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鲁迅先生《无常》 鬼神比正人君子可爱 嬉笑怒骂入木三分

2020-12-13 10:40:01
相关推荐

01

导读

《无常》写于1926年6月,描写了绍兴民间迎神赛会目连戏中的“勾魂鬼”,负责惩戒在现实中没有受到惩戒的恶人,是阴间“真正主持公理的角色”。

《无常》大概能说明鲁迅的“民间记忆、死亡体验、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而“鬼”这三者的连结点,写《无常》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此。

鲁迅在《无常》一开始就介绍说,无常鬼是由人扮演的,是民间戏剧与祭神活动里的一个节目。在鲁迅的故乡绍兴,这样的民间戏剧演出有两类,一是“大班”,二是“目莲戏”。鲁迅说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专门的戏班子,后者是临时集合的群众演员”。 所以一般老百姓,特别是小孩,对这样的具有参与性的“目莲戏”是更有兴趣的。

所以从鲁迅的角度,更倾向于这半人半鬼的“无常”。

02

无常的出场

传说七月份鬼门关大开,阎王让小鬼到人间玩玩,所以这戏是演给鬼看的,人去看,用鲁迅的说法,不过是沾光而已。

“目莲戏”演的是“目莲救母”的故事,这是一个佛教传说:目莲是佛的大弟子,有大神通,尝入地狱救母,是讲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自然引不起孩子和观众的兴趣。大家注目的是“目莲戏”中的穿插戏。据老艺人说,“目莲戏”是出劝善戏,所以戏班在外演出时,常把耳闻目睹的“恶事”编进“目莲戏”中,这些戏大多是讽刺社会恶行的讽喻性喜剧,同时传达了老百姓的某些心声吧,所以大受欢迎。

据鲁迅先生介绍说,戏演到“第二天将近天明便是这恶人的收场的时候,‘恶贯满盈’的阎王终于要出来了,出来勾魂了,于是无常便在戏台上出现”。

开首的“塘报”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高照”过了许久也到了,一个胖汉用两手托着长竹竿,竹竿上揭着一条长旗,高兴时,就将竿头放在头顶上、牙齿上或鼻尖上。

在这样的场合,无常就会出现了。人们称他为“勾摄生魂的使者”,人的寿命尽了,一到死期,阎罗王就会派他来将人的魂由阳间带入阴间,可以说,他是出入于阴阳两界的。因此,他和人一样,也有家眷,在迎神赛会上就同时出现了“很有些村妇样”的“无常嫂”,而且还有“戴小高帽,穿小白衣”的“无常少爷”,“大家却叫他阿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鲁迅说,这是因为“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当然就不存在任何敬畏感了。

03

无常鬼的亲民

就这样,我们终于和无常鬼相遇了。

开始,鲁迅就将迎神赛会中的“神”与“鬼”对照着介绍:据说“神”是“掌握生杀之权的”,而在中国更是“好像这些神都有随意杀人的权柄一样”;

而“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鬼王都是“穿着红绿的衣裳,赤着脚”的,“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不知不觉间,通常蒙在鬼上面的恐惧与神秘消失了,一下子就与我们读者的距离拉近了。

鲁迅:“我们相信:许多粗人都和我一样最愿意看的,就是活无常 ”,“人民之与鬼物,唯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请注意这里的几个称谓:“粗人”、“人民”,分明是在强调,与作为人民统治者的“神”不同,鬼,尤其是无常鬼,属于下层社会的普通百姓,是“我们”、“大家”的。

说到这里,鲁迅才着手给无常画像进行描述。

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着草绳,脚上穿着草鞋,脖子挂着纸锭;手上拿着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耸起肩膀,披着头发;一个“八”字的眉眼。头上顶着长方帽;长方帽的正面,直写着“正在捉你”或“你也来了”四个字。

这些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个“鬼”真有些其貌不扬,但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却是经常可以遇见的:这是一个“平民化”的鬼。

普通平民通常对无常有一份特殊的感情。问:“为什么人们一见无常,又紧张又高兴呢?因为:

活着的“正人君子”只能骗鸟,若问如何糊弄民众,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所以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04

正人君子是何许人也?

这段话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正人君子”、“公理”这些看起来不大协调的概念。查查有关资料,就可以知道,这里所说的“正人君子”指的是以《现代评论》杂志为中心的一批大学教授。

鲁迅对他们有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和评价,他们自我标榜“从外国留学回来”,自称“特殊的知识阶级”,所以,以“公理”的执掌者与垄断者自居,“以为国家没有他们就要灭亡”。这自然引起鲁迅的反感,因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论战做详尽不是本文讨论重点,只想指出一点:这场论战构成了鲁迅《朝花夕拾》写作的重要的思想与心理背景,也就是说,鲁迅在沉浸于对家乡童年民间生活的回忆时,心中始终有这批“正人君子”作为“他者”存在着。

