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商志晓:我与省社科联的学术情缘

2020-12-28 06:55: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系列访谈是省社科联成立60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访者们来自全省社科联系统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不同层面。他们中有省社科联成立初期担任党组书记的老领导,有获得首届突出贡献奖的老专家,有在各学科领域作出卓越贡献、长期关注支持省社科联工作的专家学者,有最年轻的社科奖一等奖获得者……还有市、县、高校社科联和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他们为省社科联的发展默默付出与奉献。在这一值得纪念的日子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声音。

商志晓在几十年研究从教生涯中,与省社科联结下了深厚友情。他是较早担任省社科联委员的青年学者,此后又连续两届(五届、六届)兼职担任省社科联副主席,既为省社科联事业的发展尽职尽责、作出了努力,又得益于省社科联的支持、受惠于省社科联的帮助而不断成长。后期他不再担任省社科联领导职务,但依然关心支持省社科联的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与省社科联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山东省社科联成立60周年系列访谈之八

商志晓:我与省社科联的学术情缘

作为团结联系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山东省社科联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60年的时光。60年来,省社科联履职尽责,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与省社科联的结缘,始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未曾间断。回忆这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可谓感慨多多。现仅就省社科联对我学术研究的支持与帮助,择取几个方面,以作为对省社科联甲子诞辰的纪念。

借助省社科联及《山东社会科学》这一平台,我的学术研究之路扎实起步。

省社科联主办的《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今天已是省内、国内很有影响的学术理论刊物,受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追捧。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积累过程,特别是与刊物初创阶段编者、作者的共同努力有着很大的关系。该刊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那时省社科联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为了把刊物办出影响、办出质量,经常组织一批学者进行座谈交流,常就一些重大选题进行讨论。那时尽管我比较年轻,却因初露头角或被视为可育之才,亦在社科联和编辑部的关注对象之列,在参加一系列相关活动中得到许多帮助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1988年到1991年4年间,我在《山东社会科学》发表5篇文章。1988年第1期发表的《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一文,对我国哲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予以评析,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发展,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由社会观、人论、历史观几个方面有机构成的完整体系。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见解,受到学界的关注。另外几篇文章,如《反封建:本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论提高工人阶级执政党的认识能力》《社会有机体研究与社会哲学学科建设》,都针对不同主题,深入剖析内涵与实质,结合时下研究情况和现实需要,进行了缜密而细致的阐发。这几篇文章,或被《新华文摘》收目介绍,或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获有关奖项和收入文集,对一位青年学者而言,都成为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这些文章与我同期在其他报刊发表的一些文章及撰写的著作一起,成为我在学术研究之路上迈出的扎实步伐,由以奠定了我此后不断前行的坚实基础,成为深刻影响我不断攀登学术高峰的持久动力。

置于一生学术研究进程来看,几篇文章的发表及受到一些关注,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那个学术成果产出总体上还不是十分丰硕的时期,对于一位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而言,这已经是可圈可点的成绩了。念及此后的长远影响,我深感弥足可贵。这是我与省社科联学术情缘的最初结缘,也是我与省社科联结下一生学术情缘的肇始起步。

借助省社科联“优秀成果评奖”的学界影响,我逐步走向学术研究一线前列。

在与省社科联互动联系的过程中,让我深怀感念和深受裨益的,是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与表彰。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省一级政府奖,是代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水平的奖项。鉴于哲学社会科学尚无全国性评奖,省一级奖项就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备受关注的奖项了。特别是能否获得一等奖,直接与省级重要人才项目挂钩,成为衡量一个学者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学术贡献的重要标准。

