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

2020-12-30 15:25:01
相关推荐

高翠英

晋剧筱派传人,三晋第一刀马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戏剧第五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香港1998年“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得主,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

其独有的晋剧旦角表演艺术,既有尚派的飘逸、洒脱,雍容华贵;也有筱派的柔韧刚健,干净利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她先后塑造了《凤台关》中的张秀英、《三关点帅》中的穆桂英、《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齐王拉马》中的钟无盐等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舞台形象。

采访实录:

王 京:走进名家,和名家近距离对话。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的摄制组来到了,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筱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高翠英老师的家中。

高老师您好!

高翠英:你好。

王 京:高老师在我们戏曲界被称为是硬骨头、钢筋棍儿。因为这么多年,高老师在舞台上塑造了很多刚正不阿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早在好几十年前,由于高老师在舞台上演戏的时候,腰上受了伤,医生当年就断言说高老师不能再演戏了,但是由于高老师这样一个刚正不阿的坚强性格,这么多年其实依然还是在舞台上活跃着。

高翠英:对,是了。

王 京:当时说腰不太舒服的时候,医生不让您演戏那是在什么时候?

高翠英:就是七四年现代戏么。

王 京:七四年的时候。

高翠英:七四年住院了我是。住院住了一天我就跑出来了。演现代戏《刘胡兰》,演琼花那些,翻那个,加关了在身上。下来范儿没走好,又犯了那个病。

王 京:七四年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我相信好多的这种病症也好,或者说,我们身上的一些疾病也好,更多的是需要人有一个坚强的意志。

高翠英:对,它就是病也服练了我了,我也服练了它了。

王 京:而且大家看到了吗?高老师今天其实已经七十六岁了,但是我们从容颜上看,从高老师的这个精神头上看,一点都不像。像五十多岁。

高翠英:是。

王 京:高老师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我们《走进名家》的采访。那么今天来到家里头,刚才高老师已经给我们展示了,您这么多年舞台经验和自己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八大套的程式。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把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高翠英:对。

王 京:最早开始学戏是在什么时候?

高翠英:是五四年。

王 京:当时多大?

高翠英:十岁。

王 京:其实好多人,特别是老艺术家,当年学戏都有一段儿鲜为人知的故事。有的可能是因为家里穷,父母说去学戏吧,有口饭吃。还有的是天生就喜欢戏。其实高老师学戏也有一段特别的经历。

高翠英:我也是喜欢。因为我七岁时候住到那个人民市场,后来就成了红旗剧场,现在是并州市场。我就住在那个市场里边儿。市场里面有个小舞台,它断不了礼拜天呀就演戏。我就只要演戏,我就爬在那台跟前就看。小小的时候就看,我就喜欢得不行。羡慕人家小旦,扮出来那么漂亮,还有插着翎子,扎的大靠,穗穗、豹尾,那么威风,我就羡慕的,我就说将来我就想唱戏。回来以后,我就把那个手巾挽到身上就舞,我就当仙女儿,小朋友把我拥起来,把我抬起来,我就是小公主,就喜欢戏得不行。

王 京:从小就有一个戏曲梦。

高翠英:哦,戏曲梦。我就在那后台就看人家化妆,盯住看。那些演员们一看,这小姑娘长得很漂亮么,眼睛那么大大的、圆圆的,提溜提溜地转,是个唱戏的料。这一说,说的我就更自信了。完了戏,人家演完以后,人家坐上那个洋车,我就屁股后跟上人家,人家发现了。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尚长荣 题字

王 京:当时坐洋车的都应该是这个剧团里的角儿吧?

