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日军战史里 为何对卢沟桥事变后的广安门和廊坊事件语焉不详

2021-01-03 06:20:01
相关推荐

服部卓四郎,二战结束时,为日本陆军大佐。他长期任职于参谋本部,两次出任大本营陆军作战科长,深度参与了1931-1945年的战争历程。战后,他根据相关资料(包括很多新公开资料)写成《大东亚战争全史》一书,是研究抗战很重要的史料。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对一些事件的记载及决策过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抗日战争的导火索,但从现在可知的资料来看,当时,双方都希望不扩大事态,迅速将事件解决。

关于此事,《大东亚战争全史》是这样记载的——

日本陆军在华北平津地区驻有一部分兵力,这部分兵力称为中国驻屯军……昭和12年(1937)7月7日夜间,正在北京郊区卢沟桥演习场演习的日本军队的一支小部队,受到当地中国军队的非法射击后应战而引起的。

大家注意看这一句,“非法射击”。显然,在写这书的时候,服部卓四郎仍然认为,这是很明确的事情,是日军先受到攻击。

之后,便是对事态不扩大,双方进行谈判的一些描述,再往后,他写到——

收拾局面的就地谈判,是在中国驻屯军和中国方面第29军代表之间进行的……经过忽冷忽热的一段谈判,到了18日,问题似乎大致得到解决。但后来却连续发生了25日的廊坊事件和26日的广安门事件,于是我方终于进入诉诸武力的阶段。

看到这段的时候,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呢?

前面,说到卢沟桥的时候,他很明确地写出了“非法射击”,然后明明谈得差不多了,却又“终于……诉诸武力”。

显然,按他的逻辑链,是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促使日军决定放弃不扩大。

那么,依上述“非法射击”的写法,他应该也在这两场事件前加上定语甚至是很多定语,才能够完成“诉诸武力”的铺垫。

为何他语焉不详呢?

他前面认为,卢沟桥事件,是中国军队的责任,那么,这两场事件,是谁的责任?如果是中国的,他必然会很明确地做出判断。

之所以写得不明不白,自然是日军责任,他有意回避了。

这两起事件,网上都有很多资料,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我就不详细介绍了。

但可以提供一个日文网站的资料,有助于大家对服部卓四郎的写法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这两起事件成为华北驻屯日军的借口,日中战争开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天里 作文 健康的英语作文 8年级作文 乐高作文 写作文技巧 一道菜作文 沙滩的作文 桃树作文 小学500字作文 绍兴作文 骑行作文 海滩作文 生病了作文 作文400字五年级 购物的作文 作文精彩开头 作文600字以上 400字作文五年级 敦煌作文 家乡的作文300字 作文普通人 第五单元作文 什么老师作文 家乡的作文400字 观察作文怎么写 作文草稿 做人的作文 中考作文600 英语作文三年级 动物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