由省委宣传部统筹领导,省社科联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一年一度的评选与表彰进行具体组织和实施,推出一批又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同时又不断完善政策,推动改革创新,促进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选与表彰不断上水平,推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智库咨询与普及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我自1997年以论文《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邓小平通向马克思主义的桥梁》,第一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始,又分别于2001年、2008年、2011年、2019年,以著作《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论文《党的建设深化发展的几个问题》、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干问题研究》、论文《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连续获得四次一等奖。这些获奖成果,是我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也是我长期进行理论思考的阶段性写照。以获奖著作《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为例,该著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理解和阐发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力求全面系统地揭示和说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关系,就邓小平怎样是、为什么是、如何成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问题作出了系统阐述,对邓小平及其实践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处于何种阶段、做出什么贡献、发生怎样影响予以严密论证。该著的研究视角、论述内容与思考深度,为学术界所推崇和称赞,有高校将其列为专业课参考书目。

所获的5个一等奖,连同其他论著所获奖项,如著作《邓小平理论论纲》《党的先进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恢复与高扬》《社会科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等,表明我在学术研究的路途上走的愈来愈扎实、愈来愈坚定。同时,这一系列奖项给予我巨大力量,给予我充分自信,大大提升了我的学术影响、强化了我的学术作为。正是缘于这一系列奖项的鼓励,促使我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未曾停歇,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朝向更高的目标奔去。

依靠省社科联开展的系列研究活动,我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并提升研究水平。

我自198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济南工作,一直在教学岗位、理论研究领域坚守耕耘。即便后来逐渐走上领导岗位,直至担任省委党校副校长10年、担任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0年,时间和精力被大量管理事务所占用,我依然没有停止对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研究,依然在做好“主业”工作之余执着于学术上的辨析与深度问题的探讨。

这样的理论情怀和学术志趣,恰与省社科联的使命与职责吻合一致;而省社科联在凝聚引领广大理论工作者方面,在统筹推进重大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方面,恰是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机遇和条件,搭建起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思想舞台。省社科联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研究论坛、学术交流、专题调研、典型总结等活动,为有志于理论研究、有志于从实践中汲取理论养料的学者们,开辟了多种形式的提升渠道,创设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正是在积极参与省社科联组织开展的种种座谈会、研讨会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我深受教益,不断提高。

受组织安排,我曾兼职担任过两届省社科联副主席职务,前后达10年之久,相对多地参与了省社科联的一些工作活动,同时更为便利地受益于省社科联的指导与支持。第七届省社科联班子换届后,我退出省社科联领导班子,但依然与省社科联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省社科联每年都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社科论坛活动,我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加;省社科联倡导高校要加强“社科联”工作建设,我积极推动山东师范大学建立起社科联组织并创造性开展工作。我与所在单位努力为省社科联全局工作尽点微薄之力、发挥应有作用,同时也从中获得了省社科联多方面的指导,我本人亦倍受教育鼓舞。

总结参与省社科联工作和加强与省社科联联系的工作历程,我深深体会到,省社科联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的加油站。正是依靠省社科联及其一系列研讨活动,我不断开阔思路、拓宽学术视野,不断增进思考、提升研究水平。这些年走过来,我持续产出学术成果,承担高端课题研究,广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等学科,部分研究成果和观点建议进入中央层面决策视野;从成为山东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3年),到成为全国文化宣传“四个一批”理论人才(2005年)、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年),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等;我于2012年8月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赴北戴河参加“专家休假”活动,同年秋天出席党的十八大并于开幕当天受邀做客中央电视台进行理论访谈,2016年5月应邀出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8年5月参加中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等,都与省社科联的支持帮助密不可分。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个人的持续努力很关键,不努力是不可能有所进步的;但若没有组织的支持,离开大家的关心和集体的帮助,个人即便再努力,也难以行稳致远。对省社科联的支持帮助,我会始终牢记;对省社科联的发展壮大,我定当盛颂高歌。为省社科联60华诞祝福!

专家介绍

商志晓,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现为山东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哲学学会会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是全国“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暨全国文化名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专家。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记者:张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恐怖作文 我的玩具作文 我的幸福 作文 作文大纲 约定作文 作文我想对你说 我的幸福作文 勤劳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的作文 跑步的作文 作文批注 作文300字四年级 日常生活作文 乒乓球作文 逆境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 后悔的作文 动物园的作文 青春600字作文 分手作文 励志作文素材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