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卞毓方:故乡在文学大师前行的路上助力

2020-12-31 00:30:01
相关推荐

卞毓方为家乡粉丝签名留念

文:葛维屏

地方报约写卞毓方,笔者深感惴惴。卞毓方是大师,尽管他谦虚地在《寻找大师》中,以寻找大师的姿态,去接近中国文化里的大师们,然而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忖量,却是大师级别的。他的心胸太为宽广,笔者无法丈量他的深浅,只能遥望,只能远观,想推却,但终于推却不了。然而心中还是有一个结,那就是卞毓方同意笔者写他吗?

笔者不得不征求他的同意,否则我能否承担再次面对他时我曾未经许可而去触摸他的人生履历与思想内核的责任。于是我在微信上,小心翼翼地发出了我的请求:“卞老师,近日地方报让我写一篇您的通讯,以作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射阳名人系列的一部分,我一直在推辞,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但报社说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一直拖到今天,已经无法再推了。我想要写这个内容,还需得到您的同意,让我可以信笔来写,写出一个真实的您来。至少要回答,为什么您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你又为家乡回馈和反哺了什么。不知您能不能同意我这样的构想。”

经过一番细节商讨,卞毓方最后的答复是:“你就写吧。我写别人从来不给对方审查,基本没出过问题。”

我戏称我自此有了尚方宝剑。

卞毓方能够取得今天成就,故乡是一个不曾忽略的原点和源点。故乡,提供了太多,它提供了记忆,提供了乡音,提供了情愫,而卞毓方也在日后,用他的文化影响力,提升着故乡的名声,提炼着故乡的精髓,提携着故乡的后生。在他那篇气势磅礴的《书斋浮想》中,他设想把最后一张书桌放在自己的故乡,要知道,他假想把第一张书桌是放在天安门上的,可以想见,故乡在他心中的分量。而实际上,故乡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与气质,融化在他的思辨中,潜泳在他的目光中,助力在他的前行中。

一、故乡,给了大师起步的进阶

移民是射阳的特点,而卞毓方的先祖,正典型地应和着射阳的开发节奏,烙印着这一片新生土地居民的共有迁徙规律。

苏北人根的起点,被集体有意识地定在苏州阊门,卞家先祖也是这样,随着历史洪流,迁入到盐城南乡。到了卞毓方曾祖的时候,迁居到阜宁东沟、陈良。所以卞毓方的祖籍明晰地写着阜宁。2007年,阜宁县被中国散文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散文之乡”,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欣然为之题字,这背后也有着卞毓方对他先祖故土的一份回报之心。

卞毓方的父亲

而卞毓方却称射阳合德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因为他的曾祖一辈,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家遭土匪抢劫,后又遭了火灾,原先尚算殷实的家庭就此中落,于是不得不“闯东海”,就是向东而进,向黄海的前沿靠近,寻找新的生存天地,这样就来到了更为靠海的合德,而此时的合德才有几户人家。说卞家是合德的第一代居民当不为过。

为了解卞家迁徙到射阳的前因,笔者特地找到了一位卞家的知情人士,他很热心地接受了我的询问,但他的家人却对笔者充满戒备,颇为冷言,让我直接去找档案。在短促的了解中,这位卞家的后代告诉我,卞家来到射阳实际上从事的是一种风水堪舆学,而在中国文化中,这是一个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官方显学。而这一点,对于卞毓方的启蒙教育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日后,卞毓方对风水有如下阐述:所谓风水,其实就是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可以明白,卞毓方称他的祖父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原因了。

所以,卞毓方在这样洇染着中国传统文化情境的家庭氛围里,很自然地就接受了同时代人不一定能够接受到的中国文化基础教育。他4岁时,依祖父膝下读《百家姓》,5—7岁,入私塾读《千字文》《古诗源》《幼学琼林》,8岁正式上学。而这份教育底蕴,在他日后书写文化散文时,总是潜移默化地渗进他的文字,令他的文笔中,带着一份浓重而纯粹的古风古韵,涉笔成趣的经典文化的意象与联想,支撑起了他的文化散文的半壁江山,而另一半的江山,则是欧风美雨。故乡提供了他中国文化沉稳扎实的底蕴。

