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重庆城口制锣人:1200℃高温下的人生历练

2020-12-28 11:50:01
相关推荐

重庆城口鸡鸣乡迎客路114号是陈祥明的家,但凡有人经过他的家门,便可见到这一幕——他把小女儿的学习奖状挂满一面墙,而墙的另一头,挂满了铁钳、铁锤等铁制工具。这些物件,似乎足以令他自豪一生。

17日上午,我们见到了46岁的陈祥明,他淳朴的笑容里,满是简单的知足。我们一起走到房后,走上山坡,打开那扇满是灰尘的木门,眼前仅十余平方米的空间里,光线昏暗,但却是他人生的另外一方天地。

“以前多数时候忙于生计,今后,我想发挥一些自身价值,参与到家乡乡村旅游建设中。”说着,他拿起一面刚制好的铜锣,翻来翻去瞧了又瞧。

没错,制锣就是他的人生招牌。他的鸡鸣手工制锣技艺,也是重庆近来新增的市级非遗项目,更是城口人的骄傲。

正在制锣的陈祥明

响锣能发出十几种响声

陈祥明的手工坊设在他家后山,步行需10分钟左右。他租用的是一间村民闲置的老房子,主房主人家锁得紧紧的,侧房留给陈祥明用。

我们纳闷,为何不沿街而设,非要设在后山呢?陈祥明一脸认真地说:“嘿,城市人讲究生活质量,农村生活也讲究环保呀!我可不想制造噪音,打扰左邻右舍。”

推开手工坊的门,一个破旧的木架上堆满了制锣材料,其中放着四五面形似碗钵的铜制品,暗色下呈金色,阳光下呈银色,那便是陈祥明制的铜锣。

眼前所见的铜锣呈圆形,尺寸和重量均不一,最小直径6厘米,其余分别是直径13厘米和18厘米,重量分别约5两、7两、1斤不等。

“最大直径21厘米,重约1斤2两。”陈祥明说,无论大小,每面铜锣都得制上整整一天。

陈祥明拿起锣槌,叮叮咚咚敲给我们听。他说,他的制锣技艺不止一种,主要有手工制马锣、小叮锣、兜锣和荡锣。

马锣呢,又称“夹马锣”,主要用于3人锣鼓,敲打时大锣在上,小锣在下,1人双敲,发“啷”音,现尾音;小叮锣呢,主要用于庙会,需7人配合打击,发“咚”音,不带尾音;而兜锣呢,4人锣鼓专用,由1人专打,发单声“咚”音,有尾音,不重;再来说荡锣,耍狮专用,1人专打,发“洞”音,带拖尾音。

“我最擅长做荡锣,我喊它马骡子。”陈祥明神神秘秘地说,外行人可听不出来,这些响锣实际上能发出十几种响声。

陈祥明因长期沉浸在用耳制音和修音的世界里,日常生活中的耳力已不如往前。但奇怪的是,唯独制锣时的他,可将其中的细微变化,听得一清二楚。

这或许,就是他的匠人之心吧。

陈祥明摆弄着他的工具

满地锤钳,用处各不相同。

一千度高温下的历练

陈祥明所用的制铜石台和用具,其摆放位置均有些不符常理,大部分置于左边。

只见他左手搬来小板凳,在石台前坐好。再用左手拿起铁钳,熟练地整理铜片碎片,接着放下铁钳,又左手拿起铁锤猛地敲下去……

噢,原来他是左撇子,我们看懂了。

“哈哈,不多见吧?”陈祥明笑了,兴致来了,随之向我们描述了一遍他的制锣过程。

碎铜阶段,所锤碎的铜料绝大部分是废铜,是从废品站或拾荒者手里获取的。收铜不便宜,每公斤50元。

化铜阶段,他将碎铜装在“窝子”(耐高温的石碗,制碗时混有煤炭灰)里,然后将其架放于制铜石台上火炼,直至熔制为铜水为止,再加上叶子烟骨头滤出铜渣。“熔制温度至少1200摄氏度。”陈祥明淡淡地说,他早已习惯了这种高温生活。

