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南京保卫战不为人知的真相 蒋介石若用20个兵团作战就不会有大屠杀吗

2020-12-23 22:15:01
相关推荐

南京保卫战15万保卫国都的国民党军队对阵5万攻城日军,人数三倍于敌,仅抵抗12天便土崩瓦解!

战前誓与“首都共存亡”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派出督战队封锁江面烧毁渡船,放言后退一步者死,却为何最终食言,乘坐沾满牛粪的板车狼狈北逃?

在严令坚守与相机撤退中摇摆不定的蒋介石,到底打的是什么牌?美英苏德日意六大国,在南京保卫战血雨腥风的岁月里,隐伏着几多鲜为人知的“大国心机”?

淞沪会战令蒋介石几乎赔光了老本

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均爆发于1937年,淞沪会战是高潮,南京之战是尾声。若非城破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骇人听闻,这场有如鸡肋的战役可能早就被湮没于历史云烟中,被人淡漠遗忘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掀开全面侵华的序幕。虽然蒋介石鉴于国力孱弱的实际状况,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希望延缓对日决战的进程,但日本却不给蒋介石丝毫喘息之机,中日决战如箭在弦!

当时,中日之间的国力对比,军力差距是全方位的。蒋介石深知,仅凭中国一家之力应对日本进攻,打平都是奢望。唯有将中日争端升格为国际问题,引发列强对日本的强力干涉,弱势的中国才能逃过一劫。在这一大背景下,已被逼向墙角的蒋介石只能做鱼死网破的殊死一搏,即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日本进行一场决战。拉欧美列强乃至苏联搅入中日纷争,令欧美大规模援助中国、武装中国。如此,中国才有希望转败为胜。

出于这一目的,蒋介石将中日决战之地选在上海。首先,上海云集各国侨民,有很多国家的领事馆。一旦中日决战,战火无情,难免要触犯各国利益,欧美列强怎会无动于衷?其次,上海处于蒋介石控制的江浙核心地区,既是蒋介石政府的财赋重地,又是国民党军队易于集结征调之所。

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蒋介石调集75万人马与日本海陆空30万军队决战上海。军队人数虽多于日本,但因两国军力的综合实力差距过于悬殊,苦战3个月后,最终,此次会战以国民党军队伤亡30万精锐、被迫撤退的惨重代价告终。而拥有全面优势的日军仅伤亡4万余人,蒋介石精心打造的数个德械师也惨遭重创。

惨烈的淞沪会战令蒋介石几乎赔光了起家的老本,却没有达到令欧美列强援华的战略目的。唯一的收获是,经此一战,蒋介石确立了自己领导抗战的统帅地位。

淞沪会战后,被打得支离破碎的国民党军队退守南京一线。而日军则趁胜追击,剑指蒋介石政府的首都——南京。

南京虽是六朝古都,被誉为有“金陵王气”,但定都此地的王朝却多为短命王朝。南京三面环山北对长江,无险可守,不利战守的地理劣势是其致命软肋。

蒋介石并非没有预料到南京之战的结局,但他当时还在做国联调解之梦,期待日本能悬崖勒马。他甚至还抱有这样一种幻想:只要保卫南京的国民党部队能守上一到两个月,国际形势就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包括苏联在内的声援中国的国家就有可能出兵迫使日本收手。但是,当时的英美正大搞绥靖政策,德日意同盟视国际公约如粪土,英美等国还妄想将日本这股祸水引向苏联,借中日战争大发战争财。苏联也明哲保身,不愿冲在前头。因此,欧美国家虽明知日本对中国鲸吞蚕食,却听之任之,仅做口头谴责。这些隔岸观火的国家签署的旨在遏制日本侵华的《九国公约》无异废纸一张。

蒋介石希望军队能守一两个月,实际上,淞沪之战的虎头蛇尾令国民党军队元气大伤,军队的战斗力、士气直线下滑。蒋介石匆忙拼凑起15万军队保卫首都南京,但这15万人多为从淞沪之战溃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其中还有数万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这使得南京保卫战未战将先怯、未战兵已慌,大敌当前,众官兵不仅未众志成城,反成惊弓之鸟。

