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用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

2020-12-15 10:10:01
相关推荐

作者: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

步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国贫困治理面临突破深度贫困强力约束和致富发展两大难题。前者关系到扶贫脱贫的难度,影响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后者关系到扶贫脱贫的可持续性。假如扶贫仅关注短期目标,忽视人们致富能力的提升,其结果就是深度贫困问题可能暂时得到缓解,但是致贫根源却未消除。因此,最佳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教育精准扶贫是深度贫困地区“拔穷根”的关键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为解决贫困问题而进行不断的探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绵长、国情复杂。从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从农村贫困地区到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趋同也有差异。贫困治理既有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也有地方因地制宜层面的;既有片区开发、整村推进扶贫的,也有精准施策、因人施策的。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之一,在处理复杂贫困问题时,应始终遵循贫困治理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发挥其根本性、先导性、先决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扶贫脱贫的过程中,“智”和“志”是内力、内因,只有真正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这种内力、内因,才能形成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之所以深陷贫困不能自拔,固然有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教育水平的长期低下。要根本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亟需从教育入手,因地制宜,分地区、分民族、分阶段制定教育发展策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人口持续脱贫,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全方位推进

步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各地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贫困学生资助到课程体系完善,全方位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

首先,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脱贫攻坚部署,制定多项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2015年,教育部实施了20项教育扶贫全覆盖政策,针对不同等级、不同对象、不同地区,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乡村教师等多个方面。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两免一补”以及《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2016年,教育部制定了首个《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贫困地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2018年,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建立“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台账,稳步提升“三区三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面向“三区三州”实施脱贫攻坚行动,多渠道加大对“三区三州”教育精准扶贫的投入,切实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

其次,地方政府在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时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分学段、分对象地全面展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事业的健康有序开展。一方面,教育精准扶贫具有周期性和长期性特点。教育精准扶贫一般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扶贫学段,每一个学段的周期性都很明显,这就导致教育精准扶贫周期长、见效慢。另一方面,教育精准扶贫对象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教育涉及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四个要素,在制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时,既要系统地考虑这四个教育要素,也要区别对待每个教育要素。教育精准扶贫的特点对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政府只有充分认识教育精准扶贫的特点,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并利用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

从目前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来看,在学前教育方面,应不断加强学前教育建设,推动乡镇幼儿园和“一村一幼”建设,规范“一村一幼”辅导员管理;在义务教育方面,应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动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控辍保学力度。在学生方面,应构建全覆盖的资助体系,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在乡村教师方面,应实施贫困县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编制保障工程,满足贫困县“特岗计划”教师招聘需求。同时,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应向贫困县倾斜,加大“国培”教师培养和补充力度,增强“国培计划”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对贫困县的倾斜力度,实施“银龄教师”支教计划。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起点与过程相结合

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扶贫难题的根本举措。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应从教育精准扶贫入手,着重在扶志与扶智、起点与过程、治标与治本、短效与长效四个结合上发力,确保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重要任务,助力深度贫困地区顺利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深度贫困不仅表现在缺衣少粮的物质贫困,更表现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脱离的思想贫困以及依赖“等靠要”的精神贫困。教育精准扶贫归根到底是要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提升,改善其非物质贫困的境况。步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仅靠外力帮扶与支持不是长久之计,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因此,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形成脱贫的内生动力和长效动力。

在“扶志”方面,重点是要激发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的脱贫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脱贫的志气和勇气,摆脱“等靠要”的懒人思维和依赖心理,生发依靠自我劳动和自我奋斗的脱贫致富能力。政府要发挥宣传、示范、引领和教育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团、讲习所等,积极传播弘扬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致富的正能量,引导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营造积极向善、团结向上的社会氛围。

在“扶智”方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发展,提升儿童及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另一方面,要拓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范围,保障深度贫困地区有劳动意愿的人拥有一技之长。同时,要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协作,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务培训与劳务输出工作,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志不强者智不达”,只有激发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内外合力,共同助力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起点与过程相结合,让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共享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应因大山的阻隔,而使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一方面,要注意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从根本上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孩子的受教育权利。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要注重起点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平等机会。政府应提供平等的物质条件,积极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的教学基础设施,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一要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建设,适度控制撤点并校,积极改善城镇“大班额”状况。二要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生活条件,积极实施农村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努力缓解学校住宿紧张状况。三要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保证有能力、有意愿上学的孩子不因贫困丧失受教育的权利。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的教育关怀和保障,是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另一方面,要加强过程公平,让深度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新形势下,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应注重过程公平,着力使深度贫困地区学生享有均等的教育资源,获得公平对待,实现差异性优化发展。深度贫困地区受限于自然地理的区位因素,在获取教育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因而需要政府合理有效地调配教育资源,保证深度贫困地区享受教育现代化带来的福利,比如远程教育、“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进一步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的软硬件服务能力,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实现顺利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短效与长效相结合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实现教育扶贫政策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深度贫困地区一般地处高原、荒漠或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比较特殊,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比较落后。国家出台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时,经常遇到自然地理、文化理念、风俗习惯等的挑战,扶贫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措施存在千篇一律情况。比如,修建校舍、铺设塑胶跑道等,往往“见物不见人”“治标不治本”。片面的复制或者移植其他地区的政策措施,未能抓住深度贫困地区的症结,导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欠佳。因此,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应注重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避免“运动式”“跑道式”的形象工程。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将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供给与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从根本上拔除“穷根”。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地域、人文特征,将政府脱贫政策与当地特色相结合。比如,校舍和课堂的布局设计可以凸显民族特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特色课程、非遗课程、传统技艺课程等,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再比如,可以围绕《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大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待遇,设定差异化工资、福利和补助标准,解决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进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发挥乡村教师作为“教育扶贫的先行者”的重要作用,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振兴,助力深度贫困地区顺利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短效与长效相结合,创新政策实施的方式方法。教育投资是一项长期投资,在人力资本模型中,研究教育投资的收益函数往往表现为一种生命周期或者代际研究。与教育投资一样,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同样面临周期长、见效慢等困境。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聚焦于教育精准扶贫领域的政策措施,但其扶贫脱贫效果却不如其他扶贫方式那么直接明显,这导致深度贫困地区一度弱化、忽视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贫困人口脱贫后劲不足、脱贫可持续性较弱。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如果不给予充分重视,必将影响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面对脱贫攻坚步入倒计时的情况,处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与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紧迫性之间的关系,需要短效与长效相结合,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方式方法,尤其是要发挥学校和课堂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科普宣讲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改善学生的贫困观念。

相关部门应在深度贫困地区广泛开展“优秀团队进学校、有趣科普进课堂”等活动,一方面,应积极组织优秀团队与深度贫困地区对接联系,根据地域特色,发挥文化团队、科技团队、专家团队等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不同作用;另一方面,应基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困境,结合科学知识,创新性地提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脱贫思路,促使学生和家庭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提高精准扶贫的参与性和持续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讲师史志乐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10月27日。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作文写一种植物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作文 母亲作文800字高中 脚踏实地作文800字 一本好书作文400字 描写乡村生活的作文 快乐的元旦节作文 生活需要坚持作文 怎样学好英语的英语作文 爱是什么的作文 近五年高考作文 游文化公园作文 做家务作文450字 海豚表演的作文 五年级上册作文500字 关于生活的作文600字 我心爱的什么作文 走出校园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作文三百字 包饺子的作文300字 关于上海的英语作文 心中一片月作文 我的父母作文800字 描写嘴的作文 我最喜欢的节目作文 与你同行作文800字 游龙山公园作文 关于知己的作文 怎么写六一儿童节作文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