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门三院士!400余封家书写“启超家风”

2020-12-25 02:05:01
相关推荐

从高额到眉峰,当一卷红绸顺着嘉宾的手从铜像滑落,梁启超又鲜活地出现在众人眼前。虽然只活了56岁,但梁启超让后人看到生命宽度的无可限量。

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梁启超却用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几代梁氏后人的血脉。在400余封家书中,他常教育子女把个人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梁启超9个子女中7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且都回到祖国,体现了爱国家风的良好传承。

10月20日,为纪念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诞辰145周年,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启超家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新会区人民政府向国家图书馆捐赠梁启超先生铜像,现场领导嘉宾为铜像揭幕。

捐赠铜像延续百年情缘

2018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45周年。

作为梁启超桑梓之地,新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发扬梁启超先生的家风家教和爱国精神,为当代人形成新时代良好家风家教提供丰厚滋养。

10月20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新会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启超家风”系列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侨联原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前副主席、现任中国侨联顾问唐闻生,梁思成学生、著名古建筑专家郭黛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秘书长霍明儒,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梁启超亲属代表,江门市及新会区领导,相关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活动现场,张志清指出,梁启超与国家图书馆渊源深厚,他曾担任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的馆长,其大量手稿和所藏书籍都珍藏在国家图书馆。2016年,国家图书馆曾与江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一门三院士 共筑中国梦》图片展。在梁启超诞辰145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与梁启超的家乡新会区共同主办系列纪念活动,目的是更好地纪念梁启超先生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会区委书记文彦表示,梁启超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遗产,是新会人民永远的骄傲。近年来,新会区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启超故里品牌。

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45周年之际,新会区政府代表梁启超先生故里向国家图书馆捐赠梁启超铜像,意在遵循先生遗志,延续与国家图书馆的百年情缘。同时,也为纪念先生的伟大精神和温文敦厚的家教家风,推动新时代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可谓意义深重。

活动现场,唐闻生、梁思永之女梁柏有、张志清、文彦等人共同为铜像揭幕。随后,铜像创作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尹悟铭现场讲述了铜像的创作理念。

发布新书展示启超思想

当天活动还举行了《梁启超:永远的少年》《梁启超手稿精粹》新书发布仪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为在座领导嘉宾介绍了两部新书的出版情况。

《梁启超:永远的少年》是一部由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和新会区委、区政府组成编委会共同编写的青少年普及读物,全书从生平、变法、爱国、治学和家风五个方面收录有梁启超诗文家书近二十篇,旨在向青少年展示梁启超生平思想和家风教育。

《梁启超手稿精粹》为宣纸线装仿真复制本,甄选十余篇国家图书馆珍藏梁启超先生著名作品手稿。此次复制尽可能地向世人展现梁启超先生手稿的原始风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活动中,国家图书馆领导及新会区领导共同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中国宇航学会交流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天津饮冰室梁启超纪念馆等单位赠送新书。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梁任又代表梁氏亲属作了发言。她表示,梁家与国家图书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今天能在国家图书馆见证祖父的铜像揭幕仪式以及相关新书赠书仪式,聆听专家的发言,对于传承梁启超的精神很有意义。为感谢国家图书馆一直以来对梁启超手稿和藏书的保护和研究所作的贡献,梁氏亲属向国家图书馆赠送一套紫砂纪念品,寓意对先贤的美好追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也在此次纪念活动中发表感言。作为梁思成的学生,在协助老师参与多项课题研究中,对于老师从父亲身上所继承的品格和精神,郭先生都耳濡目染。梁启超之女梁思庄,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对图书馆学研究颇有建树。此次活动中,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肖珑作为梁思庄生前单位代表,为在座各位领导嘉宾讲述梁思庄潜心向学的研究精神。

■研讨传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启超家风研讨会在京举行

继承启超家风家教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日下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启超家风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全国十余位历史、教育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启超家风进行思维的碰撞。

新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淑质在研讨会致辞时表示,开展梁启超教育思想和家风家教研究,意义重大。新会区将认真学习借鉴此次研讨会的成果,继承和发扬梁启超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家风家教,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作研讨会的总结讲话,他表示,梁启超先生一生经历丰富,著述勤奋,学术上,国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等各个领域无不涉猎;家庭教育上,把九个子女都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这样的成就与他的家风家教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梁启超先生的教育思想,既含有传统教育的精华又含有现代教育的真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45周年之际,各界专家代表和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以及梁氏亲属代表共聚一堂,探讨梁启超先生的教育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呼吁学习和推广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发扬他的伟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耿云志:

