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惠州文脉」惠东渔歌:千年“活化石”唱出“现代味”

2020-12-28 17:55:02
相关推荐

01:54

千年“活化石”惠东渔歌

文/羊城派记者 李海婵 陈骁鹏 通讯员 王锭铨

不久前,家住惠东巽寮湾渔业村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却妹登上央视舞台,演唱了一首《四海渔歌传北京》。这种来自大海、夹杂着清凉海风的曲调歌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南方滨海文化特色。作为广东传统民间艺术、惠州非遗文化瑰宝——惠东渔歌已经慢慢走出小县城沿海,唱响全国。

渔民对渔歌信手拈来,随心而歌

渔歌,以浪为枕,对月而歌。看似浪漫,实则充满无限的孤独枯燥。据惠东县志记载,自宋朝起,这种由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浅海渔歌,已在当地广为流传。千百年以来,几经沉浮。近年来,政府机构与民间力量合力促进渔歌发展,找到了千年渔歌与现代审美需求的契合点,令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故事:渔歌唱上央视舞台

“来(阿)唱流(阿)水退干干(那),一对龙虾藏礁(阿)脚……” 近日,记者见到了李却妹,她响亮地唱出这首典型的惠东渔歌《一对龙虾藏礁脚》,开口惊艳。讲话轻声细语,笑意盈盈,一旦唱起来歌来,这位68岁的邻家奶奶就像是换了个人,歌声清脆嘹亮,眼神坚定自信。

祖上从潮汕沿海地区迁入惠东,自有记忆起,李却妹就跟随父母在海上过着漂游打鱼的生活。只有在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才能将船暂时停靠在岸边休整,换置生活用品。在她的印象中,海上生活实在太艰难贫困了,以至于家中的四姐妹最后仅剩她一个。每每想起这事,李却妹都忍不住湿了眼眶。

幸运的是,她还有渔歌的陪伴。当父亲在打鱼时,母亲就带着她边织渔网边唱歌。《一对龙虾藏礁洲》就是她学会的第一首渔歌。在耳濡目染中,李却妹深深爱上唱歌。在晒渔网时,她总会跟无数渔家的少年少女聚集一起,学唱父辈口口相传的渔歌。

李却妹很喜欢教孩子唱渔歌 图/惠州日报

直到8岁时,众多渔民终于可以“洗脚上岸”,李却妹一家也搬进了渔业村,把渔歌也带到了岸上。慢慢地,李却妹学会了自己即兴“创作”渔歌,开口即唱,“不用排不用练,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听就听,想唱就唱”。后因家人生病,20岁的李却妹出海打鱼赚钱,唱渔歌成为唯一的寄托。

李却妹从未读过书,但她凭着好记性,一口气可唱几十首惠东原生态渔歌,是名副其实的惠东渔歌“曲库”,也成为了惠州市仅有的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

现在,李却妹在家中开设渔歌班,让村里的渔歌爱好者和小孩能有地方学习。记者在家中看到,她的家里并不宽阔,却存放着不少的服饰、帽子、头饰等表演物品。每次演出前,她还自己出钱给小孩买水、买演出服、配音乐。

对话:在家开班传承渔歌

记者: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什么感受?

李却妹:之前连续申请了三年都没有成功,我都已经有点不在意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做表演的头饰,就觉得很激动啊!(开心笑)我赶紧告诉了我的丈夫和家人,因为做这个事情(传承渔歌)很辛苦,很多地方要花钱,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我做不了。第二个,就想到如果我的姐妹还在,知道我有今天这个成绩,会更加开心。(哽咽)

保留婚嫁唱渔歌的习俗

记者:您现在有了一定年纪,接下来如何继续传唱渔歌?

李却妹:我今年都68,快70岁了,腰还做过手术,但我唱渔歌就会很开心,我会去外面参加比赛,去婚礼上表演,有空就在家教人唱渔歌。你看(指向地面),这里还放着好多服饰、帽子、头饰......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喜欢渔歌,但是她们也要工作。我有个很喜欢的学生,但是她要在家干活,要赚钱,就不能继续来,这让我很担忧。但是国家给了那个荣誉(非遗传承人),我就有义务去传播渔歌,还是会坚持传唱渔歌的。

【文脉档案】

惠东渔歌的前世今生

起源: 艰苦海上生活孕育出渔歌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始“疍民”,又称“后船置民”,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组成部分。另据《惠东渔业》记载,惠东疍民的先民从福建、潮州一带通过买卖或逃亡迁入,分布于平海、港口、稔山范和等港湾。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是疍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疍民长期面对大海蓝天,自然而然选择了以歌自乐、以歌解忧的方式。可以说,惠东渔歌是当地渔民们的精神支柱,让他们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

