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个上海老男人的最后浪漫

2020-12-16 18:15:01
相关推荐

沈厂长的最后一战

早晨七点十分,沈厂长走进吴泾镇农贸市场。他挑了一块带皮五花肉,准备红烧用,接着买了肉丝、两条鲜活的鳊鱼、香干、生姜、西兰花和菠菜,问摊主讨得一把葱。中午他得准备十几个工人的饭菜,包括他自己的。天气越来越热,菜放不起,只好每天来跑一趟。

沈厂长今年63岁,鬓角已经染白,腰板还挺得很直。他穿一件黑色polo衫,皮鞋皱巴巴,猜不出原本的颜色,手里拎着两大袋菜,手指粗壮,指缝里嵌着陈年的油墨。亲自下厨实属无奈,厂子不大,专门请个厨师不太划算。也试着让别的工人烧过,效果不佳,总有人不对胃口,没几口就把筷子放下了。

买完菜,沈厂长开车回工厂。厂在吴泾镇外,一条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右手边是厂区,左手是一片荒地。五十年代,这里建起一溜国营焦化厂、氯碱厂、碳素厂、火电厂……后来工厂相继停产或搬迁,厂房就租给沈厂长这样的私营业主。八月,阳光暴烈荒凉,照着废弃的烟囱和铁轨。几辆重型卡车隆隆驶过,尘土飞扬,像西部片里的场景。很难想象,这里也是上海。

沈厂长是上海响乐乐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有意思的是,从员工到朋友,大家从来不叫他沈经理,也不叫沈老板,只叫沈厂长。响乐专做手风琴,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卖掉三五百台琴,大多是给欧美大牌手风琴厂代工。一台48贝斯的键纽式手风琴,出厂价三四千人民币,漂洋过海,贴上标签,价格变成三四千美元。沈厂长认了。

不是没想过做品牌,十年前,沈厂长注册了“MYTH”(传奇)商标,雄心勃勃,120贝斯的高档回声琴,精心制作了四五十架。送到琴行,对方一看,没听过这个牌子嘛。再一问,哦,国产的,那就更卖不出价钱了。

一台中等规格的手风琴,由四千多个零部件组成,包括两组448片发声音簧,60到120个贝斯,外加若干只变音器。由于结构复杂精密,无法实现机器量产,绝大多数的工序——从冲压金属件、铆定音簧,到安装阀门、包覆赛璐珞贴片,再到最后的调音、校音——只能依靠人工来完成。平摊下来,一名熟练工人,十到十五天可以做出一台琴。今年撞上疫情,好几笔订单取消或推延,没见沈厂长唉声叹气。开厂开到第十六个年头,他已经习惯了背负压力的日子。

比疫情更让沈厂长头疼的,是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响乐厂刚成立时,一个工人的基本工资大约是一千块,如今翻了四倍不止,琴的价格基本还是老样子。做手风琴技术门槛高,有的新员工培训了一两个月,刚能上手操作,嫌辛苦,跳槽走了。沈厂长苦笑。除了尽可能地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他能做的,就是多买一些肉菜,把两顿饭烧得好吃一点。

图 | 吴泾镇,远处是化工厂

1976年,19岁的沈健进入上海手风琴厂附属技校,两年后毕业,成为上海手风琴厂机修车间的一名操作工。

师傅姓蒋,50岁出头,看着干瘦,手劲极大,能轻松捏碎老核桃。师傅是山东聊城人,童年在“谢雨戏”的庙会上,见过卖梨膏糖的小贩拉简易的手风琴。后随家人来上海,看到罗宋人(白俄)在租界马路上拉琴卖艺,也目睹了抗日救亡时,手风琴为《放下你的鞭子》、《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等街头剧伴奏。师傅说,战争年代,手风琴就像枪一样,是背着行军打仗的。

