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丹江口水库86岁移民:三代人50年两次移民 “为了国家 光荣!”

2021-01-06 01:40:01
相关推荐

入冬了,丹江口的橘子又红了。

这几天,张强时常会看到86岁的奶奶殷秀兰,静静地坐在家门口,望着远方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独自出神。她又开始挂念沉入江底的那六十棵橘子树了。

1968年深秋,殷秀兰带着一家老小八口人,赶在水线到达前的最后一刻,搬离了世代居住的黄家沟,从此再也没能回去。

她曾天真地以为能将那六十棵橘子树一块儿迁走,但大队书记告诉她,水来得很快,没时间了。

几天后,蓄水线淹过了村子,一家人甚至没来得及将祖坟迁走。

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丹江口大坝的两次建设、蓄水,殷秀兰一家也经历了两次搬迁。和那些最终离开丹江口,移民异地的人相比,原地后靠的殷秀兰一家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江水带走了殷秀兰的橘子树,淹没了故土,抹去了记忆,断绝了生计,世代生活在此的人们,第一次被驱赶着,投入到时代的洪流当中,守土重迁的不安,对未来的迷茫,贫困、不幸,都伴随着越来越宽广的江面,逐渐展开来。

六十棵橘子树

如果丹江口不建大坝不蓄水,殷秀兰一家的身份,多半应该算是山民。

那个叫黄家沟的地方,深处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的群山之中,交通不便,连续几个山头的住户,加起来也不超过十五户。

若要出山,得徒步一天,先到汉江边,再坐船顺流而下,来到与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市。

那时的汉江狭窄却汹涌,从黄土高原一路奔腾南下,江上鲜有渔民出没。

殷秀兰一家八口人,住草棚,喝稀粥,生计全赖地里产出。

六十棵橘子树和零星几棵板栗树,是一家人全部的收入来源。因为山高坡陡,极少能开垦出良田,整个村子一贫如洗,条件最好的家庭,也不过多养一两只羊罢了。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丹江要建大坝的消息就断断续续地在当地传开来,但大家关注的并非移民,而是工作机会,建大坝需要动员十万工人。

不想,跟着动员组来到村里的,还有搬迁队,大队书记把所有人叫到一块儿,宣布了一个决定,黄家沟要搬到9里地之外的陌生地区,“家里能带的都带走,带不走的就全留下。”

殷秀兰问,地里的果树能带走吗?

大队书记摇摇头说,江上的水马上就来了,来不及。

那是一穷二白的年代,能带的东西屈指可数,被褥和锅碗瓢盆肩上一挑,整个家就跟着走了。临走时,殷秀兰摘了几个还透着绿的橘子,摆在先人的坟前,几天后,当她再回去时,所有人东西都被水淹掉了。有人当场跪在地上,面朝江水嚎啕大哭。

水进人退

从来没有哪个大型水利枢纽,像丹江口这样一波三折,前前后后持续了半个世纪。即便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用时也仅仅不过二十年。

1952年,国家第一次提出从南方“借点水”的想法。6年后,丹江口大坝正式开工建设,途中因为苏联撤走专家等问题停工数次,一直到1973年,一期建设才宣告完工。当时,坝高162米。

2002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丹江口作为核心水源地,大坝高度需要增加14.6米,正常蓄水后,库区面积将达到1050平方公里,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湖,并以自流的形式,一路往北,流经京津冀地区,最终汇入颐和园的团城湖。

大坝加高,意味着第二次移民。张强是听着长辈们的移民故事长大的,“谁能想到还会再搬一次。”

曾经无数次听奶奶提到过,江上的水来了。2009年,他终于第一次亲眼见到丹江水涨起来的模样。

从157米,到162米,再到165米。可专家说,这仍然不够高,去掉沿途的渗透,冬季的冰层,余下的水量仍然到不了北京,蓄水必须达到170米。

移民总是库区无法回避的问题。持续半个世纪的工程,丹江口就有半个世纪的移民。

老渔民黄宝林再一次成了搬迁户。他是1968年第一次移民的亲历者,那时候他还小,只记得一家人本来要搬到荆门,但是父母都舍不得走,就选择了在库区后靠安置,没想到有生之年又遇到了移民。

“早在2000年,就来了一群人在镇里调查,说172米以下的都要搬走,还在房子墙壁上画了白线,没超过的必须要搬。”黄宝林的家在搬迁线以下。

离开那天,全镇都在敲锣打鼓,欢送移民的大巴车,在街上排成了一列,而家当几天前就用货车拉走了。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给他戴上了一朵大红花,然后用力地捏住他的手,拍了拍他的肩。

