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帝王美食:忽必烈与涮羊肉 朱元璋与白银如意 李自成与黄桂柿子饼

2020-12-17 06:45:01
相关推荐

中国的饮食文化渊源流长,承载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烹饪特色、味蕾喜好和乡愁记忆……那些被老百姓以美食的方式纪念颂扬的圣皇名臣,流芳百世,家喻户晓;那些被帝王将相亲自品尝、称赞推荐的佳肴,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具有千年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广受民众欢迎。

忽必烈与涮羊肉

凛冬寒夜,罡风飞雪,屋内热气氤氲,鲜香扑鼻。亲朋好友围坐着吃火锅涮羊肉,喝酒话家常,既暖身滋补又温馨惬意。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周代的鼎器应是火锅最早的雏形。三国魏文帝曹丕的“五熟釜”,即分五格同时煮不同食材的锅,堪称“鸳鸯锅”始祖。至唐朝已有了铜制的“暖锅”。之后千百年遍及大江南北,四川的麻辣,闽粤的海鲜,湖北的野味,北京的涮锅……火锅融合著千家万户团圆的年节气氛,被誉为寒冬里的“席上春风”。

羊肉暖心胃,壮元阳,补气血,祛寒健身,是冬令进补的好食材。“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乃北方游牧遗风……”(《旧都百话》)。据考证,内蒙赤峰出土的古人围着火锅席地而坐的壁画,画的正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澶渊之盟后宋辽百年无战事,经贸往来频繁,北宋出口茶叶丝绸,肥美的辽羊颇受大宋官民喜爱,东京开封城的酒馆冬天就有火锅应市。南宋文人林洪的《山家清供》详细写了涮兔肉的过程,并强调涮猪羊肉的方法亦同。蒙元入主中原后,带来了中国食用羊肉的高峰,羊肉的做法也多样化,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现今涮羊肉的前身。清朝乾隆皇帝每到冬至,都要吃鸡、羊肉和口蘑的火锅,这位长寿帝办的“千叟宴”就有1550多个火锅。羊肉火锅也是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平民化饮食,《清稗类钞》载:“京师冬日……均以涮羊肉为快。”

流传最广的还是元世祖忽必烈与涮羊肉的传说。当年忽必烈率军南下,正安营扎寨、准备晚餐之际,前线传来战报,来不及炖羊肉了,但也总不能饿着肚子打仗啊!在忽必烈催促下,厨师飞刀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到沸水里一涮,捞出来撒上盐。将士们飞快吃完,匆匆上马迎敌。忽必烈对此做法大为赞赏,不仅快熟不延误战机,而且格外鲜嫩好吃,从此军中常做涮羊肉。

忽必烈定都北京,他喜爱的涮羊肉上了豪华的宫宴。涮羊肉的铜锅,盖上盖儿如蒙古包,打开盖儿又如蒙古骑兵的军盔。据说马可波罗在元朝皇宫里吃过这种蒙古火锅,所以英文对涮羊肉的翻译就是Mongolian(Hot Pot),而日本人、韩国人则干脆把火锅叫做“忽必烈”。

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又译为《东方见闻录》),提到宴饮器具非常之多又“极其精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还有“面条”,可惜查无火锅的记载,也可能不同版本有删节,这部奇书尚存争议,但民间传说的强劲力量也不可小觑,具有补充参考的史学价值。

涮羊肉不是乱炖慢煮,肉片切得薄如纸又匀溜,烫熟变色,即可夹出蘸芝麻酱等调料吃。正宗的涮羊肉讲究铜锅清汤,底汤里就放点葱、姜、枸杞、海米而已,吃的是羊肉的鲜,大自然的味道。最后再涮点白菜、豆腐、粉丝清口。所以涮羊肉对肉质要求非常高,早年间老北京好的羊肉馆选的都是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羊,醇香不膻,细嫩鲜美。

朱元璋与白银如意

他是穷苦的放牛娃,家破人亡的孤儿,四处讨饭的小和尚,一次竟饿晕在路边,幸亏一位好心老婆婆救了他,这碗用烂菜叶、馊豆腐和剩饭粒儿做的食物,成了他心中的美味——珍珠翡翠白玉汤。

这位风餐露宿的云游和尚,后来成了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南征北伐,收复了中原丢失四百年之久的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1398年6月)。

这一切是在他40岁生日前夕(1368年秋)实现的。在犒劳群臣的庆功宴上,朱元璋点名要吃“白银如意”。御厨一下子懵了,从没听说过,也不知怎么做,只有熟知皇帝饮食爱好的皇后马娘娘明白,便把具体做法告诉了御厨。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义军,因其面相奇异、作战勇猛又粗通文墨,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元帅的亲兵九夫长。派他带兵打仗则每战必胜,有勇有谋,能力非凡,乃奇才福将也!于是,郭子兴将养女马大小姐(马秀英,即后来的马皇后)许配给他,25岁的朱元璋成了元帅的上门女婿。

