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为什么对信陵君魏公子推崇备至?

2021-01-04 05:25:01
相关推荐

《史记·魏公子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为信陵君魏公子无忌所做的列传。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小儿子,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战国四公子,都是爱结交贤士之人,但是司马迁唯独写信陵君魏公子的时候,不直接称呼他的封号,而名为《魏公子列传》,文中称“公子”也有一百四十七次,而且司马迁还借平原君之口给了信陵君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公子天下无双”。

那么信陵君何以博得“天下无双”的赞誉?司马迁为何对信陵君如此推崇备至?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 :“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能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在司马迁看来,战国时期,养士成风,礼贤下士不足为奇,但没有一个人像信陵君那样真正做到了“不耻下交”,“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

《魏公子列传》字里行间都包含着可见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

1. 公子世无双

三家分晋,始有魏国,此时已进入战国时代。当时,整个中原烽火四起,每个国家都在兵革互兴,兵士时刻枕戈寝甲。

比如,范雎从魏国逃走,做了秦国的丞相。秦魏战场交手,魏国大败,魏将芒卯战败而逃。魏国以割地求和的方式,换回了暂时的平静。

为了抗衡齐国孟尝君,魏无忌被魏王封为信陵君。

信陵君魏公子为人谦和低调,仁而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故而天下士人都争先恐后的拜在了信陵君门下,一时门客达到了3000人。

某日,魏公子和魏王下棋,北边的边境线突然传来消息:“赵国要进犯边境了。”魏王心里慌张,想找大臣商量谋略。而魏公子仍旧闲闲地举棋而下,安抚魏王说:“皇兄,不用担心,赵王只是在打猎罢了。”

魏王半信半疑,看到魏公子镇定自若的模样,只好坐下来继续下棋,内心仍旧恐慌不宁,心思都不在下棋上了。谁料,一时半刻之后,边境又传来信息:“是赵王在打猎,不是进犯边境。”

魏王听后大感惊诧,问道:“公子是怎么知道的?”公子回答说:“我的食客中有能探到赵王的秘密的人,赵王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这句话对应上文中的“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魏公子养士三千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此。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魏公子面对事情而安然淡然、临危不乱,思路清晰,判断准确,可以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然而,魏王却因公子的贤能恐慌不已,疑心颇重的魏王从此以后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家大事。这一段也交代了魏公子的处境之微妙了。

从写文章的布局来看,公子结交侯赢并非司马迁胡乱写就的。而是对应上文中的“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公子喜欢人才,他可以为之放下身段,主动与之结交,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找他。同样也是对应下文的“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前后皆照应,司马迁的文字非常有架构,也很有布局。

侯赢,年老家贫,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魏公子得知侯赢是一个贤士,便前去拜访,带去了很多礼物。结果侯赢不受。魏公子听后,也不多说,便离开了。

文章中精彩段落很多,但是“魏公子自迎夷门候生”是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段。

魏公子回去之后,便置办酒席,大会宾客。来者非富且贵,入席坐定之后,等着魏公子开席。但是魏公子却自驾车马,空出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嬴。

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左为尊,“虚左”表示魏公子对侯赢的尊重。“自迎夷门侯生”,其中司马迁点出“夷门”二字,强调了两人的身份悬殊。

侯赢衣着破旧,径直坐在车子左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也没有说什么感谢的话,完全一副傲慢无礼的样子。侯赢这般做法是有目的的,“欲以观公子”,就是为了观察公子的反应,“都说魏公子礼贤下士,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徒有虚名?”然而侯赢看到公子态度很恭敬,没有一丝不耐的模样。

侯赢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菜市场,我想去看看他。”公子便直接引车入市。侯赢一边跟朋友漫不经心地聊天,还一边偷偷地观察魏公子的反应。

魏公子的身份何其高贵,出现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场,怎么看都很违和。放在现在,就好比一个大明星出现在菜市场,特别引人注目,看到的人要么窃窃私语,要么掏出手机拍照录像。

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相宗室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没想到,魏公子却在菜市场中。公子的随从都暗自咒骂侯嬴。公子却面色恭敬,手握缰绳安静等待。侯赢跟朋友闲扯半天,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了朋友上了车。