1951年,上海百乐音乐器材股份有限公司集资成立,师傅是第一批工人。“百乐”是英语parrot(鹦鹉)的音译,寓意像鹦鹉一样给人带来快乐,也像鹦鹉学舌一般不断提高。当时市面上见到的都是外国手风琴,百乐老板家里有一台意大利的斯堪达利,师傅他们把琴拆开,一个个零件琢磨。1952年3月20日,一架12贝斯的手风琴组装成功,取名“白鹦鹉”。师傅坚信,那是中国第一台手风琴。

“白鹦鹉”全年共生产519架,零售价为150元,次年增加16、18、36贝斯等规格。1956年,以百乐公司为主体,成立公私合营百乐手风琴厂,1966年更名为上海手风琴厂,延用“百乐”牌商标。

技校生算学徒工,每月工资17块8毛4,转正后涨到24块。再往后,就一直是36块,叫“36块万岁”。师傅手把手教。有一回,讲到阳模和阴模,公螺纹和母螺纹,师傅启发,想想自己那个地方。沈健的脸红了。后来他晓得,全世界的工人阶级都一样,凡是凹进去、凸出来、成双成对的,一律冠名以阴阳公母。师傅讲,以前拜师,要吃三年萝卜干饭,天天早上给师傅师娘倒马桶,现在新社会了,不提倡这些,但生活还是要清爽(上海话,干活要利索漂亮),出手就要有。啥叫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生活做得好,才叫领导阶级,才叫当家做主。

别的工人也常来请教师傅,师傅长,师傅短。中午去食堂打饭,师傅被一堆人簇拥着,像一棵行走的卷心菜的菜心。师傅神气死了。

沈健做事踏实,又肯钻研,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有个中年女工对沈健比较关心,常来嘘寒问暖。有一天女工问,小沈朋友谈了吧?沈健说,还没有。女工笑笑说,小沈要求高。沈健低头说,没啥要求。女工讲,我女儿大你两岁,卖相老好,人品没得挑,小沈要是没啥事体,礼拜天晚上来阿姨家里吃饭。沈健一呆,说,啊。女工说,啊什么啦,吃个饭又不要紧的。

半年后,沈健的婚礼在新雅饭店举行,摆了二十桌。阿姨升级为丈母娘,笑眯眯地发糖。新娘子在某国营零件加工厂,也是一线职工。来宾纷纷称赞,好一对年轻的工人阶级,未来的主人翁。

师傅感慨,沈健这批人“赶上了好时候”。过去的十多年间,西洋乐遭到毁灭性打击,钢琴、小提琴、黑管、萨克斯、吉他……“资产阶级趣味”的东西,市面上基本销声匿迹。手风琴天生带有布尔什维克式的浪漫,可以演奏苏联歌曲,可以给样板戏、忠字舞伴奏,成为唯一幸免的西洋乐器。领袖一声令下,百万青年下乡,从北大荒军垦农场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鄱阳湖畔到西双版纳,年轻的身体围坐成一圈,等待手风琴声响起,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进入八十年代,社会风气放开,上一个时代的印记仍在,老百姓口袋里有了余钱,手风琴的需求量大增。1980年,百乐牌手风琴的产量约为2万台,此后逐年增加,1988年达到创纪录的5.3万台。厂里有二十间校音室,装配好的手风琴送进去,通过校验,再包装出厂,河水一样奔流不息。

在那个人均收入几十块的年代,几百元一台的手风琴无疑是奢侈品,要不惜工本地做好。一款最高端的百乐805,售价上千,拿过国家质量银奖,号称能和意大利索布拉尼“掰掰手腕”。沈健有个邻居,听说中百公司进了一只百乐805,揣着钞票,在马路上排了一整夜的队。

1990年,在上级主管单位的安排下,长期亏损的长征制刷厂并入上海手风琴厂。合并造成了人员冗余,生产效率下滑。有职工抱怨。领导出来讲,工人阶级觉悟要高,都是社会主义兄弟工厂,兄弟有困难,当然要帮忙。