帅府的家厨做得一手好面食,其中有一款就叫“白银如意”,是用发酵的面粉和碱水揉匀揉透,去掉酸味再掺上白糖急火蒸熟的。雪白如银,形似棉桃,柔润丰盈,顶部“开口笑”,如花蕾绽放,又名“开花馍”、“开花馒头”。

饱受饥寒之苦的朱元璋从没吃过这么好的蒸食,暄软细腻又柔韧筋道,越嚼越爱,有浓郁的麦香,淡淡的清甜。搭配菜和稀粥来吃,也是有滋有味。这寓意吉祥美好的“白银如意”就像他面如满月的新娘,颠沛流离、一无所有的他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从此有了温暖的家。

实诚贤明的妻子始终竭力辅助支持他,不仅体贴入微、婉言规劝,还一心为他排忧解难。马秀英“怀饼救夫”传为佳话,马大脚(没缠足)背着受伤的丈夫逃离险境更是感人,出生入死,患难与共,夫妻恩爱,情深义重。登上帝位,朱元璋多次向群臣称道皇后的淑德,将之比作“芜蒌豆粥”、“滹沱麦饭”(《后汉书·冯异传》)。虽已是九五之尊,但仍是家常的平民饭菜吃了更舒服,踏实自在。

庆功宴将近尾声时,皇帝爱的“白银如意开花馍”端出来了。大臣们品尝,连连夸好。朱元璋望着马秀英,点这款面食也是对旺夫的贤内助的敬意,心领神会的发妻向夫君含笑点头……

传说馒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晋书·何曾传》中就有“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的记载,意思就是蒸饼上不蒸出十字裂纹就不吃。这种发酵后蒸开裂纹的“开花馍”,其实更像开心果。明代彭大翼在《山堂肆考·饮食卷二》中提到了,唐代武则天令宫女采百花和米蒸糕,以赐重臣。 清末慈禧太后每日的早点还离不开“白银如意”呢!开花馒头是开封人节日和宴席点心,是陕西村民馈赠亲朋的礼品,山西的一些村县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开花馍。

开花馒头的制作工艺相当严格。要做出蒸制中自然开瓣的正宗花馍,讲究的是一个“发”字,发酵充分是关键(面发到原来的两倍大),面和好后还需经过两次发酵。和面的手艺、揉面的力道也很重要。不用酵母、不用泡打粉,采用古法的老肥(面引子)发面,传统的风味天然香醇,更有嚼劲儿。越是看似简朴、无花哨的面食,越能考验功夫是否到家。

在 “哈哈笑”的白胖馒头上,撒下青红椒末,活泼悦目;或把“花瓣”点染成俏丽的桃红,衬托喜庆的气氛。还可做些小朋友欢迎的颜色鲜艳的馒头。选取菠菜汁或南瓜泥等,揉成绿或黄的面团,与白面团缠裹或叠垒。例如,将紫薯面团包入白面团中,用刀在馒头顶部划个十字裂口,再放入锅中,蒸制成玲珑可爱的紫薯开花馒头。剪刀版花馍较易操控,不必担心花不开,而且造型规整。

曾任隋炀帝尚食直长的谢讽在《食经》中介绍了“杨花泛汤糁饼”,是属于带馅的开花馒头,吃时泛出汤汁。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就记载了鹿奶肪馒头、剪花馒头、茄子馒头、仓馒头等几种馒头,都是有馅的。例如,剪花馒头以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为馅,包好后用剪子把馒头剪雕成各种花样,并以胭脂染花。

李自成与黄桂柿子饼

长安(明代以后称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隋唐是陕西美食发展的巅峰阶段。在流传至今的陕味饼点中,除了“秦点之首”水晶饼,黄桂柿子饼也是其中翘楚。它不是风干后白霜覆盖的干果柿饼,而是以临潼火晶柿子为原料烙制的馅饼,是风靡古城的风味独特的秋冬令小吃。

被古希腊奉为“众神之果”的柿子,在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的中国不仅有事事(柿柿)如意的吉祥寓意,更有“铁杆庄稼”之称,柿树高大强韧,长寿而果丰,旱涝保收,可充粮食,尤其在灾荒年月是能救命的。

