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古诗词鉴赏的讲座

2021-05-25 15:20:01
相关推荐

古诗词鉴赏的讲座

一、从初中课文中学过的诗词中看古代诗词的特点、规律

(一)先看体制小的诗,如绝句。

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别看小小的绝句,写起来十分不容易。古人在结构章法上是有规矩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擅长草书,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长于七绝,写景尤佳。

四句诗是按照起、承、转、合的方式来结构全篇的。

起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山林之景。严冬过尽,万象更新,阳光和煦,山色格外明媚,万物在春光中显得生机勃勃、光采焕发。“弄”字特别有意味,拟人修辞法,写出了万物活跃的情态。

承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挽留客人的意思。你不要因为天边飘来一片薄薄的阴云就打算下山啊,山中的万般景致你还没来得及观赏哩!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劝留客人的情真意切而又委婉恳切。

转句是全诗翻出新意的地方。一般都要联想想象,跳跃转换。“纵使晴明无雨色”是设想之辞,虚写,不是眼前景。即使是天气晴朗,你走入深山,也不免沾衣欲湿。更何况眼前这空山幽谷,云封雾锁,水气朦胧,花叶露浓的情形呢。

结句是全诗的结尾,一般要点题。“入云深处亦沾衣”紧承上一句,完整表达了诗诚恳留客的意愿。全诗题为“山行留客”,读到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希望客人留下来的强烈意愿,在表达了采取了委婉的修辞方法,语浅情深,委婉动人。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按照起、承、转、合的章法,四句诗的内容理解就容易得多了。

起句“强欲登高去”与承句“无人送酒来”起承紧密,共同完整地叙述了一件事:重阳佳节,诗人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饮。转句合句笔锋一转,从眼前想到故乡,心情沉重地遥望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地开放了。“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没有什么,但联系诗人身处战场,节日期间难免思念故乡,而思念故乡之中更体现了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是一个边疆战士的思念,国事、家事,天下事融为一体。

可见,古人写诗是按照一定规律写的。这个规律就是起、承、转、合四字结构章法。

练习一、请按照绝句结构章法四字规律理解下面绝句诗。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起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承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转、合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的前半部是议论,后半部是描摹,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首诗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四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细细品读,韵味十足。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诗人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此诗已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诗人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诗人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吧,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态度。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是清代诗人赵翼论诗歌创作的一首诗。他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仿。诗中以历史的发展眼光指出,各个时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是从。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二句借历史遗物写历史,后二句借历史人物隐晦地慨叹自己生逢时。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家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七言绝句,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这首诗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因张籍在其兄弟间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更深夜静,月光倾洒人间,诗人仰望寥廓天宇,发现斗转星移,感到时光流转,春其萌发,蛰虫涌动,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二)再看体制稍大的律诗和词。

1、律诗

起、承、转、合的四字结构章法依然是律诗的结构行文方法。

先来熟悉一下律诗。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仍然按照起、承、转、合的章法行文。不同的是,律诗中的起、承、转、合分别是一联诗,而不是一句诗。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起联写景。“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承联沿着起联继续写景,不同的是放眼远望,景色壮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转联笔锋一转,由眼前景转入写郡邑,也即由山水转入人文。“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突出了景色壮美。

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按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理解也十分容易。

起联点题,登临黄鹤楼,想起古人,起怀古意。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

承联紧承首联意思,深化怀古意义。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这两联是实景虚写,奠定怀古意味。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

转联写眼前所见景色。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合联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练习二、按照律诗结构章法四字规律理解下面诗句。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蜡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传诵千古。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2、词

发端于燕乐,成熟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有小令(58字以内)和长调(59字以上)之分。词有词牌、词题及正文的区别,鉴赏时不要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词的理解稍有难度。但近年似乎已经明确,在初中阶段不会作为升学考试的内容。当然,词的理解也有其章法。一般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单片体现在前后内容的衔接上,上下两片的结构体现在上下片上。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为回忆少年生活。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练习三、请按照词的结构章法规律理解下面词。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境上的秋天风景与内地完全不一样,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紧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高山的环抱中,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年老酒,思念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可是燕然山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想回家也毫无办法。夜里,羌人的笛声忧怨绵长,寒霜像月光一样的撒满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将军的头发白了,战士泪流干了。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

二、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中考试题中的"鉴赏其实重点是对诗歌内容、表现手法的理解,谈不上鉴赏。如果要以鉴赏的眼光来看,那么就需要了解鉴赏的一般操作办法。