上海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过去为百乐加工零配件。乡镇厂厂长来参观,见人就发香烟,一副憨厚朴实的样子。烟是好烟,港版红双喜,黄壳子的,比平常的红壳子贵一倍。到后来,一听到“乡下人来了”,隔壁几个科的人都拥过来,领香烟吃。

渐渐有了传闻,个别厂里的老工人,偷偷接私活,给乡镇企业当技术指导。礼拜六下班后(当时是六天工作制),匆匆挤上绿皮火车或者长途客车。礼拜天晚上再回上海,手里拎一条黑鱼或者一只甲鱼。规格高一点的,桑塔纳一大早停在工人新村门口,一天的外快抵得上厂里数月的工资。

沈健去看望退休的师傅,说起这些事。师傅讲,也不见得是坏事情,至少说明,现在技术值铜钿了。不像从前,大家吃大锅饭,36块拿到死,有啥意思。

乡镇企业有着国营工厂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条条框框少,销售策略灵活,逐渐占领了市场。加上电子琴、钢琴、吉它等乐器的冲击,学手风琴的人逐年减少,百乐的销量一路下滑。琴卖不出去,款收不回来。国营单位不好开除工人,只能放假,放假工资照发。此外还有两百多名退休工人,工资福利全部由厂里承担。一到发退休金的日子,财务科门口排起长队,一两天才能发完。

当时的思路,是继续购进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以后总归有用的。职工也着急,他们更加卖力地生产,更加用心地做琴。以为生产搞上去,厂子就有救了,自己也有救了。这批半成品后来进了仓库,一直等到十多年后,工厂几度易主,还没完全消化掉。

进入新世纪,上海手风琴厂已是风雨飘摇。谣言满天飞,工人一批批地下岗,也像流水线。剩下的,坐在车间里,发呆,打扑克,喝劳保茶,等待另一只靴子的落下。

有个师兄,提前下岗了,每天早上仍准时出门,做出上班的样子。找个公园坐一天,等到差不多下班时间,再推着自行车回家。

十几个男工人,聚集在苏州河乌镇路桥的桥堍下。过来一辆三轮车(上海人叫黄鱼车),一个人上去默默地推车,一路推上桥。给我两块三块都行,不要给我香烟,谢谢。靠这零零碎碎的两块三块,买米买菜,买油盐酱醋,买牙膏买草纸,给小囡交学杂费,交英语辅导班的钱。秩序井然,是工厂留下的习惯。这次你推,下次我推,让每个人都有口饭吃。

沈健当时是技术科科长,动了心思,想把厂接过来,自己来做。妻子坚决反对。妻子说,下岗不怕的,节省一点,我这些工资够用,你在家做做家务,把儿子管好就行。沈健说,我一个大男人,呆在家里算什么名堂。妻子说,要么你来我们街道,帮领导开车子。沈健说,我好歹是个科长,给人家开车,帮帮忙好吧。

沈健跑去找师傅,师傅说,上海人的传统,是做大班,不做老板,老板风险大。沈健闷了一会,说,总要有人做的。师傅笑了笑,说,真的要做,那我也一起来。重生活做不了,弄几个零件还是可以的。

2003年底,上海手风琴厂正式停产。工人按各自的工龄和级别,领一笔买断费回家。厂没有了。沈健找了十几个老职工,创办了上海响乐乐器有限公司。沈科长成了沈厂长。

沈厂长拿出买断的四万块,外加一点积蓄,购置了些老厂的设备。库存满坑满谷,沈厂长一样没要。他要重头开始,做自己的琴。

图 | 手风琴内部构造

成立之初,响乐厂除了几台车床,几条人马,一无所有。车间人手不够,沈厂长自己顶上;看不懂外文邮件,请儿子帮忙翻译,或者翻字典,一个个单词抠;设计产品,对接客户,培训员工,买菜做饭……样样自己来。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忙得四脚朝天。

2004年秋天,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一个外国老头子走过来,寒暄了几句,问沈厂长,能不能帮忙做一个样品。

