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深读丨残雪:给世界文坛带来一股旋风

2020-12-17 12:25:02
相关推荐

残雪 通讯员 摄

残雪作品

人物档案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85年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在国内出版作品近90部。其代表作有《赤脚医生》《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她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其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她的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她是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曾获得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提名,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9年,其作品《新世纪爱情故事》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薇

10月10日,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中国湖南作家残雪不在其中。随着这个消息的扩散,日前由网络引发的这一波“残雪热”在逐渐消退。

无论是之前的“被热闹”,还是现在的“恢复平静”,残雪本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被这个奖项所困扰。在风景幽静的西双版纳一隅,她过着安宁平静、云淡风轻的生活,每天跑步、创作、阅读……与外界的喧嚣始终保持距离。

尽管与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无缘,残雪却依然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看好。国内研究残雪的知名学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称,残雪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是必然,因为她的作品文学质量、文学价值摆在那里,迟早会被发现。

毫无疑问,残雪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中国作家。

从裁缝到作家

残雪是个地地道道的长沙妹子。

1953年5月,她出生在新湖南报(即现在的湖南日报)报社大院,父亲邓钧洪当时是社长兼总编辑,后来残雪在长沙文化圈也常被称为“报社子弟”。出生后,父亲给她取名邓则梅,后来她自己改名邓小华,“残雪”是邓小华走上文学之路后的笔名,并沿用至今。

4岁前,残雪在报社的宿舍和幼儿园度过,湖南日报那个绿树葱茏、一天到晚散发着油墨香的院子给她留下了人生最初的记忆,她的散文名篇《美丽南方之夏日》中便留下了这段生活的印记。后来她和家人搬到河西岳麓山居住。8岁时,一家人回到城里。她先后当过医疗站学徒、机械厂工人、英语代课老师,后来还与丈夫鲁庸开了一家裁缝店,生意慢慢做出了名气。

残雪自小热爱阅读,读童话故事,读中西方古典文学作品。在父亲的书柜里,排列着大部头的哲学典籍,《辩证唯物论》《资本论》……15、16岁时,残雪跟着父亲阅读,听父亲一句句讲解。在浓厚的哲学学习氛围中,她学会了哲学的思考方式。在后来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她的作品也有西方古典哲学的意味。同受家学熏陶的她的哥哥邓晓芒成为了著名哲学家。

实际上,残雪做裁缝和写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当时,因为夫妻俩的裁剪功夫好,缝纫精细,样式新潮,生意十分兴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残雪开始创作。同时,她阅读了大量西方现代派的文学作品,怀特、卡夫卡……这些西方作家的文学作品让她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中跳出,成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派作家。

1983年,残雪开始创作第一篇小说《黄泥街》,正式发表之前,便已在长沙的作家圈子里传开了。因此,残雪与文化界的人接触得比较多。她的裁缝店在文人圈子里声誉尤著,残雪也交了不少作家朋友。

刚开始的那几年,裁缝是残雪的第一职业,写作只是抽空打打擦边球。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

《黄泥街》发表

1985年,残雪的短篇小说《污水里的肥皂泡》刊行在《新创作》杂志上,这是她发表的首篇作品;之后,又有《山上的小屋》《公牛》《雾》《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旷野里》6篇作品相继在全国多家著名的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残雪开始在中国文坛小有名气。

1985年至1986年,残雪在全国大小刊物上一共发表了12篇小说。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写作成了她的第一职业。她儿时的梦想也由此开始起飞。

《黄泥街》是残雪的处女作,它的发表却颇费周折。为了它的发表,湖南文坛许多作家都伸出过援助之手:作家谭谈曾经把《黄泥街》推荐给北京的一家文学杂志,被退了回来;韩少功又托熟人找到上海的一家文学杂志,也被婉拒……最终,《黄泥街》在著名作家丁玲的支持下得以发表。当时,丁玲办了一个文学刊物——《中国》杂志。这本杂志很大气,很前卫,就像当年丁玲写自传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样,有一股涤荡陈腐、挑战权威、敢为人先的气概。《黄泥街》文稿经过丁玲的亲自审阅,于1986年11月刊出。它的横空出世,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许多评论家关注,评论界都热衷于谈论它。

也因了《黄泥街》这部作品,残雪与湖南作家何立伟、王平、徐晓鹤结缘,成了好朋友。这些文坛的朋友们常常聚会。1994年,通过何立伟的推荐,残雪成为湖南省作协一名专职作家,安心创作。

出了名的“怪”