高翠英:角儿。好像是角儿。小时候我也不记得人家叫啥,反正人家演完《打金枝》以后可牛了,坐上洋车走了,我就屁股后面跟上撵上。人家说我好么,像个唱戏的料么。我就想跟上人家叫人家教我,结果人家发现了说:“小姑娘你回去吧,你还小了,等大了再跟我学我再教你”。就没有跟。

王 京:您现在也没有印象,不知道当时那个人是谁。

高翠英:不知道是谁,太小了。那时候大概六岁吧,还没有上学了。后来七岁上了学,就上了民办小学,八岁到了太原市第八完校上学。上了四年级,你看到十岁吧,正好市场门口墙上就贴着一个招生广告,就叫戏剧招生广告。我一下高兴坏了,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我就去报名去了。一开始我们住的柳巷那儿,我比较熟悉那儿,和平剧院,我就去报名去了。我自己去,没人管,可胆大了。人家说你表演一段儿吧,表演什么?我就捉蝴蝶、采花戴花,那是小姑娘的事。说是唱一段吧,我先唱了一个小儿歌,《五星红旗》唱了一段儿,后来再唱一段儿。唱什么呀,我想了想。我母亲没事的时候经常唱两句秧歌《苦伶仃》,我就想起来,我就唱这个。反正母亲每天唱,我就听会了。它是咋唱了,“婆婆打呀,公公就骂,不惜吃的小姑子就磕打奴家,奴有心投河上吊死了吧,舍不下三岁岁的小小冤家,苦命的奴家”。把那些老师们都逗笑了,好像我记得是牛桂英了,她们考试。可爱死了这个小姑娘。

王 京:从小就是又灵气又胆大。

高翠英:胆大。让唱我就唱。实际上没人教我,我听会的。我母亲做饭的时候就老唱的这么几句,每天唱我就听会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反正我就学会,就这样唱。高兴得那么多评委,一排,就笑的。考住了回来以后,就等着人家。哪天就能报到了,回来激动的心里喜滋滋的。最后就等的报到的这一天,我母亲呀更高兴,那时候时兴苏联的花布,给我做下那个连衣裙,就把我送到学校。就是那个柳巷东面的一个大濮府十六院的一个小院,有两个练功房。我们报名的时候正好三十个学生都去了。第二天,报到了以后就是那个踢腿。早晨起来,五点起床,喊嗓子、踢腿、下腰、拿顶。拿顶是最苦了,头朝下栽起来。一开始上顶都上不去,怎么上也上不去,最后上去了。有一个小女孩就比较反应慢一点儿,怎么也上不去,我们好不容易立起来,头朝下立起来,她叮叮上了好几次上不去,最后好不容易上去了,胳膊没劲儿了,哗啦啦啦一下就跌倒,把我们像这个砖头一样哗啦啦啦都跌倒。

王 京:全把你们撞翻了。

高翠英:哦,整个一路七八个人都摔倒,老师气得拿着那个棍子。哎呀,可想把你们敲打的,我们是为你们好,你们要好好地练,只有吃苦,只有苦中苦,才能人上人,我要打你一下就给你一盘子过油肉。我们就说呀,那就打我吧,过油肉就能吃上。那时候刚解放,五四年比较困难一点儿,又是个人养的,剧团养的我们,说起吃来伙食倒是不错,但是一说过油肉我们也香得不行,想吃了。我们就好好地练。老师说来好好练,我们就练。再一个就是耗腿、踢腿、扳腿,最苦了,得不行。有的孩子哭爹喊妈的,疼得不行,直叫。

王 京:您当时也喊了吗?

高翠英:当时我没喊。我的腿、骨头比较软,我还练那个软功,就那个元宝顶,就杂技那个元宝顶。下腰下去以后头朝这儿钻出来,两个手握住脚腕子举起来,头这样抬起来,从中间抬起来,领导呀一来参观,不管那儿的一参观,我和还有一个,我们两个练着就软功,就展示一下。就是这个身体比较软,反正我的腿呀那些就没有受过制,不疼。有个小姑娘扳的时候就疼地直叫唤,我们那个八十岁的高老师,这么长的胡须,给她扳腿,睡下扳腿。她疼得不行揪人家胡子,疼得就说:“这捣蛋小鬼”。可捣蛋了那个小女孩儿,反正疼得不行。“疼得不行得忍着,慢慢地给你扳”。腿这的扳才能出来。一个就是吊腿,拿绳子吊起来把腿吊在那儿靠住墙吊腿。

王 京:其实从小练功,对于戏曲的这个学员来说,是一件苦差事。

高翠英:苦差事。

王 京:但是我们可以从高老师给我们回忆讲解的这段故事当中,可以看出对那个年代、对那段时期的回忆是非常记忆犹新的。因为自己从小有这么一个梦想,好容易到了学校学戏,即使吃苦自己也高兴。

高翠英:是的。

王 京:而且高老师您看,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但是在她的回忆当中我们感觉,高老师还快乐的,您的这个样子特别像小姑娘一样,性格开朗。高老师您说,其实这个行当和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您看您学的是这个刀马旦,当时有没有可能选择青衣这个行当?

