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

2021-04-13 07:45:02
相关推荐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1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一曲危弦断客肠”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9.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的哪两句词?(6分)

试题答案:

8. 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2分)“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3分)

9. “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美好之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4分)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分)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2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①向予諲是生活在两朱之交的词人,此词是北宋灭亡之后诗人晚年僻居乡里所作。②元宵节。③彩灯叠成的灯山。

①紫禁:指汴京皇宫。烟花一万重:形容春色浓郁。烟花:烟云与花朵。

②鳌山:元宵节之灯山。

③端拱:端坐拱手,无为而治。玉帝:指皇帝。

④陆海

⑤五侯:后汉桓帝一日封五个侯爵。此指贵家池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

B.这是一自感旧伤时之作,前七句用流畅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C.而今二宇,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D.白发三千丈一句使用了用典兼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愁绪满怀的词人的自我形象,艺术效果强烈。

2.请概述末句中愁的内涵。(4分)

参考答案

1.C(化虚为实错,应为化实为虚。)

2.(4分)①繁华消逝的满怀失落;②年华老去的深沉感伤;③往事如梦的人生喟叹;④国家破亡的无限怅恨。(如有别的理解,合情合理亦可。)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前七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京师上元节景象?抒发了什么感情?(5分)

2、最后两句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营造的?(6分)

参考答案

1、(5分) 前七句,作者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玩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抒发了对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的怀念之情。

2、(6分)最后两句,词人抚今追昔,恍若隔世: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而今二字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化实为虚,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并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名句;白发、寒灯二句中,描写色彩的白红二字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得分)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3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期间,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带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3分)

诗中着意写诗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抒发了作者在坎坷的仕途中的苦闷和激愤。最后一句“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挽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的反抗。(4分)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4

鹧鸪天咏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①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4分)

(1)(4分)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2分)这样写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了铺垫。(2分)

(2)(4分)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因为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桂花抱屈。(2分)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2分)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裕,晚年遭兵火战乱,夫死国灭,境遇孤苦。南渡前的词作多写儿女相思离别,南渡后主要表现国破家亡后的凄惨心境。词作善用白描手法,刻画细腻,语言清丽,感情色彩浓烈。

这首咏桂词《鹧鸪天》托物咏怀,表面上为桂花鸣不平,实是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的上片描绘桂花的色彩与馨香。桂有金桂、银桂、丹桂三种,常生于深山之中,以秋天开花者居多,香味浓郁。作为观赏类花卉,色彩艳丽是重要前提。词作开篇二句正面描绘桂花的色彩与馨香。“暗”“淡”“轻”分别表现桂花暗黄、淡黄、轻黄的多样色泽,表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艳丽娇媚的色彩取悦于人。“体性柔”,言桂花虽则色泽暗淡,却有着柔情温雅的体性。接着盛赞桂花之“香”。敏感的词人体悟到了桂树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芳香播洒人间的特点。由此转入议论:“何须……自是……”浅碧、深红堪称美妙夺目的色彩,令人赏心怡情的了。但对桂树来说,这些美妙的色彩是无须添加的。因桂之温雅体性、浓郁馨香,足可令其成为第一流的名花,花色暗淡一点又何妨呢?这里表现出李清照敏锐而独特的审美观,她看重桂花内在的馨香,而将外在的色泽放在其次。“何须”二字表明她特别推崇色淡迹远而香浓的桂花。

词的下片侧面表现桂花的色泽与馨香。先以梅、菊反衬:“梅定妒,菊应羞。”在历代诗客骚人眼里,姿容秀丽、仪态万千的梅花是傲雪怒放的报春使者,是众人争相咏赞的对象。象征隐逸者的菊花独放深秋,幽香袭人。作者一生酷爱梅花,对菊花也颇为称许。可是,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梅花忍不住心生忌妒,菊花也不由得掩面含羞,自叹弗如。于是,作者得出结论说桂花“画栏开处冠中秋”,盛赞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无愧为花中之冠了。在对比反衬的基础上,作者为桂花不受重视的遭遇鸣不平:“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楚国大夫屈原。他在《离骚》中多列奇花异卉,用以盛赞君子修身养性之嘉行懿德,唯独不收桂花在其文。作者觉得屈原不收桂花入《离骚》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不由得有些愤然地批评屈原,说他情思不足,才如此委屈了桂花。

