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这里是北京国子监 曾经帝都属这里的学生最有文化

2020-12-23 20:10:02
相关推荐

近日,《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举办。参观者在回顾《北京晚报》所记录的城市变迁的同时,也被孔庙和国子监里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吸引。

元明清三代,孔庙和国子监虽是两处不同的建筑群,但实际作用是一体的。它们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古代学子的最高学府,是古代教育最核心的一环。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人们能够感受到数千年来文人学子对于至圣先贤的尊敬。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琉璃牌楼 吴志友 摄

孔庙祭祀孔子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

孔庙始建于1302年,当时正是元朝。元朝皇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在规划元大都的时候,就把孔庙规划在如今的安定门内大街以东、雍和宫大街以西,南临方家胡同的区域,它的最北端紧邻城墙。当年这一整块区域,都是庙学及相关附属之地。

孔庙国子监自元代建立时,就是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元明清三代皆是如此。皇帝在这里代表国家行礼仪,宣教化,昭文明,流教泽(教化的恩泽)。每逢春秋两季,皇帝都要在这里祭拜孔子,或者是派大臣代他来行国家的祭祀之礼。

孔子的诞生地是山东曲阜,但曲阜不是国庙。它是孔子的家庙。曲阜孔庙的规模也很大,年代也久远,但是北京的孔庙是国庙,是代表国家祭祀的专门场所,从这一点来看,它与曲阜孔庙有极大区别。

在历朝历代,皇帝登基之后,除了上朝理政,批阅奏章之外,活动最多的可能就是祭祀了。《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它是排在前面的。那么皇帝在祭祀这方面,要做些什么?他要完成三种崇拜的祭祀。

一种崇拜就是自然崇拜,即皇帝祭天地、祭日月、祭先农,北京城的九坛八庙,当初就是皇帝用于自然崇拜的场所。皇帝被称为“天子”,意思是天的儿子,所以皇帝举办规模最大的祭拜就是祭天。天坛正是祭天的场所。如今天坛的祈年殿,作为北京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除了自然崇拜,第二个就是先祖崇拜。作为皇帝,他也要祭祀先皇先祖。祭祀历朝先皇是在历代帝王庙,它在北京白塔寺东面。祭祀先祖是在太庙。

第三个就是先贤先圣的文化崇拜。上面提到了,祭祀孔子在孔庙国子监。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听起来是两个名称,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体的,庙学一体,庙学合一,左庙右学,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教化庞大的体系,而这个体系的中心,正是北京的孔庙国子监。

孔庙现在仍然保留着三进院,很多人认为最后一进院是崇圣祠,其实崇圣祠后边还有一进院:韩公祠。孔庙占地23000多平方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孔庙还在创新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2010年编创推出大成礼乐古典乐舞演出。2015年推出了孔庙《中国礼乐文化展演进校园活动》,并在北京10所学校做了20场公益演出。

孔庙2010年推出的大成礼乐,日常演出地点就在孔庙崇圣祠。大成礼乐的展演,是根据孔子倡导的把礼教寓于乐教之中的观念进行创作的。孔庙的研究人员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的韶乐、雅乐、祭孔乐舞,又结合孔庙的一些内涵,把孔子的理念结合起来,编创了这样一套古典舞蹈,最后通过演员把中国礼乐的精髓呈现给观众。大成礼乐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如今已成为孔庙的一个品牌。大成礼乐每天上午有两场,下午有三场演出,多的时候演过九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孔庙还重新修缮了碑林。说到碑林,很多人都知道西安有非常壮观的碑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的皇家碑林是在北京孔庙国子监。2011年,碑林展示区的共239通御制碑全部修葺一新,这也是孔庙国子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所谓御制石碑,就是皇帝御赐给孔庙国子监的石碑,皇帝将文字刻成碑后,放在这里供奉。其中最大的一组碑刻就是189块十三经刻石,它是1791年,乾隆皇帝在位时,历时三年多完成的“文化工程”。碑石上刻的是儒家经典,一百八十余块,远远望去,非常壮观,而且每块石碑非常完整,选用的材质也非常好,刻的字都是蝇头小楷,这些都是“国宝”级文物。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国家的最高学府。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就叫太学,和科举制度是相伴而生的。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终结于清末。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历时1300多年。国子监也见证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对于国子监,有些人认为是古代学子考试的地方,实际上,国子监不是考场,考场在贡院。国子监是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同时它还有管理教育的职能,所以历史上它的地位非常高。

因为国子监的历史地位,周边的街道也被称为国子监街,国子监街也叫成贤街,北京市有很多的老的街道和老的胡同,但一般只有街道或胡同中的某些建筑是文保单位,而不是整条街道都是文保单位。只有国子监街,这整条街是市级文保单位。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报》等几家联合组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国子监街第一批当选。国子监街上有两块下马碑,不光是北京的国子监街,地方孔庙前面的街上,几乎都有两块这样的碑。在当时,不只是文官武官下轿下马,连皇帝到孔庙祭孔时,到这里一般都要下轿,亲自走进来,斋戒沐浴,然后举行祭孔典礼。

