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庸》仅仅是不偏不倚 恰到好处吗?深度解读《中庸》的含义

2020-12-23 10:35:01
相关推荐

一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造字本义:名词,对峙的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象形字典》“中,内也。”——《象形字典》“内,造字本义:进入穴居、住处。”——《象形字典》

中,是对峙的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中,处于外部势力的均势地带,或者说外部尚不能影响的地带。

中,是内,这是人和万物内的性,所藏的地方。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礼记.中庸》

“发,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标枪,双足飞奔,借惯性将标枪投向野兽或敌人。”——《象形字典》

发,这里是产生、发出的意思。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志,也是人性抒发的一种体现,其发之于中必形于外(体现于人的生命活动)。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人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的情志。

事物的发展变化,无非根源于内外两种因素。外部均势,或者说不受外部影响,自性又没有抒发,事物就不会产生变化。

所以,中是什么,人很难探知,但伴随中的,是一个永恒的状态。

这个状态,儒家很少涉及,佛家和道家却有大量的论述。

“本,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象形字典》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是说:万物包括人,一切的行为都以中为根本,准确地讲是以藏于其中的自性为根本。

伴随中的是一个永恒的状态,这是一个没有变化喧嚣的状态。所以,中,就是要消除“自性”中的情志、欲望、执念,安住于宁静的状态。

当然,儒家追求的不是生命的永恒,儒家追求的是为“一个人与人、人与万物和谐相处,人类社会长治久安”这一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儒家的“中”,是剔除“自性”中的过度的、不好的情志、欲望、执念,安住于善美的自性。

因为有“自性”,人和物才能对外界的影响产生回应,稳固而专注的自性,对外界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这也是《礼记.中庸》中一再地提起“诚”的原因。

“诚”,金文由成(实现、到达)+言(说话)构成。

“诚”,就是说(想、做)那个成功的、事实上的事,除它之外没有别的(包括情绪)。诚,意味着言行合一、知行合一。诚,意味着成。

所以,儒家提倡的“中”,其中也包含着慎独的成分,即小心翼翼地仔细探查、疏导自己的自性,对自性中不好的一面进行剔除,对自性中好的一面进行发扬,使自己的“自性”充满善美。

这个“中”实质上是在锤炼一个人的质,《论语》中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就是说君子要以“义”为目标、标准、内涵来锤炼自己的质,进而在合乎“礼”的范围内作为。

所以,儒家的中,包含着“率性”、“修道”、“慎独”,是一种向内的,对自己的性的改变,也是对自身天命的改变。

二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和,金文,口(说话)+禾(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谐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象形字典》

“和,相应也”——《说文解字》“谐,造字本义:观点一致,相融相和”——《象形字典》

“和”,本义是相应、相协调、合拍。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节,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用于进餐盛具的竹碗,以竹结为天然碗底。”——《象形字典》“节,竹约也” ——《说文解字》“约,造字本义:比喻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象形字典》

“节”,是事物天然的限度、标准、关键,或对其他事物的限制、约束。

“中节”,意思是在“事物天然的限度、标准、关键,或对其他事物的限制、约束”的里面,在节的里面,不违背、悖逆“事物固有的限度、标准、限制、约束”,能把握事物的关键。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人的自性一旦抒发,就会完全在“事物天然的限度、标准,或对其他事物的限制、约束”的里面,不违背、悖逆,事物固有的限度、标准、限制、约束,这就叫做“和”。

“中节”是“和”的基本要求,没有“中节”,“和”的“相应、相协调、合拍”的本义也就无从谈起。比如弹钢琴,找不到琴键;开门,找不到锁的位置;打水,却用的是竹篮……

“达,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象形字典》

“达”,引申义有:相通、走到目的地、顺利等。

“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

“达道”,就是走在“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上,并顺利到达目的地。

一切行为根源于自性,自性的抒发还预示着需求、趋势,而这种需求、趋势就需要,有并且到达,合适的目的地,或者说实现目标。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天下万物的“达道”,就是“和”,做到了“和”,万物就符合了道的标准,就能满足自性的需求(到达目的地、实现目标)。

