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关于“玩游戏到底需要多少帧(FPS)”的真相

2020-11-29 01:40:01
相关推荐

FPS (Frame per second)能翻译为「每秒显示画面张数」或「帧率」,其常用于解释视频或游戏每秒能播放多少张影像,所以FPS越高,影像就会越流畅。而打游戏到底需要多少FPS呢?

虽然很多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但可惜的是,因为游戏是电子类的衍生物,使得目前多数讨论仅谈论到「释放端」,也就是屏幕及软体技术的部分,而长期忽略「接受端」的人眼及人脑,所以小编将试着运用「演化」及「神经科学」的观点来切入此议题。

两只老虎,跑得快

在看完这个标题后,一定有人想说:「这个小编一定是脑子有坑!两只老虎会跟FPS有什么关系」。请各位先耐住性子,容小编先用一个「情境想像」来引导文章。

将时间倒转到一万年前,想像自己是远古的先祖,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手持着木棒在丛林中漫步,一切看似平静祥和,却未察觉自己早已被「两只老虎」盯上。而就在那瞬间,「两只老虎」朝向你扑去,请问脑中第一个闪过的念头会是什么?请作答:

1. 啊!卧槽!有什么东西冲过来?

2. 啊!卧槽!那是什么形状?

3. 啊!卧槽!那是什么颜色?

4. 死前回忆录:「喜欢隔壁的老王很久了,可是一直不好意思说出口」

基本上,会去选2. 3. 4.的朋友,应该是没办法在屏幕前看小编的废话了,因为在「物竞天择」的环境下,你的祖先是无法存活的。而为何第一个闪过的是「有什么东西在动」?而不是「那是什么形状或颜色」?这其实是一个演化的结果。

动态、明暗、色彩: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常常处于狩猎及被狩猎的生活。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生物若要生存,会优先演化出快速的「动态捕捉」来产生「警觉」,次要为「明暗」勾画出「型态及景深」,最后才是「色彩」的「辨识及填补」。

而也因为上述三者的「演化压力」不同,人脑对于「动态捕捉、明暗变化、颜色变化」其实是各有不同的敏锐度。个人虽未能找到人脑对于三者之精确FPS,学界也似乎尚未有这样的研究,但人脑对「动态捕捉」最为敏锐,其次是「明暗变化」,最后是「色彩变化」。而或许有读者会问:「人的视觉是以可见光为基础,为什么对明暗会较不敏锐?」,这是因为外部的「明暗变化」不等同大脑意识或感知到「明暗变化」,在我们意识到「明暗变化」前,会优先意识到「动态」。

可以尝试想像眼前有一对叶片,一片为红,另一片为蓝。当叶片开始高速旋转时,读者可以知道它在旋转,但看不清楚叶片的轮廓,而会看成近似圆形的图像。也分辨不清蓝跟红,会看成紫色。

而将上述的概念导回游戏中,游戏影像同样也可以划分出「动态、明暗、色彩」三个部分,所以当某些玩家宣称「游戏一定要60FPS」或「只需要30FPS」,这些其实只能说是简略或片面的描述。所以接下来,小编将依序用几个问题来厘清概念:

1.人对于画面的接收,不就像是个相机,影像就直接印在脑袋上?为何会将画面细分成「动态、明暗、色彩」?

解释:人眼像是个相机,但人脑不是。当影像传送进脑袋时,影像其实会先经过「细部划分」,然后再传到各负责部位进行影像整合,而也因为经过这样的途径,大脑对于「动态、光影、色彩」会有着不同的处理速度跟敏锐度。

2. 为何动作游戏或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要讲求60FPS?

解释:因为人脑对「动态捕捉」最为敏锐,如果游戏一直长时间处于动态,FPS就要高到某种程度以求流畅。

3.为何游戏影像从60FPS提升到90FPS时,玩家仅能感觉些微变化?甚至是没有变化?

解释:因为画面到60FPS左右,其实已差不多达到多数人对「明暗变化」及「色彩变化」的感知极限,再上去其实就只是「动态捕捉」的差异。

4.为何早期许多游戏用30FPS(甚至更低)就觉得顺畅,而当下游戏却不断强调60FPS?