国子监占地29000多平方米,孔庙和国子监加起来一共是52000多平方米。国子监是第一批国保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60家国保单位,其中就有国子监。孔庙1988年才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如今,这里是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由两个国宝级的古代建筑群组成一个博物馆,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作为接待奥运宾客团的定点单位,接待了三十多批重要的宾客,如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这些政要到博物馆之后,都很震惊,因为很多人都去过长城、故宫、颐和园、北海等,但是没有听说过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他们来了孔庙和国子监之后,感觉非常好。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北京的古都风貌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子监里的标志性建筑——辟雍 张风摄

供图TAKEFOTO

“天圆地方皇帝之尊”的辟雍

国子监这组古代建筑群里的中心建筑就是辟雍大殿。辟雍大殿整体的造型和故宫的三大殿规制是一样的,故宫有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殿,孔庙有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大成殿在当时可是“九五之尊”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皇帝祭孔的场所。

国子监辟雍大殿是皇帝讲学的场所,皇帝在这里边讲经布道。从辟雍建筑本身看,它有非常重要的寓意:建筑外圆里方,四面环水,而且东西南北共有四座桥,皇帝坐中央讲课,其内容通过水和四座桥传递出去,这象征着皇帝教化的恩泽通达四海。

辟雍与中和殿的造型有点类似,不过走进辟雍大殿里边,就会发现不一样之处:辟雍大殿里,一根柱子都没有,用的是非常开阔的特种天花藻井。大殿方正敞亮,且没有遮拦。为什么会这种设计呢?因为功能比较特殊——皇帝要在这儿讲课,因此不能有遮拦。

辟雍大殿建造于乾隆年间的1783年,和绅、刘墉等人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这个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是一种很好的印证。按我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就应该是国子监的辟雍大殿,它也应该成为“国学”的一个标志。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谈及国学,首先就应该想到国子监的辟雍大殿。

辟雍这样规制的建筑,表示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其他的人是不能用的,用了那就是违反了礼制。作为同样重要的建筑,天坛的祈年殿与辟雍又不一样,祈年殿里有很多柱子,这些柱子有着重要的功能,因为皇帝要跟天沟通,而柱子就是重要的方式之一。祈年殿的中央有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而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国子监的辟雍是皇帝讲学的场所,虽然里边没有一根柱子,但它采取的是抹角架海梁的方法,把重力分解到外边去,非常科学。

乾隆主张建造辟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早期的官学,皇帝要给贵族的孩子上课,而上课就要有一个场所,就有了“辟雍”一词。《礼记》中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入泮也就是入学的意思。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早期用作辟雍的建筑都没了,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在国子监重新建造出辟雍这样的建筑,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作用。皇帝在辟雍讲学,也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这个传承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如今,一些外国元首第一次来中国访问,多半安排这些元首在北大清华做一个演讲,其实就是皇帝在国子监辟雍讲学的一种延续。

国子监太学门里有一座琉璃牌楼,它是皇帝为文人学子而立的牌楼,它体现了皇帝对学校、对教育的重视。在北京其他地方也有琉璃牌楼,比如卧佛寺前面有一个大牌楼,北海有一个大牌楼,东岳庙前面也有一个小牌楼,这些都是琉璃牌坊。另外,国子监里有两座碑亭,这组建筑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成,它们与辟雍相辅相成。

孔庙大成殿 供图TAKEFOTO

大成殿里匾额多

大成殿是北京孔庙的核心建筑。最早“大成”这两个字是孟子评价孔子时提出来的,意思是孔子的才德学识非常高,是一个“集大成者”。

不管是北京的孔庙,还是地方的孔庙,都有大成殿,大成殿里边供奉的是孔子的牌位,然后是“四配”(“复圣”兖国公颜回、“述圣”沂国公孔伋,“宗圣”成国公曾参、“亚圣”邹国公孟轲)以及十二位先哲的牌位,因为这些人对儒家思想的创立、继承、发展、传承,做出很重要的贡献,所以说把他们这些人的牌位,要供奉在大成殿。

除了大成殿,还有一些先贤先儒是在孔庙东西庑的配殿来供奉。北京的孔庙作为国庙,一共有150多位先贤先儒先圣,在这里配有牌位,以供后人祭祀。这样皇帝的自然崇拜、先祖崇拜、先贤先圣文化的崇拜(在孔庙)就统一在孔庙了。而且以故宫为轴心的中轴线东侧,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中间就孔庙,天坛、地坛和孔庙基本上是在一条线上,这种建筑布局本身就是天地人三统一,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孔庙也叫文庙,又叫先师庙,孔庙国子监是一体的,即庙学一体,也就是说有了学,就要建庙,学生就要祭拜孔子。这个传统是何时形成的呢?在汉朝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把孔子的思想,正式地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从汉朝起,当一个皇权确立稳固之后,都要把孔子的思想重新整合作为教育教化臣民的思想,历时两千多年。