到家后,公子请侯赢坐上位,并向全体宾客郑而重之地介绍了侯赢。满堂宾客无不是富贵权臣,没想到魏公子将这么一个看大门的贱民奉为座上宾,又诧异又疑惑。

酒过半酣,魏公子向侯赢敬酒。侯赢对公子说了一番话,大致意思是,“公子待我真心,我心领了。今天我侯嬴这等惹人嫌的做派是故意为之,就是为了成就公子的美名,如今大梁的每个人,就算是卖菜卖肉的人都知道了你的贤名了。”

公子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侯赢便成了公子的贵客。

2. 公子的士们

司马迁写完侯赢之后,埋下了一个伏笔,即侯赢对公子引荐了一个人,即朱亥。朱亥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只是缺少伯乐,只好隐居于市,到菜市场卖猪肉。

公子听了,也数次前去拜访朱亥,朱亥都没有理会他。可见有本事的人都是有脾气的,侯赢、朱亥都是如此。

战国时代,到处都是烽烟四起,战鼓擂动的景象,七雄并起,逐鹿中原。

魏安釐王20年(前257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接着又被秦军围攻邯郸。危急时刻,赵国求援魏国。

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之众的部队去救赵国,尚未达到战场,秦王就派遣使者威胁魏王说:“谁敢救赵国,我就派兵打谁。”魏王害怕了,就命令晋鄙停下,驻守邺城,坐山观虎斗。如果赵国占了上风,他就派兵援助赵国,如果秦国占了上风,他就撤兵。

平原君使用了一个激将法,他派使者对魏公子说:“都说公子道义高尚,我赵胜才跟您结为姻亲。如今邯郸危在旦夕,魏国救兵又至今不来,公子急人之难的精神在哪里?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

信陵君其实不怎么担心姐姐,他担心的是他那急人之困的名声毁于一旦,可见魏公子颇好名;同时他也担心赵国一旦亡国,魏国就危险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他懂。于是他三番五次地劝魏王,又派遣门客去劝谏魏王发兵救赵。然而,魏王始终不为所动。

公子万般无奈之下,头脑一热,就要玉石俱焚,聚集门下宾客百余乘车马,准备赴赵国以死相拼。公子的士们是知道此去决不能生还,仍旧跟着公子奔赴战场,从司马迁所写的公子的门客行为,反衬出公子的为人如何,人格魅力大到让别人甘愿为他受死。

公子带着车队走过东门时,见了侯赢,把打算同秦军拼一死战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侯赢。侯赢其实挺无奈的,哎呀,公子你这种行为就是以卵击石啊,唉,你去吧,公子保重,老臣我就不跟着去了。

魏公子离开了,走了几里地之后,心里想不通,也不痛快,“我以前对侯赢这么好,谁都知道,但是现在我要上战场了,侯赢竟然这么冷淡,这个态度不应该呀。难道是我以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于是转车去问问侯赢原因。

侯赢一见公子便笑着说:“我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又接着说:“公子带着门客去和秦军决一死战,这种做法就像把肉扔给饿虎,有什么作用呢?公子门下这么多门客养来又什么用呢?”

侯生话里有话,魏公子聪慧异常,于是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

3. 挥锥救赵

侯赢让旁人离开,私下对魏公子说了一个惊天计划,那就是窃符救赵。

侯赢打听的很明白,第一,魏王经常将兵符放在卧室内,宠妃如姬可以偷出兵符来。第二,如姬为什么能答应偷兵符呢?因为公子对如姬有恩。公子如果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

侯赢对如姬的心理揣摩的很准确。魏公子帮了如姬报了杀父之仇,并不求取回报,所以,如姬对公子感激涕零。果不其然,如姬最终成功偷取兵符,完成了公子的心愿。

侯赢是一个考虑周全的谋士。公子拿到虎符之后,侯赢又为公子安排了能够顺利实施计划的人,即朱亥。即使两符相合,验明无误,晋鄙可能仍不交给公子兵权反而再请示魏王,那么事情就危险了。所以,朱亥是个关键人物,他力大如牛,可以跟公子一起去。如果晋鄙不听从,就让朱亥杀了他。