陕西自古就盛产柿子,品种多样,柿子之乡富平的大尖柿最适合做干柿饼,而赤如火、亮如晶的火晶柿子是兵马俑、华清池所在地——临潼独有的特产,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以及无工业化污染、不打农药等因素,孕育了娇艳欲滴的火晶柿子,小巧扁圆,晶莹剔透,皮薄如纸,无丝无核,细嫩多汁,甘美清凉,是驰名中外的“最甜的金果”。当地人亲昵地称其为“一窝蜜”。

滋溜滋溜地吸吮着火晶柿子,那口流溢的鲜甜琼浆,顺喉而下,曼妙清爽,盈润心肺。那独特的流沙口感、回味悠长的甘淳,最让远方的游子魂牵梦萦。从唐太宗在骊山脚下扩建宫室之后,将柿以奇花并木引植于此观赏算起,临潼人祖祖辈辈享用“火晶”的口福最少也有1300多年了。火晶柿子营养丰富,有清热止血、健脾益肠、降压减脂、生津解渴、镇咳祛痰之功,除了鲜食(10月中旬成熟)外,还可入药、酿酒、制醋,做果酱、柿叶茶、柿子饼等等。

未熟较硬的柿子才禁得住长途运输的折腾,过季后持续供应市场的,现在多是冻库储存的柿子。水灵娇嫩的火晶柿子皮薄易破,怕压戒挤,需要温柔呵护,千百年来临潼人自有传承的经验良方。已故西安作家陈忠实在文章中讲,“保管得法的农户甚至可以把火晶柿子保存到过年以后,仍不失其新鲜甘美的原味”。无论隆冬还是初春,古都仍飘散着桂柿芬芳,那些卖黄桂柿子饼的店家早在鲜柿子下来时就大量收购,去蒂后一层层整齐地码放在一口口大缸中,久储不坏,随用随取。

说起黄桂柿子饼,还与大顺帝李自成有着不解之缘呢!

1644年(崇祯17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改西安为长安,定都于此。)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三秦子弟纷纷入伍,跟随闯王渡黄河东征。适逢关中灾荒,粮食短缺,临潼百姓就用熟透的火晶柿子拌面粉烙成金黄的柿面饼,进献闯王并供士兵们路上食用。这饱腹又暖心的柿饼军粮深受将士们好评,吃着香甜可口的家乡味道,浮现出一棵棵点亮山野村头的小红灯笼柿树……“火晶”旺吉,斗志昂扬的大顺军勇猛奋战,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北京,(同年3月19日)推翻了明王朝。

虽然大顺政权只是昙花一现,随后满清入主中原,但闯王和大顺军依然长驻故乡——陕西民众心中。从此,每当金风送爽、柿子成熟的季节,临潼家家户户都要做柿面饼吃,用来纪念李自成和义军。这曾是大顺贡品又担当军粮的柿面饼声名鹊起,很快传入西安,经厨师们不断改进,日久天长,就演变成今天享誉九州的黄桂柿子饼了。

那种把火晶柿子面糊直接炸得酥脆,叫柿子糊塌,可能是最初的版本。而改良版黄桂柿子饼有经典传统的18宝馅,黄桂(干桂花末)、核桃仁、芝麻、玫瑰酱、花生、葡萄干、青红丝或豆沙、枣泥等等。做起来也不难,将熟透的火晶柿子洗净去皮,把鲜汁嫩肉搅拌成糊,按1:1的比例和入面粉中(不需要加水),揉成黄色面团。然后包入馅料,做成小圆饼,放入平底油锅,翻转着煎烙至熟。

黄桂柿子饼两面金黄,桂香扑鼻,外焦里嫩,软糯绵甜,是酒席宴上颇受欢迎的一道细点。尤其在雪花飘飘的傍晚,离家打工的人、放学的孩子捧着刚出锅的黄桂柿子饼边走边吃,那种冒着热气的香甜营养,温暖贴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12-26 01:10李琪乐[河南省网友]IP:3390411829
    这些美食肯定不仅仅是满足味蕾,还能带来一段历史的感受。期待品尝一番!
    顶2踩0
  2. 2020-11-07 04:03微笑伊人[天津市网友]IP:736453081
    哇,这些美食名字都有历史典故吗?听起来很有意思!
    顶28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书英语作文 关于理想和信念的作文 我的发现作文 什么叫命题作文 平凡人的不平凡作文 青春与健康作文 关于成功与失败的作文 春节高中作文 作文那次我哭了 小学生作文夏天的雨 真情作文600字初中 二年级清明节作文 鸡蛋游泳记作文500字 成功作文300字 拥有自信作文600字 打水仗作文 英语作文城市 北京长城作文 李时珍作文素材 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什么刚刚开始作文 小溪作文600字 我的生日作文500字 关于春的作文300字 描写男孩的作文 有关成功的作文题目 500字作文小学 体育运动会的作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作文 坚持的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