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诸城: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1-01-06 00:40:01
相关推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生态环境短板也成为阻碍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抓好环境综合整治、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大民心工程。本文拟从老百姓对生态绿色的需求出发,探索打牢农村生态底色,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之路。

□殷明 李芳

日前,从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传来捷报,诸城市荣获“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荣誉称号,这是继曲阜、荣成后山东又一个获此殊荣的县市,也是生态环境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近年来,诸城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探索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三城共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使龙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常态。

“三产”共融,绿色发展

成为开启新旧动能转换的

“金钥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诸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生态强市”战略,协调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建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市。

做新第一产业,发展绿色高效农业。诸城市深化“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着力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被评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该市推动传统种养技术向科学绿色高效转变,积极推广新品种繁育、科学饲养、疾病防控等畜禽绿色养殖新技术,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替代行动,增加绿色生态产品供给。推动小农经营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推行“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种养农户”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六不用”生态农场、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打造“三带、六廊、八基地、六个特色小镇”精致农业产业格局。推动农业“老一产”向“新六产”转变。大力实施“润农工程”,先后培育得利斯、山东牧族为代表的种养一体,恐龙花海、东方田园为代表的农旅结合,信得科技、浩天药业为代表的资源循环等农业新业态,实现了农业内部产业循环融合。依托国家级农林科技孵化器,建成潍坊市级以上农业类研发创新平台107家,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基地220个。

做优第二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诸城市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突破口,以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培育发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全面构建“5+5”现代绿色制造体系。以绿色改造为引擎,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化、智能化,鼓励汽车、食品、服装纺织等传统产业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科技换芯、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支持智能装备、现代农业等重点行业加快“四新”改造,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实现传统产业向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益转型。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以绿色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先进环保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为绿色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兴贸玉米、东晓生物等企业打造起三百亿级高成长性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大的肌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玉米淀粉和变性淀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黄芩苷生产基地。以绿色共享为两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现有资源整合,实现化工、铸造、建材等产业循环;通过建设废物回收利用项目,实现区域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建立起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诸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全国50个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之一。

做精第三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实体经济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各类产业基金,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和绿色项目库,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对绿色产业实施“一产业一资金”扶持,通过金融资源融合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发展绿色电商。实施电子商务提升计划,推进“一企两市”“一铺两店”,鼓励本地电商摈弃过度包装,倡导市民绿色消费,分类回收处置“旧物”,减少商品流通领域的各类污染危害。发展绿色物流。为了加快一二产业绿色产品价值实现,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围绕京沪二线等重大交通枢纽,推动冷链、保税、临港等特色物流建设,打造集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运输、智能物流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不仅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而且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目前已发展绿色物流企业85家。

“三区”共建,良好生态

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诸城市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县。大力实施“绿色兴农”战略,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工作在园区、居住在社区、休闲在景区”的市民化生活、生态化服务,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产业为要,建设特色生产园区。该市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建设资源互融、设施互通的特色生产园区。结合健康食材供应链平台建设,推进工商资本与龙头企业深度联合,打造肉鸡、生猪、食材、茶叶、榛子、中药材等领军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多赢。该市140多家工商企业下乡办园区建基地,形成涵盖4大系列400多个品种的产业链条,90%的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带动45万农民受益。按照“一区域一特色”原则,该市倾力打造恐龙花海、庙山文旅、食品小镇、常山田园、华山榛园等精品片区。依托常山绿谷、桃园茶旅融合小镇等,包装推介一批有机果蔬招商项目,夯实产业基础,积淀发展潜力。实施品牌农业提升工程。围绕打造“诸城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整合提升绿茶、红茶、板栗、常山果品、马庄小米等特色品牌,不断丰富“诸城味道”内涵,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该市“三品一标”126个。