全词以赞誉桂花是“冠中秋”的“花中第一流”为主旨,紧扣桂花的色泽与馨香行文,正面描绘与侧面反衬相结合,借物抒怀,既为桂花的遭遇鸣不平,又抒写自己的一腔幽情。

补充资料

情景交融凸显浓烈的自我意识

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文学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作者应有真实情感,真切感受与自然表现。作家反映生活时,应据其内心爱憎,将自身感情溶人客观事物,托物言志,求情景皆真的意境。李清照的咏花词就是通过情与景的交融达到心灵的抒发。咏花词中,词人通过色彩的渲染来达到意境的深邃幽远抒发人生理念,词中突出完全自我的意识。

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继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在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作者将梅推至伴我的位置,梅成为我的抒情附庸和寄情之物。梅即“我”,梅心惊破即我心惊破,词中借花自喻,抒发国破家亡后孤清、冷戚的心绪。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将“残枝梅萼”的凄凉与自己漂泊思归苦楚结合起来。“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残蕊,更捻余香,更的些时。”这是南渡后的作品,流亡者孤寂缠绕内心。词中“我”熔铸其中,重在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惆怅,表达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如《玉楼春·酥肯放琼苞碎》:“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技开遍未,不知酝籍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上阙重咏花,对梅花的色与态重点描绘,渲染一幅色泽鲜艳,情调热烈的梅花图。下阙重抒惰,与奔放的梅花形成鲜明对比,“词人面对生机盎然的梅花图时,心存感伤,如此娇艳欲滴的红梅,能娇艳、妩媚多久?明天风起,就要全部凋零了吗?词人触景生情,感花伤时的心态跃然纸上。”“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照运用此法,以美丽梅景来衬托自己孤单愁苦和憔悴的心态,增强艺术效果。以我入词,以我为主,宣泄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词中达到词我完美结合,词中抒情主人公“我”即词人本身。花的遭遇、形态及情感就是清照的感情世界,具有强烈的自我色彩。

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强调“明月玲珑地”意境下梅花的独特个性,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自我。“此花不与群花比”表达出词人的人格特征,不随波逐流,刚强自立。在《鹧鸪天·咏桂》词中,作者赞美桂花为“花中第一流”,来表现自己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质。词中抒写的那种傲视一切,不可一世的孤高性格和开阔胸怀,正是女词人自视不凡、气概豪迈的体现。“何虚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以桂花来抒发个人怀抱,淡黄桂花居处僻远,鲜为人知,独秀高山,自成桂林。桂自有持久淡雅之风和芳香之气。她以桂花为百花之冠显然是移情于桂。

李清照通过咏物造成比喻象征性形象。《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这两首词通过咏桂花来写作者本身;《多丽·小楼寒》写的正是词人自己的高格雅韵,突出自己独特的人格意识,菊花的芳洁高雅,倔强不屈是词人借以抒怀的对象。《漱玉词》中常以花的遭际来象征人的命运,特别是词人本身的遭遇。有海棠遭风吹雨打想到“绿肥红瘦”,有饮黄菊酒想到“人比黄花瘦”。“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琼肌。”(《多丽》)“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芳姿”。从早年的“奴面花面”,“教郎比并看”到晚年的“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系列象征性形象展示了李清照的命运和性格。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5

陆游《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阅读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

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6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②,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③。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犊:牛。③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7.请展开想像,描写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2分)

8.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2分)

参考答案:

7.(2分)示例: 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

8. (2分)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4.(8分)

(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1分)

(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7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①裙多忆敞招裘。官河②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

试题答案:

8. 8.上阕描绘出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尘重”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一程烟草一程愁”说明其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雁足无书”说明其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帐角香销月满楼”说明其彻夜难寐,满楼的月色更勾起其浓重的思乡之情。

9.①这两句词写词人想象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自己,将词人的思乡之情衬托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词人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其身处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其羁旅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8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阅读练习二:

⑴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认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练习三: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分)。

(2)以鸦归巢反衬人不能归家,更凸显出游子有家不能归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1分)。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分)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9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些:语气词。 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一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3.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2分)“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2分)

