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张晓理:一个“拾荒者”的图书梦|百家故事

2020-12-04 08:20:01
相关推荐

#百家故事#“焦点·人物精品故事奖”

(张晓理给孩子们上课)

|前言

半生苦守半生情,

郊野遗芳几认同。

日逐春时莫笑短,

昙花一现也争荣。

当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存心不良”时,他内心异常疼痛,一夜没睡安稳,于是就写了这一首诗,以此来回应身边有些人的风凉话,也用这首诗时刻来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

作为一个从内地来新疆的“拾荒者”、“盲流蛋”,曾经有过辉煌的日子,当经历一番坎坷之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收藏旧图书,开办公益图书馆。

如今,他没有收到政府的褒奖,也没有获得扶持资金。虽然全国各大媒体对他进行了跟踪报道,把他推上了风头浪尖,但他的病痛、伤痕和内心的苦衷,却无人知晓。一万册图书丢了、身体即将垮了、无心无力支撑了……

他就是——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民间图书、古玩收藏杂家张晓理。

(张晓理的藏书)

|走进公益图书馆,定格张晓理印象

提起张晓理这个名字,好像并不是很响亮,这只是一个人普普通通的代号而已。然而,当你走进坐落在红旗皮工程队的“晓理公益图书馆”时,你会忽然觉得步入了另一个世界。那是书的世界,书的海洋。

好像这样说,有些言过其实的感觉,当你走在这个不大的院落里,突然被十几万册书包围的时候,也许你会大吃一惊,在这个普通民宅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书呢?这些书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诸多的疑问会一股脑地涌现在脑海里。

当你了解了张晓理这个人,了解他坎坎坷坷的人生和跌宕起伏的生活,就不会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了,只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已。说真的,能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当然人人都做得到,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面对张晓理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你总会感觉到他内心的一些酸楚,一些难以言表的苦衷。实在太不容易了,十几万册的书,就是用汽车拉,恐怕一车也拉不完。他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把一本本废弃的书收回来,再一本本地归类摆上书架,那种感觉比他看到自己久别重逢的子女还兴奋。

看着那些即将被化为纸浆的书,在他的手里重新焕发出倔强的生命力,他欣慰地笑了,他笑得是那么灿烂那么幸福。那笑容来自于他的内心的挚爱,来自于他对梦想不懈的追求。

不管怎么说,我也算是半个文人,书也是读过不少。可是走进张晓理狭小(这里所说的狭小,是因为图书和杂七杂八收藏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的图书馆里,还是觉得自己的书读少了,一股无比羡慕的感觉犹然而生,甚至是一点点淡淡的嫉妒。

张晓理的图书馆里,除了书还是书,到处飘荡着浓浓的书香和灰尘的气息。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就像徜徉在书的海洋里,随手拿起一本,就可以让我地安静坐下来,静静地读上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

书是可以相伴一生的物品,不管我们过得好不好,书都是我们最挚爱的朋友。在你寂寞时,它为你打开一扇清新的窗口,排解你心里的无奈;在你烦恼时,它为你大敞开胸怀,向你倾诉生活的艰辛;在你唉声叹气时,它为你捧上一缕绚烂阳光,照耀你晦暗的世界;在你痛苦落泪时,它就像一只温暖的小手,抚慰你受伤的心灵,抚平内心的创伤。

这个简易的公益图书馆里,虽然看上去有些杂乱,却让你感受到一种非常宁静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书的力量吧,它给你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慰藉,温暖我们的心灵,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顺着张晓理的人生发展轨迹,总是能触碰到他令人感动而又令人叹服的举止。一个年纪六十五岁的人,依然为了自己的梦想的事业孜孜不倦,依然奔波在理想的金光大道上和生活崎岖的路上。

张晓理说得好:只要不放弃自己理想和梦想的天空,你就活得有意义活得非常充实。理想和梦想是虚幻,而我们只能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哪怕我们这一辈子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的辉煌,可我愿意死在自己奔向梦想的道路上。

(张晓理帮读者查找书籍)

|脱下军装,遭遇“下海”坎坷

年轻人就像一只没有牵挂的风筝,顺着风就闯进了一个未知的世界。1971年冬季,张晓理怀着一腔从军梦想,从豫东平原踏入进了兰州军区某部军营。

在部队,张晓理以他优美勤奋的文笔得到领导的赏识和赞赏,成了部队里小有名气的小秀才,小知识分子。在文书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七八年时间。在这些年里,张晓理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文职工作。他的小诗歌、小报道、小豆腐块,时不时登载在军内外报刊上,不仅得到领导的好评和赏识,还撑起了他五彩缤纷世界。

