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蓦然回首 岁月如歌 我的教学生涯片断回忆

2021-01-04 21:45:01
相关推荐

教师节在即,不由得又回想起四十年来平淡无奇的过往,一幕幕挥之不去,不时浮现于脑海之中……

超长工作时间

1974年——2001年,长达27年间,我们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这只是个概算,有的时候恐怕会更长。记得刚教小学时,由于缺少校舍,我自己单独在一个地方教,当然时间自己掌握。夏天里,早晨五点到学校办公学习,六点多匆匆吃罢饭又来到教学点,十一点半多放午学,中午十二点半到校组织学生午睡,下午六点多钟才放学,一天几乎工作十二小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望城中心中学任教,清晰地记得,我们放晚学时,机关、工厂的人们已在街头上看央视的《新闻联播》了,这说明已是七点多了。

冬天里,两头绝对看不到太阳。天蒙蒙亮,就要办公学习或是组织学生上早自习,下午必须快看不清了才放学。记得一次晚办公后的路上,一位老教师感叹道:“有谁知道每天晚上有这么几个人才下班呢?住若干年说起来,人们会相信吗?”大家苦笑着点点头。

那个年代,上级规定的时间就超过八小时,那时有个刊物名叫《八小时以外》,对我们而言那是奢望。为何工作时间居高不下呢?在当时有几种情况逼得你不得如此。早期,人们对教师意识里充满歧视,文革期间被称为“臭老九”,民办教师则是名副其实的“臭老十”。生产队那时上早工,教师当然也必须有早办公。至于晚办公,在人们潜意识里觉得那也是自然——因为你们不是体力活,就应当多干会儿。高考恢复不久,在统考的指挥大棒下,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人们忘记了计较,义无反顾地早到晚归,所以工作时间越拉越长。那时,没有一个人按点到校,去得稍晚的,大有灰溜溜的感觉。当时,领导会经常表扬早来晚回的老师,在时间上,老师们真正做到了无私奉献,很少抱怨。

2001年,我来到了莱西市滨河小学,市里、学校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小学生在校不得超过六个小时,这个政策一直延续至今。在时间上,教师和学生获得极大的解放,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可以说真是幸福多多了。但是不得不说,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也引发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全国各地辅导班异军突起,许多人不明就里,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教师,我不否认也有个别教师参与其中,但这众多的辅导班决不是老师们的产物,山东省早已明文规定教师不得参与有偿家教。我只感叹,超长工作无人疼,按时工作风满城。

超常工作压力

现在的年轻同行有时也叫苦,抱怨工作压力大,君不知,我们那时压力有多大?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单就教书而言,压力如山。先从工作量来讲,那时小学基本是包班制,几乎所有课程一人来承担,你试想,有几多休息的时间?教初中,一人教两个班的语文或是数学,语文作业多,批改费时费力,先前有个不成文的习惯,教语文的往往还要当班主任,这压力你能体会到吗?有一年,同级部的一位女老师请假一周,学校也找不到人代课,她找到了我,我这人心软,答应了。一个人教四个班的语文,那真是连轴转啊。一位同行调侃我:“你可真行啊,真能创造奇迹!”

在当时,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教学成绩,统考是压在教师头上的一座大山,考完全镇排名次。记得有位教委领导很“高明”,由于那时民办教师多,为施加压力,他把教师的统考成绩通报到各个村庄。还有一位自视甚高的校长,直接把老师的统考名次在校内公布,这些带有屈辱性的高招,使得人几乎窒息,考得不好的,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人们挖空心思,歪道、正道同放奇葩。有一年,一位刚毕业的女老师,平日里一考一团糟,结果统考全镇第一。我问学生,你们最后是怎么复习的,学生嗫嚅着说:“老师让我们把……这份题背过。”领导也心知肚明,要她在会上交流经验,她高低也不讲,只好作罢。但更多的老师是把精力投入教学之中。那时“题海战术”盛行,一到统考前,办公室里一片忙碌,刻钢板的沙沙声,油印机的哐当声,不绝于耳。多是各自为战,自己出题,搜集题,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放学时,各科老师几乎都发试题,老师苦,学生苦,苦不堪言。

那时是千帆竞发争第一,因为评先选优,没有几个第一的很难入围,虽是上游却望尘莫及。为了争第一,不付出很大的努力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后来,又搞什么“末位淘汰制”和“教师聘任制”,目标都是给教师加压。想起过去超常的工作压力,简直如同浴火、炼狱,看看今天,应倍加珍惜知足。