沈厂长回到厂里,用了一天时间,把东西做好。老头子很高兴,又是拍肩又是拥抱,说这个样品很复杂,别人做不出来,你做出来了,我要跟你合作。沈厂长这才知道,老头子是意大利某手风琴世家的传人。

沈厂长说,意大利人蛮有劲的,一开始上来,百般挑剔,傲慢地要死。一旦认可,就无条件信任。老头子对沈厂长说,决定留一个人在上海,和沈厂长一起做琴。后来晓得,留下的是他的儿子安东尼。

安东尼四十多岁,鼻梁高挺,眼神深邃,每天骑个电瓶车来厂里,换上工作服,像个老师傅一样做生活。隔壁厂的人对沈厂长说,你这地方不大,还有外国人来上班,沈厂长老卵。

安东尼有着地中海男人的浪漫,换女朋友是家常便饭。一次吃饭,见他带新女伴来,大家起哄,安东尼又调女朋友啦。女朋友落落大方,上前跟大家握手,自我介绍叫某某,也是安东尼的翻译兼秘书。女朋友说,以后有事情找安东尼,先跟她谈。

女朋友对沈厂长的报价不大满意,好像他故意欺负外国人。女朋友讲,人家厂XX元就可以做,你凭什么贵。沈厂长说,便宜的我也能做,可按照要求的工艺精度,就得是这个价格。

有一回,安东尼的老爹也在上海,席间又起争执,老头子悄悄对沈厂长做手势——不要跟他们吵了。过了一会,老头子找个机会,把沈厂长拉出去,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不要去管他们,我是认可你的。

合作了两年多,到后来,双方都不大开心,女朋友张罗着要走。安东尼在厂里租用了一间仓库,差一笔水电费没结清,跟工人起了争执。碰上雨天地滑,安东尼被推搡倒地。女朋友奔过来,捞起一柄雨伞乱打。

两人叫了辆出租车,气咻咻地跑了。第二天又来,安东尼的耳朵包扎过,神情阴郁,像梵高的自画像。女朋友说,喏,昨天弄伤的,抬手打了110。派出所高度重视,沈厂长赔了五千块钱。

隔壁厂的人说,别看沈厂长闷声不响,光起火来连外国人都打,沈厂长老卵。

安东尼离开后,开了一家小型手风琴加工厂,也和国内其它厂家有过合作。数年后的一天,安东尼回来了,还是骑那辆电瓶车,头发稀疏了一点,讪讪地笑着,请沈厂长加工一个零部件。沈厂长也笑。安东尼说,别的工厂试了一大圈,都不满意。没办法,打相打归打相打,还是要跟沈厂长合作。

另一个意大利老头,六十多岁,某品牌的技术总监,头发雪雪白,像白头翁,也像白求恩。头一回来中国,总共十天,九天在沈厂长厂里。大家开玩笑,说来了个洋插队,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叹气,说意大利的年轻人都不肯做手风琴,辛苦不说,赚钱还少,不少品牌后继无人,许多工艺也快失传了。白求恩一头扎进车间,毫不吝惜地传授自己的毕生经验。沈厂长唯一的开支,是请人家吃了九顿麦当劳,外加一罐雀巢速溶咖啡,带咖啡伴侣那种。电视里做广告的,味道好极了。白求恩也不挑,一口一杯,喝完继续做生活。

到了第八天,沈厂长实在不好意思,问白求恩,明天我开车带你出去转转吧。你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外滩,城隍庙,东方明珠?

白求恩想了想,诚恳地说,哪里都不想去,就想来厂里,行吗?

