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

2021-02-15 12:55:02
相关推荐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相》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篇1

学情分析:有一定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够自主赏析一些较简单的诗歌,掌握一定基础的写作手法等。

内容分析:讲解诗歌,感受情感态度,学习炼字题解读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3.情感与态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的“炼字”题型解析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类型: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一副对联导入课文。

二、知人论世,知世论事。PPT显示知人论世意思,然后出现作者简介,随画面讲解,并介绍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配音朗读,学生齐读。

四、逐句分析写作手法,情感态度。

首联,丞相——诸葛亮,亲近仰慕之情。锦官城——成都,柏森森,表现出历史的悠久和寂寞荒凉之感。

颔联,两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实现了诗意的逆转。分析“自”和“空”的妙处。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表现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泼洒,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以乐景衬哀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颈联,了解诸葛亮一生功绩。

尾联,抒发主要思想感情,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壮士,尤指如作者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人,隐含了坐着的感时伤乱之情。

五、炼字。将颔联中的两个字提炼出来,重点讲解炼字题的做法,及考试时的应用。

六、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篇2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1课时

一、导入新棵

(一)欣赏对联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自----独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蜀相》优秀教学设计篇3

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诵读中掌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1、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联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提问:这幅对联陈述了谁的事迹?

学生:诸葛亮。

教师: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有关于诸葛亮的一首诗——《蜀相》。

二、预习检查

杜甫,字(),自号(),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其诗展示了唐代由()转入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批判()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的同情。诗的内容写实,风格(),其作品有()。个人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1、全班齐读。

2、划分节奏再齐读。

3、听音频,自由读。

4、个别朗读。

(二)掌握这首诗歌的内容(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这首诗歌)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独自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白白地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四、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在反复朗读全诗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1、首联中有没有人物参与,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这个字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开头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探究,五分钟)

提示: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现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寻”有仰慕之意、热爱之情。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庄严肃穆的环境。

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

二是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根据仇兆鳌《杜诗详注》一书中《段注》记载:“《儒林公议》曰:‘成都先主庙侧,有诸葛侯祠,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唐相段文昌有诗刻存焉’”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找出以下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并体会情感。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品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说说哪两个字运用的最传神?为什么?

提示: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自空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以乐景来反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3、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提示: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

分析: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

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天下计:雄才大略老臣心:忠心报国身先死:鞠躬尽瘁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英雄形象

知人论世

结合自己曾经学过杜甫的作品和对其人的了解,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概括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1)一个的杜甫。因为

(2)一个的杜甫。因为

(3)一个的杜甫。因为

(4)一个的杜甫。因为

插入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五、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六、课堂总结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将诸葛亮形象投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七、作业:P15

1.探究讨论第一题的第1、3小题

2.探究讨论第三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质作文 书信作文格式 我是什么 作文 初一作文500 作文我的烦恼 误会 作文 钓鱼的作文 家风的作文 春季作文 小兔子的作文 思念的作文 优秀作文800 疯狂作文 四年级语文作文 消防员作文 行走作文 优秀作文500 语文高中作文素材 作文打屁股 自由的作文 热闹作文 作文题目初中 温馨作文 守护作文 作文 我的梦想 高兴作文 眼睛 作文 南京作文 作文题记 孤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