当兵第四年探家时,他和女友在家乡结了婚。新婚燕尔如胶似漆,但是到了归队时间,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离别列车。他常说:是部队这座大熔炉把他锻造成一块坚韧的钢,也为他日后涉入阿克苏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张晓理还常常回忆起那七八年的军旅生涯,是部队培养了他坚韧、刚强、倔强的性格,从不认输,从不向困难低头的倔强。

后来,家里老人和孩子需要他照应,张晓理就提出复员,部队领导得知,还是希望张他能留下来,到西安武警学院教导大队进修学习,回来就可提干。但有一个和张晓理一起入伍的战友,也在部队干了八年,平日和他关系也很错,就是家庭条件不太好,于是就私下和张晓理商量,能不能把这个进修学习的机会让给他。

张晓理连考虑都没考虑就答应了。每次说到此时,他的妻子都会笑着说:俺们家的老张就是这么傻,江湖义气太浓了,把自己的前程都不放在心里,你说这人有多傻。

其实张晓理并不傻,也不是没有想过利害关系。可他觉得都是多年的战友了,人家既然张口,怎么好意思回绝别人呢。再说,正赶上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下海风潮席卷全中国,干点啥都把老婆孩子养活了。

张晓理确实没想错,从部队上回来后,他就没闲着,便来回奔波于内蒙、东北、河南等地。只因他在老家供销社得知,内蒙的羊毛、羊牛皮价格很低,拉回河南老家再卖给供销社就可以赚钱。他就毫不犹豫打点行装,带上家中所有的现钱就出发了。

第一次做买卖还真顺利,不费多大的劲儿,就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这让张晓理非常有成就感,他的脑海里好像已经看到自己不俗的未来。跑了几年内蒙,他的钱包鼓起来了,感觉自己更像一名大款了,每天晚上两三桌酒菜准备着,战友、同学到点就来了,吆五喝六胡吃海喝。

生意越做越大,带的现金也越来越多,有一次,他带了一皮包的现金就出发了。那时,没有百元五十元大额钞面的货币,最大的钞面是十元的,几万块钱就把他的皮包撑满了。当时也没有银行电子汇兑业务,做生意只能带现金。上了火车乘务员检查他的包时,都被满包现金吓傻了,赶紧向列车长报告。列车也觉得很棘手,万一出了事就麻烦了。

可张晓理却说,自己经常带大批现金出门。列车长为了安全起见,只好把他安排乘警办公室。下车时,车站站前派出所还派两名民警,把他护送到宾馆才放心离去。一再嘱咐他以后不要带这么多的现金出门,可张晓理并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把民警的嘱咐当回事儿。

(张晓理在整理书籍)

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让他感觉赚钱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可每个人都无法根除人性的贪婪,总想赚更多的钱,张晓理也不例外。在内蒙做生意时,他听说东北的土豆多,而且价格很低廉,他就想赚更多钱,一次内蒙之行赚千把块钱,让他感觉已经不能满足他赚钱欲望的膨胀,他需要尽快地赚取更大的资本。

经过粗略的盘算,到东北倒腾土豆,也许一次比他跑十次内蒙还要挣得多。张晓理雇了几个当地农民,为自己收购土豆,他自己去联系火车皮。好像一切都在他运筹帷幄之中有序进行着,然而,他却没觉察到危险也在一步步接近。

土豆运回来了,可是买家却突然消失了。刚开始他并不觉得着急,还是一到晚上就与兄弟们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几天过去之后,他发现货场上的土豆开始腐烂,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眼见着土豆堆往下落,一天一个样,乌黑腐烂的土豆水四处横流,一股令人作呕的气息随风飘荡。

货场管理员没鼻子没脸数落他,催促他赶紧把土豆拉走腾地方。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几车皮子的土豆就这样化为黑水了。其实,张晓理心里比谁都明白,那不是土豆,那时他这些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挣来的所有积蓄,全化作一滩黑水没了。可以说当时张晓理是欲哭无泪,无人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