惠东县文化馆馆长廖志涛介绍,千百年以来,在海上枯燥生活的这一特定环境里,广大渔民口口相传,不论男女老少都能信手拈来,随心而歌。

发展:曾名噪一时也曾濒临失传

建国后,惠东渔歌发展曾一度掀起高潮。1956年,惠东港口镇的渔歌歌手参加了全国的民间歌曲调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和接见;上世纪60年代,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渔歌剧《南海长城》名噪一时,其音乐素材就取自惠东渔歌的“妹仔调”和“哦哦香调……

渔歌表演 图/惠州音乐广播

但这一繁荣景象并未持续下去。廖志涛介绍,随着工业化、城市进程的加快,渔民后代上岸后,大多都丢弃了本业,加上流行歌曲等多元文化的冲击,惠东渔歌的传唱者越来越少,“全县渔歌手一度仅剩十几人,渔歌传承陷入困境。”廖志涛说道。

就在原生态渔歌处于濒危状态之际,一位老人的出现重新赋予渔歌发展的新转机,他就是文化部原专员、中国音协教育委员会委员叶林。年轻时,他曾是众多来惠东调研渔歌的人之一,深入了解后着迷其中。在退休后,这位以“独行侠”自喻的老人,心心念念着惠东渔歌,多次奔波于京粤两地,撰写了数十万字的惠东渔歌论文资料。

看到当时惠东渔歌的发展现状,叶老倍感可惜。出于对民间艺术的珍视,他极力呼吁各界重视惠东渔歌,并积极支持惠东文化部门向国家申报“惠东渔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推广和发展惠东渔歌的计划。

传承:渔歌风情搬上婚礼节庆

随着渔歌相继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抢救措施。多年来,惠东县音乐工作者积极搜集、整理、研究惠东渔歌,建立惠东渔歌资料库,使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目前,在惠东沿海部分地区,仍保留婚嫁、亲人团聚、节日庆宴等场合唱渔歌的习俗,李却妹经常被邀请到渔家婚礼上表演。据介绍,婚礼沿袭了扒船、赏花等渔家风俗,周围的祝福渔歌也同时响起。

《疍家组歌》表演现场 图/惠州音乐广播

渔歌由新人双方的亲友以对歌的形式演唱,通常会唱一两个小时,“一般是女方哭嫁、男女调侃,但更多的是吉祥话”。对歌被认为是渔家婚嫁习俗的最精髓环节之一。渔家婚礼少则两三天,多则五天。浓浓的渔家民俗风情每次都能吸引众人围观,不少人将其传播到网上,让渔歌越唱越红。

“一边吃巽寮特色菜,一边观看渔歌表演”,在巽寮的旅游餐厅中随处可见,将渔歌文化有效融合到旅游产业中,使其成为惠东旅游景点的一大特色。据了解,惠州旅游部门把渔家婚礼习俗改编成文化表演项目为游客演出,受到旅客追捧。

现状:已现新生机,仍有失传忧

新时代下,这颗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又重新焕发新活力。“以前题材更偏向苦情与男女间的情爱。”廖志涛介绍,现在如果还单纯运用渔歌素材进行歌曲创作,就不能满足渔歌的发展需要。因此,在保留渔歌基本旋律和风味的基础上,惠州当地音乐人不断改变曲调撰写新词,让渔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民间非盈利社会团体平海渔歌艺术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据介绍,艺术团自2017年成立。短短两年内,团队吸引了50多位成员,不仅有渔歌传承人,还有音乐教师、惠州音乐人等专业人员。

为了把惠东渔歌搬上舞台,让更多观众产生共鸣,艺术团对众多原生态渔歌进行了二次创作。比如《疍家组歌》,主要描述疍民在旧社会因无力抚养女儿而悲痛欲绝以及新社会疍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艺术团进行了环境转换、方言和普通话转换、情绪转变等创新,让大家没有预料到的是,作品第一站在平海当地演出,就让在场观众纷纷落泪。

图/惠州日报

廖志涛也坦然,随着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经费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发展)需要靠投入。”廖志涛介绍,平海渔歌艺术团平时都是公益开展传唱活动,渔歌进校园进社区、创作、排练等工作都需要投入,经费捉襟见肘。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夏杨

实习生 | 宋玉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关蜗牛的作文 一年级植树作文50字 关于路的作文300字 传统风俗作文 走过春天作文600字 一件难忘的事700字作文 咸宁的秋天作文 4年级上册作文 泪水作文800字 有趣的游戏三年级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600字初中 名字里的故事作文 感恩在心中作文 描写桂林的作文400字 myjob英语作文 珍爱时间作文 家乡的美景作文600字 大连棒棰岛作文 关于奋斗的英语作文 关于天赋的作文 苏州评弹作文 写桥的作文500字 在困难面前作文600字 作文高端词汇 故乡的河作文600字 观察金鱼的作文300字 黄山云海作文 参观水电站作文 藏在心底的记忆作文 为什么点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