解释:这问题能有三个解释。

A. 今日游戏不断往动态发展,像回合制等静态游戏则相对减少,而人脑对「动态捕捉」又最为敏锐,自然就会倾向将FPS拉高。

B.因为现在游戏的光影及色彩不断复杂化,而30FPS对部分玩家而言,画面不一定能够流畅表现。

C. 游戏互动性不断的深化及复杂化,所以画面的「即时回馈」就变得相当重要,自然就倾向拉高FPS。

所以游戏画面到底要多少FPS?这问题除了因个体差异会造成不同,也要看游戏内容而定。长期以来,多数人只将各种「视觉成分」压缩成一张画面来解释,只把重点放在屏幕频率及软体技术等,忽略了人脑并不是这样处理影像。若把影像拆成「动态、明暗及色彩」来看,长时间处于动态的游戏,FPS就会希望越高越好,静态游戏则可以低一点。而明暗及色彩也是,复杂的光影跟色彩就会希望FPS高。

以「神经科学」为根据

而接下来的文章内容,将会用「神经科学」的文献来连结上面的解释,而提出的文献都是网络上较容易搜寻到的,若有读者想延伸阅读,可以直接百度。

1.影像的分离:接受域(receptive field)、Magno系统、Parvo系统

早在1980年代,科学家就大略掌握到人对影像的处理过程。影像在进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之后,一种名为「接受域(receptive field)」的结构会接着分化影像讯息,然后分化的内容又会传到各负责区块,而这样的分化途径又以Magno及Parvo系统为最主要。

其中Magno系统主要负责「动态」跟「明暗对比」,且有相对较高的「传导速率」,但无法处理「颜色」。而Parvo系统主要负责「颜色」处理,但其「传导速率」相对较慢。而这两个路径的特质也符合上面所说,人脑对「动态」及「明暗」有较快的处理速率。

2. 「视锥细胞(cone cells)」的演化:「果子假说」及「嫩叶假说」

视锥细胞位于视网膜中,是构成「色彩视觉」的一大要素。而多数陆生哺乳类只有两种视锥细胞,但灵长类却几乎都有三种,这也代表着人类现有的「色彩视觉」其实是较近的演化结果。而学界也提出数种假说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其中两种为「果子假说」及「嫩叶假说」。

「果子假说」的解释为,因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展,灵长类的祖先开始接触到大量不同的果子,而为了要从叶丛中辨识出不同颜色(或成熟)的果实,灵长类开始拥有三种视锥细胞。而「嫩叶假说」则解释为,因为哺乳类的体型逐渐增大,需要更有效率的摄食技巧,因此演化成三种视锥细胞,以方便挑选较嫩的叶子。而不管是叶子或果子,这些物体在时空上都是较「静态」的存在,这其实也间接指出人脑对「色彩变化」倾向较不敏锐。

3. 多数「视锥细胞(cone cells)」只能接受「光影」

承上述,视锥细胞是构成「色彩视觉」的一大要素。但在2016年,有学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多数视锥细胞其实只能感受「明暗」,而这结果也暗示着,相对于「色彩」,人类对「明暗」的敏锐有更高的需求。

结语

在看完上面的解析后,读者应该都能了解「人脑对于影像的处理」并不是「你丢我捡」这样简单,而是对影像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敏锐度,对动态最敏感,明暗为次要,色彩为最后。而有趣的是,儿歌「两只老虎」的歌词也恰巧与上述顺序相符,先是动态的「跑得快」,再来是明暗的「没耳朵跟尾巴」,也不知这样是一种巧合?还是一次「潜在倾向」表现在语言上?

而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也认为人并不是直接观测到所在的世界,而是戴着「有色的眼镜」来看自身周遭。但对当下游戏玩家而言,除了本身戴着这「有色的眼镜」外,更是隔着「屏幕」来审视着另一端,不知会是单纯的数据与画面的结合?还是在投入意识及情感后,能够升华成另一个真实?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PeJoy游戏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质作文 书信作文格式 我是什么 作文 初一作文500 作文我的烦恼 误会 作文 钓鱼的作文 家风的作文 春季作文 小兔子的作文 思念的作文 优秀作文800 疯狂作文 四年级语文作文 消防员作文 行走作文 优秀作文500 语文高中作文素材 作文打屁股 自由的作文 热闹作文 作文题目初中 温馨作文 守护作文 作文 我的梦想 高兴作文 眼睛 作文 南京作文 作文题记 孤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