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那时的你们 那样的勇敢!再一次回望 再一次致敬!

2021-01-02 04:50:01
相关推荐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与病毒狭路相逢、短兵相接,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我们记得,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李晓静出发时,隔着车窗向送别的人群敬礼;我们记得,中山医院院长朱畴文出征时说的那句“这是我们的责任,义不容辞”;我们也记得,儿科医院护士长夏爱梅送7月大的齐齐出院的场景,那一幕温暖了一座城……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是在抗疫斗争作出重大贡献的上海人民的优秀代表。

一个个奔忙而坚定的身影、一张张疲惫却坚毅的面孔,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今天,再次向他们致敬!

泪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今天带着他的部分队员们又一次“出发”,和去武汉时的凝重氛围截然不同,去表彰大会的队伍中充满欢声笑语。

图说:(左)朱畴文讲到武汉战疫时落泪;(中)朱畴文在中山医院;(右)在今天前往表彰会场的路上,朱畴文很是感慨

许多网友认识朱畴文,是从一张“背影”照片开始的。寒冷的冬夜,他站在班车前,挥手送别几个年轻的护士离开驻地前往医院值夜班,班车还没开走,他却流泪了。在朱畴文眼里,她们还是孩子。身为领队的他明白,她们都是专业人员,不会退缩;但身为长辈,他依然于心不忍。

武汉一战有多艰苦,已不需多说。有一次做节目和主持人对话,他沉默良久后忍不住落泪,他说从来没有一座大城市是这样的:没有声音、没有灯光,这是只有在幻想的电影里才有的画面。“但我们是来工作的,人对人的关心是油然而生的。”他说自己不会讲豪言壮语,最大的愿望是队员们平安回家。

“敬畏生命、敬畏专业、敬畏职责、敬畏规则。”从医近30年的朱畴文说给后辈们听的这句话,体现的是责任也是担当,是坚守更是使命。今天,当他坐在表彰大会的现场,他给自己的队伍打100分,记者又一次看到了他饱含泪水的眼眶,依旧坚毅无比。

日记

“从武汉回到上海已经6个月了,还记得去武汉的时候是寒冬腊月,回上海的时候是春雨绵绵,如今的上海已是秋高气爽。回到了原来的岗位,生活工作早已步入正轨,这次的抗疫经历会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平静生活;珍惜我们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所拥有的革命友谊;珍惜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可爱的人。”在前往表彰会场的路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医生查琼芳写下了《查医生援鄂日记》的第68篇。

图说:(左)查琼芳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工作;(中)《查医生援鄂日记》新书发布;(右)在去往表彰会场的车上,查琼芳写下新一篇日记

68个日夜、67篇日记、10万余字。从除夕到3月31日,在武汉的抗疫一线,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被称作“日记女神”的查琼芳写成了目前出版最完整的抗疫日记。在查医生的记录中,有医疗队里一起救治病人的战友,有奔忙于后期保障的队员,但更多的还是普通人:在医院门口等着接送他们的志愿者、酒店里等候他们夜归送上餐点的工作人员、上门为他们服务的理发师……这一张张面孔,这一件件小事,感动了所有人。

查琼芳说,从最初对危重症病人诊治时的忐忑,到后面工作中的自信,她经历了一个痛苦迷茫而后奋起的过程,在挫折和学习中成长。“今天的表彰是对我们医护抗疫工作的认可,也是新征程的激励。我们所有人的任务都任重道远。做好自己,保持平静的心态,走好走稳自己的路。”在新一篇日记里,查琼芳写下这样一段话。

敬礼

他们都进过“小汤山”,也都曾奔赴汶川,当新冠疫情席卷荆楚大地,两人的请战书干脆利落:若有战,召必回。今天,戴着大红花的他们走进了表彰大会的礼堂,再行军礼。

浦南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晓静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任樊民,一个奋战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一个在雷神山医院战斗。面对月台上含泪送别的亲友、隔离病房中向医护致敬的退伍老兵,脱下军装的他们,庄严敬礼。

图说:(左)李晓静在大年初三出征时,向送别人群敬礼;(中)回到上海的李晓静;(右)在今天会场,李晓静庄严敬礼

大年初三,50名护理人员组成的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李晓静是这支医疗队的队长,此前,她曾是一名军人。出征后不久,李晓静将微信头像换成了本报记者为她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她,向着车窗外敬了一个军礼。