张晓理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要东山再起,哪里摔倒了哪里爬起来。可是本钱没了,他又不想张嘴和亲戚朋友们借。他就发誓,一定要凭着自己的本事,再干出一番令人羡慕的事业来。于是决定从小生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稳自己的路,为再次腾飞起航蓄积着力量。也许是天老爷不眷顾他,刚把货物发走就被工商局查处了,他哪里知道,青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买卖。还好只是青蛙被查收了,他并没有被处罚和拘留。

最后一点本钱也没了,他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无本难求利,这一点张晓理比谁都清楚,可他又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一辈子农民。张晓理想了许久,不管啥人都得活下去。没有本钱,也有没有本钱的办法,于是一跺脚咬紧牙关豁出去了,他要做一名屠夫。

用张晓理的话说,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哪怕还有其它什么路可走,他都不会选择这一条路。那时候的张晓理除了没杀过人,他什么都杀过了,走到哪里连狗都躲着他。

(晓理公益图书馆一角)

|投奔新疆亲戚,屡遭生活磨砺

杀猪宰羊整日忙忙活活,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几个钱。就连狗见了他都退避三舍,因为他的身上有一股浓浓的杀气,灵敏的狗鼻子一闻到这股气味,就跑得远远的了。张晓理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总不能干一辈子屠夫吧!渐渐地儿女也都大了,他不想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一个屠夫的阴影。

屠夫的名称,在河南老家是个不受待见的职业,虽然谁也离不开屠夫,可总有一种图财害命利益熏心的感觉。虽说是生活所迫,可是人家并不这么想,认为你就是一个好逸恶劳的人。咳!人呢就是这么矫情,干什么都要讲个面子里子什么的,好像自己是活给别人看的,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的。

老家有人从新疆回来,说新疆好讨生活。只此一句话,张晓理的眼前一下子亮堂了,也把他的心勾走了。怎么没想到新疆呢?他自己拍着脑袋想。他早就听说了,有不少老家人在新疆发财了,有人不仅端上了公家的铁饭碗,还有人做了不小的官。他把自己想去新疆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妻子一听就不乐意了,一扭身子说:你走了,这个娃咋办嘞?

张晓理不吭声,他心里想:咋办?能咋办,为了三个娃就啥也不干了?他没有把这话说口,他说:我先到新疆看看再说,好了,我就留下来干几年,干好了就把你和娃儿一起都接过去。不好了,转年就回来。

话是这样说,他心里也一直在打鼓。新疆对任何一个内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和是遥远的,他几乎不确定新疆在哪个方向。可是此时的张晓理没有太多选择,他只想把从前风风光光的日子和当时的困境以及以后的生活做一个分割,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以往的风光带给他的是无尽的痛苦,眼下的困境更是他挥之不去的心痛。他知道必须走出自己内心痛苦的漩涡,不然他会在郁郁寡欢之中死去。死,这个念头在他的心里徘徊很久了。

每次拿起屠刀的时候,他总有一种无名的冲动,真想在自己脖子上来一下就一了百了。痛苦如影随形,当烈性的老白干麻醉的神经的时候,他会像狼一样嚎叫,会用自己的头撞墙。新疆这个名字,一出现张晓理的耳朵里,就让他好像看到了希望,不管妻子说什么,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疆行程。

到达阿克苏后,张晓理先在亲戚家落了脚,之后,就开始了找工作找事做的漫长煎熬。刚开始时,他想找个既轻巧挣钱又多的活,后来他就想找个力所能及的事儿。可是,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而且就那么正好砸在你的头上。

张晓理说:那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耻辱感,这哪是老家人说的那样,新疆就是一个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四处碰壁,刚来时的那点儿锐气,一点一点被消磨光了,只剩下残酷的现实和那点男人的尊严了。是个时候反倒让他脑子更清醒了,反而让他能静静地思考一下人生的坐标。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他知道自己没有后退的本钱,也不能这样灰溜溜地回去,怎么见家人?怎么见那些想看他笑话扭曲的嘴脸。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下定决心就是死在新疆,也不想成为家乡人的笑柄。

脱下梦想美丽的衣裳,张晓理潜下心来走进了建筑工地,从一个工资最低活儿最杂最累小的工开始做起。第一天下来手就打了几个泡,磨破了之后,那股钻心的疼痛,让他几乎晕厥过去,他依然咬牙坚持着。晚上回到宿舍往床上一倒,浑身的骨头架子都快散了,连晚饭都没吃就睡了。

(晓理公益图书馆一角)

