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三百石印富翁再传人 齐良芷弟子

2020-12-09 10:30:01
相关推荐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

向你介绍一个“慢了大半拍”的人,

但却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2017年,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在夜间进行的“震古烁今——从北宋到当代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备受瞩目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经过七十轮的竞争,

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

成为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这幅作品此前也被认为是史上估价最高的齐白石作品,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由此刷新。

人生时间表

孔子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是圣人,对“平凡人”来说,太难。

有的人26岁还没找到想做的事情,

40岁拼尽全力马马虎虎养家,

50岁重新归零,开始“北漂”生涯

67岁之前都没钱买房,

83岁却依旧在谈恋爱生小孩,

90多岁还能开创新的国画表现手法。

他就是齐白石,

他一生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

人生并没有所谓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活在自己的节奏里,每分每秒都是黄金时区。

而立之际,半路出家学画画

湖南湘潭,

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

山林翠秀,水光潋滟,

1864年,齐白石就出生在这里。

齐白石,原不叫齐白石,

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

从小,阿芝就体弱多病,

难学田里农活。

木工,

这一无须花大力气,

也没有昂贵开销的手艺,

成为他当时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可惜仅仅三个月后,

齐白石就被师父送回了家,

原因是扛不动大檩条。

后来,齐白石跟随周之美学习雕花,

说也奇怪,这师徒二人真是有缘,

齐白石学得很有兴味,

周师傅也觉得他聪明、用心,

觉得这个徒弟,比任何人都可爱。

有一天,齐白石跟周师傅出去做活,

无意间见到一部《芥子园画谱》残卷,

他仔细看了一遍,

好像是捡到了一件宝贝,

恨不得临它个几十遍。

他赶紧把书借到手,

匀出点钱买了纸笔,

每日收工后,

以松油柴火为灯,

一幅一幅地勾影。

祖母曾教训他:

三日风,四日雨,

哪见文章锅里煮?

明天要是没有了米吃,

阿芝,你看怎么办呢?

温饱都愁的光景,

还去搞有钱人的把戏,

也不见得有什么前途,

这不是拿一家人的性命开玩笑吗?

足足画了半年,

勾画的习作都订成了十六本。

阿芝的无用折腾,朋友们看在眼里,

顺手把他介绍给了画师萧芗陔。

萧芗陔也是半路出家,

原是纸扎匠,

自己发愤用功,

成了湘潭画像第一名手,

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齐白石,

带领他走进了国画的大门。

齐白石27岁那年,

到离家四十多里的赖家垅去做雕花活,

碰到了“寿三爷”胡沁园。

胡沁园对齐白石说:

你人很聪明,又能用功。

我也看到你的画了,很可以造就的!

你愿不愿再读读书,学学画?

读书学画,

齐白石当然是很愿意,

但他家里穷得很哪,

书也读不起,

画也学不起。

寿三爷说:

那怕什么?你要有志气,

可以一面读书学画,

一面靠卖画养家,

也能对付得过去。

齐白石又怕自己岁数大了,来不及。

寿三爷又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你今年二十七岁,何不学学苏老泉呢?’

因为齐家住在白石铺附近,

寿三爷给他取了个别号,

叫做“白石山人”,

预备题画所用。

从此,

齐白石告别萧师傅,

扔掉斧锯钻凿一类工具,

改行做画匠。

要知道,12岁时,

家里就给他娶了童养媳陈春君。

待到19岁,

他和陈春君圆了房,

成了真正的男儿郎。

结了婚不好好工作,

挣钱养家,到了30岁还改行,

一切从零开始,未免太不靠谱了吧!

齐白石30岁以后,

画像画了几年,

终于马马虎虎养得起家了。

母亲紧皱了半辈子的眉毛,

到这时才慢慢地放开了。

祖母也笑着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

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

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年过半百竟成“北漂”,一张画不值一颗白菜

这一画就画到了50岁

齐白石周游了半个中国,沿途作画、写诗,

结交了夏午诒、樊樊山等不少名家。

远游归来,希望终老家乡,

继续画画、刻印。

谁想到连年兵乱,

每天提心吊胆的苟全性命。

一筹莫展之际,樊樊山来信,

劝他到京卖画自给。

齐白石无奈辞别家人,

年过半百的他,

开始了凄惨的“北漂”生活。

木匠出身又没有强大背景,

还不会看市场,

一心学着八大冷逸一路的画风,

他的作品自然不受待见。

别人一张画4个银元,

他卖2个银元,

依旧很少人来问津,

生涯落寞得很。

现在,齐白石的画拍卖到几千万的不在少数,

但他生前的画卖的并不贵。

他刚到北京时,吴昌硕给他的画定价:

4尺12元,5尺18元,

6尺24元,8尺30元,

册页、折扇每件6元。

即使后来齐白石成名了,但这个画价一直没变。

他并不想占名声的便宜,也不想占艺术的便宜。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通过他的日记,

了解齐白石的北漂生活。

我初到北京的新交之中,有一个自命科榜的名士,能诗能画,以为我是木匠出身,好像生来就比他低下一等。

他不仅看不起我的出身,也看不起我的作品,背地里骂我画的粗野,诗也不通,简直是一无可取,一钱不值。他还常说:画要有书卷气,肚子里没有一点书底子,画出来的东西,俗气熏人,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呢!

