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百越服饰

2020-11-29 00:10:01
相关推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认为服饰文化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而服饰的传统款式和形制则是构成这个标志的物质基础。因此,一个民族的穿着打扮一穿什么,戴什么,佩什么;怎么穿,怎么戴,怎么佩,以及梳什么发式,文什么花样等,都和他们共同的族源、文化传统、心理素质以及生成环境有密切关联。而不同的生境、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反映到服饰上,就势必造成少数民族服饰的宏富多姿、型类各异。

如果从语言谱系这个民族文化之根切人,我们就能够超越众彩纷呈的服饰现象进行理性的思索,进而发现少数民族服饰具有超越其本身物质形态和功用的丰富内涵和体系特征,证明少数民族服饰不仅是衡量他们物质文化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他们共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因子在传递演变过程中绽开的精神花朵,并以此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在特殊的历史(如所属的语言谱系、族源)、地理条件下,遵循着继承与革新、影响与接受这一内在规律发展和变革着毫无疑义,这也是我们探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类型和审美价值的逻辑起点。

少数民族服饰

既然语言谱系被视为民族文化之根,那么,系属相同的民族亦大都有相同的族源,加之相同或相似的生境,他们的服饰会或多或少表现出相类似的文化特质一筒裙。纹身●饰齿壮侗语诸民族的服饰类征在语言系属上归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布依、傣、侗、仫佬、水、毛南、黎八个民族,大都渊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现今,这些民族的主要服饰习俗仍保持着古代百越民族喜尚筒裙的文化类征以及文身、饰齿等人体装饰的族源特征。同时,考虑到该语系的未定语族民族一仡佬族, 以及主要源自百越系统中闽越支系、属于南岛语系的高山族的服饰习俗与壮侗语诸民族十分相似,故放在这里一并比较讨论。

高山族的服饰

提到简裙,我们首先会想到傣家少女身穿简裙婀。娜多姿的倩影。这种简裙,在唐代樊绰《蛮书》卷四中称为“通身裤”或“娑罗笼”,男女皆穿用。筒裙,亦作“统裙”或“桶裙”,因其裙身为圆筒形,故名。一般为单色或多色方布缝缀而成,长短不等,有的有褶,有的无褶。从史籍记述中得知,清代以前,它曾是百越族群及其后裔壮侗语诸民族的主要服装形制之一。直到现在,傣、黎、侗、布依、壮、水诸族的妇女尚保持着穿筒裙的传统。

其中又以傣族女子的筒裙最具代表性,且不同的支系略有区别:“水傣”筒裙下半部为红黑色相交的条形花纹图案;“旱傣”的筒裙以黑色为主,配上红、黄、绿等色丝线织成的各种图案;“花腰傣”则用绣成各种图案的小布条缝合在裙脚部分。傣族的筒裙一般没有褶皱,而仡佬族的筒裙则是有褶皱的,由三段布构成: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 用麻织,饰以青白色条纹。穿时,外面要罩青色无袖长袍。这当是两族所处地域温差不同的缘故。

傣家少女身穿简裙

《百越民族文化》一书的撰着者断言,穿筒裙是百越民族服饰的特征,虽也不谬,但也不尽然。例如,属于百濮民族系统的布朗、德昂、佤、仡佬诸族穿筒裙,生活在亚热带的其他民族,如景颇语支的景颇族、葬语支的彝族亦穿筒裙。因此,我们认为简裙既是百越系统的属物,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共振的产物,是亚热带服饰文化类型的标志。这从筒裙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云贵高原气候温和的黔南、黔东南、黔西南、滇南、滇西南、广西南部、海南岛以及东南亚地区,便可得到充分说明。不过,具体从简裙的式样看,傣族的筒裙较长,一般长达脚背,系的部位也较特殊,是在腰上乳下之处;而佤族、景颇族等的简裙长仅过膝,黎族的筒裙则更短些,均系于腰部。