家庭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梁启超先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子女对学问的兴趣以及人格塑造,“一门三院士”实属难得。我呼吁继续发扬启超家风,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其泰:

《梁启超:永远的少年》出版非常及时,内容活泼,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里面节选了一部分家书,可以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启超家风。启超家风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爱国、好学、正直、奉献。要深入了解梁启超的历史奉献精神以及爱国情怀,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陈延斌:

新会区立足当地资源,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梁启超先生的家教思想基本体现在其数百封家书中,他的家书涉及面非常广,是良好家风的重要载体。梁启超先生五个子女在国外留学,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都回到了祖国工作。梁启超先生把爱国精神始终贯穿到对子女的教育当中。当今社会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研究启超家风会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家风培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洪明:

过去更多从政治家、改革家、学术上认识梁启超,如今从家风角度认识梁启超意义则不同,启超家风让我非常有启发。我认为培养孩子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作为一位父亲或者母亲,无论多忙都要践行家风家教为孩子做榜样,同时要首先关注孩子成人先于成才,培养孩子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基于兴趣,并且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对于孩子不能过分责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昭军:

我认为梁氏思想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博大、中道、真诚、历史。《梁启超:永远的少年》体现了梁启超一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持着真挚的情感,他一生对历史的把握是他思想的重要来源,从历史里汲取智慧。

■名人轶事

梁启超与国家图书馆的不解之缘

梁启超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他曾于1925年至1927年担任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作为馆长,曾最令他为难的事是图书馆经费不足,政府拨款不到位。为缓解困难,梁启超曾将自己十余年积存的永年人寿保险单由信托公司押借现款,维持馆务运转并为员工发了一年工资。完成这件事后,他迫于馆务难以为继,写了两封辞职报告,获准后方辞职了。

梁启超后半生对图书馆的工作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他还惦记着要将毕生的藏书捐献给图书馆。梁启超曾立下遗嘱:“所藏书数十万卷,当俟国中有稍完备之图书馆时全数捐赠,以供海内学子之求。”按照梁启超的遗嘱,这批藏书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据之后出版的《梁氏饮冰室藏书目录》记载,这批藏书共有四万多册。这成为梁启超为近代图书馆事业作出的又一贡献。除了丰富藏书,梁启超也特意嘱咐儿女,将其手稿捐献国家“以供众览”。如今,梁启超大批珍贵手稿正妥善珍藏在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中。

■会馆钩沉

梁启超前后八年在京落脚这里

北京新会会馆有望复建

深秋的北京,来了一群新会人。笔者随新会区文化部门寻访梁启超曾经在京的印记——西城区粉房琉璃街,现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新会会馆便是其中之一。

2013年,新会会馆以“梁启超旧居”的名义重入北京市西城区级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并确定原址保留复建。

钩沉 新会曾在全国多地设会馆

新会有设立会馆的传统。

明清时期,出省经营新会葵扇(包括新会陈皮)的“出江行”十分活跃,新会商人在全国多个地方开设了新会(冈州)会馆,如明朝开湖南“古冈堂”,清朝建江苏苏州“冈州会馆”等。这些会馆,起到沟通买卖、联络乡情、处理商务、保障共同利益的重要作用。

京城三年一度开科取士,新会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非常多。然而,新会距京城2300多公里,考生经过3个月旅途劳顿后,还要为找住所犯难。新会县属广州府,京城有广州会馆,但人多房少,常无法安置。建造新会会馆成为新会“公车”(举人)的愿望。新会富绅陈焯之终于玉成其事,于1852年捐建一座新会会馆,翌年春建成,称“新会邑馆”。1883年,新会举人吴铁梅发起筹建新馆并于两年后落成。

旧居 梁启超在京落脚新会会馆

时光倒流至1890年。这一年,18岁的梁启超此前一年成为乡试举人,在父亲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全国的举人会试,住在广东新会会馆。但考试未中,后取道上海回广东。

赴京前一年梁启超乡试中举时,主考官刑部侍郎李端棻被少年梁启超的才学所征服,当即把妹妹李惠仙许配给了他。1891年冬,梁启超由广州赴北京与比他大4岁的李惠仙在北京宣武门外永光寺西街的广东新会新馆结婚。