图 | 响乐厂工厂内

响乐厂地处偏远,沈厂长借了辆金杯11座,用来接送职工。早上六点钟,车从家里开出去,绕市区一大圈,把工人们都接上——上的是外地牌照,七点以后上不了高架。晚上八点,高架解封,再把大家一个个送到地方。自己回到家都快十点了。有时妻子给他留一点饭菜,开水泡一泡,或者煮一碗面。那是他珍藏的温馨时刻。周六周日也是如此。工人有轮休,厂长没有。工人有基本工资,厂长没有。

沈厂长称呼妻子,不叫爱人,不叫老婆,叫“阿拉女的”。“阿拉女的”在零件加工厂工作了近二十年,做到副厂长兼工会主席。九几年,街道干部刚开始面向社会招聘,“阿拉女的”请了假,去应聘一个街道办事员的职位。面试官诧异道,你已经是厂领导了,为啥还来这里?回答是,不想当领导,不想再管人,管人吃力。

沈厂长讲起“阿拉女的”,颇有几分骄傲:伊是真的不想管人,管人管得烦了。但是没有办法,工作能力摆在那里,结果做做还是当了小领导。

到了年底,街道分配任务,每人负责八笔慰问金的发放。别人打八个电话——喂喂,明朝下半天,2点到3点钟,来街道领钞票,好吧,不要忘记——就结束。“阿拉女的”花三天时间,一笔一笔送上门,陪孤老、困难户拉家常。沈厂长说,效果一样吧,效果不一样的呀。

2016年,响乐厂陷入困境,欠着几十万的债,工资一直发不下来。厂房租金一天五百块,对方穷催,说沈厂长,再不交房租,我们只好来搬东西了。妻子咨询了法律界的朋友,建议申请破产。破产清算之后,按法律程序走,能免除部分债务。沈厂长不甘心,也不舍得,说情怀,说信念,那是台面上的话,具体来讲,就是借朋友的钱,怎么办?欠员工的工资,怎么还?妻子说,公家算公家,私人算私人,你欠朋友的钞票,我跟你一起承担。我有退休金,你有技术,可以出去打工。慢慢还,也不是还不了。沈厂长不响。

数次沟通无效后,饭桌上,妻子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破产,要么离婚。

沈厂长正吃着面,一口咸菜呛在喉咙里,咳了半天,憋得面红耳赤。与妻子结婚三十多年,风里雨里过来了,他想不通。妻子的态度很决绝,在她看来,开厂就是个无底洞,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扔进去,听不见一声响。她跟着遭罪就算了,儿子还没成家。沈厂长若一意孤行,她也只能以婚姻为代价,划出一条线,不让火势蔓延到这一边。

沈厂长面临痛苦的抉择。辗转反侧了几个夜晚,他觉得自己想清楚了:离了婚还可以复婚,厂要是没了,那就彻底没了。所有的心血和抱负,统统付之东流。沈厂长对自己的技术有充分的信心,把眼下的困境归咎于一连串的坏运气。只要再给一次机会,他沈健是可以东山再起的。他理解妻子的苦衷和不得已,真要到了那一步,他也只好先搬出去,拼死拼活干几年,把厂做做好,赚一点钞票,再回来找妻子。他心里清楚,自己不会再寻别人,妻子也不会。妻子身体一直不太好,一只眼睛近乎失明,其实需要他的照顾。他相信,妻子会等他的。他只能这么相信。

沈厂长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阿拉女的”落了泪,说没见过这样的厂长,开厂开到最后,赔钱不说,把家也赔了进去。

此前,他们住在东昌路附近的一个旧小区,抬头就是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年年有拆迁的传闻,年年拆不掉。妻子说,房子是留给儿子结婚的,你不要想。沈厂长说,我不要房子。妻子说,我给你一点钱,你去把债还了。妻子跑到姐姐家借钱,姐姐说,你脑子坏掉了,给他不是打水漂吗?又跑去哥哥家,被臭骂一顿,一分钱没借到。

妻子还是想方设法凑了一笔钱,交给沈厂长,包括儿子跟朋友借的十几万。靠这笔钱,响乐厂还了债,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

沈厂长搬进了厂里的宿舍,不足十平米的房间,刚好塞得下一张单人床、一个衣柜、一对木质桌椅。没有窗,天花板发了霉,一到下雨天就渗水。妻子来过几次电话,催沈厂长把自己的东西搬走。沈厂长赌气,一直拖着没去。以后总归要回去的,搬什么搬。不久,一个纸箱寄到厂里,沈厂长拆都没拆,直接往仓库一扔。过了快一年,有天不知怎么的,沈厂长记起那只纸箱。打开封口,只见一打打的汗衫、内裤、袜子、牙刷……都是全新的,叠放地整整齐齐。这只戆女人啊,他想。鼻梁一酸,用力忍住了泪水。