高翠英:我实际上,因为我就喜欢扎大靠,带翎子。

王 京:就喜欢动的。

高翠英:嗯,就动的。我就喜欢动,而且很威风的出来。开始给我拍《断桥》来,也是青衣戏么。我觉得我就不喜欢唱那个青衣,稳稳地抱着肚子出来,我就不喜欢,我就喜欢动,我就喜欢打,所以开蒙戏就是,一个是《骂鸡》小旦,再一个就是《穆柯寨》穆桂英。

王 京:您就喜欢动起来打起来的戏,稳稳地坐在那里不是您的性格。

高翠英:就不是我的性格,我就稳不住。我就喜欢动、喜欢打。我就分配到武功组。它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这个打基础,练基本功。完了就开蒙戏、启蒙戏。启蒙戏就是《骂鸡》小旦,完了就是《放风筝》呀小戏戏,完了就是这个穆桂英,就《穆柯寨》。我是筱派。筱派创始人张宝魁,他给我排的,艺名筱吉仙。

王 京:其实高老师刚才给我们讲述了从小学戏的经历,高老师说话快人快语,舞台上塑造的也全是这样能打好动的。这样爱动的。对高老师和其他的艺术家,在从小包括在艺术经历当中,学戏的历程有所不同。好多的艺术家可能拜师只拜了一个,但是高老师人生当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老师,一个就是我们晋剧界的晋剧泰斗筱吉仙-张宝魁老师,还有一位是我们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老师。那我们首先从您这个启蒙的老师,应该是张宝魁老师。

高翠英:张宝魁,对。

王 京:给我们说一说张老师给您教戏的经历。

高翠英:张宝魁老师,我的师父吧,他艺名筱吉仙,他一开始学的是京剧,他后来就学了这个。跟着张吉仙就到,他这个师父叫个曹老师,当地的那个京剧老艺人,就觉得他条件不错,就把他带到北京唱河北梆子,那个科班是张吉仙的科班,就投靠人家到了张吉仙手下,到了张吉仙科班以后人家看见他是唱青衣的,嗓子好,唱青衣。小伙子长得也帅气,就喜欢他,而且反应也挺快,悟性也比较高,就给他排的这个《王宝钏》《大登殿》都是青衣戏。

所以就把他这个名字就赐予他“吉仙”,他不是张吉仙,把吉仙赐予他“筱吉仙”。筱就是比较年轻一点儿的,就继承他,能继承了他的东西,就唱河北梆子,后来出科以后他开始唱青衣,后来又唱小旦。他是四大名旦之一。四大名旦有刘明山。刘明山是那个五月仙,还有就是李子健,李子健就是我的开蒙老师的那个唱腔老师,李芳茹的爱人。他的儿子是四小名旦李世芳。李子健也是四大名旦之一。完了就是我师父张宝魁,也是四大名旦,筱吉仙,艺名筱吉仙。再一个就是王玉山,王玉山就是水上飘。他们就是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是怎么选出来的,是票友和商会的会长和那些专家们坐的一块儿,选出来的四大名旦。老一辈四大名旦。筱吉仙在三四十年代就培养了一批这个桂字辈的筱派的学生。有筱桂桃、筱桂玲、筱桂芬、筱桂香等等三四十个。在解放以后,五三年,他又招了三十个学员,武忠、田桂兰,他们就是我的师父招下的,是属于二院,长风剧场,二院。他就培养了一批。我是在丁果仙这个剧团、新兴剧团。丁果仙五四年也是招了三十个学员,五七年公私合营以后,国家接管了,就成立了太原市戏剧学校,所以我的开蒙老师、唱腔老师就是四小名旦的母亲李芳茹,基本功老师就是王少楼,把子老师是刘顺年,后来到了省艺校。身段老师也是刘顺年,把这些毯子功呀,下高呀那些都是刘顺年教。戏就是传统戏,就是张宝魁我的师父。

