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及相关策略

2020-12-01 03:10:01
相关推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尤其是有关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广泛共鸣。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形势下,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愈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翻译实践笔者总结了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了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尝试性提出了提高对外传播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

一、引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被国际社会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同。由理念到理论、由愿景到倡议、由双边到多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写进了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更被写入六个联合国决议,分别涉及区域合作、军备控制、人权发展、消除贫困等方面,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张贵洪,20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以长远眼光和战略高度看待并推动新时期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习近平主席出访多个阿拉伯国家,接见来访阿拉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就中阿关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引领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尤其是有关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阿拉伯世界激起思想涟漪,收获持续深入的广泛共鸣。

二、中阿命运共同体提法的产生过程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彼此的友好交往历程却走过了千年的岁月。在穿越时空的往来中,中阿两个民族真诚相待,在古丝绸之路上出入相友,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苦与共,在建设国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

自1956年5月与埃及建交起,至1990年7月与沙特建交止,中国同全部2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60多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的主旋律。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始终互为兄弟、朋友和伙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阿双方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创造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

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并逐步发展成为涵盖众多领域、建有10余项机制的集体合作平台。2010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中阿集体合作进入全面提质升级新阶段。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阿关系的发展被纳入了更宏大的战略框架。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主旨演讲。他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并明确提出“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2016年恰逢中国开启与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60周年。“六十年一甲子”,漫长岁月见证了中阿关系逐步走向深入,各领域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又一个典范。1月13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文件体现了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重视,是新时期发展中阿关系的行动指南,对推动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中阿关系未来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阿互利合作绘就蓝图。

2016年1月,习近平对沙特、埃及、伊朗三个中东国家进行访问。在访问沙特前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倡议“打造长期稳定的中沙能源合作共同体”;在访问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时,习近平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再次提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得到阿拉伯世界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

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中方愿同阿方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作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的好朋友,努力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这是继2014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讲话、2016年阿盟总部演讲之后,习近平主席第三次对阿拉伯世界作重要政策宣示。

在2018年7月19日访问阿联酋前夕,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热情洋溢地提出,“我期待通过这次访问,同阿联酋领导人一道描绘合作蓝图,释放合作潜力,为中阿关系提挡加速,打造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打造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阿联酋引起强烈反响。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阿共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截至2019年7月,共有18个阿拉伯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阿双方在能源、航运、基础设施、航空航天、金融、高科技、电子商务、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使得双方已经成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并正在实现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跨越(新华网)。

三、中阿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意识形态为解决世界现代性问题而设计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整个人类命运的主动担当。这就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的对外传播,有效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阿拉伯国家位于“一带一路”交汇处,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天然和重要伙伴,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世界局势纷繁复杂的当下,中阿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共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共促两大文明交流,共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2018年6月15日,《海湾报》发表题为《中国与阿联酋建立共同主权投资基金》的文章,指出“当前世界上出现了多种不稳定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有力地促进世界的稳定,加强各国信心,这种价值理念超越了狭隘的利益观,为中阿关系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同年7月12日,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一书的作者萨米尔艾哈迈德在英国出版的阿文媒体“新阿拉伯人新闻网”撰写题为《中国与阿拉伯:未来的视角》的长篇评论,他认为,习主席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阿拉伯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过去的两百多年中,阿拉伯人一直关注西方的文明经验,但历史证明,学习西方的种种尝试不但没有帮助阿拉伯人实现复兴,反而使其陷入了更大的危机。当前,世界力量的天平正向东方倾斜,阿拉伯人应当‘向东看’,通过与中国结成命运共同体来实现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他认为,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阿拉伯国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因此阿拉伯人也更接受中国的内外政策和价值观念,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能够实现文明的追随与互动。

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阿拉伯国家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以及政要和学者的赞赏,但各方对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还有待提升。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中阿之间在相互认知方面还存在误区。如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基本上只有两种面貌:一种是动荡、冲突和战争,一种是富裕、石油和土豪。而很多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则是廉价低质商品的出口国,甚至还停留在每个人都会功夫的碎片化印象中。

国家形象具有稳定性,人们对一个国家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以后对这个国家的看法。中国民众多年来对于阿拉伯世界缺乏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媒体和网络制造的对阿拉伯世界的误解。而阿拉伯民众在心理上对中国的疏远一方面归因于阿拉伯地区长期存在的历史文化纠结和西方原主导大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传统对阿外宣中浓厚的官方色彩不无关系。

