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向畅销书写作靠近一步

2020-12-31 17:10:02
相关推荐

作者:满堂

特邀编辑:董学仁

纯文学一定不会畅销吗?不会。你很容易回答。

相似的回答:畅销书一定不是纯文学。

早些时候,上个世纪末,这种说法用的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两个概念。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当时争论不休。有人喜欢这种说法,它可以为两种作家掩饰自身的水准:其一,我写的是严肃文学,当然不会有太多读者;其二,我写的是通俗文学,当然不会有太高的质量。

更早的事情出现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有歌唱家当众演唱《下里》和《巴人》,随唱者成千上万,过一会儿再唱《阳春白雪》时,随唱的只有几十人。后世的人灵机一动,就把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把通俗与高雅的文学艺术放在了对立面上。

如果按照受众分类,叫做小众(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看起来好一些。

请注意,有人把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对立起来,这在形式逻辑说不通。从概念来说,严肃的反面是不严肃,通俗的反面是不通俗。同一个道理,纯文学对应的是混杂的文学,畅销书对应的是滞销书籍。这两种说法,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纯文学与畅销书,前项与后者各属于不同分类,没有必然联系,就像小说读者与单身人士,没有必然联系一样。

它们并不排斥和对抗。它们可以相互包容、渗透、转变。

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一些优秀作家已经走出象牙塔,向俗众的喜好靠近了一步。

20世纪全球小说走过的路程和发生的变化,反映在中国小说上,差不多都压缩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中期。那时的余华等人被称为先锋作家,他们在形式上创新,文字中饱含着他们亲历的思索。接下来有大环境的压制,有商品社会的制约,有生活通俗化、大众化的影响,他们的文字很快有了转变,心情和目光变得柔和了。他们不希望曾经奋斗的先锋文化因此磨灭,就借助大众化形式转为情节小说,开始记录与刻画生活。

余华1993年的小说《活着》是这样的:

我到处游荡,已经弄不清楚哪些村庄我曾经去过,哪些我没有去过。我走近一个村子时,常会听到孩子的喊叫:

“那个老打呵欠的人又来啦。”

于是村里人就知道那个会讲荤故事会唱酸曲的人又来了。其实所有的荤故事所有的酸曲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我知道他们全部的兴趣在什么地方,自然这也是我的兴趣。我曾经遇到一个哭泣的老人,他鼻青眼肿地坐在田埂上,满腹的悲哀使他变得十分激动,看到我走来他仰起脸哭声更为响亮。

到了2008年的《兄弟》,余华就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光头异想天开,打算花上两千万美元的买路钱,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太空去游览一番。李光头坐在他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心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

他曾经有个相依为命的兄弟叫宋钢,这个比他大一岁、比他高出一头、忠厚倔强的宋钢三年前死了,变成了一堆骨灰,装在一个小小的木盒子里。李光头想到装着宋钢的小小骨灰盒就会感慨万千,心想一棵小树烧出来的灰也比宋钢的骨灰多。

然后是2013年的《第七天》,余华的叙述风格又变了,成了下面的模样:

那个时刻我走在人生的低谷里。妻子早就离我而去,一年多前父亲患上不治之症,为了给父亲治病,我卖掉房屋,为了照顾病痛中的父亲,我辞去工作,在医院附近买下一个小店铺。后来父亲不辞而别,消失在茫茫人海里。我出让店铺,住进廉价的出租屋,大海捞针似的寻找我的父亲。我走遍这个城市的所有角落,眼睛里挤满老人们的身影,唯独没有父亲的脸庞。

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房屋,没有了店铺,我意志消沉。当我发现银行卡上的钱所剩不多时,不得不思索起了以后的生活,我才四十一岁,还有不少时光等待我去打发。

以上片段分别来自三部小说的第一章。一般来说,第一章的叙事风格为后面定下格调,因此具有代表性,适合用来说事。你能看出来,三部小说的叙事方式越来越大众化了。

你还会在国内外更多作家那里看到这一点:即使真有高深内容,也会以亲近大众的方式写出来。

获得诺奖的帕慕克是个明显的例子。

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用了吸引大众读者的凶杀案框架。在古老的伊斯坦布尔,宫廷细密画家陆续死亡,凶手是谁?苏丹命令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在这个框架之上,是东方的宗教和艺术排斥外来影响的争夺,是不由自主的个人命运,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宿命。

帕慕克制造了一个个悬念,延续了凶杀案的故事氛围。他没有像许多西方现代小说那样,在强调叙事技巧时让人费解,而是讲述一个探案加恋爱的烂俗故事赢得众多眼球。

他还有一部小说《黑书》,让我阅读时特别用心,生怕漏了关键词语。小说写了在七天里一个人寻找失踪妻子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丰富。表面上看它像一个侦探小说,他怀疑妻子和她同父异母的哥哥私奔,那个哥哥是著名报纸的专栏作家,于是每隔一章就会出现一篇专栏文章,有传说故事、历史典故和哲理思索,其中可能藏着失踪者的信息。专栏文章还像一面扭曲的镜子,反映出其他章节中的理念与行动。

帕慕克说这部书是他最具野心的小说,他也不确定这个故事将走向何方:这部小说迂回、循环、起伏、往返、重复,时而暂停思索,进入回忆。

我读《黑书》时,如果没有那个像模像样的侦探故事牵着走,很可能不会那样用心,还可能不会读完。其实,帕慕克描述了平凡的温情、悲伤、失落和爱,这是全书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帕慕克的《黑书》写于1990年。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在那个年份之后,世界上许多著名小说都用了通俗故事吸引读者,那是一个手段,也是技巧,后面是作家真正想表达的所谓意义、所谓深刻、所谓价值。

是他们给通俗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还是反过来说,通俗故事给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

现在进入写作练习。

一、继续思考,你怎样看待文学作品的尊贵与卑微?

你为什么没有写通俗小说?因为你觉得它身份很低?

请注意,把文学粗暴地分为高雅和通俗,历来的误解太多了。比如14世纪的施耐庵写了《水浒传》,在近乎全貌的社会生态中写出了一个草莽群体,性格鲜明的有几十个人物。如果你把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对比着看,《水浒传》早于《堂吉诃德》和《鲁滨孙漂流记》几个世纪,其实是世界最早的、已经成熟的长篇小说。比如武松这个人物,其性格的一步步变化,比堂吉诃德和鲁滨孙的性格塑造更为成功。换句话说,《水浒传》的成就远高于明朝时的诗歌散文剧本,但是在人们眼里还是下里巴人。

《堂吉诃德》和《鲁滨孙漂流记》,当时也是通俗小说。

二、策划新的作品,写出故事梗概。

你的参照系是高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它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主人公是一位年轻银行家,含冤入狱。他成功地保持了自己的希望,寄了6年书信给政府,扩建了图书馆,为许多人升了学历,用20年时间挖通地道,逃了出去。这部小说最成功的迷人之处,是它永远在讲偶然,永远在讲例外,永远在讲奇迹,它把这个偶然、例外和奇迹,最终在一个平凡小人物身上完成。

特邀编辑:董学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书迷作文 成长作文开头结尾 难忘的作文400字 春季的作文 奶奶作文600字 童年的作文怎么写 阳光作文800 观察日记的作文 快乐童年的作文 优秀的作文题目 编童话作文 作文第二次 人物的故事作文 作文400字写人 开心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主题 猫的作文300 观后感作文500字 纪念日作文 500字作文写人 写作文100字 全国作文大赛 小鸭子的作文 我的闺蜜作文 我明白了作文 雨 作文600字 作文照片的故事 300字想象作文 作文开头好句 感谢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