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孔颜之乐 到底指什么?

2020-12-27 02:50:01
相关推荐

梁漱溟先生曾谈到人生常见的三种乐,以及三种活着的态度:

一是与苦对待之乐,这也是对应他讲的三种人生态度中的第一种,逐求;对此,他举出了例子,——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再一个乐就是系于环境的相对之乐,这个对应的是他所讲的人生态度的第二种,厌离;他进一步解释道,——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第三种乐是不系于环境的绝对之乐。这也正对应他所谓的第三种人生态度,“郑重”,他深入地说,——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最后,他总结道: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觉得很不容易。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我想,这便是孔子之乐于人生命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自然状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的乐源自他呵护住了真我,守住了天性中的仁,他对待富贵的态度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正当不违心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切实用汗水换来的财富,他是认同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他对待贫贱的态度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用今天的话讲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用他自己话讲,叫“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观天下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过多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能贫中生乐,小人不得志的时候,就会想入非非,胡作乱为。

钱穆则对此提出:“乐在富贵之外,亦即在富贵贫贱之中。”孔子的乐不受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影响,也不是生活之外再开辟出一块精神空间去养这个乐,孔子的乐就是在平常的普通生活之中。明儒王襞把这种乐称之为“无所倚之乐”。王襞说:“有有所倚而后乐者,乐以人者也,一失其所倚,则慊然若不足也。无所倚而自乐者,乐以天也,舒惨欣戚、荣悴得丧,无适而不可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的乐就是“无所倚之乐”。

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孔子讲的“贫而乐”,并不是说一个人因贫而乐,而是贫中不失仁,即自有乐。君子忧道不忧贫,同理,君子忧道也不忧富,贫富中澄明了自性,自有乐,生命摆脱了贫的桎梏,富的枷锁,安贫也自能安富,——贫了继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会变通耕耘,自立后顺带立他,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依然有乐;富了好礼,顺带兼济天下,也是为了修仁,仁归自然乐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乐源自“三月不违仁”,颜回下学而上达,仁者不忧,又是个君子,——君子不忧不惧,君子坦荡荡,自然乐在其中。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明儒曹端曰:“孔颜之乐者,仁也。非是乐这仁,仁中自有其乐耳。且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颜子不违仁而不改其乐。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乐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乐也。不违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乐者,守之之乐也。《语》曰‘仁者不忧’,不忧非乐而何?周、程、朱子不直说破,欲学者自得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对于孔子来说,他的忧也是因为自觉仁还修得不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改了之后,继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乐便能不求自来。

周敦颐觉得“孔颜乐处”的根本在于“道充为贵”,二程以为,“孔颜乐处”不须穷索,有了诚敬的修养,“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自然万物皆备于我,自存至乐。

王阳明则认为“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孔颜乐处”即人心的本然状态,与良知合而为一,“孔颜乐处”是“真乐”,“真乐”并不是没有了“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是在七情顺其自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无执无著,无滞无累”中自得圆融,自生至乐的。

冯友兰曾讲:“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的精神境界高了,修养提升了,人间处处是天堂,时时自可有至乐。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孔子无忧无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真为自己而活,修身的核心也是真为了自己,他从不以“固定之是非”示人,也从不以“固定之是非”教人。

他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还说“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他这个知易的大智慧孟子也学去了,孟子教人“由仁义行”,而不要“行仁义”,行仁义就成了按照“固定之是非”办事,而由仁义行则是从修身后的意诚和真心出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活得如此有乐趣,聚精全神,有力量,酣畅淋漓,物我两忘,是因为他时时皆安于仁。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此平常的生活小事,都能在孔子那里散发出如此大的乐,我们就不得不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巨大作用了,毕竟修身这种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得从小抓起,后面才能慢慢见效果。身不修,无以乐,更也无以立。意不诚,小事就做不好,小事都做不好,那哪还有什么资格谈梦想,谈继往开来,谈齐家平天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心中的秘密作文500字 慢慢读懂你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600 写快乐的作文450字 入门作文 以我的家乡为题的作文 母爱叙事作文600字 抓住机遇的作文 我的童年作文50字 感恩1000字作文 端正态度作文 怎样辅导三年级孩子写作文 什么需要表达作文 我发现了新大陆作文 七星公园作文 害怕打针的作文 蒙山大佛作文 以苦为乐作文 努力的感觉真好作文 作文夏天500字 一杯白开水作文 介绍芒果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玩的真开心 我的钢琴老师作文 叙事的作文600字 你好新同学作文 以知识为话题的作文 关心作文400字 关于灯光的作文 描写动物的作文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