实际上,中国并非不重视对外传播,而应该在传播的内容上作出优化与调整。首先,外宣内容与阿拉伯受众的需求不相符。传统的中国外宣更多是自说自话,介绍理论、政策等宏观的东西,内宣外宣的界限不明确。外宣材料中很少涉及到阿拉伯受众感兴趣的具体人物故事和文化历史。这种不考虑阿拉伯受众心理需求的传播方式让对方很难信服,也无法获取有效信息,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其次,跨文化冲突影响传播效果。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分属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跨文化间的冲突有时也会影响我们的传播效果。如阿拉伯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孔子思想、孔子学院、儒家文化在传播初期曾遭到阿拉伯民众反感,因为有偶像崇拜之嫌。再次,外宣材料翻译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内容还存在低级的排版印刷错误,很难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推荐剧目,电视剧《外交风云》于2019年9月19日在北京卫视、广东卫视播出以来,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多方好评。该剧以新中国诞生为起点、邓小平访美及中英香港回归谈判为终点,用纪实手法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上的杰出贡献,非常值得一看。但国内的阿语圈却在吐槽剧中的阿拉伯元素。原来镜头中出现欢迎周恩来总理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背景中对应阿文完全乱码,且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由埃及、叙利亚、北也门短期合并而成,简称阿联)误译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阿联首都开罗举行的欢迎活动中,阿联人所穿的竟然是沙特等海湾国家服装,典型的张冠李戴,这些低级错误都是不应该出现的。将来这部电视剧如果不加更正就在阿拉伯地区播出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传统的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已经不能满足阿拉伯受众对新闻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更加关注社交媒体等新兴传媒渠道。虽然我国努力在阿拉伯世界进行国际传播,但现有的外宣渠道仍非常有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中国唯一面向阿语地区播出的广播、电视媒体,《今日中国》阿文版是国内唯一一家阿语平面媒体,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网、理论中国网等虽开设了阿语版面供读者阅读,但仍不是阿拉伯国家主要阅读的国际性网站。

对外宣传传播的是无形的东西,包括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进而塑造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的硬实力有了快速发展,但是对外传播能力仍相对有限,影响了我国软实力的发展,也制约了国家形象在阿拉伯世界的正常传播。

四、中阿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于2019年8月12日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8》研究报告显示,六成左右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认同该理念具有积极意义的比例更高(中国网,2018)。

阿拉伯国家总的陆地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4亿多。经历了动荡的阿拉伯国家,虽然背景不同、政治主张各异,但是追求发展的愿望是一致的。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的成功经验,了解中国的执政理念,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作为与阿拉伯世界的沟通者和中阿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者,我们又将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打造好中阿命运共同体呢?

1.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外软实力建设,中国在阿拉伯世界加强软实力建设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一是中国道路的优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找到了一条非西方民主式的、保持本国特色的、长治久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阿拉伯国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借鉴意义。二是中国文化的优势。不同于西方丛林法则,中华传统文化倡导“讲信修睦”、“和而不同”,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中国始终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民族宗教挂钩,支持阿拉伯国家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也与美欧一些势力抹黑伊斯兰教,“妖魔化”穆斯林形成鲜明反差。这些“东方智慧”对处理阿拉伯国家纷繁复杂的矛盾纷争,化解零和博弈思维,推动各方摒弃前嫌,共谋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三是“一带一路”的优势。古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人文经贸纽带和共同文化遗产。新时期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有利于中东的稳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也有利于中国与中东的进一步融合。

2.改进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独特的话语体系

我们对外宣传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外部世界对我们的理解,构建国家软实力,化解冲突,避免消耗,反对霸权。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有着相似的遭遇,目前又共同担负着深化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转型的使命,这为中阿之间建构命运共同体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文化基础等方面都存有诸多差异,因此,我们只有以人类普适意义价值观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建构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独特的话语体系。