在北京孔庙有一通元代的加封碑,碑文上写有对孔子的评价“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修《礼》、《乐》,定《诗》、《书》,作《春秋》,赞《周易》……”后世还有一句诗非常形象地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明清时期,皇帝都非常重视孔庙的祭祀。清朝康熙皇帝自幼就读儒家经典,康熙皇帝登基不久,就为孔庙写了一个匾,把孔子称为是“万世师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照例题匾,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宣统皇帝。皇帝题写的匾都在孔庙大成殿内:康熙皇帝题“万世师表”,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乾隆皇帝题“与天地参”……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皇帝登基给孔庙题好匾额并挂起来后,全国各地省府州县,凡是有官学有孔庙的地方都得挂这块匾。通过挂匾悬匾,彰显了孔子对社会的贡献,而匾额也是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器之一。

汉武帝后历代皇帝都要祭孔

为什么汉武帝以来,当一个政权确立稳固之后,或者说经过调整之后,统治者都要重新审视,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安邦呢?儒家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要来分析孔子是怎么“炼成”的?

孔子诞生于春秋时期,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陬邑大夫,这是当时最末等的一个贵族。叔梁纥身材伟岸,勇猛高大,能征善战,在偪阳之战中,他托起了城门的闸门,让里边冲进去的士兵又退回来,减少了伤亡,立下战功。因为叔梁纥的战功,鲁国国君封他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一生结过三次婚,娶过三房夫人,大夫人给他生过九个闺女,没有儿子。后来他又纳了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叫伯尼,孔子是仲尼,排行老二,所以孔子在一段特殊的时期也被称为“孔老二”。当时,孔子父亲跪祈尼山,求拜山神,赐他个儿子,后来恰好孔子降生,于是孔子名丘,字仲尼。如今山东曲阜的尼山还有夫子洞,当地有传说孔子是在那个洞里出生的。

因为孔子的父亲是陬邑大夫,还算是贵族,孔子得以进学校接受教育,为他最后精通六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子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就把孔子从陬邑带到鲁国的国都曲阜。曲阜当时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的儿子到这儿做国君的时候,把周朝的大量古董、古籍、典章带到了鲁国,这为孔子在曲阜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关于孔子的学习,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向师襄学琴,师襄教了十天半个月,说这曲子你已经学会了,你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这个曲调我已经学过了,但是演奏曲子的技巧还没有学好,所以还得继续学。孔子又学了一个礼拜,老师又说,你这个技巧也差不多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这时候孔子又说,曲子固然演奏得比较熟练了,但是还没有领略到曲子表达的秩序和神韵,所以我还得继续学。孔子又学了一段时间,这时老师说,你这下真行了,没有问题了。孔子说不行,我还得继续学,曲子演奏的技巧我掌握了,曲子表达的基本中心思想,我也明白了,但是我还没有领略到作曲本人的为人风貌,所以他又继续学习,最终他把整个都掌握之后,才去学新的曲子。

孔子做官是从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县令)做起,此时孔子已经五十一岁。此后孔子又相继做过司空和司寇,最后官至代理国相。在这期间,他推行过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他认为当时礼崩乐坏,因此他希望重新恢复周朝的礼制,但那些士大夫以及贵族都不接受,孔子只好辞官。

辞官后,54岁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楚国等地。从54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在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一边接收弟子办学,一边向诸侯国的国君,推行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但是他四处碰壁。68岁时,鲁国的国君又重新把他请回来,封他为国老。这时候孔子开始总结反思自己的经历,同时还完成了修《礼》、《乐》,定《诗》、《书》,作《春秋》,赞《周易》这一系列的事,直到他去世。

孔子生前曾这样总结他的一生:“吾十之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生前的一些思想及对话,编纂成一部书——《论语》,这本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

孔子一生有很多成就。比如,三十岁就开创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开创私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他结束了教育的垄断,让一些贫困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

孔子68岁回到鲁国,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包括以鲁国为蓝本的一些大事迹,整理出来,并通过他的弟子再传下来。这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国的国君在孔子去世之后,也非常悲哀,亲自写悼词哀悼孔子。孔子的弟子也纷纷来为他守孝,并编书传承他的思想。后来,刘邦第一个用“太牢”(即皇帝祭天大典)到曲阜祭拜孔子。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祭奉他。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把孔子正式封为王,封他为文宣王。到了宋代,又封他为至圣文宣王。到了元代,专门在孔庙为他建了一块碑,并在至圣前面加俩字“大成”,孔子也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即集大成者,德才兼备的、最高的圣人。历代皇帝的加封和推崇,对孔子影响力的形成,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志友

编辑:柳河

来源:北京晚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快乐的寒假生活作文 狗作文150字 妈妈的趣事作文600字 以读懂为话题的作文 赏识作文 金鸡山公园作文 英语四级作文常用词汇 故乡的夜作文 选择作文600字记叙文 这才是青春作文600 有关和谐的作文素材 发烧作文 追梦作文400字 高中议论文作文评语 心中的阳光作文900字 朋友对不起作文 我初三了作文 我读书我快乐作文100字 学习英语的方法作文 真作文600字 青春600字作文初中 我也很快乐作文 憧憬未来作文800字 什么真好作文800字 成功作文结尾 沙家浜作文600字 底气作文 范仲淹作文 温暖一刻作文 初一月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