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老师掌掴学生跳楼 师生关系真的无解?16年前这部电影给出了答案

2021-01-04 23:15:01
相关推荐

6月伊始,就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五年级的女生廖可鑫在两节作文课后,翻过栏杆,从四楼坠楼而亡。

去年十月,廖可鑫就曾告诉父母,在课堂上被老师扇过巴掌。

在事情陆续发酵后,多位自称是涉事老师的往届学生集体举报,称曾被该老师脱下裤子抽打,该老师心情不好时就扇脸。

老师的强权,是很多学生读书时的梦魇,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

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阶级概念,没有平等可言。

老师希望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学生却不能事事做到不能让老师满意。

老师越暴躁,学生越焦虑,学生越焦虑,老师越恨铁不成钢。

如此恶性循环,师生关系似乎成了一个永远无解的难题。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从《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找到答案。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语电影,于2004年上映, 这部在上映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关注度的电影,却在上映后引发了整个法国的观影热潮。

相继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30届法国凯撒最佳配乐等多项大奖。

1.故事背景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49年,彼时的法国尚处在战争的余悸中,到处千疮百孔,但是人们依旧需要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

受战争影响的不只是成人,还有一帮无辜的孩子。因为战争,有失去父母的孩子,有父母忙于生计而缺少管教的孩子,也有家庭经济困难而被放弃的孩子。

他们像是一帮被社会遗忘,注定要被淘汰的孩子一样,无人问津,被大人的命运之手推向了这个叫“池塘之底”的辅育院。

而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简单粗暴,犯错就惩罚,从来不会想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只是用成年人世界的“以牙还牙”的方式套用在这些孩子身上。

“问题孩子”这个标签似乎跟“池塘之底”这个学校名字有着天然的联系,预示着这些孩子永远只属于这个没有希望的地方。

处于战争的阴影下,百废待兴,不光是问题孩子这个群体,甚至整个国家亟需一个拯救者给大家带来希望。

2.故事情节

《放牛班》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俗套,没有新意。

没有美女,没有暴力,没有动作,没有商业等元素加持,这部剧能大获成功的原因在于一个字:爱。

一群问题孩子被送到了辅育院——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问题孩子聚集地。来到这里的孩子,没有父母的关心,连老师也带着有色眼镜对待他们。

这些孩子每天唯一的乐事就是惹是生非,以伤害别人,捉弄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这一切直到学监马修·克莱蒙的到来才有所改变。

作为一个失业的音乐老师,发现孩子们喜欢音乐后,马修利用自己的特长给孩子们组建合唱团,用音乐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美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单亲孩子莫翰奇甚至成为了一名伟大的音乐家。

剧情虽然老套、简单,但是在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镜头下,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3.镜头和主题

该片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在影像风格上偏爱于长镜头和特写镜头,以此细腻真切地展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人物性格。

克里斯托镜头下的两个对立人物莫翰奇和孟丹,是两种教育方式下的试验结果。

莫翰奇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因为被别人说自己的母亲是妓女而自卑叛逆。

马修初来辅育院时见到的莫翰奇,一张冷峻的脸庞,不苟言笑的表情,对一切都不信任和抗拒的眼神,虽然不了解莫翰奇,但是镜头的穿透力仿佛能窥探到他敏感受伤的心。

通过镜头的转变来体现人物情感的变化,仿佛是克里斯托所擅长的,这在他的电影《局外人》 中的到了很好的体现。

得到马修的理解和音乐的荡涤后的莫翰奇,脸上多了一一分阳光和喜悦。

可是看到母亲和马修坐在一起聊天,本能让他给马修泼了一头的墨水,然而马修并没有惩罚他,而是通过让他退出主唱的方式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恃宠而骄的莫翰奇这时才发现自己并不是无可替代,一种失落之情占据了他的眼睛。

此时的马修看到教育目的已经达到,向莫翰奇投去了希冀和原谅的眼神。

从失落到被原谅,从犯错后的羞愧到被原谅的喜悦,又夹杂着对马修的感激之情,也有大家对自己的肯定,各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莫翰奇情感的转变没有一句台词,而是通过脸部表情的特写,一切仿佛恰到好处。

这是以理解为基础、以马修为代表的新理念的教育果实。而代表旧制度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试验品孟丹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孟丹是以一个试验品的形象出场的,他被警察送到“池塘之底”学校,打架,挑衅,买酒卖肉,敲诈,从小生在没有爱的家庭,恨透了自己的父母。

校长哈善对他的教育原则就是“犯规就惩罚”,他被误解偷了校长的20万法郎,被校长逼着认罪,可是即使被校长暴力了半小时,他也不曾低头。

最终,他用放火烧掉学校来跟这个旧的教育制度决裂。

被警察带走的那一瞬间,他回过头来看了马修一眼,从来冷血无情的孟丹竟然对马修有了一丝微笑。

然而这并不是嘲笑,他似乎是说不要管我,这没有什么办法了,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了,这个命运是比我们两个更强大,因此我不会责怪你。

