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人工智能普及课程进中小学课堂遭遇第一道难关

2020-12-01 05:55:01
相关推荐

人工智能普及课程进中小学课堂遭遇第一道难关

爱玩却“玩不转”,“玩商”怎么补

记者 王蔚 马丹

“This is AI。(这就是人工智能。)”国内首个为中小学生定制、以科幻小说为题材的人工智能普及课程,昨天下午在上海科学会堂启动。课程研发者开宗明义,就是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参与感,让他们在“玩”中达到人工智能科普的目的。但是,与会科研人员和教育专家在前期调研中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很聪明,“玩商”却不高,“不会玩”“怎么玩”“玩什么”成为常见的问题。

“不怕难,只怕不好玩”

启动仪式还发布了《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在对本市9个区的中小学师生调查后发现,目前开设科技类活动课程的学校里,开机器人课的学校占17.9%、开编程课的占19.4%、开STEAM课的占20.9%,而开设人工智能课的学校仅占3.7%,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任何科技活动课。

开设这门新课,与会专家普遍担忧的第一个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让孩子玩人工智能,是“玩大”了,还是“玩超纲”了。上海科普志愿者协会少儿科普创造分会副会长华健介绍,课程大纲里的内容看似有些“艰深”,从图像识别到人脸识别、从无人驾驶到机器人,涵盖人工智能许多领域,但这绝不是要孩子们学得多难、多深,而是为了突破传统学习模型,唤醒创造力。

“学校不开课,没有专门辅导,孩子们怎么会‘玩科技’?”上海科普志愿者协会少儿科普创造分会秘书长李元莉说,调查显示,对于智能教学产品,仅四成学生希望通俗易懂,大部分同学“不怕难,只怕不好玩”,有82%的人希望智能教具能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连浅显、初级的人工智能教具和玩具都“玩不转”呢?调查显示,学校认为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知识储备不足”和“匹配的专业师资匮乏”。换句话说,就是老师也不会玩,且没有可以“玩”的课。

人工智能课程背景故事撰写者、科幻作家江波说,该课程分3个模块:一是基础普及,二是赋能机器,三是创新与反馈。除了要求机器人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更主要的是赋予这门课程会“动手动脚”的功能,而要让机器人“会玩”,学生就得自己先“玩”起来。

儿童游戏缺位或异化

家长和教师对人工智能进课堂多少还有些忐忑或观望,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重视“玩”,正统的学校教育也是鼓励孩子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或许是将来类似人工智能这样的课程大面积进入中小学课堂可能会碰到的“软钉子”。

也是昨天,“探游世界 嬉戏童年”2019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游戏高峰论坛在沪举行,如何提高孩子的“玩商”,这一话题在论坛上引起了激烈交锋。专家们基本认同,提高“玩商”不仅能帮助孩子多学知识,还能使他们愉快生活,与别人和谐相处。

中国目前有3亿多名少年儿童,但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成才观念下,不少儿童过早地投身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幼儿园的孩子在校外机构提前学小学课程的不在少数;到了小学,不少孩子除了每天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在双休日、寒暑假参加各种补课,游戏、玩耍时间被逐渐挤占。

“城市化压缩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将压力蔓延到了儿童世界。‘玩’成了儿童生活中的‘奢侈品’,也让真实的童年渐行渐远。”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李敏说,中国儿童的生活面临沙化危险,呈现“失乐”的童年景观,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儿童游戏的缺位或异化。“一些父母觉得‘玩’浪费时间,另一些父母则抱着功利的目的看待游戏,总觉得玩就要有所‘收获’。”还有的家长把“玩能玩进名牌高中、名牌大学吗”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时刻督促孩子抓紧学习的“警句”。

“人们时常忽略游戏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而过度重视学科知识的输入。”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说,游戏伴随儿童的成长,是儿童最初的学习和融入社会的训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工具,促进儿童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接触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会激发儿童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完善自己的思维构建,并在其中产生兴趣爱好,发现潜力特长。”

怎样的孩子才算会玩

“我们家孩子不贪玩,就爱捧着书学习。”时常有家长这么夸自家的孩子用功学习。但是,“不会玩”或“玩商”太低,在专家们看来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幼儿运动与游戏协会会议披露了一组数据。“一项对5400名3至6岁幼儿开展的动作测量发现,67.3%的孩子不能很好掌握各类动作能力。”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汪晓赞介绍,相比国外的体育教育,国内孩子的投掷、跳跃、平衡三项测试的不合格比例分别为24%、21%和25%。而我国3至6岁幼儿的肥胖和超重率却一路飙升,肥胖率从2.1%上升到6.4%,超重率从4.5%上升到9.6%,已是全球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幼儿大部分时间从事低强度水平的身体活动,平时每天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长仅为42.3分钟。

汪晓赞说,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缺乏指导性的幼儿运动类游戏课程,且普遍面临幼儿体育教师严重匮乏的窘境。身体活动水平下降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幼儿中尤为明显。从小只会坐着看绘本、弹琴、学算术、练外语,渐渐失去了玩的天性,这样的孩子能指望他们将来有创造、创新的活力吗?

那么,怎样的孩子才算“会玩”?怎样的游戏能力才是合格?汪晓赞团队研制了我国首套幼儿运动游戏课程。以一个幼儿园大班孩子应该达到的“会玩”指标为例,应该包括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单腿跳,空中俯卧攀爬、双脚垫高爬行,走过不规则的路面、攀越高物、曲线奔跑,不同方向的并腿跳、单腿跳,身体控制前滚翻、单杠支撑与翻下……

知识化向智慧化转型

如今的学校教育,从育人理念到课程设置、从师资专业能力到教材编写、从课堂学习到课外活动,相关的政策落实和策略跟进都还需努力。以此次人工智能进课堂为例,华健坦言,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二是尚未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必要学时。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多管齐下。今年9月,上海市教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其中就特别强调要严格杜绝“小学化”倾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学前教育要提高游戏为基本能力的保育水平。静安区芷江中路幼儿园园长郑惠萍说,科学育儿的知识普及,学前教育也正从知识化向智慧化转型,这也对幼儿园的课程、理念有了更高的要求。多年前,这所幼儿园就在郑惠萍的带领下首创“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低结构活动”,老师们会用矿泉水瓶、纸盒、晾衣夹乃至排风扇出气管等日常用品,创造出让孩子迷恋的玩具世界。这一研究还获得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芷江中路幼儿园的成果只是上海课程改革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幼儿园普遍形成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游戏、学习、生活、运动“四位一体”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智商、情商,也不能忽略提高“玩商”。

来源:新民晚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教师资格证作文评分标准 节约时间的作文 我会洗衣服的作文 选择坚强作文450字 美丽的夏天作文 作文我惹祸了 怕黑的作文 如何写好想象作文 人生的经历作文 把握现在作文400字 作文标题怎么写 窗外的树作文 三年级有趣的发现作文 关于枫叶的作文 我的梦作文600字 茶杯犬的作文 描写同学的英语作文 补作业作文 永城日月湖作文 竞选班长的作文300字 清明节的作文450字 有关自强的作文素材 作文我最敬爱的人 温暖的时刻作文700字 隐贤山庄一日游作文 介绍泰安的英语作文 家乡的初冬作文 关心爸爸妈妈的作文 桂花树作文 军训感悟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