公子听完之后,就直接哭泣起来。侯嬴说:“公子为什么要哭呢?怕死吗?”公子说,他是为晋鄙而哭,晋鄙是魏国勇猛强悍、富有经验的老将,很可能不会听劝,所以晋鄙会死。魏公子先把仁心放在前面,所以不忍心杀死晋鄙。

侯嬴又说:“我老了,心有余力不足,不能跟着你去了。不过在您到达晋鄙军部的那一天,我面向北刎颈而死,来表达我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朱亥与公子一起上路了。

侯赢为什么要自杀?其一,他们窃符一事,首先对不起魏国国君;其次,他们为了能成事,还要杀掉大将晋鄙,侯赢自杀有一方面是为了代公子之罪;其三,侯嬴自杀还是为了坚定公子窃符救赵的决心,他一死,公子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公子到了邺这个地方,拿出兵符假传圣旨,要取代晋鄙。晋鄙是一个老将,见多识广,即便见到了兵符,他仍旧心怀疑虑,国之重任,岂能儿戏?公子猜的真准确,晋鄙不打算接受命令。

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铁椎,一椎击死了晋鄙,公子从此统率了晋鄙的军队。出发之前,公子先整顿部队,下令说:“父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队里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最后得到精兵八万人。

有了魏国的援助,秦军解围撤离而去,邯郸得救。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平原君替公子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意思是,甘愿做魏公子的奴仆。赵王也连着两次拜谢说:“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上公子的。”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了。在此处,司马迁用平原君反衬魏公子的为大义舍身的精神。

公子在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侯赢果然面向北刎颈而死。司马迁在最后补充了这一句,与前文相照应。70岁的侯嬴在人生暮年以自刎的义举,成就了信陵君的千古传奇。

这是整个魏公子挥锥救赵的全过程。这个事件对魏公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既让他名扬天下,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魏公子和魏王之间也加深了嫌隙。

4. 一生之痛

在开篇,司马迁安排了一个事件,也是一个伏笔,即魏公子与魏王下棋时,遇到的赵王打猎事件。这件事对魏公子的影响巨大。因为魏王已经感觉到了魏公子的能力,他心怀恐惧,所以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政大事。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更是让魏王证实了心中的疑虑,原来,魏公子如此大胆,竟敢偷取兵符,还假传君令击杀晋鄙,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让魏王既怒且怕。

公子自己也知道魏王必定发怒,所以就另外指派了一个人,让他带着军队回到魏国,自己就留在赵国了。前文侯嬴问他是否怕死,他说不怕死。而如今公子却不敢回魏国请罪,可见他还是怕死的。

赵孝成王感激魏公子的窃符救赵的义举,这是雪中送炭,这是绝渡逢舟,这是舍己为人,怎能不让人感恩戴德?所以,赵王就与平原君商量,打算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

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但是公子的一个门客劝说公子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些事情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否则就是忘恩负义;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现在,很多现代人该忘记的不忘记,不该忘记的倒是忘得快,烦恼才由此而生。比如,你对别人好一点,你就老是记着“我对你好”,如果对方不能等价回应,你就会觉得对方忘恩负义,如此纠结难受,何必呢?

门客的话一针见血,公子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就算对赵国有功,对魏国却有罪,所以公子不该觉得了不起。公子听后,面露羞愧之色。

所以在赵国宴会上,公子一再说自己有罪,于魏国有罪,于赵国也有愧,算不上什么功劳。见魏公子一直自责,赵王也不好意思了,只好陪着公子喝酒,封献五座城邑的事也不好意思开口了。赵王把鄗邑封赏给公子,这时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公子最终还是留在了赵国。

魏王为什么还把信陵邑又还给公子?可能的原因有几点。其一,魏王想把公子骗回魏国,然后得而诛之;其二,魏王觉得公子还有用,公子此时已是名满天下,若公子回到魏国,对魏国来说也是一个大的保护屏障,这是基于利益考虑的;其三,顾念兄弟情,气消了,就原谅他了。不过前两种可能性更大。

接着,司马迁以魏公子拜访赵国的两个贤士,毛公和薛公为例,通过平原君做对比,强调了魏公子“不耻下交”的品德。这件事情的影响就是,平原君门下的宾客们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于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慕名去投靠公子。