过去国内媒体在对阿传播的模式过于官方化,宣教色彩较浓重,往往刻意强调发展成就,却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避而不谈。就传播学的新闻价值来看,成就属于社会常态,并不会引起过多关注,更无法对已经形成的相关负面议题进行及时回应。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在报道方式上以事例为主要切入点,在介绍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承认客观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为解决问题作出的努力,反倒更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为了增加宣传内容的针对性,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舆情研究、专家访谈等方式,第一时间了解到阿拉伯精英和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关注点和偏见,帮助我们及时做出有效的、令人信服的回应;另一方面在说理论证的同时,也要注意跨文化传播的特点,结合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特点,尽量多推出阿拉伯本土化的报道。

我们所向阿拉伯受众讲述的中国故事,其实就是与这些国家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景。这些中国故事一定要注意故事的主角不只是中国一方,而是中阿双方,故事中的事件不只是中国关心的事件,而应是中阿共同关注的事件;讲述的语言也一定是“接地气”的对象国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保证在传播中国核心价值的同时,也回应阿拉伯国家的关切,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进而实现对中阿命运共同体积极的互动。

3.重视中央文献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文献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外翻译传播的重要内容,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方面发挥着基础与引领作用。中央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献是针对特定人群而书写的类型文献,其对外传播的主要受众是对象国的政治家、党派人士、社会精英和学术研究人员等,他们充当着在当地“公共舆论领袖”的角色,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动向,甚至对所在国的政治动向和社会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中央文献翻译过程中,不能为了迎合目标读者而丧失本身政治思想内涵的准确表达,要采取精准传播策略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获得这一群体的理解和认同。

我国针对某些特定国家发布的中央文献宣介,笔者建议可酌情进行多语种翻译。如在2016年1月19日习近平出访沙特、埃及、伊朗三国前夕,中国政府网于1月13日发布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我们不仅要将该文件翻译为阿拉伯语,积极在阿拉伯国家宣传推介,还应翻译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波斯文等语言,在欧美国家、以色列、伊朗等国家进行宣介,更全面地传达我国的政策主张,争取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当然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决不能止步于定稿和出版。我们还应在发布了相关文献译文后组织调查其外译传播效果,时刻关注外媒评论,面对可能出现的误读及时作好阐释性说明。

4.进一步扩大对人的影响力

对外宣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懂外宣、会外宣且掌握阿拉伯语的中国学者。他们了解中国的外宣政策、外宣理念,同时也了解阿拉伯受众的心理需求,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外国的质疑。他们的言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先锋与代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壮大在阿拉伯世界的“朋友圈”,重视培养一批亲华、爱华、在当地有影响的国际学者,借助他们的二次传播平台为我发声,引导阿拉伯国家舆论民意,使当地民众对中国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对阿拉伯国家的研究,我们还应积极拓展国内相关机构的研究领域,提高他们的交流合作水平,加大与阿拉伯国家政界、智库、学者、主流媒体人士的交流合作,邀请他们来华作演讲、报告,甚至短期授课。时任埃及《金字塔报》董事长艾哈迈德纳贾尔曾受邀担任北京语言大学名誉教授并举办讲座,他多次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对国际和地区问题的立场、及其在华的真实感受,很有说服力,得到阿拉伯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改进其对华认知和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语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十分独特,尽管历经风云变幻,双方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关系。坚定的历史纽带、真诚的政治互信、共同的合作愿望,为深化中阿两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时间的考验,中阿命运共同体变得更加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它必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特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贵洪.2018.联合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150-156.

[2]新华网.热点专题[D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rdzt.htm

[3]中国网.新时代中国全球大国形象更加鲜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发布[DB/OL].http://keywords.china.org.cn/2019-10/18/content_75322736.htm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醋溜土豆丝作文 随便的作文 一件小事作文700字 这也是课堂作文400字 写人作文500字初中 我的春天作文 故乡之秋作文 瞬间的温暖作文600字 炒菜的作文300字 我长大了250字作文 关于春天的作文800字 我们班的英语达人作文 关于敬佩一个人的作文 我的什么梦作文400字 读你作文开头 写景作文200字初中 植物的精神品质作文 我的梦想是律师作文 爸爸的秘密作文 以感谢为主题的作文 你想出名吗英语作文 这件事我做对了作文400字 关于中秋节的英语作文 海底海龟作文 描写桔子的作文三年级 有关记叙文的作文 读你作文800字 最感谢的人作文 后悔的眼泪作文 风筝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