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回不去的故乡之:摸螺蛳

2020-12-05 10:10:01
相关推荐

写在前面:我发现,写一篇散文,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所投入的情感,是写三五篇财经文章的和还不止,也没什么经济效益。但巴金说,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为了梦想,为了读者,为了那段已经湮灭了的成长岁月,为我们那一代,为给后人留点记忆,不能那么斤斤计较。

在江南水乡长大,那段成长岁月,最爱的就是捉鱼虾摸螺蛳。那时候的故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螺蛳,就像有水的地方就有鱼虾一样。

河流或稻田,没有成为摸螺蛳的常规化去处。河流里的螺蛳稀稀拉拉,块头不大,半天摸不上一碗菜,效率低下。稻田里的螺蛳更少,一望无际的水里难得看到三五个。但稻田里的螺蛳个大,大如小孩攥紧的拳头,把肉挑出来,切成片——不切不进味,三五个也可以做一顿青椒炒螺蛳了。

摸螺蛳最好的去处是村前屋后的池塘。池塘边水不深,恰好齐腰。透过清澈见底的水面,清清楚楚地看到,池塘底部的泥面上,爬满密密麻麻的螺蛳,就像是夏夜的满天星斗。下得水来,半截身子缩在水里,左手扶住漂浮在水面上的脸盆,右手沿着泥面扫荡,一抓就有三五个。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把放在岸上的,用来盛装螺蛳的那个大铁桶装满,特有成就感。

池塘边的石缝里也爬满了螺蛳。石缝是螺蛳的栖息地之一,缝壁上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螺蛳,伸手进去,一掏就是一大把,大致挑选一下,小螺蛳放回池塘,大螺蛳放进脸盆或桶里。

石缝里偶尔有鱼,甚至大如巴掌的石鲫。顾名思义,这种鲫鱼最喜欢呆的地方,就是石缝——石缝是石鲫的家。石鲫爱以小螺蛳为食,性情憨厚,长得飞快,躲在石缝里,足不出户,就吃喝不愁了。水里一有风吹草动,石鲫就慌慌张张地寻找石缝,侥幸地以为躲进石缝就安全了。石鲫没想到,越安全的地方越危险。缩在石缝里的石鲫,被我们伸进去的手堵个正着,一点逃生的机会都没有。摸到石鲫,是意料之外的收获。运气好,摸一次螺蛳,能抓十条八条石鲫,两三斤重,够一碗大菜了。

生产队的时候,村民很勤快,每年底干塘的时候,都要把淤泥清掉,所以,池塘的水很清,很干净,看得到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的中层游来游去,那水也清到偶尔被人饮用——夏天了,我们爱在池塘里游泳,嬉闹,打水仗,打泥仗,每回都要呛几口水,也不用担心拉肚子,生病。为照顾村民那点口欲,承包池塘的主人心照不宣,从不放养青鱼。青鱼最爱吃螺蛳,一个池塘,只要有几尾青鱼,螺蛳就被吃光了。现在,没人下池塘摸螺蛳了,池塘或水库承包者最爱放养青鱼。在螺蛳滋补下,青鱼长得飞快,年初还是小鱼苗放下去,年底打捞上来,就已经膘肥体壮,有七八斤重,扁担长了。青鱼味道好,价格高,从经济学角度,是池塘水库养殖承包的最爱。

三伏天下池塘摸螺蛳是件很幸福快乐的事情。下午两三点,太阳如火炉,没有一丝风,热得知了都不愿哼一声,没有空调和风扇,仅有的两把蒲扇是大人的专利,身上的毛孔就像一个个小泉眼,不停地往外冒汗。这时候,消暑最好的地方就是池塘了。一家老小,不分男女,一致行动,拎着铁桶,端着脸盆,向池塘出发了。男的裸着上身,穿着一件遮羞的花裤衩,女的和衣下水。池塘的水是热的,但在水里比不在水里要凉快多了。铁桶放在岸上,用来储装螺蛳;脸盆放在水面,跟着人走,用来临时装螺蛳。等有半盆螺蛳,眼看着要下沉了,安排一个人上岸,把脸盆里的螺蛳倒进岸上的桶里。螺蛳多,人也多,摸起来很快,不到两个小时,桶满了,盆也满了,这个时候,天气也不那么热了,于是浮出水,爬上岸,拎着桶,端着盆,满载而归。

池塘里有河蚌,小河蚌在靠近岸边的淤泥里,大河蚌在远离岸边的淤泥里。父母姐妹在岸边摸螺蛳,我和哥哥爱到池塘中间抓河蚌。我们不停地用脚踩进软软的淤泥里,探寻硬硬的河蚌。踩到了,原地站住,潜进水里,从脚底下把河蚌挖出来。河蚌一般都有巴掌大,有的有两个巴掌合在一起那么大,抓在手里沉甸甸的。每次抓到河蚌,都是一种意外收获,那份惊喜和成就感,与河蚌大小成正比,都远比摸螺蛳强多了。在我看来,河蚌比螺蛳还好吃。螺蛳只有一种味道,河蚌有三种:长得像斧头的主体肉“斧足”,硬硬的,嚼起来很费功;斧足中间有层肉,粉末状,吃起来像蟹黄;最好吃的是河蚌的外套膜,丝带一样,软软的,绵绵的。那时候,非常憧憬从大河蚌中找到珍珠,发一笔横财,抓过成千上万的大河蚌,却从来没有发现过珍珠。