图 | 沈健的宿舍

手风琴制造是过去的产业,依赖小作坊式生产,琴好琴坏,全凭工人的一双手。上海寸土寸金,人力、环保成本高昂,做手风琴实在不划算。如今,老百乐的那批人里,只剩下沈厂长还在做琴。他说自己是个恋旧的人,对昔日的国营工厂岁月充满感情。从十九岁到四十六岁,最好的年华都在老厂度过。响乐响乐,其实有“想念百乐”的意思。

上海手风琴厂关门后,“百乐”商标收归上海市文教用品公司所有,多年来一直在仓库吃灰。沈厂长跑去有关部门,询问买下品牌或授权使用的可能性,却被告知,品牌属国有资产,不允许买卖,也不方便授权。沈厂长不死心,问,要多少钱?对方答,不是钱的事。

朋友评价沈厂长,骨子里还是从前那个技术科科长,上海老一辈工业人的作派。慢工细活,技术至上,讲究“生活清爽”,而不是成本、绩效和利润。他也的确像个活在过去的人,别的手风琴厂开公号、拍视频,响乐连个淘宝链接都没有。朋友劝沈厂长,那你也开个直播好了。沈厂长说,我只会做琴。朋友说,人家也会做琴。沈厂长说,我做的琴比人家好。朋友看了他许久,说,不是做出好琴就能赚到钱的……时代变了。

师傅真正地老了,一只眼睛看不清,耳朵也不大好使。别人跟他说话,得对着耳朵吼;手风琴响起来,哪只音簧不准,哪个阀门松了,一本帐清清爽爽。当初说好来做几年,结果一做做到九十岁。每个礼拜一,早上五点钟不到,师傅背个小包出门,包里是一周的换洗衣物。地铁还没开,师傅调三辆公交,横穿整个上海,抢在老年卡失效之前(早晚高峰不能用),坐上最后一部车。白天做一些轻巧的活,或者帮忙指导一下新工人,晚上就睡在厂里的宿舍。到礼拜五下午,师傅又背上小包,赶在晚高峰之前回家去。

沈厂长过意不去,劝师傅,以后不用再来了,回家休息吧。师傅误会了,以为多一张嘴吃饭讨人嫌,连忙说,让我来吧,我可以出饭钱的。

师傅有苦衷。老伴去世后,他住在儿子家里,三餐靠儿媳妇伺候。儿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大冬天,师傅睡在沙发上,一盆冷水飞过来。对师傅来说,工厂像一个避难所,车间的气息,机器的低鸣,空气中木头和胶水的味道,一切都是熟悉的。累了,靠在椅背上打个盹,睡眼朦胧中,往昔的时光回来了。只有在工厂,他才能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受尊敬的。离开响乐后,师傅没了去处,唯一的娱乐是坐公交车。看到哪辆车有位子,就跳上去,坐到随便哪一站下来,再换一部。

顾师傅跟沈厂长同年,一起上的技校,一起进厂,一起买断,又一起来到响乐。算起来,四十多年的老相识了。顾师傅有一个心愿——做一台真正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手风琴。退休后,他跟沈厂长要了一个工位,还是像上班时一样,早出晚归,打磨他的琴。从设计到制作,已经花了两年多时间,说话时,他正在安装琴键,全黑的键盘,是自己调的漆,用小刷子一个一个刷出来的。琴身锃亮,贴着三个金属字——顾师傅,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等做完这台琴,了却心愿,他就回家,喝茶养花,当一个普通的退休老头子。