提及成形,陈祥明说,他会将模子(类似铜锣外形的容器)提前烧热,随后倒入桐油,把熔制好的铜水倒入模子,加入适量米糠,再用清水除渣,方可成形。

我们注意到了陈祥明的双手,长满老茧不说,黑得早已洗不干净,摸上去硬邦邦的。

这些亮得发光、响声洪亮的铜锣,都是陈祥明千锤百炼换来的成果,更像是一场场专属他的人生历练。

铜板成形后还没有完,根据成形大小和轻重,还得进行上千遍煅烧和锤打,直至成为厚薄均匀的圆形状,再进入弯沿子(弯出锣沿状)阶段。

将弯好的半成品铜锣再次置入火中煅烧,烧红后夹住抛入冷水中;“镇平”,用铁锤轻轻敲打平顺;“抛光”,用刮刀正反刮削;在锣沿上钻出两孔,穿系绳索……

通常来说,最精华的部分在于最后的调音阶段,全凭直觉和经验,陈祥明用锣槌调试时,调音高敲外侧,调音低敲内侧。

一面铜锣的制作工艺,真是超乎想象的艰难。陈祥明的坚持,也是超乎想象的坚定。

窝子耐千度高温,铜碎片在其中融化成铜水。

废铜老旧乐器融入新锣,音色会更佳。

踩住锣背面抛光

12年来制锣已近千面

实际上,陈祥明34岁才开始学习制锣。先前,以务农为主,兼顾打锣爱好。

为何选择制锣这门手艺,陈祥明认为,总得学一门手艺傍身吧。

“人活了半辈子,总要尊重一次自己的心意。”陈祥明说,农民也是有梦想的。

陈祥明的师傅张光林是鸡鸣手工制锣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今年71岁,两年前便不再制锣。

陈祥明说,张师傅最初不愿教他,主要是怕他半途而废。陈祥明硬是在师傅身边跟前跟后好一段时间,张师傅才放了心,允许他进了师门。

作为第五代传人,陈祥明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做了创新。师傅们的手艺虽正宗传统,但音色方面略显生硬,而今他会根据买主的爱好需要,调音、制音,手艺显得更加灵活和变通。

他告诉我们,根据他的资料搜集,城口手工制铜锣的历史有上千年。古时,城口先人由渔猎转为农耕,锣鼓往往用于驱赶野兽,祭祀山神,城口很早就有在月食之时敲锣打鼓的习俗。

城口早期的农人,还以敲铜锣来召停蜜蜂,这是铜锣诞生于生产生活的证明。陈祥明认为,手工制铜锣是一个集铜器打造、金属冶炼、模具利用、音乐调试等多个门类为一体的重要生产习俗。同时,对于研究城口农耕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这也是他坚持的理由。

说到传承,陈祥明直接表明心意,最好传给自己二儿子。倘若儿子不肯学,陈祥明无奈地说,那只好招徒了,不过只传一人。

如今,城口制锣第一人的称号非陈祥明莫属。尤其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陈祥明几乎制锣不休。他也会有孤独的时候,好在手工坊门前的两只流浪狗,时常陪伴他左右。

12年,他制锣近千面,年复一年,闲暇之余,温一杯“鸡鸣贡茶”(鸡鸣乡特产,一种曾相传敬奉于乾隆皇帝的古绿茶),满足自得。

他说,这么些年,他悟出一个道理:“人的发展,跟锣的命运一样。处理得好,敲打得好,可以将其中的好品质,流传到下一代、下下一代。反之,过激处理,偏激看待,事事不加珍惜,再好的铜锣,也容易被敲坏、敲废……”

陈祥明的人生道理,时常叮嘱给儿女,那天,也为我们上了一课。

正面抛光

双手布满老茧

工作完,步行回家的陈祥明。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琅 通讯员 杨夏麟 文 李野 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创新作文大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文 作文范文10篇 智能机器人英语作文 一次烧烤作文400字 学滑板作文400字 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作文 作文自强不息 白雪公主的故事作文 雾霾作文600字 提升自我的作文 美丽的景色作文400字 这也是美作文600字 关于开运动会的作文 人生路作文 我真能干作文 宿舍安全作文 感谢云台山作文 乐乐作文大全 难忘那次掌声作文 考研英语作文跟哪个老师 记叙作文500字 写兔子的作文500字 竞争使人进步作文 学会面对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最喜欢的老师 春天让我陶醉作文 秋天的枫叶作文600字 听听那冷雨作文 北京研学旅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