上世纪80年代,残雪已在中国文坛成名。不过,她的“怪”也出了名。

首先,作品“怪”。不少读者抱怨说,残雪的作品“难懂”,就连残雪自己也说:“我的小说是属于深奥难懂的那一类。”

细读残雪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的作品中,传统文章所遵循的思路、框架、结构等一切组织和机构全部被打破,令读者无从下手;她作品中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猜不透”。人物互相之间猜不透,读者也猜不透人物和作者,作者自己都猜不透自己;她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是语言,那些被诗化、被浓缩,犹如梦魇呓语般的语言,既有诗歌般的热情与浪漫,也有哲理式的深刻和理性,既有乡村俚语的朴素与生动,也有小丑式的戏谑与搞笑,它们是残雪对传统语言的颠覆和革新。

其次,脾气“怪”。

在残雪长达3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即使多次被人抱怨作品“难懂”,她依旧坚持最初的写作态度和方向:用奇幻的想象、另类的书写模式,对潜意识空间进行挖掘和探寻,在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困惑中,探索韧性的本质。她把自己的写作称之为“新实验”,即,拿自身做实验的写作。

在解释“怪”这一点时,残雪说:“湖南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是怪人多的地方,如果说得不客气,湖南人乖僻,说得好一点,是认真追求,而且一旦开始便停不了了。”

日本作家日野启三曾说,残雪的写作中,有一种“地方性遗传”。这种地方性遗传,是一种风俗上的东西。如果要追溯这种风俗的源头,就不能不提及残雪的外婆。残雪也承认,外婆是对她的童年影响最大的人。

这位来自湘西南地区的老人常常半夜起床拿着木棒赶鬼,用唾液治病,编造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幽默故事……外婆每次驱鬼或者搞这些巫神活动时,残雪就站在一旁看着,有时候也参与。残雪曾撰文回忆与外婆一起赶鬼的情形:“天井里传来‘呼呼’的闷响,是外婆手执木棒在那里赶鬼,月光照在她那苍老而刚毅的脸部,很迷人……月光下,她全身毛茸茸的,有细细的几缕白烟从她头发里飘出,我认定这烟是从她肚子里钻出来的。”

残雪也坚信,祖先的某些遗传一代一代地传给了她,她这一生就是为了把这些东西真实地呈现出来。

残雪“研究热”

与此同时,有许多目光敏锐的汉学家、翻译家注意到了残雪,他们把她的作品介绍到海外,还有中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

1987年至1997年,残雪的作品已被翻译成日、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日本、美国、法国的纯文学杂志多次刊登残雪作品。残雪在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海外评论家以及媒体不吝辞藻,均给予这位中国作家极高的评价。美国《纽约时报》称:“残雪从一个似乎是病入膏肓的世界里创造了一种象征的、新鲜的语言。”日本《读卖新闻》称:“残雪的作品不就是新的‘世界文学’的强有力的、先驱的作品吗?”英国《时报》称:“残雪写的小说,是中国近年来最革新的——她的小说好像不能放进任何一个单一的范畴。”

2015年,残雪同时获得3个国际文学奖提名:誉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纽斯塔特文学奖、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和英国伦敦的独立外国小说奖。同年5月,残雪与翻译安娜莉丝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2019年,她的作品《新世纪爱情故事》被选入国际布克奖长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从1998年开始,残雪作品简体中文版的出版数量急剧上升。1998年至2006年,残雪出版了36部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大陆的出版社出版。其中,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残雪文集》(四卷),对残雪的作品作了一个阶段性的汇总。从2014年1月至今,湖南文艺出版社已出版残雪的作品共19种,分为几个系列。读者、评论家、出版界,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位勤奋耕耘的作家,越来越多的读者被她这种独特的文字所吸引。

经过近40年的艰苦奋斗,残雪也成就了属于她自己的文学特征和精神体系。她的这个体系在整个横向和纵向文学艺术的坐标系中,都具有明显的可辨识度。

残雪,这位在中国最早从事实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用她的作品给世界文坛带来了一股旋风。

采访手札

“写作,是我活的方式,一刻也不能停止”

陈薇

残雪小时曾患上肺结核,童年的她身体超常的瘦,白得没有血色。

据她回忆,身体的疼痛贯穿了她的儿童时代和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她都处在痛感之中——腿痛、头痛、冻疮痛、痔疮痛等。而那种风湿性的腿痛是无法解脱的,并且长年累月地折磨着她。