和,意味着自性需求的满足(到达目的地、实现目标),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儒家主张人要积极入世,去履行天命,去建功立业,这是一个主张,也是一个强烈而鲜明的目标。

儒家强调“和”,即人要与他人相和、与万物相和、与天地相和。

儒家是以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目标、为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目标、途径,与“他人他物、人类社会自性的需求”相和。这种相和,造就的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也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局面。

三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自性的抒发根源于中,自性的善美抒发,才能造就“和”。所以“中”是“和”的前提。

儒家的“中”,与他人、天地万物息息相关,它是建立在安于其位、正确履行自己的天命(合理地抒发自性)上的中。大家都各安其位,正确履行自己的天命(合理地抒发自性),才不会相互伤害,才能和谐共处,否则只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又是“中”的前提条件。

所以,“中”与“和”互为前提。

“中和”,就是内有善美的自性,外与他人他物相和。“中和”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各自履行天命、大家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场景。

“ 致,本字致,造字本义:动词,走到。引申义:动词:达到目标,造成,实现、送到,送达等。合并字致,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作为赠品的精细纺织品,本义,形容词:精细的,精密的。”——《象形字典》

“致中和”,即做到、(尽可能)精确地做到“中和”。

“位,造字本义:上朝时臣相们依官阶高低肃立。”——《象形字典》

“位”,意思是各安其位。

“育,造字本义:孕妇生子。”——《象形字典》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天地及万物各安其位,万物化生、繁茂。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精确地做到了“中和”,天地及万物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化生、繁茂。

“庸,造字本义:名词,用泥土夯筑的护城墙郭,是最早的长城。”——《象形字典》

“庸”,坚固(能够产生到位的效果)的墙郭。

“庸,用也。”——《说文解字》“用,造字本义:名词,供人盛水洗脚的木桶。”——《说文解字》

“中庸”,就是内有善美的自性,自性一旦抒发,就会达到到位(达道)的、善美的效果。因为中的限定,这个到位(达道)的、善美的效果就是“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即是“中和”。

所以,我们在《中庸》开宗明义的部分,没有看到“中庸”,只看到了“中和”。

也正是因为“中庸”的结果就是“中和”,是天地及万物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化生、繁茂,所以,“中庸”的标准是很高的。

事实上,天地万物的本质、变化规律,即使是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依然所知甚少。

所以孔子说了下面的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

前一句意思是:中庸所成就的德,已经到达极致、无法超越了啊;后一句意思是:中庸是不可能做到的。

既然中庸有一个不可企及的标准,那么是不是中庸就没有了意义呢?且看孔子下面的话: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礼记.中庸》

意思是:颜回是这样做人的,选择了中庸,得其一部分、一方面的善,就铭记于心、紧紧把握,不让它失去。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行为,按其结果都可以以损益来划分,得一分善就增一分善,反之,得一分恶就增一分恶。朝着善的方向不断努力,自然能积量成质、移行易性。

中庸有着一个无法企及的标准,意味着我们只能在选择、追求中庸的路上,以期获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把中庸仅仅理解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以至于引申出庸碌无为的含义,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悲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渴望时光倒流作文 六年级上册作文第4单元 中学生获奖作文 含羞草300字作文 我喜欢端午节作文 观察小猫作文300字 和爸爸下象棋的作文 极地海洋世界作文 优秀作文语段 以新为题目的作文 最美妙的声音作文 难忘那件事作文 我爱中华的作文 小学二年级我的朋友作文 永远的什么作文 南京博物馆一日游作文 英雄不容诋毁800字作文 四年级关于校园的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400字 想象作文500字五年级 一件成长的事作文 我的快乐500字作文 队列比赛作文200字 免费作文 关于方言的作文 以慢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初中作文我的同学 我的家乡.作文 环境保护英语作文大学 我爱秋天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