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清明节:不忘来时路 珍惜眼前景

2020-12-13 04:50:01
相关推荐

作者:洞见·不雨亦潇潇

不忘来时路,珍惜眼前景。

中国的节气就像闹钟,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日子敲响,提醒人们回到自然的轨道中,按照自然的节律去享受生活。

这也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其中,清明的钟声尤为响亮。

很少有一个日子,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又平淡自然。

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是节日;

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是节气。

这一天,天清气明,人心通透。

01

忆往昔

说起清明,想必很多人都会吟诵起杜牧的那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之际,乍暖还寒,天气时晴时阴,忽风忽雨。

大概老天爷是有意要这样安排的,为的是给清明这一天增添一种肃穆的氛围。

《淮南子·天文训》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春分已过,清明将至。

清明作为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仪式,是节日最吸引人的部分。

祭扫,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仪式。

根据宋朝《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老幼,往往全家出动,扫墓活动也成了社会全体人员参与的活动。

《清通礼》中写道:“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

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即使相距甚远,劳碌无暇,也会来到亲人坟前祭扫。

西汉严延年的母亲年老体弱,但却每年的这一天都坚持从东海赶到洛阳,只为祭奠先祖。

曾国藩每逢清明,都安排各营举办祭扫活动,甚至在跟太平军激烈交战时,还特意为清明休战。

正如孔子所言:“吾不与祭,如不祭。”

如若实在不能亲自前往,“烧包袱”则是祭扫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是指从阳世寄往“阴间”的包裹。

通常将冥钱、冥衣装在包袱皮里,烧给故人。

俗话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植树也是当下比较流行且环保的一种祭扫方式。

在清明这一天,不管是否亲自去祭扫,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人的缅怀。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只要我们不曾遗忘,故人就未曾离去,我们也就有了来处。

清明祭扫,是一种仪式,其意义为寻根守本。

朱梅麟,唯一被印在外国纸币上的华人。

他虽然在毛里求斯长大,但对中国一直抱有深厚的感情。

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家乡梅州,并满怀深情地说道:

“无论自己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

他的父亲朱维勋在清末以“契约华工”的形式,被拐卖到毛里求斯种植甘蔗。

朱维勋颇有经商头脑,凭借攒下的积蓄开了家百货店,开始发家致富。

后来,他渐渐在当地扎根立足,并有了儿子朱梅麟。

朱维勋怕儿子忘记祖国,便要求朱梅麟学讲中国话以及祖籍广东的客家话,以此为载体,让儿子牢记祖宗文化,牢记自己体内流动的华夏血液。

在抗日时期,朱梅麟迅速组织起募捐活动,并将筹集到的大量钱物寄回大陆,有力地支援了国内抗战事业。

他甚至还组织华人青年回国抗战,直接在战场上痛击侵略者。

他说:“我的根在中国,不能忘本。”

我们就像是一只风筝,不管飞得再高再远,血脉中的骨肉亲情,终将指引我们回归家国。

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忘记来处的人,他的灵魂注定漂泊一生。

人生唯有不忘来处,才知去处。

02

守今朝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祀有关。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肃穆的祭祀之中也藏有欢乐,以祭悟道,便是中国人的智慧。

清明也不例外。

清明节有荡秋千、踢球和斗鸡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而且,因各地习俗有异,各种庆祝活动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放风筝,是清明节最受人欢迎的一项习俗之一。

古人清明放风筝,并非纯粹出于娱乐,还有祛除晦气之意。

在清明这天,人们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都写在风筝上。

放风筝时,故意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去,寓意疾病和苦痛,都会随着风筝一起远去不复返。

在这方面,《红楼梦》中就有过几处描写:

有一次清明,有人劝林黛玉说,身子病了,就该多放风筝,把病根子放掉。

还有一处,是紫鹃要去捡风筝,探春不让,说那是别人的风筝,上头都是别人不要的晦气,自己去捡来了,岂不是自讨苦吃?