通过同一语族谱系内不同民族服饰式样形制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民族的信仰、习俗等各种文化基因,对该民族服饰文化个性与同语族服饰文化共性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的密切。壮侗语诸族除了筒裙文化这个共性外,还有一些共同的习俗特征,如食稻米,住干栏式建筑,纹身饰齿,穿无领上衣等。

仡佬诸族穿筒裙

我们从古代史书记载中得知,绵延数千年的百越民族系统曾盛行过文身习俗。现今保留着纹身习俗的百越后裔主要有壮傣语支的壮族、傣族,黎语支的黎族。壮、傣这两个民族的直接祖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百越支系“瓯越”,即浙江省瓯江地区的东越人。据战国时游说之士汇编的《战国策●赵策二》记载,这支古越人的服饰特征为“被发文身,错臂左衽”。

而黎族的直接先民,也可追溯到同时期分布在五岭以南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的百越支系西瓯,当时西瓯即西越也流行纹身习俗,据《史记》言,斯族“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作为百越支系遗裔,壮、傣、黎诸族的这种习俗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故而屡屡见于青史。《淮南子●齐俗训》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象麟虫。”高诱注言:“被,剪也。”《汉书●地理志》也提到:“粤 (越)的……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这些记载说明文身是百越民族为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黎族服饰

唐、宋以后,这种习俗在壮族、傣族、黎族等民族中仍非常盛行。但这时候的纹身显然不单是为了“避害”,同时也包含有对美的追求。柳宗元到广西柳州壮族地区任刺史时,当地文身之风相当流行,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和《柳州同氓》两诗中留下了“共来百越纹身地”,“欲投章甫作文身”的记述。唐代杜佑《通典》卷一八七“文面濮”条,说云南百濮即百越的一支“其俗刺面,以青色料画之”。同朝代的樊绰《蛮书》卷四载有“绣脚蛮”和“绣面蛮”纹身习俗:“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采……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这里所说的云南永昌、开南一带“绣脚蛮”和“绣面蛮”,自然包括部分傣族先民在内。晋代王范《交文春秋》记海南岛黎族说:“朱崔 儋二郡……周回二千余里,径度八百里,人民可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披发雕身。”“雕身”即文身。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代广西邕州左右江各州壮族人,“其百 姓悉雕题、染齿、画面、纹身”。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蛮》中对海南岛黎族妇女喜爱文面的习俗记载相当具体:“妇女绣面高响……绣面乃其吉礼,女年将及笄,置酒会亲属,女伴自施针笔,涅为极细虫蛾花卉,而以淡纹遍及余地,谓之绣面女。”

傣族

明代邝露《赤雅》也提到了壮族纹身:“黥面绣额, 为花草、蜻蜓、蛾蝶之状。”可见,纹身这种百越民族系统承传了一二千年的古老习俗,在壮侗语族中得到过光大。现今,我们在侗、水、毛南等族中已不见纹身的踪迹。壮族的纹身部位主要在额头、手腕或胸脯上,刻画的形象有蛙、鳄、牛等动物以及太阳、月亮之类,纹身的颜色多为青黑色,与服饰的颜色相一致。布依族男子在胸部刺龙、兽式样的图案,女子则刺纹于手臂、手背等处。

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桃花的作文300字 日记作文200字 可乐鸡翅的作文 春节的来历作文 优美作文摘抄 我阅读我快乐作文 乡情作文500字 创意作文400字 介绍家庭的英语作文 未来的我作文600字 我的小学生活作文 描写竹子的作文 黄果树瀑布作文 写景作文700字 元宵节作文300 愉快的假期作文 真的不容易作文 关于李白的作文 炒土豆丝作文 优秀作文题目大全 过年200字作文 250字优秀作文 妈妈的童年作文 什么的故事作文 错过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摘抄高中生 过年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新年作文 拼搏作文600字 我眼中的世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