断掉守军退路却留下逃生船只

在南京保卫战爆发前,心知南京无法固守的蒋介石秘密迁都,政府机关开始陆续向武汉一带转移。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已带相关政府机构抵达重庆,重庆作为战时临时首都的陪都角色已内部确定。为了保存实力,避免出现淞沪之战那种不惜血本以致家底赔光的惨剧再度发生,蒋介石将大批空军战机与大量的通讯器材运往后方。这为后来南京之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缺乏制空权,缺乏通讯交流的败因埋下了伏笔。

守不守南京?国民党内部几乎一边倒主张放弃这座孤城。以足智多谋著称的白崇禧旗帜鲜明地对蒋介石说:“部队在上海都打残了,退到上海外围还没喘过气来,在这么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元气,更谈不上打一场艰苦的保卫战,你要听我的话,南京,干脆放弃算了! ”

连对蒋介石惟命是从的嫡系陈诚也不同意坚守,但陈诚很会说话,“我虽然不知道领袖的意图,但我可以保证,领袖让我守,我坚决打到底!领袖叫我撤,我决不在南京多待一分钟! ”闻此言,在座的国民党高官一片哗然:“简直是屁话!等于没说! ”

其实,蒋介石自己也不想再硬挺下去,但放弃首都南京的丧气话,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他口中说出的。他需要有一个为他顶缸、撑场面的人,但这个角色实在是太难找了。

最开始,他相中了带兵来援的四川军阀刘湘,没想到刘湘被部下一撺掇,忌惮蒋介石借此剪除异己,于是故意装病推脱,无论蒋介石如何劝说,均无效。桂系出身的参谋总部作战组组长刘斐在军事会议上还公开质疑起蒋介石的治国带兵方略来,惹得老蒋勃然大怒!“那好吧,既然你们这么畏战,那就由我来守南京! ”蒋介石一时激动,脱口说了句气话。

关键时刻,唐生智站了出来,慷慨激昂地说:“诸位,南京的确是一块绝地,但你们恐怕忘记了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吧?这是我们的首都!是孙总理的陵墓所在地!作为军人,我们怎么可背弃国父的教诲,为了保卫国父的陵墓,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要死守南京! ”唐生智历来特立独行,曾数次反蒋遭罢黜,而在抗战的危难时刻,却能挺身而出,令众人一时刮目相看。

事后有人推测,唐生智此时出头,多半是想火中取栗,目的是重掌军权。但蒋介石此时已顾不得那么许多,立刻委任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唐生智到南京上任后,制定了“焦土抗战”的防御策略。其核心为:第一,为扫清射击视线障碍,将南京城外的树木、民房全部烧光;第二,为了不让敌人接近城墙,须拒敌于城外10公里处;第三,从现在起,立刻对部队进行班防御、连防御的实战性训练。

为了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唐生智令宋希濂率部断掉南京守军的退路,烧掉渡船。声称,若无命令,擅自离队渡江逃离战场者,格杀勿论!

事后看,包括唐生智本人在内的诸多守城高官均给自己预留了逃生船只,真正无路可退的不是这些带兵的将领,而是沙场浴血的一线官兵。前些年,作家方军曾写过一本书,名为《我认识的鬼子兵》。在日本采访时,一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直言不讳地对他说:“国民党军队有个习惯特别不好,一打败,当官的先跑! ”

日本政府本没有攻占南京的计划

长期以来,国内研究中国抗战史时,总以为日本内部在侵华问题上是铁板一块,似乎日本侵华的每一项指令与举措都是自上而下的。

实际上,在侵华问题上,日本国内上下虽有共识,但具体方略、实施手段却大相径庭。政府中的文官集团主张渐进渗透,军人集团却力主用快速高效的战争手段消灭中国的抵抗力量。而军人集团对待侵华也存在分歧,军部、参谋本部并不奢望一口吞掉庞大的中国,还是希望通过局部性的战争不断消耗中国军力,通过签订有利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巩固胜利成果,为最后全面吞并中国做渐进性积累。而一线官兵却扬言毕其功于一役,往往擅自修改上司指令,以下犯上越权行事,从“九·一八”事变到南京之战,一线日军屡屡抗命扩大战争规模,日本军部居然被基层部队牵着鼻子走,最后被迫默认现实。