此外,清明时节,春暖花开,自然是少不了踏青寻春的。

祭扫之后的郊外踏青,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了祭扫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白居易在《春游》中写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孔子早在春秋时就咏叹过踏青盛况: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真可谓是,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

清明,是生与死的交点。

祭扫是对逝者的告慰,踏青则属于生者的美好。

死者安息,生者保重。

向死而生,便是清明。

生死,在清明之际不再是感叹,更多的是思考。

生命来来往往,可来日并不方长,活在当下最为重要。

当沈从文蒙受不白之冤,而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馆时。

他既没有沉浸在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中,也没有戚戚于未来的坎坷艰辛,而是立马开始动手整理资料,研究古代服饰文化。

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岁月中,每一天,他都抱着一堆书藉,走遍故宫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孤独的背影下,是一份积极的态度,是一个人坚定的信仰。

在他尽全力完成每一件事时,这点点滴滴已砌成了成功的阶梯。

最终,沈从文完成了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开山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家和冢,不差一笔一划,便是明灭之别;

生和死,不分一草一木,已是阴阳之隔。

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会更懂得爱和珍惜。

失去的不能再来,拥有的更要珍惜。

把握当下,珍惜当下,为前人,更为后人。

03

望前路

人们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祭扫踏青。

对清明这个平凡的日子,实是寄托了不平凡的感情。

除去节气和节日的含义,清明还有着更洁净、源远的内涵,流淌在一代代人的血脉里——明朗地活着,清白地老去。

苏轼在《东栏梨花》中写道:“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我们生活在红尘中,为种种烦恼所累,时不时自责忏悔。

唯有内心清明,方能看破业障,一鉴前路。

春秋时期,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时候,割股奉君,劳苦功高。

但他却不在乎功名利禄。

晋文公即位之后,介子推退隐山林。

面对晋文公的赏赐,他不为所动。

纵使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山受禄,他也无动于衷,最终选择以死相报。

介子推在临死前,留给晋文公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深知晋文公刚即位,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以此诗为遗言,实是对晋文公的告诫,希望他不要故步自封,而是要前路自省,勤政清明。

介子推的死,令晋文公颇为自责,但他以此为戒,最终开创了晋国的霸业。

越是顺遂的处境,就越是要内心清明。

心清明,则前路皆明。

正如林清玄在《你心柔软,却有力量》中写道:

“生命只是如是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有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灯,灯上写两行字: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清明节,我们除了祭扫故人之外,也应扫一扫自己内心的尘埃。

《礼记孔子闲居》中有言:“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任凭浊世迷蒙,我自一世清明。

前路漫漫,无常即是有常。

虽饱经挫折打击,仍需宁静从容。

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出发,去追寻那一片曙光。

岁月如水,生死是岸。

在生死两岸,于清明时节,与故人惜别,向未来迈步。

《岁时百问》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身在清明,心亦清明。

于清明之际,参悟生死,共享生命愉悦,是生活的大智慧。

清明日短,人生且长。

唯有不忘来时路,珍惜眼前景,方能心系梦归处。

已逝不可追,未来犹可期。

慎终追远,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父亲节祝福语作文 迎国庆贺中秋作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渴望什么作文500字 我心中的一幅画作文 写一篇关于新年的作文 童年的回忆作文四百字 西湖游记作文400字 新年感悟作文600字 关于写人的作文五年级 关于诚信的作文400字 我的同学作文好开头 可爱的小狗作文100字 河源的变化作文 2050年的地球作文 今年吉林高考作文 难得这样作文600字 走进大自然作文600字 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作文 我有一个梦作文600字 我爱我家作文450字 快乐春节500字作文 母亲让我自豪作文 写去哪里玩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 什么也是一种幸福作文 今年中考的作文是什么 关于冬的作文600字 有关科学技术的作文 五一见闻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