在我们引述的这段话里,鲁迅显然是将“敝同乡的下等人”与“正人君子”相对立的;而尤其有意思的是,当鲁迅谈到“敝同乡的下等人”与“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的命运时,实际上是把他自己放了进去的:他在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中,正是深受这些“正人君子”的“流言”“反噬”之苦。

也就是说,当这些“公理”的垄断者采用种种手段要将鲁迅逐出时,鲁迅就深切地感到自己与“敝同乡的下等人”处境与命运的相同,并且与他们一起感受着于无常鬼的世界的亲切与向往:既然阳间已经被这些“正人君子”垄断,那么,下等人(以及与他们命运相同的鲁迅先生)只能寄希望于“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于是,又有了下面这番议论:

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贫富,最后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

穷人们又大多相信“死后轮回”的观念,死亡反而给他们一个重新投胎,改变现有命运的机会;因此,对于时刻感受着“生之苦趣”的穷人以及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不会将无常鬼视为“恶客”,这是很自然的。

05

无常比正人君子可爱

当然,也还有佛教的“人生无常”的观念的影响;所以鲁迅又认为,“无常”鬼的想象正是将来自印度的佛教人生观的“具体化”,也算是“中国人的创作”吧。而构成这种死的想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死亡”面前不分贵贱贫富人人平等,作为这种观念的具象化,“勾摄生魂的使者”无常是不徇私情的,算得上“真正主持公理的脚色”。饱受人间“公理”垄断者的欺压,时时“衔些冤抑”的“敝同乡的下等人”对这样的阴间及其使者无限神往,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无常鬼终于出场,于“夜深”时分;看客心情愈加“起劲”。先看见“无常戴着纸糊的高帽子,本来是挂在台角上的,这时预先拿进去了”;

再听见声音“鬼物所爱听的喇叭似的特别乐器,目连瞎头”响起来了。

无常的服饰比画上的还简单,不拿铁索,也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朱唇粉面,如漆眉黑,紧蹙着,看不出是笑还是哭。一出场就打了一百零八个嚏,同时放了一百零八个屁,然后自述他的履历。

这是全文中最鲜亮的一笔,让观众也“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使无常的形象变得丰厚而耐人寻味。至于“一百零八个”嚏和屁,自然是民间文学中惯有的夸饰之词,我们读者也仿佛听见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哄堂大笑……。

然后,直接引用无常的一段唱词,这既是戏剧演出的一个高潮,也把全文引向高潮。这位阴间之鬼竟是这样的有人情味:堂房的阿侄突然生病,刚吃下药,而且是本地最有名的郎中开出的药,就“冷汗发出”,“两脚笔直”,看阿嫂哭得悲伤,不禁善心大发,放他“还阳半刻”。不料“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开了后门,“就将我捆打四十”。阎罗老子居然误解了自己的

“人格,不,鬼格”,无端的惩罚“

这真是神来之笔!看似随和的无常突然翻转出刚毅坚定的一面,诙谐中显示出严峻,这是能给读者以一种震撼的。更可以想见,当在人间,面对“皇亲国戚”肆无忌惮地徇私舞弊而无可奈何的普通老百姓,突然在无常这里看到了抵御腐败、不平等的“铜墙铁壁”,顿会产生一种“若获知音”之感:他的所言所为正是表达了底层民众的愿望。

06

总结

鲁迅情不自禁地说:“一切鬼魂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地相亲近。”并且满怀深情地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至今还确凿地记得,与故乡的“下等人”一样,常常高兴地正视过这半鬼半人、有理有情,可怖又不缺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和笑,口头的硬语与诙谐。

这是全文的一个“核心”所在:前面所有的描述,议论,铺垫,都最后归结于此。这里,对无常的形象所做的总结、概括,自然把读者对无常的认识提升了一步,让我们关注“鬼”中之“人”及“鬼”所保留的“理而情”的理想“人性”;而“至今还确凿地记得”这样的强调,则提醒读者注意埋在鲁迅心灵深处的永恒记忆:“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怎样与无常鬼同哭同笑……”

这意味着,鲁迅从童年起,就有了与底层人民和他们的民间想象物融合无间的生命体验,这是他的生命之根,也是他的文学之根。

鲁迅先生的讽刺文章,可谓是“入木三分”,而且是反话正说,没有深入了解背景的读者,是很难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困难作文500字 有趣的事三年级作文 小学作文怎么批改 父子情作文 我最熟悉的人老师作文 苹果树的作文 本来我可以什么的作文 生活作文100字 中秋纪事作文 作文家庭趣事300字 提升高度为话题的作文 月亮的作文借景抒情 写环境保护的作文 关于新闻作文 军训作文600 学包饺子作文500字 给我一个微笑作文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作文 游公园的作文 与生活有关的作文 写一篇放风筝的作文 我的亲人的作文 学习中文的英语作文 作文相逢是首歌 大庆精神作文 自己的小传作文 张家界旅游英语作文 去动物园作文 自己努力的作文 阅读引领我成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