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化水路 京韵流芳(解码·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故事)

2020-12-01 13:20:01
相关推荐

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绿树成荫。通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傍晚的大运河北京通州段。马文晓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大运河滋养着北京,北京也呵护着这条河。作为大运河的最北段,北京段全长占比不到1/10,但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保护、传承、利用难度不小。

运河的文化符号,孕育出丰富的非遗资源,闪耀在人们当下的文化生活里。如今,文物腾退、文保修复、文化设施、生态建设以及历史风貌恢复等工作全力推进,北京正努力走出一条特色的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之路。

2014年,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遗产河道全长1000多公里,北京段为82公里,占比不到1/10,但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流动的河水与文化联结起了沿线的8个省份,保护工作自然也是各省市共同的责任,其中北京要如何发挥示范作用?

2017年,北京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包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在内的8个专项工作组成立。重点文物腾退、文物保护修缮、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风貌恢复等工作扎实推进,北京正努力走出一条特色的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之路。

各地文化沿河而来,京味文化流向八方

老北京人常说“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形象地说明了北京城与大运河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的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北京漕粮的经济补给线,还是影响北京城市气质的文化交流线。

北京市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显示,北京大运河共有现存遗产资源40处,运河文化深深嵌入水道、码头、仓场、闸坝、官署等。到通州区北运河源头瞧瞧1400多年历史的燃灯佛舍利塔,运河古韵扑面而来;再看看东四十条600岁的南新仓,这座全国仅有的皇家仓廒,满满都是漕运文化。

水的灵秀滋养着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北京市文化部门统计,大运河北京段所涉6个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项,运河的文化符号生长在了北京的各个角落。

大运河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来自各地的文化荟萃于此,造就了海纳百川的北京文化,京味文化也由此流向四面八方。

作为北京面塑重要代表的“面人汤”面塑,据说创始人汤子博的技艺就是向山东菏泽(曹州)的面塑艺人学的,而这位师傅正是经由运河来到通州谋生;漷县镇张庄村的通州运河龙灯会所舞的两条蛟龙代表“水”的蓝色,是鲜明的运河文化的印记。

国粹京剧的出现也离不开这条文化水路。清朝乾隆年间,各地戏班齐聚扬州登台献艺。演出结束后,各戏班沿运河北上,每经过一个城镇,就拢船登岸,就地搭台演出,走一路演一路。一路上不同的戏曲班子同台演出,互相借鉴。1782年,这支荟萃了不同地方戏曲品种的队伍到达北京。1790年,“四大徽班”沿运河入京,经过几十年发展,京剧诞生。就像用水和面一样,大运河把各个曲种融合在一起。

深入挖掘文化遗存,彰显运河文化底蕴

“漕运昼夜不停,运河号子连天。”这是当年通州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景象。随着“运河断航,船工转行”,胜景不再,令人惋惜。去年11月,通州大运河上最后一位老船工、北运河船工号子唯一的非遗传承人赵庆福老人去世了,所幸的是,通州运河号子并没有因此而成绝唱。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当地人对大运河有着深厚的情感,很多老百姓都能讲出一段段运河故事。通州区也历来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组织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保护。

今年76岁的常富尧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退休前一直在通州文化馆工作,挖掘整理了最能反映通州特色的运河号子。“会唱的人很多都不在世了,但再难我也得把历史的声音留存下来。”常富尧几乎跑遍了通州运河两岸所有村落。一顶草帽、一支钢笔、一个暖水壶、一台老式的录音机、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成了他寻访“历史声音”的全部家当。

开船的时候有起锚号,船行到水深处有摇橹号,卸装货的时候有出舱号和装舱号,船只搁浅时有闯滩号,纤夫拉纤时有拉纤号……经过搜集整理,常富尧采集到10种22首运河号子。

虽然原汁原味的运河号子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经过抢救,那段历史和运河文化却得以保存和传承。如今,通州成立了“运河船工号子”表演团队,舞台、电视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表演,只要声音在,历史的记忆就永远不会被磨灭;加强保护传承,运河文化就能继续流淌下去。

通州区文旅局党组书记王立生介绍,通州是北京运河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它的规划建设将结合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建设,彰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特色,打造运河博物馆、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让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通州区还挖掘历史文化,编辑出版《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故事丛书》,从通州水系、漕运码头、运河民俗等方面讲述通州与大运河的故事。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通州区形成了“一线四区多点”的文物保护格局,即以保护大运河为主线,打造通州古城、张家湾古城、漷县古城、路县故城遗址“四大片区”,挖掘多点遗存,彰显运河文化底蕴。

建立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群众多彩生活

大运河滋养着北京,北京也呵护着这条河。“北京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全面起步,在文物腾退、文保修复、文化设施、生态建设以及历史风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北京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宋世胜说。

说起大运河的源头,很多人想到的是北京通惠河。实际上,位于昌平的白浮泉才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起点。2013年,大运河白浮泉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审议,白浮泉遗址围墙及九龙池碑亭、都龙王庙维护保养修缮已整体完工。

从白浮泉起,经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至通州,一路沿线上的重点文物区域也在陆续腾退。醇亲王府、庆王府、会贤堂等什刹海周边文物保护工作正在全力推进。

一边腾退,一边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如通州古城核心区保护,已形成《三庙一塔景区整体保护利用规划》初稿,启动了古城核心区、张家湾古镇、桥闸码头总体保护等相关规划编制。有“一支塔影认通州”之美称的燃灯佛舍利塔,其主体修复工程已完工,通运桥、晾鹰台等文物的修缮工作也已启动。

在进行文物保护修缮、恢复历史风貌的同时,北京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推进图书馆、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大运河文化带区域内基本建立;引导策划主题舞台艺术创作,让大运河文化因艺术而更加闪亮;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添加运河文化色彩。

保护之外,如何让大运河浸润如今人们的生活?王立生谈道,活化的精髓重要在于结合,一是把不可移动的运河文化遗存和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促进文化消费;二是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目前通州区的重点放在了“三庙一塔”景区,不断完善硬件条件。

去年,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化厅(局)在京共同主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汇聚近3000件非遗精品。大展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折射运河文化的魅力。此外,北京市还持续开展“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工作,同时在北京市方志馆的京华讲坛开设了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讲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一写人作文 元宵节作文结尾 以爱为话题作文 说说我自己作文 课外活动作文 打破常规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 关于孔子的作文 人间真情的作文 有关母亲的作文 持之以恒的作文 写给男朋友的小作文 作文批改评语大全 有关环保的作文 雨露作文 我的新老师作文 三年级作文国庆节 十字路口作文 爱护环境的作文 小学国庆节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题目 四级英语作文预测 学会放弃作文 跨越再跨越作文 红楼梦高考作文 我喜欢的老师作文 我的大学生活作文 小学生想象作文 关于规则的作文 经典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