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叶倾城:我写《围城日记》 是对事实诚实 对自己诚实

2020-12-30 23:10:01
相关推荐

散文适合以小见大,从点滴处探索行为背后的动机

徐芳:你可以说是一个高产作家,单是散文的主题,就涉及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柴米油盐儿女情长,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很多在散文写作中的追求,往往是有关人生的悟识、智慧的凝聚、理性的思索,甚至指向写作者自身的心灵愉悦。仿佛可以从心所愿地撷取现实人生的一景一物,既在对象化的过程中昭彰主体,又在审美愉悦时用心于智慧。你不仅可以从自己身上看到(写作)对象,而且也在对象中间找到自己,从而达到审美的“妙合”。在你看来,散文是否更富有生活实在性和思想性,强调一种普遍亦永恒的情感和精神?

叶倾城:有时候会想,我们并不真的知道写作是什么。

它肯定首先是一种“看到”,我“看到”了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很自然地记下来。但反过来,也许是它“看到”了我,我内心有所渴求、灵魂里有些寂寞,我以为的“看到”其实是被“触及”。我之所以留意到,认为它值得写,就已经不是偶然的了。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写作是一件独立的事。是万事万物想要表达自己,只是借助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的手。

我非常喜欢你说的“日常生活”这四个字,让我想那句“太阳照常升起”。是呀,太阳照常升起,却每天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欢愉。每晚如常睡去,心里怀着的却也总是不一样的希望。

这样的日子,我以为,是非常值得一过的。而能为每一天发声,记录每一个瞬间,让它能以文字的方式永恒,是很大的福气。

所以你说的是对的:我是在写作中,找到了自己。

所谓“更”富有实在性和思想性,不知道是和谁比。小说吗?小说有点像一个提取的过程,把橄榄榨成油,把黄豆磨成浆,到最后的成品,是高度被塑造的“虚构体”,它当然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是不一样的,你无法从一块豆腐身上认出它的身世。

你可能读《红楼梦》,觉得与黛玉有知己之感,但你也确知,你不会遇见它。

而散文比较不一样,它更像直接摘下一朵花插进瓶子里,当然如何搭配也很见匠心,但玫瑰总是玫瑰。这就是它的实在性。

但是说到思想性,可能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倒觉得小说适合探究更深刻锐利的人性,可以像解数学题一样,把人放置在困境里,一层层剖析。而散文适合以小见大,从点滴处探索行为背后的动机。

小说像刀,锐利雪亮;散文则像盘子,明净优美,它们共同呈现我们所有的精神与情感。

如果说我对自己有定位,那就是:没有定位

徐芳:你是解放日报朝花副刊的老作者,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方面,都具备了“快手”与“老手”驾轻就熟的“功夫”。我个人甚至认为,你的千字文作品的气质,或就是报刊散文风格的标记之一。而中国现代散文的兴起和其后的繁荣,确实与现代社会报刊业的发达密切相关。一些关于报刊散文研究的文章里都提到过,比如《新青年》随感录中的一些文艺性的短论和杂文,为新文学早期现代散文开辟了道路。杂文经鲁迅的运用,在新文学运动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920年代,鲁迅出版的杂文集有《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而已集》……由未名社出版了《朝花夕拾》等;应该看到形式更多样了,出现了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报刊散文体,这也可以说多元地体现了现代散文在发展中的灵活与丰富性?作为曾经的报人和当下的作家,你是怎么给自己的写作定位的?

叶倾城:写作至今二十余年,从最初到现在,始终仰赖报纸副刊。它们曾是我最主要的园地,也是我汲取知识、了解动向的最大窗口。直到2010年前后,都可以说,我与大部分报刊副刊都是家人、亲戚、密友的关系。

更不用说,我自己就在报纸副刊工作过,那段时间,我挖掘出不少作者,写过很多专栏,我甚至还小试牛刀,帮报纸的影视版、评论版甚至体育版……客串过。我写过体育专栏,谁信?