第二天,他再次走进工地,撕心裂肺的疼痛直往心里钻,他偷偷地瞄了一眼工友们,并没有注视他的眼神,他的男人尊严才没有被彻底的践踏。他咬紧牙关硬生生地把这最难的一关挺过去了。别说是建筑工地小工,就是这个建筑行业他想都没想过。可是,人需要经历需要体验,只有你走过了面对过了,你才知道人生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

张晓理说:没有人吃不了苦,也没有人受不了得罪,有苦有泪,有欢笑有悲伤才是完整的人生。

一年建筑工地小工的生涯,让张晓理更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了。到了年底,他把一年挣的钱只留了一点儿,其余的全都寄回了家。过年的时候,一个人炒了一个大盘鸡,买了一瓶三块五毛钱的奎屯白,就算过了到新疆后的第一个年。那无形的孤独感和与亲人相聚的愿望,总是在心里折磨着他,也只有醉了以后,他才能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

刚过完大年初五,一个开旅馆的河南老乡请他去小馆子炒菜。张晓理没有犹豫就去了,在部队炊事班学的那点儿手艺也算找到了卖家。另外,当厨师再差也去比建筑工地轻松得多,最起码要多挣几个钱。

那时候,在张晓理的心里没别的想法,只要能多挣钱,累一点苦一点都不算什么,因为他知道老家还有孩子老婆都眼巴巴地等着呢。最让他揪心的是,瘫痪多年的老母还在盼望着他的归来。

直至今日,张晓理一提及已过世的老母,依然喉头哽咽眼圈发红。在他的心里,亏欠母亲的太多了,如果不是自己当年年轻不懂事,也不会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每个人的心理都自己挥之不去的阴影,张晓理常说,没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没人趟不过去的坎。可轮到他自己了,却怎么也闯不过心里的这道坎。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人是有感情的,乌鸦尚且知道反哺,又何况是有血有肉的人。

人生总是有许多不确定性,特别像张晓理这样出外谋生活的人,实在有太多的心酸了,又能对谁诉说呢?再苦再辛酸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谁又不是满肚子的苦水呢!张晓理在老乡的小饭馆干了几个月,感觉就像磨道上的驴,每日有始无终起早贪黑地忙,却总也看不到一点希望。他再次陷入痛苦深渊当中,何去何从成了他眼下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人挪活树挪死。张晓理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做起来是多么的艰难。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时,他觉得能有个安稳的工作,不像在建筑工地那么累就满意了。可是现在这个当初的愿望实现了,他又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最起码给自己一点希望,给自己一个有希望的未来。不能说张晓理好高骛远,但也有站这山望那山高感觉。

其实,好高骛远也好,站这山望那山高也罢,人是需要不断思考和怀疑自我的,安于现状不是不可以,可是要想成就自己人生的一番事业,就得不同凡人的思想和做法。

张晓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还是辞去老乡小饭馆的工作,成了一个骑着破自行车满街巷乱钻的收破烂拾荒的一员。有人就说张晓理这人傻,好好的小饭馆厨师不干跑来收破烂拾荒。可是张晓理却不这么想,他知道想成就自己的梦想,那个小饭馆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必须走出去,在滚滚的社会大浪潮中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张晓理翻阅书籍)

|“拾荒”收藏书籍,一盏明灯照亮世界

说起那时的选择,张晓理至今也不后悔。他说,如果没有那次切肤之痛的选择,他就没有今天,当然也就没今天的“晓理公益图书馆”了。这是张晓理最为骄傲的,也是他最为引以自豪的。

当看到张晓理走进他的“书海”之中,那份自信那份痴迷就明白了,他不是在管理他的书,而是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那么精心那么的爱不释手。拿起这一本看看瞧瞧,拿起那一本掸去上面的灰尘。看着他眼里只有书的劲儿,也就理解他没空搭理你的冷落了。

张晓理一直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平日也喜欢诌几句古典诗词,其实那只是他生活的调剂品,也并没有想在诗词方面有什么突破。然而就是这些无意之举,为他日后闯荡阿克苏地区诗词界,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4年,他加入了阿克苏地区诗词学会;2009年,加入了新疆诗词学会;2010年,又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阿克苏本地发表获奖,还在疆内外诗词刊物上也能看到他的作品,这是他多年来刻苦学习的结果,最终让他成了阿克苏地区诗词学会的中坚力量。