樊民比李晓静晚半个多月出发,他的战场,在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七病区。3月12日,当樊民给79岁的金老先生发出院证明时,这位有着三十多年军龄的老先生神情肃穆,挺直了腰板。“医生,谢谢你们!我年纪大了手抖,写不了感谢信。我给你敬个礼吧!”樊民曾经也是个军人,当了28年兵,他明白一个军礼的分量胜过千言万语。他回礼致敬,这一幕被眼疾手快的战友拍下来,成为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一个难忘的瞬间。

图说:(左)患者敬礼表示感谢,樊民回礼;(中)樊民在上海日常查房中;(右)在今天的会场,樊民敬礼

“我们都是凡人,面对未知病毒都会紧张害怕,面对身心重负都会疲累难受。但当穿着厚厚防护服的我们,看到病人痊愈的那一刻,却有常人无法体会的巨大喜悦。”樊民动情地说,“医生,是无悔的选择,是神圣的事业。抗疫是一时的,而救死扶伤的事业是一生的。”

重逢

“我们回来了!”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部分援鄂医护人员来武汉开学术会议,在同济光谷院区,和曾经并肩作战的武汉战友紧紧相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护士长汪慧娟也在同事们奋斗过的地方拍照“打卡”,但这一次,心情完全不同。

图说:(左)汪慧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汪慧娟在华山医院;(右)汪慧娟重返武汉

1月23日,在接到援鄂通知后,汪慧娟毫不犹豫加入上海首批援鄂救治医疗队重症组,除夕夜随队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1月份的萧条已经全然不见,武汉的热情和活力又回来了,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开心!”坐在世博中心,周围都是一起奋斗过的“战友”,感慨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汪慧娟的思绪又回到了武汉,“下一次,我还要回金银潭再看看。”

图说:(左)“落日余晖”感动了所有人;(中)刘凯参观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览;(右)刘凯回到武汉,“落日余晖”中的两位主角重逢

和汪慧娟有同样心情的,还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治疗师刘凯。因一张“落日余晖”照感动全中国,刘凯本月初再次回到武汉。照片中的两位主角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逢,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王老先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刘凯给记者看了两张合影,彼时寒冬,他身着防护服,老人躺在病床上;再次合影的照片里,他脱下了防护服,王老先生也坐了起来。“落日余晖下的瞬间”再次定格,依旧温暖人心。

拥抱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护士长夏爱梅出发赶到会场之前,刚刚结束了上一个值班。她和往常一样,穿着防护服,抱了抱负压病房里的小患儿,轻轻说“再见”。这样的场景,从今年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夏爱梅已经重复了无数次。

当第一个儿童患者送到医院,夏爱梅成了第一批穿上防护服走进负压病房的人。孩子和成人患者情况不一,他们离开家长,所有的一切都要由医生护士来承担。

图说:(左)夏爱梅(手拿毛绒玩具)送齐齐出院;(中)夏爱梅在上海;(右)夏爱梅今天出发前,不忘抱抱病房的孩子们

让夏爱梅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孩子,就是7月龄的齐齐,她进入病房后,医生护士24小时陪护,这里的每一位护理团队的成员都轮班上岗。齐齐出院的时候,科主任曾玫和护士长夏爱梅轮流抱她,把她交到妈妈的手中。上海最小患者治愈出院的照片在朋友圈里刷屏,温暖了一整座城市。

夏爱梅还遇到过一位不配合治疗的11岁女孩,她的父亲更是提出种种理由要带孩子回家。当所有的“理由”都被驳回后,夏爱梅开始了艰难的日子。她百般体贴,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夏爱梅知道,“额外”的要求,正是这些大孩子内心痛苦所致,而这些,是无法用药物医治的。渐渐,女孩越来越乖巧,出院那天还给了夏爱梅一个拥抱,悄悄在她的耳边说:“阿姨比我妈还疼我呢!”那一刻,夏爱梅的眼眶有些湿润。

“家长不在,我们就是临时妈妈!”夏爱梅用儿科护士特有的温柔细腻,为患儿们带来了温暖和慰藉,驱走了病毒带来的恐惧。

承诺

昨天一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杜颖开车送8岁的女儿上学,到校门口,她为女儿整理了下头发和绿领巾,挥手告别。“下一次见面,要24小时后咯,放学见!”