进入中学,文学梦悄然地萌生在他的心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渐渐地“赌上了文学”。为此,他偷偷地写了许多稿子,高度几与枕头平齐,虽然没有能发表,但锤炼了他的文字功底。中学时代的作文,常常成为传阅的范本,也曾经凭借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而获得过作文大奖。

进北大的卞毓方

二、北大,给了大师五味的记忆

1964年,卞毓方考上北京大学,确实非常幸运,但又有一点遗憾,因为他一直梦想的是考入中文系,但却“误入了东方语言文学系”,专修日本语言和文学,这不是他喜欢的专业,家乡人对鬼子没有好感,而他偏偏学的是鬼子的话。日后他一直回避日本,很少去写日本的事,直到2016年,他才直面日本,写出了《日本的“真面目”》,算是对自己专业的一次迟暮的致敬。

在北大41号楼上

而北大留给卞毓方五味杂陈记忆的,更在于两年后文革爆发,停课闹革命停滞了他的学业。他接受领袖的检阅,步行到井冈山串联,抽空还去了东北。当时在校内滞留的 1963—1965级学生,按观点重新分成了两派,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派性斗争,而卞毓方恰在这一段时间,身罹肝炎,1967年夏秋开始,他回老家呆了一年,也使他因祸得福地逍遥在校内的两派斗争之外。

可以说,故土再次在他身心疲惫的时候,给予了游子最贴心的慰藉,而他也有了更多的充实时间思考着社会,思考着人生,这一切日后都会显影在他的文字之中。

在未名湖畔

1968年7、8月份,他奉召回校,继续在学校里闹革命。理论上的毕业季到了,又滞留了八个多月,终于在1970年3月被集体扫出校门,还不发给毕业证书。卞毓方被送到了湖南西湖军垦农场一个连队里。在这里整天劳动、批修、再劳动,卞毓方深深地陷入空虚,总感到浑身的劲,不知往哪儿使。1971年底他调到了湖南长沙,在这儿恋爱、结婚、生子,当翻译、搞政工、编杂志,度过了刻骨铭心的八年。

在校园内打羽毛球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卞毓方深知,只有站在更高的平台,才能有事业建树。他联系了北京几个单位,但原单位不放,看看校友借考研回京,他抓住第二年的考研机会回到京城,这也是他考研年龄的上限。1982年,他从中科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之后分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担任记者。

1972年在长沙与同事合影

北大岁月是他人生的重要节点,虽然求学生涯,大半虚度,给他留下了五味杂陈的记忆,但是,却为他积淀了看世界的方法,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为他日后闯出新天地奠定了基础。

北大日语系同学合影

三、文化,给了大师驰骋的舞台

对自己在五十一岁时才皈依文学,卞毓方有如下评说:“在一般人看来,已经船到码头车到站,这辈子差不多就这样了。我要证明,只要干,多大年龄都不晚。”

研究生院毕业,他当过记者,搞过出版,抓了三本影响深远的时政读物,还曾下海担任中国海洋直升机下属北方集团董事长,但他越来越感到一种彷徨与困惑,那种精神上的不满足感,炙烤着他的日益成熟的思绪。文学之梦,也在此刻再度回到他的心中,以期承载他日益蕴蓄的丰实思考,缓解无法释放的苦闷。1995年他正式动笔 ,以一篇《文天祥千秋祭》开启了文学新旅。

然而,文章太过厚重,连投三家,均告碰壁,无奈之下,他另辟蹊径,写千字文,专攻报纸副刊。一年后结集《岁月游虹》,邀请季羡林作序,其实当时季老也是虚应故事,并未细看,然而书出来后,认真的季老竟然重新写了一篇序,学者大家之认真可见一斑。