当移民车子启动的时候,突然有人喊了一声:以后见不着了,红白事要来往。

坐在他身旁的老人默默地哭了,他的手里,还捏着上车前,移民干部塞过来的瓜子和花生。“我嘛,也哭了,那时候哭,不丢人,自豪”,黄宝林说,能为国家做点事,光荣。

回乡的渔民

黄宝林是50年代生人,骨子里自带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从他们出生起,南水北调工程就开始筹划,他们或多或少都能猜到未来离乡背井的命运。“舍小家,顾大家”,无需任何心理建设。但等他离开故土之后,“小家”的问题才真正凸显出来。

搬迁到随县的黄宝林分到了一栋两层小楼和一亩多的地,老老实实地种了一年麦子,却始终找不到副业。

对于丹江口,外迁移民总是有感情的。虽然官方并没有作明确的统计,但是从2011年搬迁之后,每一年都会有零星移民悄悄回乡。

“很多老兄弟都去了随县、枣阳,或者去了沔阳(仙桃),一大把年纪了还要背井离乡,虽然住的条件比丹江好太多,但很多人都只会打渔种地,不适应新的环境。”

“随县住不惯。”成了黄宝林的心病。

2012年,黄宝林重新回到了丹江口,当回了渔民。

那时候,水库还能网箱养鱼,丹江的水好,养出的鱼个头大,味道鲜美,外地人去丹江都喜欢尝尝库区的鱼。

有头脑的人开始把生意做大。他们整个家都在船上,船分三层,楼上是起居自住,楼下是饭馆,一网丹江鱼捞上来,就着水在船里摆上七八桌,一年四五十万不成问题。

吃着丹江鱼,喝着丹江水,老一辈都知道,晚上把网一撒,早晨再一收,一天收成就圆满了。

但后来政府不让养了,网箱全部拆掉,据说污染水源。

在此之前,丹江口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因为没有那必要,一条丹江水够他们吃上几辈子。但没法养鱼了,就会不断地听到,谁又去广东打工了,谁去十堰送快递了,谁的饭店倒闭了很久联系不上了。黄宝林说自己年纪大了,打工也没人要,所以留了下来。他跟人买了一条小划船,养了几只鸬鹚,在大坝脚下捕鱼度日。

生计

殷秀兰和她的后代们,为库区付出了一辈子,丹江口正在做出回报。

2017年,张强因为放心不下自己这位年迈的奶奶,从上海返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朋友拉去参加一个就业培训,为主办方凑人数,当讲到电商时,张强不禁眼前一亮,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尝试着把渔民手中的鱼收购过来,通过淘宝统一销售全国。

他找到了正在喂鸬鹚的黄宝林,并且成功说服了对方。当时黄宝林看着这个有点痞气的后生,心里没底,就问他,自己为什么要相信他。

张强说:“叔,我家三代移民,啥都经历过了,你还不信我么?”

黄宝林当即就答应了。

他每天固定带着几个老伙计,划着船去下网,下午撒下去,第二天凌晨两点钟起网,“天天都是大丰收,我觉得这是丹江水在回馈我们”,他会提前和张强沟通好交接的地点,把一天的鱼获交给张强去卖。

两年来,跟在黄宝林后面,一起为张强打渔的老渔民已经有二十几个,每次出去,十几条船,浩浩荡荡,热热闹闹。渔民最喜欢捕获翘嘴,那是丹江口最特别的鱼类,一斤能卖二十多块钱,不过,若是能遇到鳜鱼,渔民能乐开了花,“一百块一斤,都是抢光的。”

如今,张强通过淘宝等线上渠道,一天能卖出五十斤鱼。他在丹江口市区又开了一家实体店,做批发和酒店生意,最好的时候,能销八百多斤。一年下来,能卖出二十多万斤丹江鱼。

有一次,黄宝林跟他开玩笑,自己这些老渔民,说了一辈子的靠水吃水,到现在,才算是真正享受到了丹江水的福利。

张强说,淘宝上总是会遇到一些对丹江口移民感到好奇的人,“每当他们给你竖起大拇指时,你就会觉得,这半个世纪来,丹江人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 参观博物馆英语作文 冬天作文450字 那时花开 作文 关于钓鱼的作文 董存瑞作文 出发作文800字 我有一个想法的作文 打扫房间作文 亲情作文200字 放风筝的作文怎么写 自我介绍日语作文 身边有特点的人作文 成都旅游作文 关爱老人的作文 拔河作文300字 诗与远方作文 变形记作文500字 作文精彩开头和结尾 木头人游戏作文 作文可以写什么题目 我的房子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二大作文 关于日出的作文 关于动物园的作文 北京游记作文 成人大专作文 竹子作文300字 再见了老师作文 介绍我的家乡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