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营口有“礼” 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的接力

2020-11-30 00:50:01
相关推荐

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纪念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强晓玲)1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雷锋入伍早期待过的地方——营口有“礼”》的报道。

恐高的迟玉婷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坐飞机竟然在万米高空“C位”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

“已经通知地面,降不降落,听你的。”那一刻,机长连问了她三遍。“不用了!”迟玉婷坚定的连答了三次。

这架差点紧急迫降的航班是因为一名突发心脏病的女乘客,紧要关头,凭借着8年急诊科护士经验,蜜月归来的“白衣天使”迟玉婷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沉着镇定中化解了一场云端险情。

2018年11月3日,这个发生在营口人身边的温情故事,并非因万米高空就具有了偶然性。因为,在这个地处渤海东岸的城市里,每天都上演着相似的动人故事,如穿城而过的大辽河水,源源不断奔腾到海。因为,这是一个从来不缺少爱的城市。

从1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红十字医院,到1960年刚刚入伍新兵训练营的雷锋;从十几年前,都市广播主持人与警察、市民在线救助生活绝望者,到今天,受助的残疾姑娘“娜小强”自助助人,诚信还债的农民张凤毕深陷困境引发接力救助……

这座城市,总有一种能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爱,在负重坚持中,没有停止传递。

“德不孤,必有邻”。在这里,汽车主动礼让行人,行人回礼感谢;公交车上,司机一句“你好”,乘客报以“辛苦了”;机关窗口,一杯热茶、一句问候……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努力践行着“营口有礼,从我做起”,在爱与被爱中努力发出一分光、散出一分热。

“当一个城市的历史基因被挖掘,成为它的文化灵魂,‘营口有礼’便成了新时代的城市名片,每一个人被自觉唤醒加入其中。看着大家每天都在积极向上向善,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内心的幸福和获得感不言而喻。”作为一名践行者、观察者和记录者,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主持人泓颖感慨。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是最好的社会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也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知礼守礼和人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才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精髓,拥有这一基因和血脉是这座‘最讲礼的城市’最大的福祉,更会助力城市走进更美好的未来。”营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肖力告诉记者,营口市已将每年的9月1日设立为“营口有礼日”。

“我们在红十字发源的地方”

初冬的营口,气温直逼零摄氏度,位于辽河广场附近的牛庄邮电局旧址里,参加急救培训的年轻人各个朝气蓬勃。一道晨阳透过高大的玻璃门射进屋内,洒在李燃身披“营口红十字爱心公益大使”的红色绶带上,鲜艳夺目。

百年前,这里曾是东北第一个邮电所。今天,它是“营口红十字会”及“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纪念馆”的所在地。

“营口是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早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营口就开始了红十字救护运动。”李燃是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的一名记者,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营口红十字博物馆”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定期在这里为大家讲述国际红十字与营口的故事。

“中国红十字运动之所以起源于营口,因为这里通商早,是外来文化传播最早进入地区。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之甲午战争陆上战争比较激烈,以及地方官员的支持,爱心人士的参与,这一切都说明营口有很好的社会基础。”李燃的讲解激情饱满。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火逼近营口,为了救护流落在营口街头的伤兵。由在此躲避战火的英国领事馆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医生司徒阁等中外人士发起,经中国当局批准、海关合作,12月3日,在营口租用一家中国客栈开办了简易的红十字医院。当时,救护工作由营口海关医生达瑞总负责,参加救护的共有8名医生。

1895年3月日军攻陷营口。司徒阁医生等在红十字医院门口挂上“英国居民”和“外国教会”的牌子,并插上红十字旗帜,使滞留在医院内的清军伤员得到保护和救治。

3月9日,中日两军在田庄台进行了极为剧烈的战斗,营口红十字医院前去救援,并设法将伤员转至营口。截止到1895年3月战争结束,营口红十字医院共收治伤兵1000多人。

“尽管当时条件很差,但死亡率却出奇的低。”李燃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展的红十字救护运动,也是国内第一所红十字医院。

“史实表明,中国红十字运动在营口发源10年之后,国际红十字组织重新在中国的土地上兴起。”李燃说,1904年3月,中英法德美5国代表在上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营口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分会”。

“如今,这里已成为营口重要的历史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机关、学校的工作人员、学生前来参观,很多家长自发地带着小朋友走进这里。”李燃说作为媒体人,每一次讲解都会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更有义务将这种“人道”“博爱”的精神传承弘扬。

“白底红十字,穿越了一百多个春秋,写就了光辉的历史,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唱响全新的篇章。我们的红十字,我们在营口,我们在它发源的地方。”听到这里,还未结束急救课程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跟雷锋很近”