首先是诵读。读题目,读正文及相关注释。要求读出音乐美、情感美。做到: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出情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诗歌的景物造型、色彩、声音、味道、质地等进行体验,获得情感享受。

其次是理解。分两种情况:一是理解字词,二是理解诗句。

理解字词是理解诗句的前提。古人做诗讲究炼字,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讲究词语运用。凡是炼字得意之处,都是诗中最有意义之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准确理解诗中的词语运用,对于理解全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解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要求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理等关系,理解诗歌所描写的事件及其描写方式,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以及描写时所运用的修辞方式,必要时还要注意诗前小序、诗后日期、诗外注释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社会思想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第三是再现。一个是再现全诗的意境,可以在脑子里过一过电影,不一定写出来;一个是重点诗句的意境,按答题要求,通常要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句所表现的情境来。

最后是评价。古人讲究炼字,无非是想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且增加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即平时所说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等等。评价中使用的术语。要在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的相关文章中去感受、学习,不断积累。

三、八年来陕西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给我们的启示

陕西中考语文试题从2008年开始涉及古代诗歌,现将七年来陕西中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考查的情况加以汇总,希望能给紧张复习的初三师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部分逐题分析,体会试题特点及其答题方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2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二“侧坐莓苔”有何作用。(2分)

22.诗中“遥招手”这是谁?为何“遥招手”?(2分)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小儿垂钓》已经告诉了读者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小儿垂钓这件事的。从诗句看,没有语言障碍,容易理解。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显然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作观察细腻,平淡自然,富有生趣,堪称佳作。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被指定为小学必背古文篇目。试题控制了鉴赏考查的难度,重点考查了理解,反映了近年来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的要求。21题理解某种写法的作用,有鉴赏意味,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22题两问都侧重于理解。“路人借问遥招手”是个结构上需要辨认清楚的句子,路人借问谁招手,所以第一问需要答出垂钓儿童或小儿,第二问是理解小儿招手这个动作的意义的,容易回答: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山行〔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

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

一路斜阳听鹧鸪。

蘼芜(míwú):香草名。

2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2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春天在山中行走,触景生情,抒发感情的,好读易懂。起承两句写景,转合两句抒情。不同于一般诗特点的是,这首诗抒情方式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借叙述抒发感情的。命题集中在两个点上。21题理解(或欣赏)词语的表达效果,即理解(或欣赏)词语移用这种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这属于鉴赏;22题理解诗句的表达内容之一,试题侧重于诗句的情感内容,容易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2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

2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分)

这是一首七言诗,颔联、颈联对仗不是很严整,不能按七言律诗对待。从题目看是送别诗。这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送别也显得豪迈大气。试题也没有考虑诗体形式特点,着重于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方面命题。考查点小而具体,设问明确。21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这属于鉴赏,22题有近年命题探索意味,有一定难度。试题考查对“另类”评价的看法,只要通过比较能理解这首送别诗的内容特点就可以作出判断。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4分)

过山农家[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2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2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这是一首绝句。从题目看是诗人经过山村农家时的所见所闻,起承两句写景,转合两句抒情。命题着力于诗歌的两个重要特点考查。21题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内容,22题理解两个关键词的意思。本年度没有考查诗歌鉴赏的内容。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西归绝句①[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

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

小桃花树满商山。

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2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作用。(2分)

2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分)

这是一首绝句。与一般诗歌不同,这首诗起承两句叙事,五年前与今日形成对比,为转合两句借景抒情作了铺垫。命题抓住前转句与合的这一特点,重在理解。21题理解对比的意义,有鉴赏意味,第一句“损容颜”衬托了第二句“春风”;22题理解第三四句写景的内容,特别是理解写景句子里所抒发的喜悦之情。要说明的是,借景抒情是一种比较难理解的抒情方式,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却抒情,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赞美厌恶之情,而是把浓厚的感情注进了写景句子里。命题者正是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命题有意采取了先解说,后命题的办法,引导考生理解题意,作准答案。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l—22题。(4分)

农家望睛[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21.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2.在《农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2分)

这是一首绝句。写秦地农村夏忙时节老农盼望天晴的情形。命题点小,容易组织答案。21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效果,属于鉴赏题。22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为便于控制答案,试题用《观刈麦》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加以引导。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20.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21.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这是第二年古代讨伐诗歌命题,依然照搬了上一年的试题。选取五言绝句,但内容好理解,试题难度大大降低。诗歌起承两句写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生机勃勃。转合两句抒发感情,一看就是风和日丽,心情愉快的情景。虽然诗中有“乱”字,但也不会想到不好的情景,无非写莺啼声多,应和鸣唱的情形。