我明知他的话是针对着我说的。文人相轻,是古今通例,这位自称有书卷气的人,画得本极平常,只靠他的科名,卖弄身分。我认识的科甲中人,也很不少,像他这样的人,并不觉得物稀为贵。况且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一日长短,显得气度不广。

当时我做的《题椶(zōng)树》,有两句说:“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偏体轻。”我对于此公,总是逆来顺受,丝毫不与他计较,毁誉听之而已。

到了九月底,听说家乡乱事稍定,我遂出京南下。十月初十日到家,家里人避兵在外,尚未回来。

“民国七年(1918年),我五十六岁。家乡兵乱,比上年更加严重得多,土匪明目张胆,横行无忌,抢劫绑架,吓诈钱财,几乎天天耳有所闻,稍有余资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栗栗危惧。”

我本不是富裕人家,只因这几年来,生活比较好些,一家人糊得上嘴,吃得饱肚子,附近的坏人歹徒,看着不免眼红,遂有人散布谣言,说是:“芝木匠发了财啦!去绑他的画!”一般心存忌嫉、幸灾乐祸的人,也跟着起哄,说:“芝木匠这几年,确有被绑票的资格啦!”

我听了这些威吓的话,家里怎敢再住下去呢?趁着邻居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带着家人,匿居在紫荆山下的亲戚家里。那边地势偏僻,只有几间矮小的茅屋,倒是个避乱的好地方。

我住下以后,隐姓埋名,时刻提防,唯恐给人知道了发生麻烦。那时的苦况,真是一言难尽。到此地步,才知道家乡虽好,不是安居之所。打算从明年起,往北京定居,到老死也不再回家乡来住了。

民国九年(1920年),我五十八岁。春二月,我带着三子良琨,长孙秉灵,来京就学。

我跟梅兰芳认识,就在那一年的下半年。记得是在九月初的一天,齐如山来约我同去的。兰芳性情温和,礼貌周到,可以说是恂恂儒雅。

那时他住在前门外北芦草园,他书斋名“缀玉轩”,布置得很讲究。他家里种了不少的花木,光是牵牛花就有百来种样式,有的开着碗般大的花朵,真是见所未见,从此我也画上了此花。

当天,兰芳叫我画草虫给他看,亲自给我磨墨理纸,画完了,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非常动听。同时在座的,还有两人:一是教他画梅花的汪霭士,跟我也是熟人;一是福建人李释堪(宣倜),是教他作诗词的,释堪从此也成了我的朋友。

有一次,我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他们看我衣服穿得平常,又无熟友周旋,谁都不来理睬。我窘了半天,自悔不该贸然而来,讨此没趣。想不到兰芳来了,对我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阵,座客大为惊讶,才有人来和我敷衍,我的面子,总算圆了回来。

事后,我很经意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兰芳,题了一诗,有句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如今齐白石留下画作至少20000多幅,

可谓是一生勤奋。

除母亲去世过于悲伤停止几天外,

他从27岁开始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

他有句名言叫:“不叫一日闲过。”

既便90岁高龄时他也坚持每天作画,

且一画就是五幅,

还开创了新的国画表现手法,

不活在名声里的人,才能永远进步。

齐白石这一辈子,

不按套路出牌,

不为时间所困,

一直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二十几岁的已婚男人做艺术梦,

五十几岁像小年轻一样北漂,

八十多岁还可以爱小姑娘。

每个人的时间表是不一样的。

即使看起来比别人慢,别急,

走在自己的节奏里,

才会越走越从容。

(图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画家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戊戌年 【狗年】记于记于华南地区广东齐白石纪念馆(龙华馆)

齐白石再传弟子、齐白石美术馆-画家汤发周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自然现象的作文 学生运动会作文 青岛栈桥作文 爱如潮水作文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350字 珍惜粮食作文 作文说明方法 教师节的作文开头 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九单元作文 雨作文400字 满分作文中考 周末的早晨作文 美女拉肚子作文 观察蚕的作文300字 艺术人生作文 我的演员梦作文 考试中的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300作文 作文有妈妈真好 四年级第三单元写作文 学校介绍作文 秋800字作文 用书信的格式写一篇作文 象征意义的作文 高职高考作文 描写班主任作文 静的魅力作文800字 一事一议作文600字 戴帽子的鱼作文 丝绸之路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