“营口也是雷锋入伍后最早的新兵营所在地,在那段不长的岁月里,人们时常可以见到一个助人为乐的军人身影出现在学校、车站。”韩晓东喜欢研究雷锋,更喜欢搜集与雷锋有关的旧物。

在他那间阳光明媚的办公室里,有一座雷锋半身雕像,是朋友送的,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搜集与雷锋有关的旧物已有2000多件了。”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主任韩晓东腼腆地笑着。

上世纪90年代,痴迷研究雷锋的韩晓东经常跑旧货市场。“300元淘到一张1965年版《雷锋》的电影海报就特别兴奋。”他说,那是他当时半年的工资。

在搜集整理中,当年《营口日报》的一条消息引起了韩晓东的极大兴趣。“我市举行盛会,授予某部四班雷锋班荣誉称号”,韩晓东自问,“这不就是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班称号的新闻吗?”

为了弄清真相,他跑了许多地方,包括抚顺雷锋纪念馆等,查找了不少资料,但这个猜测始终没有得到证实。出于工作原因,韩晓东觉得自己有责任弄清楚那段历史。

一年春节,在鞍山走亲戚的韩晓东与出租司机聊天时得知,鞍山“雷锋号”出租车组是当年雷锋生前战友提议组建的。听了这个消息,韩晓东来了精神,一打听,竟然找到了当事人。就这样,随着一位位亲历者的出现,雷锋在营口的故事越来越清晰了。

“1960年1月8日,从鞍钢应征入伍的雷锋坐火车来到营口驻地,新兵训练营就在老火车站附近。人们总能看到他出现在客运站大厅里,帮妇女抱小孩,帮工作人员打水擦地。”韩晓东后来采访了客运站的老主任李文久。李文久说,自己曾问这个年轻的军人叫什么名字,回答是“我叫解放军”。再后来雷锋成了名人,李文久才知道那个人就是雷锋。

那年冬天雪特别大,雷锋曾帮助营口市劳动小学的师生们扫过雪,如今这个小学已改叫“雷锋小学”。营口市建设小学的退休老师,已经80多岁的曲秀媛告诉韩晓东,雷锋曾给建设小学的孩子们做过课外辅导员。

……

2003年1月,韩晓东的文章“雷锋在营口的日子”在《营口日报》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轰动。不久韩晓东与雷锋当年还健在的战友们,一起加入了营口“雷锋精神促进会”。2009年10月,韩晓东编著的《雷锋在营口的故事》一书出版。

报道过无数次类似新闻的泓颖说,在营口,雷锋的故事被无数次改编成广播剧、评书等,大家早已耳熟能详。“雷锋在营口的时间很短,但他把爱的种子留在了营口的大地上,每一个营口人都觉得自己跟雷锋很近,自觉地以他为榜样,试图成为他那样的人。”

如今营口有了雷锋小学、雷锋小区、雷锋车队、雷锋柜台,雷锋爱心基金、雷锋高铁服务站……“高铁东站的‘大背哥’身体健硕,每天服务在行动不便的乘客之间;高考期间,雷锋车队免费送考学生;还有雷锋小区,那里的好人好事更是多得说不完。”泓颖说,“雷锋精神就是从我做起,如今营口的老百姓都在自觉自愿地传承这种精神。”

一句“你好”让公交司机泪奔

公交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一窥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

“公交车驾驶员每天工作很辛苦,身体的疲惫可以休息,但心里的委屈难以平复。”营口公汽公司经理郭洪利告诉记者,2005年公司设立了“驾驶员委屈奖”,希望引导驾驶员用理智的方式避免可能发生的恶性事故。公司还开设“吐槽大会”,定期聘请专业老师给驾驶员进行心理疏导。

2018年初,营口公汽公司出台相关规定,其中一条要求“向上车的首位乘客问好”。一开始司机赵震林不好意思开口,每次车门打开,例行公事:“你好”,乘客回应者寥寥。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月、三个月……如今大多数乘客的回应已变得真诚自然。赵师傅说,“真的很灵”,每天出车心情也跟着一声声“你好”“谢谢”“辛苦了”而变得轻松起来。“特别是有一次,当一个年轻的妈妈拉着只有四五岁的小孩子说‘给叔叔问好……’”讲述中,这名彪形大汉脸一热,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一旁的同事忙插嘴道,“不是还有个大娘每天等在车站给你送早点吗?”

“不要,非给。”平静后,赵震林表情无奈。

“都送些啥好吃的呀?”记者有些好奇。

“包子,大热包子!”赵震林一脸通红,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你不必怕,世上有我,你若有难,我便有责”

“你好,夜阑姐,今天我要跟你道个别。”

“道别,你要去哪里?”