这些不是浪得虚名,而是他真才实学的一种体现。

生活和理想两不误,张晓理在艰辛的生活中,依然寻找着精神世界的满足。在收破烂拾荒时,见到了好书喜欢读的书,他就拿回来自己看,看完了又舍不得卖,就堆放自己租住的房子里。时间久了,日积月累的书垒满了房间,书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也是成了他倾诉的对象,不经意间也成了他的生活负担。

一套不大的房子,除了他睡觉的地方,就没有站人的地方了。可他还是不厌其烦把一摞一摞好书扛了回来。实在没地方放了,他就租了一套大房子,光搬书花费了大半天时间,可是他心里是温暖的是欣慰的。

有一次,他走过兴隆街的时候,看到有人在树林带里摆着旧书摊,他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道亮光,自己那么多的书,比这个书摊要好上多少陪,为什么自己不摆个书摊以书养书呢!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在红旗坡农贸市场附近,自己家门前摆起了旧书摊。

谁知,第一天收入还真不错,连本带利竟然卖了六十多元钱。这真让张晓理没想到,旧书竟然也蕴含着商机。六十多块钱,在现在人的眼里不算什么,可是在当时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数字,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一天下来也就是十来块钱。

从那以后,收旧书买旧书就成了他的职业。又要收旧书又要摆旧书摊,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了,他就把妻子和孩子全都接来,妻子管孩子站旧书摊,他还是骑着破自行车满街跑,收破烂拾荒也在干,但已不是他主要经营的项目了。在别人眼里不值钱的旧书,却成了他挖掘的宝藏。

张晓理没有一股脑地把收来的旧书,全摆在旧书摊上卖,刚开始选自己喜欢的留下来。说真的,他从没想过旧书不仅养活了一家人,还有少部分的结余。经过几年的奋斗,他觉得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了。一套一百多平方平房,虽说不上多昂贵,但对于张晓理来说却是倾其所有买的。

总算有了自己一家人遮风避雨的地方了,这让张晓理非常知足。他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中国人对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情缘,这个家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家是心灵的寄托,家是一种归宿。没有家就觉得不踏实,总好像在别人面前矮人一头。

特别中国农村的老百姓口挪肚子攒,不舍得吃不舍穿,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转手就要盖了新房。张晓理也不例外,买了房,感觉自己踏实多了,干什么也特别来劲。

(当地媒体报道张晓理)

随着书越来越多了,码放在家里像一座座小山,几间房子都被书占满了。他的妻子为了多卖一点钱,常常把他挑出来不卖的书拿到市场上卖了。这是张晓理非常心痛的事,也常因为这件小事和妻子吵架。妻子说的也在理,这东西不好吃不好喝的,留着有什么用,三个孩子都大了,都是长身体时间,上学穿衣吃饭,哪儿不需要钱?

张晓理知道妻子说得没错,可他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想来想去,看着一天天变高变大的书堆,他也常常发愁,怎么办呢?觉得办个图书馆应该是一条好路子。当时,他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反倒把自己吓了一跳,一个被新疆人叫做河南盲流蛋的人,竟然想开个图书馆,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吗!说了,谁又会相信呢!

他的这个想法,在肚子憋了好些日子,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干就干一件鸣惊人的事。可是他的心里并没有底,图书馆搞成什么样子,多大的规模,又是什么形式的,他都不知道,只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往着,盼望着,幻想着。

终于,朋友圈都知道张晓理的想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支持的说这是天大的好事,是阿克苏从古至今没有的事,是让子孙后代记住的善举。反对的认为费劲巴力的搞起来了,搭着人搭着自己的书,还要搭上自己的时间,实在意义不大,何必干那些赔钱赚吆喝的事儿呢!

在大家争论中,张晓理反而更加清醒了。他要尽自己微薄之力,回报阿克苏这片给予他新生的土地,回报阿克苏广大的市民,让那些出门在外打工谋生活人的孩子有好书读。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搞一个公益图书馆,不收一分钱,免费读书,星期六星期天孩子们放假了,都可以进他的晓理公益图书馆读书,免去一切繁琐的手续,只要孩子们喜欢读书,他就愿意敞开图书馆的大门,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2013年初,他正式开始筹办起了图书馆事宜,朋友们也很支持他的公益事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院子里的彩钢棚子搭起了来了,几间粉刷了,地面该铺砖的铺砖,该打混泥土的大混泥土,书架子摆上了,分门别类的图书也上了架。还有什么要做的呢?好像什么都准备就绪了,只要选个好日子,晓理公益图书馆就开馆了。可他总感觉还少了点什么,到底少点什么呢?他也说不好究竟少了点什么。