(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1题。(4分)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

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

一蓑烟雨湿黄昏。

2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2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这是第一次中考涉及古代诗歌鉴赏内容,选材相对容易一些,为五言绝句。起承两句交代地点,写景,转句合句叙事,写人,重在抒发感情。难点是“一蓑烟雨湿黄昏”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很容易看成是迷茫郁闷的情绪流露。可能是中考第一次涉及古诗鉴赏命题,难度没有把握好。试题有些难。两个题都着重于诗的后两句。20题考查古人炼字的用意,“湿”就是潮湿、湿润的意思。烟雨打湿黄昏有什么意味呢?这属于鉴赏的范围。21题考查诗人流露的感情,属于内容理解题,但这正是诗歌难点所在。估计当年学生很难得高分。

第二部分总结归纳,明确复习应对策略和答题技巧

纵观八年的陕西诗歌鉴赏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中考诗歌鉴赏试题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题材选取控制在浅湿易懂的范围之内,体制小,阅读理解容易。七年中有六年选取了七言绝句。2013年选取了七言古体,虽然稍微有些难,但边塞诗风、军旅内容特点明显,“另类”也容易理解。不排除2015年继续选取的可能。当然,可能选取符合浅显易懂特点的词,如小令之类。

(二)命题只有两个,并且考查点具体明确,答案不容易偏。七年来主要涉及炼油字(词语理解)、修辞、诗句内容理解、诗句所抒发的诗人感情等。偶尔有探究类试题,也都在命题作了引导比较,借用课本上学过的旧知识引导探究,难度明显降低。

(三)鉴于上述两明显的特点,陕西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时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重点以绝句复习为主,适当接触一下律诗,有兴趣了解一下小令,以防万一。

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词,除小令外一般结构上都分为上下两片(也称阕、段)。上片或写景或叙事,反映一种情况;下片或抒情或议论,抒发词人感受。词风上,婉约、豪放两大风格区别明显。不论什么词,表达一定的内容都要运用相应的手法,一般情况下表达上不同于一般的情境、情感、状态、方法、技巧都值得玩味。

2、总结一下读诗理解诗的方式方法。一般有二个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题目,明确诗句的内容要旨;要注意作者,知人论世,明确诗作的风格;要注意注释,了解背景、相关内容解释,正确理解内容难点;要注意诗的语句表达特点,如修辞、方式方法、语句特点、事项关系等。有时诗前有小序,还要注意序言对于诗歌写作的具体动机和情景的提示、暗示。

二要学会分步操作。一是诵读。要读出音乐美、情感美。做到: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出情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诗歌的景物造型、色彩、声音、味道、质地等进行体验,获得情感享受。二是理解。理解字词是理解句子的前提。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讲究词语运用。凡是炼字得意之处,都是有意义之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准确理解语运用,对于理解全诗内容意义重大。理解语句其实就是理解与情、事与理等关系,理解诗句所描写的事件及其描写方式,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以及描写时所运用的修辞方式。三是再现。一个是想象出全诗的意境,如场面、情景等;一个是想象出重点诗句的意境,如人、景、物、事等。四是评价。古人讲究炼字,无非是想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且增加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等等。评价中使用的术语在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的相关文章中去感受、学习,不断积累。

3、学会组织答题语言。一般要抓住问题思考,直来直去,咋问咋答。①问的方式和角度提示决定了答案的方式和角度,试题怎么问就要怎么思考怎么作答;②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绕弯子,必须按问作答,一问一答。

4、积累一定的历史文化常识。主要有三点:一是积累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特点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俗、艺术发展情况,如中国画的特点、封建社会的科学制度、官阶变迁、风土人情等;二是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三是懂得人情世故,能够从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出发,设身处地地体味诗歌的情感内容;不少诗歌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行为和人生遭遇,叫做知人论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600字 我读懂了什么作文600字 番茄炒鸡蛋作文300字 街头见闻作文500字 我生病了妈妈照顾我的作文 寒假的趣事作文400字 生命的色彩作文800字 除夕之夜作文500字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文 菊花优秀作文300字 以遇见为题的作文600字 我真想什么作文400字 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作文 myfamily英语作文5句 开学第一课作文200字 互联网的利与弊英语作文 关于友情的作文500字 有朋友真好作文500字 什么的启示作文400字 成长的记忆作文800字 失败也是一种养料作文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350字 冬天的故事作文600字 不该忽略的什么作文 我的爱好英语作文50字 状物作文是什么意思 写植物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我想要的生活作文600字 辽宁省高考作文题 我们是一家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