但现在,纸质阅读,会从我们生活中消失吗?我不知道。

好像它已经多次报过濒危。曾几何时,收音机领一时之尚;又几年,电视横空出世,收音机沦落为老头老太太们的消闲物,大家欢呼读图时代的来临;也许纸媒的静与慢,像静定闲慢的老式女子,似乎不合时宜……

那些预演都貌似大片《2012》,网络时代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我们转眼就不再写信了,忽然我们就适应了网络阅读及写作。

读书人的三处读书圣地:枕上厕上马上。偎在床上用手机,已经是很多人的夜生活;在候机室或者动车上,用笔记本浏览网页、看电影,也司空见惯;拿着手机进厕所——再正常没有了。

十年之后,会怎么样?我真的不知道。在王选的激光照排发明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中文印刷可以告别铅与火。我仍然喜欢买旧书,喜欢那种触感分明的手感,一个字一个字在我轻轻的抚摸下成形,但我也明白,逝去的时代,永远不会再来了。

而未来,无从预测,或者也不需要预测。历史不会因为我的设想而改变。更何况,我的设想也未必那么坚如磐石。我舍弃纸笔改用电脑,如“三嫌老丑换娥眉”般决绝;我多年没有手写过一封信,也没有收到过手写的信;我习惯用搜索引擎找一本喜欢的书……我不是烈士,也算不得二臣,我只是顺应时代。

而我的写作是否也在这过程中渐渐改变了?

所以,适合报纸的千字小文我现在写得不多了,但我还在写,因为我写来得心应手,也自觉它们的隽永有味,而且“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

写作,大部分时间是取悦读者,小部分时间是取悦作者——这些千字小文,是我送给自己的礼物。

我还在努力地,尝试多元化的创作。

我写儿童文学。去年出版了写给一年级孩子的“陶小鲸系列”《你好啊一年级》,今年又将出版写给中年级孩子的“谷小满系列”《蜗牛座的谷小满》。

趁这疫期,我想认真地练习长篇非虚构的写作,想把疫区日记当作诚恳诚实的记录。我不是史家,我只为我能够得着的人与事立史立论。

我想写小说,为武汉,这座千疮百孔而美丽如斯的城市。它有太多故事值得写下,是我漫不经心直到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我竟然可能“失去”它。

如果说我对自己有定位,那就是:没有定位。

我写,直到我不想写不能写。

活到老,读到老,读到最后一刻,是读书人的样子

徐芳:从字里行间中,感觉你是个很爱读书的人,阅读是否已经成为写作的重要经验来源?或者也就是心灵营养的来源之一?而所有的工夫、文章做法、修为,或就是一个“养”字造就,就像我们养花养草养壶等,但“养”之难可能就在这里吗?前贤告诉我们“内以养己”,“养己”的境界有四个字——“安静虚无”。《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你的文字“轻功”(轻灵、轻盈),或者称之为“笔调”,那也是“养”成的吗?

叶倾城:齐邦媛有一句话:“我希望我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我一直铭记。

我知道齐邦媛的时候,已是2009年,她85岁,《巨流河》刚刚出版。到她90岁的时候,她总结自己的一生:“很够,很累,很满意。”教书育人、写作、翻译、提携后辈……一生都在奉献。

2014年,记者去采访她,发现她桌上有牛皮纸袋,装着“预立不施行心肺复苏术意向书”,靠墙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她坦然说到死亡:“我跟医生讲,万一我被送来,请你不要拦阻。我对死亡本身不怕。怕的是缠绵病榻。我希望我还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把自己收拾干净,穿戴整齐,不要不成人样要叫人收拾。……不要哭哭啼啼,我希望我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什么是读书人的样子?

2003年,作家苏伟贞的丈夫张德模因食道癌复发再度入院,早知没有离开医院的可能性,他还要求妻子:“带书给我看。”不是对未来时光有规划,只是读书人一生的日常模式,不打算因为囹于疾病就断裂。

每天一叠书带进去,看完了的一叠带出来。

病情渐次危重,他把其中一本厚书掷出来:“这本不要了。我怕我来不及看完。”几天后,他进了急救室再没出来。妻子签完所有的字,去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床头柜上的书,还翻覆着,停在最后一次被读到的地方。