上了年纪的奶奶也没闲着,早就把柴灶上那口最大的锅盛满了水,随时准备生火煮螺蛳。用井水把螺蛳和河蚌冲洗干净,倒进锅里,煮到水开。在高温下,螺蛳和河蚌不由自主地张开了嘴,露出白晃晃的肉。以女性家人为中心——穿针引线是女人们的强项,一家人搬来蛤蟆凳,坐在堂屋门前用绣花针挑螺蛳肉。这是一个细致活,只有常年喜欢缝缝补补的奶奶和母亲极具耐心,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我们挑片刻就不耐烦了——挑螺蛳远没有摸螺蛳那种痛快淋漓的劲儿。

酷爱腥臭的苍蝇们闻讯过来,围着我们七上八下地起落飞舞,趁机抢食一点。不过,苍蝇们惜命,不叮筛子或盆里的螺蛳肉,怕被一巴掌拍死了。它们喜欢爬在被挑后废弃的螺蛳上,甚至钻进壳里,大快朵颐,与人无争。夕阳西下,一大锅螺蛳终于被挑完了。螺蛳肉摆在筛子或脸盆里,青白相间,层层叠叠,叫人垂涎欲滴。

晚上的菜难得的丰盛,一碗青椒煮石鲫,一碗腌辣椒或酸豆角炒螺丝,都是难得的美味。菜又辣又咸,很开胃下饭。七八口人,两三碗菜,大家狼吞虎咽,吃得热火朝天。满满一锅饭,被风卷残云。最后,菜光,饭光,没菜没汤的菜碗也被倒进半勺饭,拌舔干净了。谁都意犹未尽,拿着碗,左顾右盼,迟迟舍不得放下。

秋天来了,西北风渐起,天气渐凉了,下池塘摸螺蛳渐渐少了。嘴馋之下,也有勇士,下水半小时,被冻得嘴唇发紫,身上一层鸡皮疙瘩;上岸后,双手抱臂,浑身抖个不停。深秋,初冬,想吃螺蛳,还是有办法的,父亲爱用一种乡下叫做“三角缯”的网捕捞螺蛳。三网缯宽大,呈三角形,手柄长,用起来很费力。握住三角缯的长柄,将其伸进水底,沿着池底泥面,一边抖动,一边向前推进,见好就起。缯的部分出了水面,再用力晃一晃,筛落缯里的淤泥,缯底落满了来不及逃跑的螺蛳。有时候,一缯就能捞上一两碗,沿着池塘半圈下来,铁桶就盛满了。与螺蛳一起被捞上来的,还有各种小鱼小虾,尤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体形像极了清道夫的鱼。这种鱼,长不大,乡下又叫万年鱼;没有刺,也叫肉鱼。肉鱼憨憨的,笨笨的,行动迟缓,总以为动一下就脱离危险了,其实还在缯里。

我最爱的一种吃法是梭螺。把螺蛳洗净,在清水中放一个晚上,用虎钳在螺蛳屁股上夹一个洞,再洗净,放里锅里,和着红辣椒、生姜、青葱一顿爆炒,然后出锅。吃的时候,用手捏住螺蛳的屁股,嘴对着螺蛳的嘴,用力一吮,藏在壳里的螺蛳肉就像子弹一样射进了嘴里,这种感觉倍儿爽。吃梭螺,最好约三五知己,在繁星满天的夏夜,一边吃梭螺,一边喝啤酒,一边聊天,那是饮食男女最没人间烟火味儿的时候。

记得在长沙读大学,与三五个志同道合的文友结成了死党,谁领了稿费,吆喝一声,晚上八九点,在校门口夜宵摊前集合,坐在露天餐旁,点两盆梭螺,要三五瓶啤酒,一边吮梭螺,一边喝啤酒,一边聊文学和人生,很有李清照的“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之感。那群人中,有一湘女,性情温婉,性格豪爽,才华横溢,颇得兄弟们认可。喝到尽兴时,都忘了性别,以兄弟相称,有时误了时辰,夜宵摊打烊了,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各回各的宿舍。宿舍大门早就关了,叫门卫大爷开门吧,要被详细登记,影响成绩考核。于是在酒精作用下,你扶我帮,爬上高高的围墙,一跃而下。那情景,那青春的记忆,至今历历在目,激荡人心。

二三十年过去,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前屋后的池塘,由于年久失修,被淤泥填平,有的成了荒田,有的成了旱地。当年池水清清,涟漪阵阵,水中游着鱼,水底爬满螺蛳的池塘已经不见了。唯一让人安慰的就是屋后两三百米处,还有一口大池塘,那个院子的人将其保护得好,用水泥砌了护堤,隔三差五年要用挖掘机清理一次淤泥,算是给童年的记忆保住了一点象征性的存在。现在夏天,已经没有人下池塘摸螺蛳了,承包池塘的主人放养了多尾青鱼。每年回家过年,都有热心的村民把青鱼送上门来,说是吃螺蛳长大的。看着那条大青鱼,我想,一条青鱼的成长,起码要吃掉成千上万只螺蛳吧,青鱼爱吃螺蛳,我也爱吃,也许我的前世就是一条青鱼呢。

仍然留在那块土地上耕种的姨妈的几个儿子,用挖掘机挖了一口池塘,用来养鱼。每年干塘,在姨妈关照下,他们把螺蛳捡起,把肉挑出来,给我留着,说我从小就爱吃。但那池塘里的水没有当年那么清纯了,那螺蛳味明显有一股被污水常年浸泡后产生的异味,吃起来完全不是记忆中的那种味道了。

2020年6月18日 北京右安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成长作文3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 反省作文 秋作文 景色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300字 那一刻我长大了免费优秀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小学生写人作文 初三生活作文 童话作文400字 有关读书的作文 好习惯作文 传统节日的作文 小乌龟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