“我要去另外一个世界……”

2003年1月2日晚21点30分,一段悠扬的音乐过后,营口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文艺频道“夜色阑珊”栏目主持人“夜阑”接进了第一个听众热线,当听到“另外一个世界”时,所有在线听众都听出,那一刻,“夜阑”也慌了。

这个与“夜阑”告别的女人只有32岁,在被刑满释放的丈夫逼入绝境后,决定撇下9岁的女儿,去另一个世界……电波那端的抽泣声中,她说:“我在电话亭给你打最后一个电话。”

那一刻,“夜阑”明白一个女人的生命就悬在这条热线之上,她不敢放下电话,用尽可能睿智暖心的语言拖住这位绝望者。

与此同时,不少听到广播的市民悄悄地把电话打到“110”,不少“的哥”放下生意,有出租汽车公司临时调度了二十几辆出租车,更多的人自发走出家门……接到报警后,警方紧急调动了数辆警车,并与电台导播取得联系。

那一刻,在那个寒冷的雪夜,为了一个绝望的女人,营口倾城而出。

在经过了15分钟的搜寻后,终于在一个公用电话亭旁找到了她。当警察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热线中的“夜阑”时,那一夜,“夜色阑珊”被电话打爆。

“夜阑,让她到我店里来上班吧,我管吃管住。”药店大姐打进热线。

“你让她到我工厂来工作吧,把孩子也接来。”一位企业老板挂进电话。

……

“营口是一个有爱的城市,更是一个讲‘礼’的城市。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温暖,是责任更是一份担当。”营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韩瑞祥说,“这是我们朴实却至高无上的誓约:你不必怕,世上有我,你若有难,我便有责。”

童叟无欺的烤地瓜摊主杨永明,14岁的女儿得了红斑狼疮,积蓄见底。许多市民知道后,在烤地瓜摊前排起长龙。2008年汶川地震,杨永明义卖了一天的烤地瓜,将收入全部捐给灾区。他义卖的行动感动了一位路过的老板,买了一块烤地瓜,花了一万块钱。

与病魔抗争20多年的残疾姑娘贾娜,为还清家里十几万元的外债,不等不靠,与爸爸一起卖爆米花,并注册了“娜小强”商标。人们被她的事迹感动,“娜小强”爆米花成了畅销爆款。自助、受助中,2016年,贾娜与几位爱心志愿者组建了“关爱留守儿童”公益团队“小草之家”。

营口农民张凤毕,为偿还儿子交通肇事欠下的巨额外债,卖掉房子,倾家荡产,带领全家人上山开荒种树还债。临终前,他留下了三个遗愿:树要成林、人要成才、债要还清。

……

“一个有‘礼’的城市,才是一个有爆发潜力的城市,是一个有希望和前途的城市。践行‘营口有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礼仪在每个城市成员的心中扎根,在每个家庭中世代传承,‘两个文明’建设才会有源头活水。”肖力说。

如今,行走在营口的大街上,不时会响起“营口有礼,从我做起”的手机彩铃,出租车的显示屏、公交车的语音报站、触目可及的宣传板、宣传条幅将人们浸润在温情有爱的文明礼仪当中。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肖力介绍,营口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已成立《营口有礼行为促进条例》立法工作组,希望通过立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促进精神文明法治化、常态化建设,“文明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可能也会倒退,因此立法约束不可或缺。”

2018年11月23日,之前飞机上突发心脏病的女乘客贾玉香与丈夫一起出现在迟玉婷工作的营口大石桥陆合医院,除了送上锦旗表示感谢,贾玉香也是受邀来医院全面检查身体。

说起那天飞机上的急救,大家拿出一个个假设的问题跟迟玉婷开玩笑,“你胆子太大了,万一出点啥事儿,你担得起责任吗?”“家属要是讹上你咋办?”

“不论在任何时间、地点,再遇到,我还是会出手相救。”“云端天使”迟玉婷,笑起来样子特别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 参观博物馆英语作文 冬天作文450字 那时花开 作文 关于钓鱼的作文 董存瑞作文 出发作文800字 我有一个想法的作文 打扫房间作文 亲情作文200字 放风筝的作文怎么写 自我介绍日语作文 身边有特点的人作文 成都旅游作文 关爱老人的作文 拔河作文300字 诗与远方作文 变形记作文500字 作文精彩开头和结尾 木头人游戏作文 作文可以写什么题目 我的房子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二大作文 关于日出的作文 关于动物园的作文 北京游记作文 成人大专作文 竹子作文300字 再见了老师作文 介绍我的家乡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