马师傅早年是长征制刷厂的工人,后来并入上海手风琴厂,分配到技术科。马师傅手巧,之前没接触过手风琴,一点就通,干起活来毫不含糊。提前下岗后,马师傅在外边打零工,看仓库、修水电、当保安……什么都干。沈厂长找到他,说想自己开厂,马师傅话不多说,辞掉手头的工作,跟着过来了。转眼十六年过去,马师傅年过七十,精力大不及前,背也驼了,上个半天班,吃过中饭,就回家休息。再做做吧,马师傅笑,哪天做不动,也就不来了。

老兄弟们一个接一个退了,沈厂长无路可退。他努力去抵抗那种日渐孤独的感觉。几乎每一天,他都要忙到凌晨两三点。白天,杂事一堆,电话一个接一个,工人穷叫,沈厂长,沈厂长。到夜里,大家都回去了,一切静下来,可以定心做一点生活。师傅说,生活要清爽。师傅说,这才叫当家作主。累了,坐着打一会盹,醒过来,揉揉眼睛,继续手里的事情。情愿把自己折腾到筋疲力尽,扔到床上,倒头就睡。不能空下来,空下来会瞎想,想了心里会疼。

图 | 响乐厂车间

姆妈去世时,沈厂长在厂里,没赶上见最后一面。他把姆妈的照片抱回来,挂在墙上,心里说,姆妈,以后我可以天天陪你了。

离家后,沈厂长见过妻子两次。一次是前年,儿子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开刀,他和妻子轮流陪护。妻子陪白天,他陪夜里,交接班的时候,两人说说话,像一对寻常的夫妻。护士进进出出,看不出异样。沈厂长心里暗暗地高兴。

另一次是去年,丈母娘打来电话,声音听起来十分焦急,说好几天联系不到女儿,好不容易接通一次电话,说在吊盐水,没几句就挂了。丈母娘不放心,叫他去看看。沈厂长打不通妻儿的手机,就跑到家附近的东方医院,一个个科室找。他在肝胆外科病房找到了妻子,已经是术后第三天,妻子的姐姐陪着照顾。看见沈厂长走进来,妻子别过头去。姐姐见气氛不对,赶紧摆手,叫他走。后来姐姐出来跟他讲,手术蛮凶险,差一点没捱过去。指指病床,小声说,一个人闷在被头里偷偷哭。沈厂长心中酸楚。姐姐说,现在没事了,最危险的时候过去了,你走吧,她不想见到你。

沈厂长不肯走。姐姐推他,说,医生讲了,现在需要静养,看见你会影响情绪。以后不要再来了。

那天,肝胆外科的护士都看见了,一个男人怎样安静地涕泗滂沱。他终于承认,妻子是对的。事实上,这么多年,小到买什么菜,大到人生抉择,妻子一直是对的,包括离开他。妻子看透了他的脾气,上海话叫“耿”,死不悔改,一条路走到黑。无数次,他在心里说,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回去。别人问,有没有一个期限?他愣了愣,咬着牙说,不把厂做好,不会回去的。没脸回去。

午休时间到了,工人们停下手中的活,招呼着去吃饭。大家围着圆台面坐,菜一盘盘端出来。两大碗红烧肉,两条煎鳊鱼,番茄炒蛋,蒜蓉菠菜,香干炒西兰花,外加一大盆豆腐羹。有人大声说,沈厂长,今天伙食不错嘛。沈厂长笑笑。

作者 | 路 明

写作文的物理老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素材亲情 上海旅游英语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 我爱吃水果作文 作文写动物的 读后感500字作文 北方的秋天作文 关于母亲的作文500字 heroes作文 以小见大的作文100字 写兔子的作文200字 学与思作文 初二年级作文 特殊的经历作文 一次正确的选择作文600 初中生400字作文 秋天到了作文300字 六年级第三单元作文500 心波荡漾作文800字 难忘的青岛之旅作文 去西安旅游的英语作文 作文感悟怎么写 小洞饿了想吃香肠有声音作文 关于丰收的作文 意林作文素材 作文童话故事 心中的祖国作文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作文 二年级我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消防安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