南京之战前,日本政府并未计划攻占南京,还私下通过德国欲与蒋介石媾和,以确保自己的阶段性战略成果。按这一安排,在淞沪之战中历经苦战且伤亡较大的部队纷纷回国。1937年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向上海派遣军的松井司令和第十军的柳川司令发出的命令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的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显然,战役目标中并没有南京。可是,当时日军中的狂热军官并不肯就此停战,“下克上”的现象再次出现。

11月15日,第十军召开了柳川司令临席的军团扩大会议。在会上,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提出了第十军单独进攻和占领南京的疯狂计划。最后,会议达成决议:“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 ”有人提出粮草和弹药的补充如何解决?狂热的军官们说:“粮草不足,就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

陆军参谋本部的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在11月20日非常吃惊地接到第十军已擅自向南京进军的情报。多田次长当即下令第十军停止进军,但没有任何效果。 11月22日,多田又接到上海派遣军松井司令打来的电报:“为了尽快解决事变,要求军部批准向南京进军和占领南京。”原来松井率领的上海派遣军看到柳川率领的第十军向南京进军,按捺不住争功的心情也开始向南京进军。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就像在运动会上争夺第一名一样,开始争先恐后地向南京进发。

多田次长等日本军部的“不扩大派”本想阻止对南京的进攻,但参谋本部的少壮派军官居然也是攻占南京的积极支持者,在参谋本部的会议上,少壮派军官们高喊:“南京!南京!”,最后参谋本部不得不在11月28日批准占领南京的计划。由此,大战阴霾黑云压城,南京保卫战一触即发!

蒋介石若用20个兵团作战就不会有南京大屠杀?

由于南京保卫战的失败,蒋介石撤走主力部队至陪都重庆,日军攻陷南京后发起惨烈的南京大屠杀。如果蒋介石不逃走,而是留下20个兵团作战的话,就没有南京大屠杀吗?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严峻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937年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

中国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京保卫战

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此时,国民政府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同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中国海军主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在中日江阴海战中被全数击沉,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唯一一道拱卫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杀。

12月15日(日军占领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多人当场遇难。负伤未死者亦与死者尸体同样遭受焚化。夜,解往鱼雷营的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9000余人被日军屠杀。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枪杀200人。

12月16日(日军占领第4天):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日军用机枪射杀后,弃尸于长江以毁尸灭迹。5000多人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于中弹负伤后泅至对岸,得免于死。日军在四条巷屠杀400余人,在阴阳营屠杀100多人。

12月17日(日军占领第5天):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400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

12月18日(日军占领的第6天)夜,下关草鞋峡。日军将从南京城内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的中国难民男女老幼共57418人,除少数已被饿死或打死,全部用铅丝捆扎,驱集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并对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以乱刀砍戮。事后将所有尸骸浇以煤油焚化,以毁尸灭迹。此次屠杀仅有伍长德一人被焚未死,得以逃生。大方巷难民区内日军射杀4000余人。

事后统计,慈善团体埋尸18.5万,日军埋尸、毁尸15万,伪政府和个人埋尸4万。将这三方面的数字相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7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在家做家务的作文 安全为主题的作文 我的期中目标作文 记事作文400字五年级 安全出行作文300字 写目标的作文 家国情怀作文题目 作文案例 人物作文素材 丘索维金娜的作文素材 托福作文批改 分享作文怎么写 小猫和小狗的作文 有关环境保护的英语作文 拖堂作文 心有阳光作文800字 我的本领作文400字 詹姆斯英语作文 晒出我的作文 校园里的春天作文500字 夏天的作文250字 英语四级作文万能套用模板 开放的中国作文 作文300字高中 老师作文四百字 母爱的作文300 怎样交朋友的英语作文 关于称赞的作文 我的梦作文600 幸福在身边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