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端午节居然有二十多种叫法可谓“冠绝群节” 你知道几个?

2020-12-11 09:40:01
相关推荐

来源:经济日报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古语中有开头、初始之意,“五”与“午”相通,“端午”也就是“初五”。据晋代人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午节与上古时代的天象崇拜相关,由“龙升天”祭龙仪式演变而来,既涵盖星象文化内涵,也糅杂多种民俗风俗,从端午节的一项纪录中可见一斑——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屈原日、解粽节等二十多种,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可谓冠绝群节。

在漫长的历史中,端午节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深受百姓追捧与喜爱,逐渐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等民俗。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影响。从历代诗词中,不乏端午节民俗作品,可以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资料图,新华社郭德鑫作)

刘禹锡观龙舟竞渡——“乱流齐进声轰然”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第一大习俗,与纪念屈原有关。

“龙舟竞渡”在战国时代已成习俗。据说,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被贬黜流放,哀于国亡,自沉汨罗江。听闻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组织营救,争相划船进入茫茫洞庭湖寻找屈原。人们为了寄托哀思,在急鼓声中划独木舟,后来发展成了赛龙舟习俗。

唐代诗人文秀作《端午》便点明了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中观点言简意深——尽管后人不断祭奠,但屈原沉江的冤屈,却无法得到伸张。

同为唐代诗人,以一首《陋室铭》闻名于世的刘禹锡,则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大场景。刘禹锡在《竞渡曲》中写道:“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端午节,沅江上到处是彩舟,船桨拍打,鼓声隆隆,舟如蛟龙脊鳍摆动。刘禹锡还提到,也就是自屈原(字灵均)悲歌开始,竞渡成为一种习俗。

宋明之际,也不乏描写端午节竞渡的作品,读来如临其境。宋代词人黄裳作《减字木兰花·竞渡》,写道“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明代诗人边贡作《午日观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由此可见,千百年来,赛龙舟一直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盛大习俗。

欧阳修爱吃粽子——“五色新丝缠角粽”

中华传统节日自然少不了美食,端午节吃粽子,令人大快朵颐。

据考证,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早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主要用来祭祖和敬神。晋代之后,粽子开始成为端午节美食——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走上老百姓餐桌,不仅在民间盛行,更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依据饮食习惯不同,粽子也分北方咸粽和南方甜粽两大类。

宋代文豪欧阳修喜好吃粽子,他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记录了包粽子的“文艺范儿”:“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端午之际,正是石榴花开的季节,石榴花红艳似火,杨柳被细雨湿润垂下,人们用五彩的丝线缠绕出多角的粽子,煮熟了放在盘子里送来。

不仅欧阳修,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有相同喜好。71岁的陆游在家乡绍兴归隐时,于端午节作了一首《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遍野,山村里一片美景。陆游吃了两只角的粽子,帽子上插着艾草,忙着配药方,只希望一年平安无事。忙完这些事,已然夕阳西下,高兴地喝酒吃菜吧。

吃粽子离不开美酒,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也写到:“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宋代诗人王珪,则在《端午内中帖子词·太上皇后阁》描绘了皇家吃粽子的华丽场景:“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试向濯龙门上望,不教车马胜南阳”。

文天祥挂艾草——“赠我一枝艾”

在中国古人看来,端午节阳气旺盛,菖蒲和艾草生长茂盛,且具有辟邪防蚊虫作用,便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的习俗,端午节也自然有了菖蒲节、艾节别称。

唐代诗人殷尧藩借艾草感叹人生易老,他在《端午日》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少年时代不识愁滋味,每逢佳节总是开心愉悦;如今岁月老去,逢节日总要生出许多感慨。不想效仿悬挂艾草驱邪了,只希望饮下一杯蒲酒,希望天下太平。

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曾作《端午即事》,也提到了端午节赠艾草的习俗:“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首诗作有一个特殊背景,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镇江逃脱,被谣言诬,为明心志,借屈原事,愤笔写成。大意是: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我一直艾草,过去的旧人已无法相见,新结交的朋友远离身边。文天祥以屈原为榜样,内心依然有“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豪情。

元明之际的词人舒頔,在《小重山·端午》对挂菖蒲艾草也有描述:“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采撷艾草菖蒲一片繁忙,家家户户的青年男女,都在高高兴兴准备过端午节。舒頔却内心惆怅,谁在此时会悼念屈原呢?

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艾草,从刘禹锡、苏轼、欧阳修、陆游、文天祥等大家的诗词中,我们感受了端午节文化的力量。这些作品虽尘封已久,却足以力透纸背,跨越千年,成为感动并塑造中国人独特精神气质的文化载体。端午节来临,不妨循着这些文化符号,体验传统民俗,发现生活之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年味的作文 记住这一天作文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 担当作文 作文网 桃花作文 精选作文 中秋节作文 自信作文 作文读后感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我的未来不是梦作文 妈妈的爱作文300字 做汤圆作文 绿萝作文 初中生作文 赤兔之死高考作文原文 假期计划英语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小学五年级作文 校园作文 打雪仗的作文 春节作文结尾 我的姐姐作文 桃花的作文 高中作文素材 过新年作文300字 出发作文 北京作文 英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