王 京:我觉得老天爷没有辜负您的戏曲梦,您看您从小接触的都是那个年代的名师。

高翠英:对,他们也比较认真,我们学得也比较吃苦,后来不是让我们定计划,要我们下决心学好,所以就让我们写保证。我那时候胆大也不害羞嘛,就是说我将来要超过,要向这个刘仙玲,那时候可有名了呀,小旦牛桂英,要向她们看齐。将来成为她们,就跟她们一样的名人,就可自信了,写的保证就是这。现在想起来可笑哈。

王 京:那会儿就把这些名人全写出来,不但要挑战,而且要超越她们。

高翠英:领导就觉得我们都有这个决心,所以就后来练私功。就下决心了,那个练功室呀就抢的没有地方了,所以我就得在院里,你要去得晚一点儿那个练功房就那么有数的几个练功房,每一个练功房都有练私功的。我们那时候都练私功。

有一天,我们练得好的就是红花,练得不好是猪。我们在武功组好比走这个倒食虎吧,你走一个吧就是一个小花,走两个就是两个小花,走五个才是一个大红花了。当时我走了三个小红花,就下决心,我非要练到五个。晚上没事就自己练,有时还练桌子上那个前桥,走一个前桥再下一个前桥,练的时候有时候范儿就对了,就走过去了。有时候范儿就不对,咋也上不去那个红花,就给不了你红花,反正也没有给你猪,可是很快就给你猪呀,走不过去就给猪呀。谁也不想要那个猪。那名字都在墙上爬的,放一个猪多丢人了,女孩子爱面子。我就下决心,晚上就练。大家睡着以后我悄悄地起来,不要惊动大家。九点熄灯了,就起来悄悄地到练功室,我就练这个。前头练得挺好,从这桌子上翻前桥,前空翻,后来一下可能太疲劳了,一下就摔倒,腰就扥在这个桌子边上,扥回去一下,我就爬到那儿疼得我就起不来了,疼得呀,疼得你忍住,把灯拉灭。桌子不是响来,又怕值班老师听见以后批评,悄悄地挣扎地起来,睡了。第二天老师看见我的面色不对,说是你怎么了,我说头疼,头疼你回去找大夫,赶快。叫一个同学跟我,吃了点儿去痛片,回去休息了一天。后来刘顺年老师,他比较细,“她肯定是练私功练得翻地出问题了”。后来以后他就每天晚上陪上我练私功,就在院里跑圆场。跑圆场一开始就不扎靠,两个肩膀上放上木碗,放上水。

王 京:木碗。

高翠英:木头碗。掉下去打不了,放上水,你得跑圆场。腿上绑的沙子,铁沙子。跑圆场,小步跑,你要是晃荡吧,水肯定扣了,拿的那个藤杆子细细地打一下可疼了。你就不能晃地叫扣了,扣了就啪一打,疼了。他为你好。

王 京:高老师您说你们现在身体这么好啊,特别像您现在身体这么好,应该和从小这个基本功的训练很有关系。

高翠英:很有关系。每天晚上练呀练得汗流浃背,最后完了就扎起大靠练,你又打靶子跟我,又绞蹦子,教我开蹦子。就练那个气了,肺活量也特别大。所以我演《凤台关》那么累,就在前面不喘了。我就上几楼,一下就上去了,根本不喘的。这就小时候练的功,绝对有好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 语文老师 作文 梅作文 作文写物 作文 菊花 作文手抄报 初中500字作文 作文事例 趣味作文 写植物作文 善良的作文 英语作文 春节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400字作文四年级 自行车作文 蝴蝶作文 回家的作文 茶 作文 拥抱作文 季节作文 进步作文 英语作文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