超常的忙碌

现在的人们常羡慕教师的节假日多,回想当年,却是另一番滋味在心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星期天半天或一天,大假有麦假、秋假、寒假,但不管什么假,教师几乎是得不到悠闲的。麦假,要在烈日下带领学生捡麦穗;秋假,要组织学生复收地瓜。寒假,一出初三、四就要学习开会。一个方圆十公里的乡镇,本可以早出晚归,可恨的是非要集体打地铺住宿,空旷的屋里没有一丝暖意,晚上人们衣服不脱挤在一起取暖,此一幕足见教师是多么遭人歧视!尤其是那些横行乡里的恶官,他们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那时,教师就是一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廉价劳动力,他们,似乎对教师有着刻骨仇恨,一天也不愿你闲着,你看,整梯田,有老师们挥镐扬锨的身影,修公路,尘土飞扬中有老师们劳动的场景,麦田里,有老师们挥汗如雨的身姿……行文至此,气血汹涌,心绪难平。

但,我那时常有一种“躲在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侥幸,这些繁重脏苦的劳动我却躲过许多次,因为每到三夏、三秋,公社里都要办《三夏战报》或是《三秋战报》,让我当通讯员,负责一个片的采访和送递。于是,骑辆自行车每个村跑,或参加会议,或现场参观,或现场采访,接下来是写稿、送稿、送报,马不停蹄,却也有点忙中偷闲的小得意。

超差的办学条件

当年的办学条件与现在比是天壤之别,岂是一个“差”字所能代替得了的。1974年我在村里教小学,没教室,先是在村东的一幢房子里,后又搬到大队会议室,最后又到了大队院的东厢房,这厢房房间窄,窗户小,夏天一进教室汗酸味扑鼻而来。有的学生衣服多日不换洗,多数头上汗酸气味。我灵活机动,破例把课堂移到了院内树林里,这样师生都好受多了。

夏天教室如蒸笼,冬天教室如冰库。上级拨得烤火煤很少,只有冷风刺骨时才生一会儿炉子御寒。上课时,老师把炉子调旺了,一下课,熊孩子立马又给弄得奄奄一息。那时不少孩子手脚都有冻疮,有的手冻得像烂瓜似的。

1977年,那时生源太多,校舍多年不建,于是各大村庄自己小学办初中班,初中学校办高中班。这一来,校舍还是成问题,师资更成问题,根本找不到高学历的人,这功劳有文革的一份。没办法只能凑合,小学的教小学,初中的教初中,高中的教高中,当然还有更甚之的,总之,大家都成了本事人。我们村也概莫例外,初中班来到大队院,教室还算凑合,当然那是个仓库。没有办公室,开始先在初二班后面用红砖干垒了半截墙,里面就了办公室,后来又在院的西厢给我们腾出了一间,总算有了一个有点样的办公室。教室本身是库房,通风、透光都不好,可冬天真通风,因为门朝北,冷风肆虐,教室如冰窖。

过去的学校,也就是几间破房,几块石灰或水泥抹的黑板,几盒粉笔,几个黑板擦,几摞白纸,几瓶红蓝墨水,或高或矮的破桌凳,这大体就是一个学校的“家产”了。

如今的学校,虽有楼房和平房之区别,但大多拥有音体美等功能室,大多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大多有厨房、餐厅,大多是塑胶操场,大多是新桌椅,大多有漂亮的校车接送,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匆匆四十余载,社会发展进步了,我从事一辈子的教育和学校,渐渐离我而远,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陌生感。抚今追昔,过往已成梦,蓦然回首,岁月已成永存心底的歌。

2019年9月7日修改稿(原创)

作者李仁龙(天水),山东莱西市人,1954年出生。中师学历,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近四十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书英语作文 关于理想和信念的作文 我的发现作文 什么叫命题作文 平凡人的不平凡作文 青春与健康作文 关于成功与失败的作文 春节高中作文 作文那次我哭了 小学生作文夏天的雨 真情作文600字初中 二年级清明节作文 鸡蛋游泳记作文500字 成功作文300字 拥有自信作文600字 打水仗作文 英语作文城市 北京长城作文 李时珍作文素材 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什么刚刚开始作文 小溪作文600字 我的生日作文500字 关于春的作文300字 描写男孩的作文 有关成功的作文题目 500字作文小学 体育运动会的作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作文 坚持的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