文某某我想对你说 运动会200米作文 珍爱时间作文 看菊展作文 勇往直前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