但卞毓方认为,照此小打小闹,玩不出大名堂,于是,再度改弦易辙,找上《十月》杂志,当时编辑顾建平,亦系北大中文系毕业,校友说话,可以无忌。卞毓方直接提出开设专栏的打算,编辑以无先例婉拒,而卞毓方则以“开专栏会把刊物的质量、影响提升一大截”为说辞,编辑让他拿文章来,时值北大百年校庆,卞毓方写出《煌煌上庠》一文,送给刊物,刊在1998年第一期,反响热烈,由此打开《十月》之门,专栏“长歌当啸”正式亮相,也宣告卞毓方跨界文坛。专栏以写20世纪文化名人为主题,卞毓方别出心裁,从毛泽东开篇,奠定专栏大处着笔、小处入手的整体基调,三年后,专栏结束,结集《长歌当啸》,一篇篇黄钟大吕风格的文化散文,落地有声,影响深远,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坊间也有了“南余(秋雨)北卞”之说。

卞毓方戏称这是他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横向地扫描了二十世纪,接着,他用第二个五年计划,纵向穿透历史,展开文化寻根,在甲骨文、陶文中翔泳,写了一本专著,只因太过高深,并未出版。

2006年,他涉足传记,五年写了五本传记,其中四本是关于他的老师季羡林的,留下了大师的人生轨迹,也寄予自己的人生思考。2010年,他再订五年计划,在当代文化圈内“寻找大师”,成果于2013年结集出版《寻找大师》,被《人民日报》评为当年度重要的散文成就。

之后,他重点回顾日本文化,书成名为《日本人的“真面目”》。今天,他仍然马不停蹄,奔驰在中国文化的前沿,老当益壮……

从51岁那年涉足文化领域,他一步一个脚印,按着自己的计划,稳妥推进,在当代与历史的纵横轴上策马扬鞭,上天入地,留下风采激扬,文彩飘扬。

四、乡恋,给了大师回哺的深情

卞毓方回京后,有三十年没有去过湖南。那年春节,他携全家重游故地,在橘子洲头,一个女孩手机里播放的乐曲吸引了他,他竟然尾随着那个女孩,直到那首歌曲放完。

这首曲名叫《乡恋》。

这是卞毓方的心结,离开故乡越久,这份恋情就越浓烈。

他在文学的殿堂里越攀越高,故乡在他心头的位置也就越重。“射阳人”是他永不更改的名片。故乡的维度,是他纵览世界、穿越历史、评骘人物的重要一维,在他的文章中,总会将他的落脚点、参照系锚定在故乡这一极。他曾经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只有在那儿,在生命和创作的原点,我才能获得穿透时间的清醒。我会比以往更加清楚我是谁,以及我应该如何感谢上苍,善待岁月”。他情牵故乡,心系桑梓。笔者犹记2016年下午的一天,他带上我,还有他的侄儿,轻车简从,游逛海边,在射阳港的海堤边,他了望着水天一色的出海口,若有所思,他在想什么?是否穿过茫茫时空,飞到了隔海相望的东瀛,那时候,他正在写作第一本关于日本的书,而家乡一定是他观看邻国的一个观察孔。今年7月21日,他带着他的新书《日本人的“真面目”》,给“书香射阳”大讲堂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他不忘故旧,情深谊长。笔者曾亲眼目睹他与中学时的同学相逢话旧的感人场面,为了看望不便出行的老同学,他抽出半天时间,前往乡镇,看望老友。

笔者亲身感受到,对故乡人——我这是指广义的故乡,他总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笔者曾亲见他受盐都政府邀请,撰写了堪称绝唱的《盐都赋》,也曾先睹为快,享受他激情诵读的万丈激情。让我们欣赏一下开首的第一节,谁能说他没有在这篇歌咏中融入他对故乡的深情:“钟海陆之灵,允称福地;得江淮之气,夙号名区。湿地风光,至善至美;水乡韵味,宜游宜居。复以人文之底蕴,宏开锦绣之新图。是乃千年古邑,美丽盐都。”

