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西柏坡 启迪新时代“赶考”征程(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2020-12-07 02:15:01
相关推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70年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日前在河北西柏坡启动,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报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揭示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接力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气概。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70年后的今天,如何继续发扬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征程,迎接更大的胜利?请看记者从西柏坡发回的报道。

——编 者

70多年前,烽火连天,电波“嘀嘀”,党中央在河北西柏坡村指挥“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今年清明时节,许多人来到滹沱河畔的西柏坡,昔日电波穿越时空激荡回响。小山村是一部“巨著”,从中可以读出苦难到辉煌的奋斗史诗,照亮新时代的“赶考”征程。

精神高地 红色精神代代接力

“我两岁时得了一场病,家里很穷,看我治不好了,家人把我放在门口的碾盘上。当时住我家的董必武夫妇发现后,把我送到部队卫生所,救了过来。”回忆往事,西柏坡村73岁的党员闫青海,用粗糙的手背抹起眼泪。如今,那个碾盘仍静静立在他家门口,“吱呀”声声,讲不完鱼水情深。

闫青海有41年党龄,他的叔叔闫志廷曾当过村支书。“叔叔过去常给人讲革命故事,我都记在心里。”闫青海说,“他去世后,我接着讲。让更多人了解过去。”

西柏坡纪念馆建成后,许多人慕名来到革命圣地。闫青海平均每周为人们“主讲”两场革命故事。没有大话,全是“土话”。多年来,他的白发多了,皱纹深了,但一腔深情从未改变。

红色精神代代接力。女儿闫文彦是“90后”团员,她2013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西柏坡纪念馆专业讲解员,当起“红色主播”。“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每当闫文彦唱起当年支前的歌曲,游客顿时安静下来,默默听完,沉思良久。

西柏坡是精神高地。“西柏坡是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转折点。”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说,“‘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要义之一,越是接连取得胜利时,越要保持清醒。”

从“两个务必”到“两个永远”,“赶考”永远在路上。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历史照鉴未来,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2008年突破120万,2013年增至500万,去年跃至586万——西柏坡纪念馆的参观人次不断攀升。每天都有许多干部群众来到西柏坡,探访“赶考”足迹,寻找前行力量。登高极目,滹沱河水源远流长……

赶考源头 艰苦创业脱贫致富

西柏坡村仅有80多户,村里“两个务必”广场附近两座4层小楼格外显眼,这是村里“地标式”宾馆。可谁能想到,这两座楼是一位大娘靠卖鸡换来的2.8元起家的。

当年因修岗南水库,西柏坡村后靠搬上高岗,水源保护区不能发展工业、养殖业。人均不足3分旱地,在土里刨食的年月,生活艰辛可想而知。像许多乡亲一样,50多岁的韩花珍日子紧巴巴,“一分钱恨不能掰两半花。”

改革的春风染绿西柏坡,游客也多了起来,但最初景区连一杯水也买不到。村里有人提醒她:现在党的政策好,可以做买卖!

没本钱,咋做生意?老区人能吃苦。1990年前后,韩花珍忍痛卖掉一只公鸡换来2.8元,置办烧水铁壶、瓷碗。在乡邻疑惑的眼光里,她推着小推车“练摊”,风里来雨里去,她成为小山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第一天卖了6角钱,第二天没卖一分,第三天卖了1.2元,韩花珍唱着小曲儿回家了。从一杯水到茶叶蛋等,小茶摊焐热一家人的生活。有一年,韩花珍买了一台双卡录音机,花了500元!这一“唱”再次轰动小山村。起早贪黑苦心经营,她家成了“万元户”,这是当年多少农民的梦想!

太行山深处的西柏坡曾长期被贫困“缠绕”,一个茶水摊激活了闭塞的柏坡岭。许多村民不等不靠,纷纷摆摊设点,粗糙的双手勤扒苦做,改善生活。

“先富起来”的韩花珍一家,创业步伐越迈越大。1993年前后,女儿闫文翠承包经营西柏坡供销社,后又开餐馆,当时都是村里最大的“商场”和“饭店”之一。旺季游客多,一家人经常忙到深夜。

2002年,韩花珍的小外孙闫二鹏建起“农家院”,客房从25间扩到40多间,床具、桌子都是精心订制,可一次性接待600人用餐。还开设拓展训练场。眼下,宾馆还在扩建升级。2017年5月,大外孙韩立鹏自建的宾馆开业,有标间有套房,会议室可容纳160人。