突然有一天,阿克苏市委宣传部打来电话,市委宣传部要把他的公益图书馆作为2013年重点文化工程来抓。之后报纸、广播电台、地市电视台、新疆电视台、新疆经济报等等,都派出最得力的采编人员来了,一篇篇报道在阿克苏市广大市民传阅,还被《农民日报》采用。张晓理好像一下子就火了,他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名字成了一个滚烫滚烫的热词。

当记者们采访张晓理时,他总是显得那么腼腆,可说出来的话却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他说:咱就是一个来自河南的盲流蛋,能有今天的举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说白了,是收藏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世界;也是阿克苏这方神奇的土地让我懂得了感恩,懂了做一个平凡而又有用的人,无论我们的力量有多大,只要我们尽一份心就好,众人拾材火焰高,只要我们每个人伸出手来,为阿克苏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阿克苏得明天就会变得更美好。

再烫的热词总有凉下来的时候。张晓理说:我不是在炒作自己,是真心实意想为阿克苏市民做一点事情,无欲则刚,所以没有企图也就没有了失落。张晓理的话听起来很朴实,但是却说出了真真的道理。每个星期五,张晓理提前把院子打扫一遍,把该擦得擦一遍,掸去书架上的灰尘,准备好星期六和星期天好开馆,迎接一拨接一拨的孩子们。

(电视上报道张晓理)

|无人能理解的情怀,生活最终陷入困境

这些年,张晓理不仅搞图书收藏,还收藏邮票、粮票、地图、过去老食堂饭票菜票、书签、老照片、文革时期的画报、宣传单、毛主席像章、紫砂壶、古玩字画,奇石、琉璃砖琉璃瓦、民间手工艺品铜盘、铜壶,就连奇形怪状的酒瓶子、树桩子,形状非常奇特,犄角怪异的羊头牛头也都纳入的收藏范围。

只要他认为有一定收藏价值的物品,他统统地都收回来。走进一间不大的房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各个年代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斯大林的著作,右手边墙上挂着马、恩、列、斯、毛和周恩来朱德的画像,还有不少无产阶级其他国家领导人和老帅老将军们的著作。张晓理把这间房子里的收藏叫做红色收藏,在这间房子没意见藏品都围绕红色主题而设置。应该说,张晓理在这间房子是用了不少心思的,不然不会有这样精彩丰富的陈设。

其实,这些收藏都不是张晓理的最爱。当我们谈起他的书和图书馆,他的眼睛里总是流露出溢于言表的神情。张晓理没什么不良的嗜好,只是烟瘾太大了,不管什么时候,他的嘴上好总是叼着冒着青烟香烟。

张晓理常说:书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无论我们有多么愚钝和木讷,书会教会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面对生活的坎坎坷坷。书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有过时的产品,没有过时的书。只要开卷就有益于我们的智慧。

他还说:只有人不看的书,没有读不懂的书。再好的书,你不去读它,也和没有一样。经常听人说,某某书读得很费劲很晦涩,甚至是读不懂。可是张晓理说:只要潜下心来慢慢阅读,没有读不懂的书,如果大家都读不懂,这本书也就失去了价值。

阿克苏地区广播电台读书栏目主持人乔真,当问到阿克苏读者群时,张晓理很感慨地说:阿克苏这个塞外边城,我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认识,总觉得这个地方不会有多少人读书,然而经过这些年收书卖书的情况看,阿克苏的文化层次并不低,也可以说雅俗共赏。因为我是搞旧书的,对这方面还是比较了解的。在我的旧书摊上五花八门的书都卖的,所以显得非常杂乱。说得不客气一点,我的书甚至比新华书店的种类还全,在新华书店买不到的书,也许在我这儿找得到。

这是令张晓理非常自豪的,他说:能为别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能帮助到大家是非常快乐的。他半开玩笑地说:为了哄着自己高兴,我也要坚持把公益图书馆搞下去。

在张晓理的旧书摊上,读者群确实很杂,有喜欢言情、穿越的;有喜欢武侠、玄幻的,有喜欢世界名著的,也有喜欢国内畅销的;有实用形的也有休闲形的,反正不管什么书到了张晓理这里,总是能找到有需求的读者。哪怕是一本菜谱小册子,医疗小偏方都不会剩下来。