他关心家乡的文化,关心家乡的下一代。在射阳中学开设了卞毓方文学馆。每有新书问世,他总不忘为文学馆补充新的血液,让故乡在第一时间分享他的精神领空。笔者也曾经受托,将他的新著《浪花有脚》20册送到射阳中学教务处。他想把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的体验,传达给更多的家乡人,还有未来的新一代,让他们能拥有更高的文化平台,来托举起决定一个地方品味与品牌的精神力量。

卞毓方与中学同学畅叙友情

他提携着家乡的后进。朱咸甜是家乡的一位歌手,为了更好的发展,踏上了“北漂”之路,人生地不熟的北京,他茫然无措,经家里的表亲介绍,2013年9月,在京都的一座茶楼里见到了卞毓方。初次见面的卞毓方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畏。他简单地听了介绍,问了一句:你想到北京来吗?朱咸甜忐忑地答应着:是。卞毓方淡淡地说:那你就把东西收拾一下过来吧。这句话令朱咸甜印象深刻,他懂得了卞毓方严肃外表下的慈爱心肠。一句简单的“过来”,意味着他将家乡的一位后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将位于朝阳区四环内的一套七十平方米左右的住房,无偿提供给朱咸甜居住。还介绍他结识卞留念、卞祖善等音乐大家,让朱咸甜获得艺术大家的点化,如今,朱咸甜在北京站稳了根基,正常参加商演,艺术之路越走越宽,2016年,他还发行了歌曲《你是我的女孩》。在他的成长背后,倾注了非亲非故的卞毓方多少关爱之情。

而作为笔者,更是感受到了卞毓方作为恩师的古道热肠。2013年,我有一本小说出版,出版社希望在封面上邀请一问名家作推荐,笔者四处求援,甚至包括上海作协也去函联系,希望联系到王安忆作书封推荐,但上海作协以无法联系到王本人作回绝。无奈之下,笔者向卞毓方伸出求助之手,通过熟人,找到了卞毓方的电话,当时卞毓方约好八点联系,时间将近,笔者忐忑不安,但卞毓方在电话里听说请求之后,爽然应允,并答应给我再介绍一位名家,解决了笔者的难题。之后,他多次过问出版情况,对邀请的另一个推荐人提醒要小心,勿要太靠近,那份殷切关爱之情,使笔者倍感温暖。

卞毓方向故乡文友传授技巧

初次接触卞毓方,觉得他不苛言笑,目光逼人,话语坚硬,令人如坐针毡,但熟悉之后,觉得他脾气随和,任你信口开河,不气不恼,你在他眼前可以为所欲为,甚至你可以与他抢手夺脚,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耳提面命之间,他多有文学指点,如保持文字张力,他告知以中华古典为基,再宕开一笔,羼入西方语境,能收大开大阖、气象万千之奇效,令人受益不浅。

卞毓方是从射阳土生土长走出去的文化人,射阳的色泽、基因、血脉深深地潜入他的文字,随之溶入了他所拓开的那一片文化的天空,这也为射阳文化“奚其后”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创造了可能。正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文学布局世界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助推因素,我们相信,射阳的文化也会沿着卞毓方开启的筚路蓝缕的天空,获得更多的滋润与生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妈妈只洗了一只鞋作文 关于幽默的英语作文 那些年什么相伴作文 介绍节日的英语作文 400字童话故事作文 400字作文六年级 开学第一天作文结尾 关于老家的作文 熟悉的人三年级作文 春雨的作文200字 三年级作文感谢 写家长会的作文 作文春400字左右 秋天景象的作文 家 作文 新来的语文老师作文 丑小鸭的故事英语作文 开心的作文600字 关于动物玩具的作文 我的动物朋友500作文 关于人生价值观的作文 形容作文写的好 思想作文 我的生命线作文 黄鹤楼的作文 写妈妈的作文结尾 第一次攀岩作文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作文 清明节英语作文80词 二三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