1892年,农历正月,祖父病逝,梁启超再次离京。1894年春,梁启超与李惠仙一起回到北京,寓居粉房琉璃街的新会会馆内中院北屋。6月,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离开北京回广东。1897年3月,梁启超在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的陪同下来到北京。1898年9月,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漂洋过海,逃往日本。从1890到1898年这整整八年间,梁启超在京时间基本落脚新会会馆。

寻访 腾退工作滞后 复建方案仍无定论

来到北京新会会馆,笔者发现,原本宽敞气派大门已不存在,只有一个用红砖重新砌成的院门,院内杂乱狭窄,搭建无数,是典型的大杂院。

据载,新会会馆东西长53米,南北长40米。会馆坐西朝东,由东院、中院和西院三个小院组成,有50间房子,其中瓦房47间,灰房3间,梁启超当年即住在中院的三间北屋。

走出新会会馆的大门,向南就是南横东街,顺着南横东街往西走,几百米外便是康有为居住过的米市胡同和孙中山居住过的朱朝街,中山会馆对面则是迁建而来的潮州会馆。此三处会馆已是文物保护单位,中山会馆、潮州会馆修葺完毕,南海会馆则仍为大杂院。

据悉,中山会馆原有近百户居民,腾退花了5年时间,如今,中山会馆现已被原汁原味地恢复。

带领笔者采访的北京广东五邑侨乡海外联谊会黄健华副秘书长介绍说,按照目前这些建筑的状况,今后将拆除加建的部分恢复原貌后原址复建。但由于腾退遥遥无期,重建时间及重建方案也无法定下。

焦点 谁出钱,谁使用?

历史上众多会馆带来了各地建筑、饮食、医药、戏曲、音乐、舞蹈、礼仪、科技、民俗等,对北京文化及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举子、官员、商人,将各地不同文化带进北京,又将京师文化传播到各地。

黄健华介绍说,北京市对于文保单位的习惯性做法是在产权归政府的基础上,“谁出资、谁建设、谁使用”。

北京市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北京市各省市会馆管理暂行办法》;从1951年起,各省市在京兴建的会馆房地产产权陆续移交北京市房管局管理。《北京的会馆》一书中,统计得广东在京的会馆包括省级2处,府级11处和县级23处,合共36处位列全国第二,74处房产和4处义园则排名第三。

实际上,历史上设有在京会馆的当地政府和大企业,都曾表示愿意出钱修缮在京会馆,甚至想利用这些会馆进行文化展示和经营,认为这是一种荣耀。

七年前,新会会馆确定获准原地复建后,就有新会籍企业家表示愿意出资促成此事,关心此事的深圳、东莞等地的五邑商会,也第一时间联系北京的联谊会,纷纷表示愿意出钱出力。

“由当地修缮、利用他们各自的会馆,布上他们带有当地文化的家具、装饰,在这里注册经营,发挥经济价值,才是文物古建筑得以长久绵延的根基。”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曾就会馆的发展提出如是建议。

■家族传奇

一门三院士 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留给后人的,不仅有1400万字的著述,更有他的爱国情怀以及教育理念。作为父亲,他对孩子们真挚的爱,都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与会者,梁启超变得鲜活立体,变得更加可敬可佩。

作为父亲的梁启超给予子女以无尽的爱,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于后代。因为有了他的言传身教,他的子女个个出类拔萃。他的九个子女中,在文学、经济、图书馆学、自然科学领域各领风骚,其中尤以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最为著名。“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在中国是可堪传颂的家庭传奇。

他的另外六个儿女皆卓有成就,长女梁思顺是我国著名的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次女梁思庄是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参加过淞沪会战,四女梁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投奔新四军参加革命工作,四子梁思达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传奇的背后,是梁启超科学严谨而又充满父爱的家庭教育,以及梁家辈辈相传的良好家风。

◎教育儿女不强求成绩 但在意品行

梁启超是个开明的父亲,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的家风与家教,也往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梁启超从不强求子女的成绩,但是十分在意子女的品行。

他曾说过:“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他从小教导子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理。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无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他的大女儿在丈夫去世之后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却始终不肯向侵华日军低头。三子梁思忠,在淞沪战场浴血奋战,后因腹膜炎贻误治疗时机而去世。