2015年7月,张晓理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图书馆论坛”后,他回到阿克苏就申请注册“晓理公益图书馆”,根据税务公司的要求,每年还要交四千多元的费用,后来他找人托人,才降低到一千五百元。

张晓理算了一笔账,家里没其他收入,妻子年纪大,自己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身边的儿子打工每月挣三千多元,儿媳有时也打点零工,平时妻子照顾两个孙子,全家五口人的生活开销,仅仅只有四千多元。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坚持十多年收书藏书,一如既往地干着自己喜欢做的事。

(亚洲中心时报报道张晓理)

2016年,张晓理借钱买了六个图书柜,在阿克苏市公园、绿地、学校附近等处设立了六个图书角,供学生、行人阅读书籍。谁知,一年下来,他丢了一万多册书籍。当找到教育部门反映情况,他却挨了一顿训斥:谁让你搞的书柜?谁同意你这样做的?其实,他只想让学校告知一下学生,别把书拿走不还。

为了宣传,有些部门领导告诉张晓理,说他的图书馆规模不大,要继续扩大藏书量,这样产生的社会效应就大了。没有钱,怎么买书呢?无奈之下,张晓理就找到作家好友吴连广借钱收书买书,吴连广二话不说,当即就借给他五千元。因为花销的地方太多,他也背上了不少债务。

2019年6月,六十四岁的张晓理,不小心在家整理书籍摔倒,腿部造成了严重的骨折,这样不仅无法摆书摊,还要借钱到医院看病。加上妻子也有病患,一家人陷入困境。

去年,老家的外甥在贵州卫视上看到了他的报道,就给他打电话说:老舅,俺在贵州电视上看见恁了,恁现在是大名人了,那恁在新疆挣了多少钱呢?是不是政府也给你钱了?

张晓理听了,无法回答外甥的话,心里满是酸楚。这些年来,他投入收藏图书花了六万元左右,还欠了十多万元的外债。收购旧书、订制书柜,缴纳税费,妻子每年看病,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家里的一起开销等,只有他心里清楚。

本来,他平时还帮助朋友照看书画院,每月能多收入一千元,自从腿摔骨折后,他已经有半年没去上班了。家里全靠他那点退休工资,以及儿子打工挣钱。

谈起这些,张晓理说:希望那些媒体别来采访俺了,俺是真的是撑不下去了,俺不需要啥名誉,只是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没想到却把俺使劲往上推。城市图书角也不摆书了,光丢书丢得受不了,现在只开放家里的图书馆,想看书的人,欢迎他们到俺家里来,只要尽力为社会做点好事,俺也问心无愧了。

说着说着,张晓理朗诵起他写的一首诗:久饮塔河水/时常思旧人/流年圆世梦/岁月化香尘。他说,这是开公益图书馆时写的,开图书馆也是我儿时的梦,让兄弟见笑了。

如今,看着眼前这位六十五岁的老人,不!应该是退伍老兵,他的经历虽然坎坷无比艰辛,但是他那带着河南乡音的话语,无不露出一种执着的情怀。此刻,我无法用语言来安慰他,只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尊重他,理解他。

好像写到这里可以结束了,可是转过头就觉得欠妥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总好像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写,却又没有融入这篇文字里去。写了这么多的文字,罗嗦了一大堆,在我看来也只是揭开了张晓理心路历程的冰山一角。

在此,只能怪我学疏才浅,无法驾驭文字这头野驴的疯狂,只为读者大略勾勒出了,张晓理和他的晓理公益图书馆的轮廓。要想真正地了解张晓理这个人,还是去看看他的晓理公益图书馆,也许你会获得更多。

(张晓理向市民介绍城市图书角)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考英语作文题目 春天作文100字 写小兔子的作文 多肉植物作文 微笑作文500字 难忘的什么作文 新年英文作文 写人的英语作文 怀恋作文 路作文500字 无私奉献的作文 英语续写作文 我的爸爸妈妈作文 动物园作文400字 写人的优秀作文 我最喜欢的人作文 一篇写事的作文 母爱作文800字 做馒头作文 十篇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五年级上册 推荐信英语作文 四季作文400字 春节作文100 我家的故事作文 如何制作文件 互相帮助 作文 三年级作文一百字 写物品的作文 关于数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