宜居为本,建设特色生活社区。诸城市规划先行,提升社区功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村镇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优化乡村体系,完善设施功能,协调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市208个社区已完成社区规划。围绕居住、出行、休闲、生活等4个层面,抓好“五化一通”和“三清一改”,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实施“绿满龙城”行动,2016年以来,完成成片造林14.7万亩,221个村建设环村生态林带,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6%。诸城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扎实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1万处,建设“十有”标准农厕后续管护服务站17处、粪污中转站13处。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成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面提升农村生活环境和质量。

生态为先,建设特色生态景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园区生态化、社区景区化。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片区带动、全域提升,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开发与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建设常山、恐龙小镇、潍河、竹山、栗园等10个示范片区,建成年画村、桃花源、蔡家沟艺术试验场等50多个特色村庄,B类以上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5%以上。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按照景区化理念和标准,以“四镇两街一园区”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阵地,充分利用河湖山泉田的优美生态,培育发展生态营地、休闲农庄和采摘篱园等新业态,实现了绿色资源优势向生态产业优势转化。全市建成乡村旅游点150多个、农家乐2000多家、旅游经营主体1000多家,带动15万多农民就业。诸城市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实施“景村共建”。结合生产园区、生活社区功能布局,建设小游园、微绿地,拓展休闲观光功能,抓好“五山、七带、五廊、七园、百村”生态建设工程,打造“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良好风貌。全市建设省市级生态村65个。

“三城”共创,全域创建

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诸城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同步推进、全域创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

该市突出抓好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和典型培育,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珍惜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依托党校将“两山论”植入1464名科级干部的脑海;依托学校课堂,全市17.6万名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依托企业,培育新型企业生态文化,使400余名企业家增强生态社会责任感;依托社区学院,引导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生态“蝶变”。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加大公益性宣传力度和密度;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生态文明;各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增强生态文化活力。

该市坚持生态优先,创新投入方式,建立起“政府财政+工商资本+社会资金”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通过政策推动、项目拉动,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高效农业,支持乡村振兴。2018年以来,有81家工商企业总投资78亿元,建设83个农业园区。积极搭建生态建设投融资平台,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环保领域。近年来,带动社会资金87亿元参与环境治理。其中,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建设恐龙地质公园、26亿元开发常山马耳山、5.7亿元下乡造绿、1.6亿元建设危废处置中心、4.5亿元用于农村“五化”建设。

多方位推动,将生态治理注入社会治理体系。诸城市统筹资源,完善机制,提升生态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实施“三个一”工程实现精细化治理,推进“一张图”排查,以污染源普查、排污许可证发放为基础,科学绘制污染源监管分布图;推进“一本册”规范,结合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和日常监管执法,为1200余家企业建立一案一档、一企一档的“身份信息”;推进“一张网”监管,以社区为单位划分228个网格,建立网格化巡查、执法、监测三网合一的执法监管机制。构建起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工作合力。整合水利、生态环境、市政、农业等职能资源,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大力实施“一十百千万”潍河水质提升工程,保障一河清水向北流。运用契约精神,引导村民制定生态文明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通过“小立法”的形式约定村民权利和义务,严禁乱搭乱建、乱圈乱养、乱涂乱画、乱扔乱倒、乱堆乱放等“十乱”行为,推进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蔚然成风。

①诸城扶淇河沿岸一瞥

②桃林镇上刘家沟村

③相州镇马家屯社区设施农业示范园

④竹山生态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路阳光一路情作文 在告别中成长 作文 关于体育精神的作文 幸福就在我身边 作文 我的家庭英语作文初一 节约粮食的英语作文 未来的天空作文 作文过年趣事 关于舞龙的作文 看灯会的作文 我的生活方式英语作文 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 旅游作文500字左右 感恩父母300字作文 成长作文300字左右 写冬天的作文600字 书香伴成长作文 七年级上册优秀作文 国庆节作文六百字 我和学校的故事作文 作文成长的滋味 20年后的学校作文 小学生升国旗作文 在读书中成长作文 书信格式的作文怎么写 好人好事作文500字 我有一个梦想 英语作文 快乐时光作文400字 关于爱国情怀的作文 中秋节见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