杜颖因为工作的缘故,时常不能陪伴女儿,内心觉得是亏欠孩子的。今年2月,她接到任务要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病房支援,说好了“只去10天”,却在病房里工作了足足54天,团队在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任务。而杜颖再次回到女儿身边,已经是2个月后的事了。

图说:(左)杜颖在公卫隔离病房;(中)杜颖在瑞金医院;(右)杜颖送女儿上学,并约定今天放学见

杜颖的女儿特别懂事,她常常在视频里鼓励妈妈,“照顾好病房里的爷爷奶奶,我自己可以照顾自己!”这半年来,女儿成长了许多,不仅功课没落下,还受到妈妈影响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班级分享时,她骄傲地给同学们讲了妈妈抗疫的故事。杜颖还说了一件趣事,刚读两年级的女儿有些小马虎,在用“钟”字组词时,她毫不犹豫地写下了“钟南山”。

回归日常工作后,杜颖又开始了三班倒的日子。昨天上午她把女儿送入学校,到医院上班,今早出了夜班,直接和大部队一起乘车出发,去表彰大会现场。她承诺今天放学后去接女儿,女儿在电话里反复关照,“把大红花带回来,多拍点照片!”这一次,杜颖说不会再“食言”。

道别

“我出门了啊!侬等我回来,给侬看奖章!”清晨6时40分,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专业病区副护士长冯亮对外婆亲昵地说。“你得了先进,外婆为你高兴。”拉着外孙女的手,外婆有些激动。

这一幕,把家人的回忆拉到了1月24日的晚上——“我会平安回来的,外婆侬勿要哭哦,妈妈在的……”冯亮弯腰站在床前,轻声对外婆说。那一天,本是举家欢庆的除夕夜,但“团圆”二字,并不属于冯亮。和外婆道完别,冯亮心有愧疚,但她知道哪里更需要她。

图说:(左)冯亮小年夜随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发;(中)冯亮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右)今早出发前,冯亮和外婆道别

冯亮的外婆今年93岁了,曾是华山医院的一名药剂师,明白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却也知道外孙女此行面临的挑战,道别时流下了不舍的眼泪。冯亮和外婆家离得很近,与外婆感情也很深,几乎每周都会去探望。

冯亮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出发那会儿,怕自己说太多会有更多眷恋,她只是安慰孩子们,妈妈去那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很快就会回来的。回忆起当时的决定,冯亮坚定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很高兴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这一小小的愿望,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看着外孙女走出门的背影,躺在床上的外婆笑了,笑得很高兴。

把关

“核酸报告带好了吗?出门前体温都量过了吗?”去表彰大会现场的路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傅小芳没闲着,提醒大家做好防护、帮着战友整理领带……一如她在雷神山医院时的细心。

图说:(左)傅小芳在雷神山医院为即将进入病房的队员检查防护;(中)傅小芳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右)傅小芳在大会开始前帮同事整理仪容

傅小芳明年就要退休了,她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傅小芳带领队伍,始终坚守在医院防控工作第一线,负责解答和现场指导全院医务人员与防护、消毒、隔离等相关的全部问题,每天连续工作14-16个小时,在春节期间也是24小时连轴转,时常每天仅能睡1-2小时。

从援鄂医疗队收治病人的那一刻,傅小芳几乎每天都守在雷神山医院里。医护人员防护服的穿脱,她都一个个盯着。傅小芳说,“你们守护病人,我来守护你们。”她的心愿再也普通不过了,只有六个字:平安来,平安回。

“今天,我又想起了在武汉战斗的四十多个日夜。此次抗疫经历对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也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我在每位战友身上都看到了爱、善良、无私、勇敢、坚毅的品质。”傅小芳说。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 记者 郜阳

图片来源:刘歆 孙中钦 张艳 叶佳琪 甘俊超 王炬亮 摄 采访对象供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节的习俗作文 写端午节的作文 我的责任作文 北京高考作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2019高考作文 假期计划作文 0分作文 划船作文 作文300字大全 二三事作文 作文投稿 3年级作文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 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 假期生活英语作文 龙门石窟作文 关于礼物的作文 生命的意义作文 点面结合的作文 爬山 作文 作文800字 我心中的好老师作文 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运动会作文200字 教师节的作文 在乎作文 大学生作文 以期待为话题的作文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