听老师说长跑可以使人的体质强健,她决心练长跑。凌晨5点钟,天还没亮,她就蹑手蹑脚地溜出去,围着雾蒙蒙、一个人也没有的市中心操场,连跑3圈,跑得很快,然后再跑回家。一连跑了好几天,她的这番举动终于被父母发现了,自然少不了被骂一顿。因为父母担心她的安全,也担心她太瘦弱跑出病来。她没有办法,只好起床晚些,跑一圈,或早点到学校去跑。那时的残雪,非常羡慕运动员,幻想自己长大了也能变成他们那种样子,有健美的体格。

残雪认为,文学艺术是需要身体的,身体是想象的母体,精神的生产基地。

她说:“从我拿起笔来写作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始了正式的长跑。我跑过很多地方,有什么条件就在什么地方跑——马路上啦,街心公园啦,河堤上啦,小区内啦等。可以说,我的作品全部是‘跑’出来的。长跑令我情绪高昂,将抑郁之气一扫而光。肢体越运动,潜意识越活跃,创造力也就越大。”

从长沙跑到北京,从北京跑到西双版纳,如今,残雪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她直言仍感到体内沸腾着活力,创造力甚至超越了青年时代。

国内研究残雪的知名学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透露:“残雪对生活要求不高。我曾经去她家里拜访过,她家中的陈设非常简单,书柜是她家庭中的主要陈设。她也不太关注吃穿用度,厨房里也是清汤寡水。她的时间非常宝贵,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写作上面,对其他的事物都不太关注,几乎是过着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

近年来,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陈小真一直与残雪保持密切联系,残雪是他往来邮件最多的联系人。他说,残雪老师是他很钦佩的一位作家。30多年来,残雪日复一日地过着“单调刻板”的生活:早上7点钟准时起床,9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下午两点钟继续阅读和写作,然后是锻炼。晚餐后,她开始创作小说,每天都是定时定量,只写一个小时,大概八九百字,都是手写。之后就是英语学习,这个习惯她已坚持多年。

如今,残雪的创作灵感依旧源源不断,新书一本又一本地出版,对新事物也依旧充满了渴望。

“从前,我向往体格上的完美;今天,我的身体属于写作。而我的写作,是我活的方式,至少目前,我一刻也不能停止。”

名家评论

现在有叫作“世界音乐”的新动向,它学会了世界最新的表现形式后,再表现先进诸国衰落的感受力所抓不到的根源世界和人的力量。残雪的作品不就是新的“世界文学”的强有力的、先驱的作品吗?

——[日本]《读卖新闻》

残雪写的小说,是中国近年来最革新的——她的小说好像不能放进任何一个单一的范畴。

——[英国]《时报》

残雪这位女性作家是中国的卡夫卡,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

——[瑞典]马悦然

中国作家残雪,她绝对是中国作家中的特例。她的作品达到了我所说的完全自由的境界,在她的作品中,只有人。

——[俄罗斯]谢尔盖·托洛普采夫

中国文坛充满了对“现代派”“先锋文学”的呼唤与饥渴,残雪的小说因此在引起了短暂的骚动之后,获得了“宽容”的接受,乃至拥抱。

——戴锦华

残雪是一位真正进入文学状态的孤独者,是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走进经典与历代大师相遇的奇才,她也是浮华时代里平实地生活和扎实地写作,而保持文学尊严与灵魂活力的“稀有动物”。

——刘再复

残雪以她冷僻的女性气质与怪异尖锐的感觉方式,不仅与此前中国女性的写作诀别,而且与同时代的男性作家分庭抗礼。 ——陈晓明

我把残雪的小说当诗来读。

——王蒙

她的文学风格绝不是照搬西方现代派或先锋文学,她是用自己在中国大地上体会到的生活去吃透西方现代文学的神髓,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道路。

——邓晓芒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薇 整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新湖南客户端读者热线:0731-84326002。转载授权:0731-84326133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谭思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去海底世界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亲情类 道歉信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作文我的妈妈 写作文用的好词好句 回望自芬芳作文 孙悟空来到我家作文 作文最难忘的一件事 堆雪人的英语作文 作文立意是什么 北京研学旅行作文 三人两足作文600字 放孔明灯作文 秋天的大自然景色作文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文 感激作文 我的改变作文600字 写我的校园的作文 回家的路作文 扶老人过马路作文 孔乙己穿越到现代作文 微笑写作文 妈妈请听我说作文 二年级开学第一天作文 你最感激的人作文 温暖作文550 初中作文满分作文 梦想想梦作文600字 运动会作文点评 妈妈的味道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