梁启超认为孩子学到知识、内心快乐比成绩更重要。有一次梁思庄考了班里十六名,内心沮丧,他在信中这样安慰道:“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梁启超不强迫孩子学“热门专业”,认为顺从孩子自己的兴趣最重要。本来,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习生物学,但思庄尝试之后,自觉兴趣不大,他便又忙写信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后来梁思庄改学图书馆学,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最终成为一名图书馆学专家。

正因为梁启超不干涉孩子的选择,所以他的九个孩子分别在建筑、考古、军事、经济、文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梁启超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感。在日本时,他每天晚上都会让子女围坐在小桌旁,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爱国英雄的故事。梁思礼晚年时曾感慨道:“从小父亲就给我们讲爱国故事,要我们长大后‘爱国如家’,因此我们都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

梁思成早年因为车祸伤及脊椎,后来得了脊椎软骨硬化症。但当美国人想聘他到美国工作以便治疗时,梁思成毅然拒绝了。他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梁启超九个子女中有七个曾到国外留学,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受到父亲的影响,他们没有一人留居国外,都是学成后回国,与祖国共患难。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谈及祖父对她的影响,她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祖父非常开明又有超前的眼光,“祖父认为家风不能只想到家,应该首先想到国,先有国才有家。”

“祖父说,人必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父亲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们,为祖国奉献全部。”梁思礼的女儿梁旋说,父亲继承了祖父开明的教育方式,他从不强迫子女做不喜欢的事,而是随子女心愿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故里传承全市涌现逾百户文明家庭

在新会梁启超故居的纪念广场正中,2米多高的梁启超铜像静静矗立,他左手拿着一卷书,微微低头,像是陷入了沉思。

为了使梁启超家教家风能更好地得到传承,近年来,新会区着力打造启超故里品牌。在国家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地举办“一门三院士·共筑中国梦”巡回展览;在全区开展“学启超家教·传优良家风”主题活动,形成了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家国情怀、培育良好家风的浓厚氛围。同时,4月18日还举办了《少年中国说》项目全球启动仪式,以梁启超先生的传世名作作为桥梁和纽带,推动粤港澳台和海外华裔青少年加强文化交流。

近些年来,梁启超的教子之道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梁氏一门何以能出三个院士,而其他几个子女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这种情形在今天确实能引起很多父母的兴趣。

借助社会关注,传承启超家风。近年来,新会区妇联就开展了“学启超家教 传优良家风”的“四个一”系列活动,即编印一本宣传书籍、举办一场专题讲座、开展一次征文比赛、举办一场展览会。

“四个一”系列活动开展以来,新会区妇联征集“家风家训家规”作品250篇,征集“学启超家教、做优秀家长”主题家长征文和 “启超家风助成长”主题中小学生书信作品共8.5万篇,编印梁启超家教普及读本1万册,举办“学启超家教 传优良家风”专题讲座107场,举办“学启超家教 传优良家风”系列展览和学校巡展107场,在新会大地掀起了“学启超家教 传优良家风”的热潮。

江门各地将家风建设视为常态化活动,三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依托1325个村(社区)“妇女之家”,通过舞蹈、快板、诗朗诵,书信、巡讲、图片展等形式,将好家风好家教传播到基层每个角落,每年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进村居500多场,各种家风传承活动2000场次,全市涌现出全国、省级、市级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家庭、书香家庭、最美家庭等138户。

江门市妇联通过开展“红笺传情 爱的家书”征集评选活动,鼓励广大家庭成员效仿梁启超,以家书的形式,将家风传承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千人相亲会上,江门市十大“最美家庭”向现场2000多名男女青年、志愿者们分享幸福家庭的秘诀使家庭文明理念在这些“准家庭”中生根发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英语六级作文 美丽校园作文 一瞬间作文 传记作文 专升本英语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 小伙伴作文 感悟人生作文 作文评语大全 往事作文 竞赛作文 见闻作文 初中作文范文 作文搜索 变化的作文 中学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预测 克服困难的作文600 回味作文600字 饺子作文 四年级的作文 二年级春天作文100字 神奇的探险之旅作文300字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三年级作文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 我的好朋友作文100字 打屁股作文3000字 在我们这个年龄作文 关于爱国主义的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