搭乘红色旅游的快车,西柏坡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全村的“农家院”发展到20户左右。周边村民近水楼台“齐”得月,一起发家。

当年,党中央在土坯房指挥“三大战役”。如今,西柏坡村全部建成美观坚固的钢混房、小楼。去年,西柏坡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多半农户买了小轿车。环村路原本1米宽的土路,近年扩建为5米宽的水泥路。过去石家庄到西柏坡要在山路上盘旋两个多小时。2011年西柏坡高速开通,车程缩到一小时。

“电波”再度传喜讯,2018年平山脱贫攻坚战告捷,甩掉戴了32年的贫困帽!

追梦时代 创新转型蹚出新路

距离西柏坡景区1公里,有片整齐的新民居——梁家沟新村。同在柏坡岭,同饮一湖水。昔日封闭的小山村勇于求新,转型升级,闯出新路子。

行走梁家沟,“新”是最强烈的感受。梁家沟有80多户村民,过去散居山岭,生活不便。拆旧村、建新居,2009年村里请专业机构规划,统一建房,集中居住,改善基础设施。

图纸出来了,钱从哪来?一些农户习惯守摊子,不想挪窝,又咋整?村主任韩志平拿出1万元,和党员、村干部凑齐20万元启动资金,带头盖新房。为鼓励建新房,村里承诺为搬迁户每人补助5000元。一栋接一栋,一个全新的居民区赫然出现在柏坡岭下。

拆旧村腾出新空间,干什么新营生?2018年老区人开启二次创业,村里以腾出的土地入股,引入一家公司建设西柏坡红旅小镇,带动西柏坡周边农民脱贫致富。

去年底红旅小镇建起美食街和旅游商品街,太行山民居风格,营业面积1.7万平方米。梁家沟占40%股份,为保证村民利益,红旅小镇每年保底交村里200万元,给村民分红。

新业态,新模式。梁家沟的陈习强过去骑三轮车卖土特产,做生意像“打游击”。西柏坡红旅小镇建起后,当地引导流动商贩进入统一市场,形成聚集效应。凭借多年商业敏感,陈习强抢先在红旅小镇承包了固定摊位,“西柏坡的客流在增加,这里的生意会热起来!”

眼下红旅小镇正试营业,30多个固定销售摊位已发包10多个,50多家餐饮开业。美食街上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不断。

从西柏坡到梁家沟,一批村庄依托红色旅游等脱贫致富。去年平山县旅游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2元,同比增长10%。

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耳边飞来嘹亮的歌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新征程,“电波”紧,“赶考”急,迈步更加铿锵有力!

■记者手记

让历史烛照未来

走近红色热土,追寻历史印记,感悟群众心声,发现老区人民对党一直怀有特殊、深挚的感情,感怀当年的“赶考者”,感念新时代的领路人。西柏坡群众铭记光荣传统,但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他们在柏坡岭上苦干实干,用热气腾腾的新生活,告慰老一辈,奋进新时代。

访农家,问专家,探访中共中央旧址,推开小木门,打开一扇窗,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红色密码”似乎展现在眼前。现实一再警示这条历史逻辑:从南湖红船到井冈翠竹,再到延安窑洞,我们党历经磨难来到西柏坡,在土坯房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迎来历史性转折,从胜利不断走向新胜利。在捷报频传时,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进而吹响“赶考”号角。

越是接连取得胜利,越要保持清醒。站在中共中央旧址,此时此地,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11日再访西柏坡时的谆谆告诫:“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我的作文100字 我的幸福之家作文 英语作文万能模板初中 师恩似海作文 不期而遇的温暖作文600字 回家作文结尾 长沙游记作文 成长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作文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关于花的作文600 我的朋友作文100字 我爱家乡的作文400字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作文 观察黄瓜的作文 六年级500字作文 进与退作文800字 我的校园作文三年级 作文怎么写开头 作文难忘的小学生活 我的自传600字作文 有那样一个人作文 介绍杭州作文 描写天柱山的作文 秋游作文英语 七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 高中500字作文 稻草定律作文素材 三年级写童话故事作文300字 六年级作文批改评语 关于广场舞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