公子滞留于赵十年,除去赵王感激他之外,还有想借着公子的声誉形成一种保护伞。果然,秦国不打赵国了,转而三天两头地去打魏国了。魏国挡不住这种攻势,只好派使者去赵国请公子。

公子还担心魏王生气,就拒不接见魏国使者,也不让门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对门客来说,他们也是从魏国跟着公子来到赵国的,内心既愧又怕,所以也没人敢劝公子回去。

毛公和薛公是公子在赵国结交的士人,所以他们去见了公子,话不多说,直入本质:“公子你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没有当初的魏国,哪来的你呢?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毛公、薛公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公子马上驾车回了魏国。

十年不见,魏王和公子不禁相对落泪,魏国尚在危难之时,魏王为国着想,以前恩怨皆放一边,魏公子也是如此想的。然后,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任命他为上将军。

公子得了军权,一呼百应,率领五国军队将秦军击败蒙骜的军队,又乘胜追击秦军直到函谷关,使他们不敢再出关。当时,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立下了却秦存魏的人生功业。

秦国大败,秦王大怒,却更担忧公子的威胁,于是就施用一计,即不惜使用了万斤黄金到魏行贿晋鄙原来的那些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进谗言:“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如今担任魏国上将军,各诸侯国的将领都听他指挥,现在天下人都知道魏公子,不知道魏王。何况,听说公子也想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而且诸侯们也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

所谓假话说多了就成真的了,魏王听多了,怎不会疑心?再加上秦国的火上加油,装不知情地向公子祝贺翻身为王,魏王本就对魏公子充满防范猜忌之心,所以慢慢地信了,剥夺了公子的上将军职权。

可惜的是,魏公子“功高震主”,却不隐藏锋芒,再加上魏王多疑,被夺军权是早晚会发生的事。公子从此就喝酒玩乐,沉迷女色。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不过四年,公子就死于酒色。这就是后世成语典故“醇酒妇人”的由来。信陵君也就此给后世功高震主的权贵们蹚出了一条避祸保身之道。

站在魏王的立场,也是可以理解的,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且不说魏公子有没有谋反之心,如此有威望的公子掌权确实是一大祸患,危险重重,他不得不防。

同年,魏王也死了。秦国听说公子死了,就派蒙骜攻打魏国,占二十城,开始设立东郡。从此以后,秦国慢慢地像蚕食桑叶一样将魏国领土吞并干净,18后年魏国国灭。

汉高祖刘邦钦慕魏公子的贤德,等到刘邦即位做了皇帝后,在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坟墓,让他们世世代代、一年四季祭祀公子。

战国四公子,唯有信陵君魏公子由此待遇,可见,魏公子的声名之显赫。

太史公认为,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放下身段交结那些下层士人,并不以为耻。能做到这个地步,公子声名远播,也是实至名归。

太史公司马迁为魏公子赞赏不已,与其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系。李陵投降匈奴传到朝堂,天子震怒。满朝文武百官都顺着汉武帝的喜怒而对李陵落井下石。

司马迁跟李陵没有私交,不曾喝酒聊天,司马迁只是根据他平时的作风认为他有国士之风,所以他站了出来,为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曾想,却触怒了汉武帝。然而,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站出来为他说话,最后司马迁只能被处以宫刑。

在这种时刻,切身之痛让他深刻体会到那种忠肝义胆和急人之难的侠义之行的是多么可贵。故而他对魏公子如此推崇仰慕也就不难理解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炸酱面的作文 这次考试作文 丢失作文 小馄饨作文 童眼看世界作文 我的学习好方法作文 军训趣事作文600字 小学生作文菊花 寻找春天作文500字 磨刀不误砍柴工作文 消防安全作文400字 五年级作文给妈妈的一封信 参观水母馆作文 吹泡泡作文二年级 我爱我的家乡作文 我的未来在哪里作文 我的家乡昆明作文 观雨作文500字 时代少年团作文 作文开头优美句子20字 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关于体育活动的作文 不平凡的一天作文600字 乡情作文600字记叙文 任务型驱动作文怎么写 不要盲从的作文 运用托物言志的作文 爸爸传记作文 为自己喝彩作文 二元对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