死亡,割切时间,使其成为“生前”与“死后”,阅读,又令时间永恒,永恒到一句话一条画过的横线。活到老,读到老,读到最后一刻,是读书人的样子。

2015年年初,93岁高龄的董鼎山给读者写了一封告别信:“‘向读者告别’——怀了无比沉痛的心情,我写了上面五个字,向多年来的读者们告别,结束将近80年(14岁开始发表文章)的‘写作癖好’(我说‘癖好’,而不说‘写作生涯’)。”他老了,退休都三十多年。死亡一直在追他,那与死亡伴生的衰退、疲倦、软弱、病痛……都在追他。

“我不但对写作告别,也等于是向人生告别。到了93岁,生活小节都有困难;……我对报章、杂志、书本、时事、电视、电影等也渐渐失去兴趣,单靠一台电脑与亲友保持联系。”死亡渐渐追上他,握住他的衣袖,绊住他的脚,他再也走不动了。

作为读书人的他,先行离去;他的肉身,在2015年12月,也安然静默。

这是我能想象,身为作家,最体面优雅的死亡:结束最后一部连载、停下最后一个专栏、结束最后一部书的三校。不想出版的日记信件烧毁,想留存后世的交给助手。半生收藏的书籍有价值的移交给图书馆,其他的,你们谁爱看谁拿去。向所有人说过再见后,慢慢地,在近百之年,合上眼睛。

如果——死得是个读书人的样子,真是至大福气。但愿我有。

我经常在思考,是什么让这些前辈学人作家如此旷达从容,无非就是你说的“内以养己”。

如何养,以何养?以高贵的情操、以渊博的学识、以对世人的同情与爱。

这些才是真正的阅读,比单纯的文字阅读更深入肺腑。

每个私人故事都是历史,汇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史诗

徐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散文往往是打开某个精神家园的钥匙,因为散文文体的表达,可能更率真直白、更随意自由,也更贴近生活,所以也就更能直抵心魂……湖北的散文,重点是武汉,比如方方的厚重深度、朴素真挚,池莉的平民化视角,陈应松的自然诗意或是诗人散文的激情与陌生化的语言等,应该说,都让这一地域的创作,折射出绚丽又不同的色彩。就在今年1月23日,因为疫情武汉封城之后,很多作家拿起笔来记录这段非常时期,似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日记体,或类日记体,就以你来说,你也写了长篇的《围城日记》,是以时间序列来结构,这是否有助于加强叙事的现实感?非人为的自然而然,而时间本身也是真实性的一个证明,可呈现一份难得的真实与真诚。作为散文,和作为日记体的记录,是否可以遵循同样的写作法则?你怎么看这一种“记录”的意义?

叶倾城:我写《围城日记》,是因为这件事太突如其来,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结构——我看不到结局,所以当然不知道中心在哪里,我连怎么开头的也搞不清楚。所以,我只能非常自然地,用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录。

我并不是有意要加强叙事的现实感。而是每一篇文章可能都有内在的逻辑,让它只能有一个最合适的方式呈现。

写散文,或者写日记,我都希望能秉承同一个原则:诚实。

对事实诚实,对自己诚实。

我会想,我写得不好,我看到的事物非常有限,我的诚实一定包含了偏见——但这不也是一种记录吗?

当历史在不由分说地发生,身在其中的人什么也做不了,后世子孙才能去整理得失检讨是非——他们以何为凭据?无非以“史”为凭。

什么是史?每个私人故事都是历史,汇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史诗。

我听见窗外有布谷在唱歌(不是文学语言,是真的,第一次,它们叫得这么早)。作为写作者,就像是城市里的一只布谷鸟,大部分时候,你听不见它的声音,它被淹没在车声人声里,但确确实实,它们记录了春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秋天的作文300字 为什么要学英语作文 劳动最光荣作文结尾 春节里的一件事作文 参加俱乐部的英语作文 勿以恶小而为之 作文 小学生作文批语 秋天的家园作文 一次小实验作文300字 玩摩天轮作文 作文竞赛简报 作文运动会题目 挑山工精神作文 我喜欢的一天英语作文 网球比赛作文 师生之间作文600字 好暖作文 以夏天为主题的作文 生日聚会英文作文 那个人改变了我作文 暑假活动英语作文 梅花作文450字 我以书本为知己作文 关于介绍自己的英语作文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 精彩半命题作文 遇见你真好作文600字 荡秋千作文 付出与分享作文 与什么交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