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扎西德勒 我们的新家园——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2021-01-01 12:00:01
相关推荐

新华社拉萨9月28日电题:扎西德勒,我们的新家园——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罗博、王炳坤、赵一鸿

9月的高原,秋高气爽。

金黄的青稞田里,人们辛勤劳作,歌声、吆喝声交织,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漫步在城镇乡村,一栋栋藏式新房,成为见证雪域高原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的最美风景。

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以来,西藏累计实现62.8万贫困人口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而一场史无前例、超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则是消灭贫困的关键。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访西藏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睹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生活正在发生新变化。

(小标题)从高寒远山到河谷城镇:“再见了,地方病”

坐在村手工合作社里,40岁的达吉与同事相对而坐,配合着缠绕一卷卷羊毛线。

尽管手指关节还有些弯曲,但达吉努力让动作快起来,眼神中透出一股倔强。

达吉是西藏当雄县羊八井镇彩渠塘村村民。谁能想到,三年前刚搬到这里时,她因严重风湿病常年卧床。如今走出家门就业,她说:“生活终于有了一道亮光。”

彩渠塘村是西藏精准扶贫风湿病患者的一个集中搬迁安置点。2017年,那曲、阿里、昌都三个地市的150户贫困户分四批搬到这里,全村683口人中,患有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就有204人。

在西藏,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土地上,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高寒、缺氧做斗争。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风湿、痛风、大骨节病等高原疾病多发,生存都困难,改善生活、发展生产更是难上加难。

疾病,曾是西藏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一份统计显示,2016年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6.34万人。

“没有百姓健康,哪有全民小康”,而让贫困群众彻底搬离致病环境,在“世界屋脊”奔小康道路上,无疑成为一个标志性帮扶之举。

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彩渠塘村,达吉在康复中心不断变换药浴、热敷、放血、针灸等疗法,加上温泉疗养,病情慢慢好转起来。在她身边,丢掉双拐、离开轮椅的患病村民越来越多。

“让穷者远离饥荒,让病者远离忧伤”,曾是西藏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一场以筑牢民生屏障为出发点的易地扶贫搬迁,正让这一梦想变成现实。

截至目前,西藏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60多个,26.6万名贫困群众乔迁新居。从高寒远山到河谷城镇,绝不只是让贫困群众居有定所、病有所医,也在创造更多可能。

雅鲁藏布江畔,四季吉祥村,曲水县一处主要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搬迁安置点。

洛桑念扎从曲水县白堆村搬来。之前,全家人守着深山沟里的10亩旱地和几十头牦牛,因他妻子患病,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来到靠近高速公路和机场的新家,洛桑念扎在村干部帮助下,发动村民承揽荒山绿化、苗木种植等业务。如今他摆脱贫困,还成了全村致富带头人。

洛桑念扎说:“挪出了穷窝,机会自然就来了。”

(小标题)从求生存到谋幸福:“你好,新生活”

“三岩”,一个地域词汇,在藏语里面,却有着“劣土”的含义。

从昌都市东行约300公里,一条金沙江将川、藏两个省份隔开,三岩人就在大山和峡谷的过渡地带,沿江而居。

由于地势险恶、土地贫瘠,三岩人世世代代走不出大山,很难融入外部世界,几乎陷入“越贫穷越封闭,越封闭越贫穷”的死循环。

2018年5月,西藏作出实施三岩片区跨市整体搬迁的决策。在金沙江畔离群索居的1.1万名三岩群众,终于迎来了人生转变。

走进拉萨市柳梧新区的昌乐苑安置点,搬迁户们住新楼,子女就近上学,老人就医方便,年轻劳动力要么在家门口上班,要么去市中心寻找就业机会。从芒康县戈波乡迁来的阿帕老人由衷感慨,犹如一股春风迅速消融冰雪,三岩人一步跨千年,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沐浴着脱贫攻坚春风的,还有藏北广袤草原上的牧民们。

为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难题,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实施高海拔生态搬迁,计划8年时间内搬迁13万人。

拉萨西郊的堆龙德庆区噶冲村内,坐落着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

2018年6月,生态环境脆弱、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荣玛乡整体搬迁,262户1102人离开总面积比海南省还大的荣玛乡。

人退草进,搬迁后荣玛乡放牧的牲畜减少接近九成,退出草场357万亩。羌塘大草原上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等野生动物,迎来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

离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牧民们还是担心:“今后生活何去何从?”

市、县、乡几级政府精心规划,在噶冲村安置点新建了牦奶牛养殖场、绵羊育肥场和牧家乐等,用于安排就业。最近,这里还借助紧邻青藏公路的优势,修起了停车场,办起了快餐店。

扶贫干部拼尽全力,搬迁户们也积极作为。

在噶冲村两公里外的拉萨市象雄美朵景区,19岁的交穷凭借从小学会的骑射技艺,每周都会去马场表演马术。

在昌乐苑安置点,42岁的扎西罗布也忙碌起来。这位结婚后几乎没有做过家务活的三岩汉子,最近前往市政环卫公司上班。

“该给的政府都给了,未来的美好生活,还靠我们自己创造。”他说。

(小标题)从孤独戍边到“一个都不能少”:“哈达献给党”

初秋的清晨,玉麦乡小学铃声响起,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很快就在山谷间回荡。

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曾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只住有一户三人——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

桑杰曲巴父女两代人几十年默默守护祖国领土的故事,如今已被许多人熟知。13年前,高中毕业的巴桑次仁初到这里工作,深深体会守边的不易。

“刚来时,乡里没有学校,人们临时把一间土房改成教室,这里的孩子才第一次在家门口上课。”如今已是玉麦乡玉麦村党支部书记的巴桑次仁回忆。

十几年前,玉麦不通公路。每到冬季大雪封山,巴桑次仁和乡民们与世隔绝,往往一过就是小半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西藏大力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一个个偏远、闭塞的边陲山乡,如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置身于玉麦乡街头,一座座藏式小院错落有致,道路两旁商店、家庭旅馆、藏餐馆林立,学校、卫生院、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卓嘎、央宗姐妹告诉记者,政府给乡民们发放各种补贴和生态岗位工资,还想方设法帮着发展边境旅游、竹器加工等产业,“在这里守边戍边,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

国家厚爱如山,换来的是百姓深情似海。

一个多月前,随着一辆辆卡车缓缓驶入山南市错那县卡达乡,“边境小康村”多塘村迎来了一批新居民。在这里,他们将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边境放牧、发展生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边巴旺久是第一批自愿报名的搬迁者。他说:“党和国家关心、关怀我们,我们愿用生命守护好祖国的一草一木。”

在群山环抱的玉麦乡,这几年随着新人口入住,现在居民也已超过200人。曾经的孤独冷清,逐渐被热闹取代。

国庆将至,玉麦乡每家每户门前都换上了崭新的五星红旗。

卓嘎的小女儿巴桑卓嘎1996年出生,去年大学毕业后回到玉麦。“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她说,扎西德勒,我们将用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雾的作文 感动的事作文 好奇作文 误会作文 乐观的作文 什么的我作文 说明文的作文 梅花 作文 同行作文 作文立意 作文指导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50字四年级 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作文 任何题目都可以套的万能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作文 让自己奔跑起来作文 校园新变化作文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以阳光为话题的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800字 关于端午节的英语作文 以书为话题的作文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350字 22年高考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雪中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