这个一瞬间的笑是整部电影中关于孟丹的镜头唯一有温情的一幕,既有无奈,惋惜,也有宽恕。

这个镜头通过孟丹最后的笑,旧制度的残暴与泯人性的弊端和新制度的人本主义教育的势在必行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莫翰奇被宽恕后喜悦感激的表情,孟丹最后一别时的一抹微笑是整部电影的高光时刻,也是电影主题的体现,可以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以马修为代表的爱的教育最终战胜了以校长为代表的旧的惩罚教育,为师生关系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模板,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在。

4.现实意义

《放牛班的春天》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问题孩子也值得关注与被爱。

而教育的途径就是通过尊重与爱,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潜能。

马修刚来到“池塘之底”的时候,也经历了新手老师的无助与彷徨。

曾有心理学家说,我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只不过占一个人能力的10%,也就是说有90%的能力是没被开发出来的。

然而每个人的潜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挖掘潜能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孩子。

①从孩子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假如马修不顾孩子们的喜好,简单粗暴、按部就班地每天给孩子们讲各种人生大道理和至理名言,这群叛逆的孩子不见得会欣然接受。

兴趣最大的诱惑在于它不仅给人带来前行的动力,更在于它带给人成就感,而成就感正是自信心的来源。

习惯了受打击教育的孩子们通过音乐的力量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不再是一无是处,而是也能为合唱团发光发热的一份子。

孩子们有了对音乐的热爱,一切行动都变成了发自内心,心中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热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把孩子塞进五花八门的培训班里,可是效果却甚微,就是因为忽视了孩子的兴趣,一味地功利主义让家长和孩子都疲惫不堪。

康德把人和工具做了个区别,他说:“人非工具”。

但在事实面前,这句话显得那么无力——孩子不但是父母炫耀的资本,也变成了各种功利主义的傀儡。

②各尽其才,因材施教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不同的孩子运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无差别的对待。

“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在校长哈善的眼里是一无所是的人,可是在马修这里,这些孩子是人尽可才的。

从来没唱过歌的小派皮诺,马修任命他为“合唱团指挥助理”。

五音不全的郭邦因为个子高,马修让他担任合唱团“活的乐谱架”。

极具高音天赋的莫翰奇,马修让他唱主唱。

马修让这些孩子各司其职,干好属于自己的事,孩子们从自己的角色中不仅学到了责任感,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钱钟书,虽然年轻的时候数学不及格,但是清华大学还是破格录取之,终在文学方面成为一代大师。

没有人是完美的,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③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据说有一次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

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北大才子弑母,贫困大学生因为不感恩被取消资助资格,“啃老”的“巨婴”,这些惨痛的教训给予人们以警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成绩。

在“池塘之底”的孩子是没有感恩之心的,因为缺爱,他们的心灵空荡、没有寄托。

在马修的帮助下,莫翰奇成了合唱团优秀的主唱,可是看到母亲和马修在一起,他把墨水瓶扔向了马修。

从能力上来说,莫翰奇毫无疑问是优秀的,可是这不是马修教育的目的,他通过对莫翰奇的冷漠惩罚了他,给他上了一节生动的感恩课。

又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了原谅,在合唱表演进行到主唱的角色时,马修意外地让莫翰奇参加了。

电影中,马修的旁白是:“在莫翰奇专注的眼神里,我突然领略出许多的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鲜的感受,人们对他的肯定。这,已经足够了。”

至此,教育的意义——学会感恩,终得以实现。

因为感恩,莫翰奇理解了母亲的艰辛,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付出。

也是因为感恩,莫翰奇完成了自我救赎与成长。

电影最后,在马修离别之际,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孩子们送别的歌声,成了感恩的天籁。

5.写在最后

《放牛班的春天》作为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表面看是音乐拉近了孩子跟老师之间的距离,打开了孩子们一直封闭的心,但其实是马修对孩子们的爱,才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这句话在马修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虽然电影从某个程度上来讲过于理想化,但是正如剧中马修所说的:世事不要说死,总有些事情值得去尝试,永不轻易放弃,前方就一定有希望在等待。

最后,以马修的旁白结束这篇文章:“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秀作文400字写事 希望作文 作文传统节日300 英语作文介绍自己家乡 快乐的元旦作文200字 关于法治的作文 一篇写人的作文500字 描写狗的作文450字 我的小院作文300字 礼物作文初中 英语作文短语 绿色文化作文 中考总结作文 英语评论性作文怎么写 考后反思800字作文 朋友给我带来快乐作文 关于努力的作文600字 美丽的季节作文 小学二年级写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四年级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同学特点作文 畅想未来作文 篮球训练的作文 小狗的作文三年级 乡情700字作文 关于抽烟的作文 想象作文ppt 作文愉快的一天 课间十分钟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