4.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词中用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1分)透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和欣赏。(1分)同时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用“愁眉不展”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1分)表现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1分)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二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分)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2分)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答对一个给1分)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三

1.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2.“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1分)

2.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分)结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2分)

鹧鸪天·代人赋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

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

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

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辛弃疾(公元1140.5.18-1207.10.3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此词约写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2年)前后,当时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已数年,写了一些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作品,这是其中一首。词题“代人赋”,实际写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读辛弃疾这首词,你会感到一股乡间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这首词是表现春天的美好的,但强调的不是城中的繁华和欢乐,而是农村的朴素和自得。

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物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人对农村的感情,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意有很明显的不同。他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用一种喜悦的心情去观察农事和农时的种种现象,以欣赏农事的眼光来体味田园之美。细细体味这首词,可以感受到其中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山水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大有区别。它不是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

上片以细腻之笔,描绘了一幅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景物图:桑树冒出嫩芽,蚕种已孵化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点点暮鸦飞归山林。作者写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农村常见的景物, 诗人先用了一个“破”字,和桑芽的“嫩”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关注和发现。至于蚕种生些,说的不是蚕种,而是从蚕种开始蠕动起来的小蚕蚁,也是初生的、少量的,很不起眼,诗人却为之注目。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情,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而牛犊的鸣叫和蚕种的生息,则属于一种农家田园的趣味。“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一句就像一个镜头,组合成一幅江南农村的春景图。虽然也用了“斜”、“寒”、“暮”等修饰太阳、山林和鸟鸦,却没有一点萧索之气,而点明是初春傍晚之景,说明初春的江南农村就已经是美如画,充满着勃勃向荣的一片生机了。整个画面的描绘细腻,表现出作者喜悦的感情。“斜日寒林点暮鸦”,寒林暮鸦,本来是有很浓的文人山水田园格调的,但是这里不落俗套,好在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有了一个点字,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而且成了精致的细节。

下片用粗线条勾勒山和路。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青旗”说明这里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可以让人一醉。这里进一步描写农村风情的优美欢愉,自在闲适。

最后宕开一笔写景,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 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占有了美好的春光。同时也象征地表达了那些深居朝廷之内的高官,尽管荣华富贵,却娇弱得怕这怕那,全无一点生气;而在野的却是不怕这不怕那,充满着活力。国家的生机倒是在野者的身上,而不在朝廷。既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爱好,又表达了作者对昏庸*败朝廷的失望和抨击,见出作者虽罢官在野,仍时刻不忘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这首词有一个特点,就是全词本来是抒情的,但是在语言上,却大体都是叙述,甚至充满了白描。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人家,和杜牧的《江南春》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同样的意境和手法,但是辛弃疾和杜牧不大相同,他不是以城市人的眼光来欣赏山水田园,而是把田园当作家园,并且表示,田园和家园比之城市要精彩得多:“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市中的春天当然也是美好的,但是那里的春天和美艳的桃李花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春天也像桃李花一样暂短,经不起风吹雨打。诗人用了一个“愁”字点出了他的倾向。

此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线条勾勒山、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通过这些描写,寄寓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赞美。末尾两句则以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寓了自己的议论,虽婉转而极为辛辣,真是一石数鸟。

在辛弃疾写出这首词以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好像在鲜艳的花朵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可能似的。但是,辛弃疾却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新的想象天地。

鹧鸪天的阅读答案10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题目类型:(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练字作文800字 作文日记300字 坚持的材料作文 新闻特写作文 真情作文600字 宝石花的作文 作文我是一个好孩子 关于猫的作文结尾 委屈的作文400字 父母之爱作文 写给两年后的自己作文 作文书香伴我成长 牵手作文600字 学会欣赏自己作文 高考作文必备素材 美的力量作文 健康生活方式作文 学校的长廊作文 赞美中国的作文 我们班的同学作文500字 初中元旦晚会作文 一件烦恼的事作文400字 怎么辅导作文 明信片英语作文 暑假作文500字 清明节作文800字作文 我不再退缩作文600字 英语记叙文作文 描写黄山云海的作文 幸福很简单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