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桃花源记有感

2023-01-25 04:18:03
相关推荐

读桃花源记有感

读桃花源记有感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我在读完《桃花源记》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世事纷争中,想有这么一个桃花源,洗尽铅华,与世无争。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呈现出一个安乐、美丽的理想境界,其所表达出的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不满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发人深省。在作者优美写意的笔触下,我眼前浮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桑竹脉脉,人笑晏晏。这里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乐,令我心向往之。

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不问外世,不着烦琐,人们没有大的欲望,邻里之间没有纷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乐。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种安定,是知足常乐。所有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所有的歌舞升平、尘世喧嚣都远去,归来只余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心”。当繁华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饰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静土,一脉温情,一个怡然的微笑。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极快,一切都争分夺秒。无心再驻足欣赏一株春桃,无意再与家人好友多些亲切的深谈。同时,快节奏带来的还有功利心。不知何时,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过程,重要的仅是结果;又不知何时,先祖留下的传统宝藏已无太多人潜心静会。这个世界嘈杂喧闹,只闻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脚步声。及此,再无怡然。试想,每个人都急着奔赴终点,错过了一道复一道风景,又如何会有快乐? 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安居乐业、不急不缓、"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再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些竞争。竞争不是不好,但怕的是于竞争中引出的纷争。朋友曾对我开玩笑到:“现在社会呀,就是凭实力竞争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挂念啊 ! “人心不可知、不可测,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为了一些功名利禄,舍弃初心,舍弃真情,这种事层出不穷。那种桃源式热心相助、相惜相乐,去了哪里? 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处世真情。

摒尽那种种繁华修饰、世间纷争,吾心安处,独一世外桃源。惟愿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铅华。

读桃花源记有感 2

读《桃花源记》有感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读桃花源记有感 3

三四月里看到桃花,往往都只会想起两样事来:林黛玉的《桃花行》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然往往想起前者更多些,因为《桃花源记》令我印象至深能蓦地一下想起的未必是桃花满园的景象,而是有很多攒积汇聚在一起,成为我对它的理解和记忆。

小的时候读《桃花源记》,认认真真翻译下来以后,只是觉得有趣。直到现在,都觉得与其说它是一篇散文,倒更不如说它是一部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一定如所有小说般严格分明,但每一句都精彩,每一句都读着有感觉、有味道。再说了,陶渊明本就随性嘛。

迫不得已的随性。

小时候没想这么多,只是总觉得神秘、好奇,好奇几乎都源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大约是神光吧,“小口”后面是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人的思想可真封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听着就让人愉悦的景象。

甚至傻乎乎地去问母亲:“自刘子骥后为什么没有人再去寻了?真是可惜。”当时我是向往的,后来听说全国有好多地方都称自己那里是“桃花源”,并不觉得高兴,潜意识里觉得桃花源不该是以一个旅游景点的形式存在,理解它的人方能进去,渔人只是好运气而已。

妈妈微笑着说:“自然寻不到。肯定作者不愿让人知道这个地方啊。”

寻不到,或是,根本不存在。

读桃花源记有感 4

大约是桃花匝浓,亦或是村人淳朴。无论是如何,今日的《桃花源记》确实是别有一番趣味。

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像是平日家中常做的小菜。虽有些平淡,却不至于让人腻味。初看虽平平,再阅变惊色。一座隐匿于缤纷桃花之中的村落,就这样展现在我的眼前,不似电影那样虚幻----我闻得见灶台上的饭香,听得见孩子们的嬉闹,看得见那稻田间的劳作。一草一木均是那样的真实而令人沉迷,不但惊艳了那随心而入的渔人,也惊艳了我因现代诗词而感到的黯然。

在无数的评论里,总是有许多人去纠结桃花源是否存在的问题----要我说,何必呢?它是在世俗喧闹之外的一方净土。无论是否真的存在,总是给人们一丝安慰和幻想,成为心中不被世事所扰的"代表。可一旦被发现,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渔人”,闯入、打破碎那迷人的寂静。我们唯一的一点念想,也便会随之破灭了。

我不怪那贪心无知的渔人,亦不可怜那“寻病终”的高尚之士。我只是惋惜,惋惜那欢声笑语,不复留存在这一片落寞之中了。那缤纷的桃花,自然就失去了一种别样的、带有人气儿的美----若无人面红,哪来桃花浓?只待千百年后,这迎风飘舞的桃花,终究会乘风而去,消失在天地之中,不复当年的惊艳了。

读桃花源记有感 5

陶渊明做过一个很美很美的梦。

梦里,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里充满了桃花的清香,粉红的花瓣簌簌落下,洒满了一地。翠绿翠绿的青草织成了一张绿毯,与花瓣粉绿相间,显得浪漫而又神秘,让人忍不住去探寻桃林的秘密。于是小心翼翼穿过一道幽深狭窄,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开朗,让人大吃一惊,山洞里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这里的地面平坦宽广,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边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羊肠小道交错在一起,隐隐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叫。穿着奇异服装的男女来来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乐地生活着。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过着原始的躬耕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忘却了世俗的纷扰,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闲适恬淡,怡然自得。这里,就是桃花源。陶渊明把这个梦记述下来,于是就写成了《桃花源记》。

每当我读《桃花源记》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副人们自由和乐生活的景象,仿佛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锄而归。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可惜,这只不过是一个幻想罢了。

可是想到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想着获得更多的利益,却丢失了诚信,丢失了友善,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彼此之间的尔虞我诈与明争暗斗让每个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变得小心翼翼。前段时间的“扶不扶”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为了利益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彻底打破,谁也不知道你救的人会不会“反咬你一口”,所以还是束手旁观,明哲保身,万事无忧。这是何等的悲哀!

陶渊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极点却又无力挽回,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文学创作中。他写出《桃花源记》,就是为了激起人们对诚信,对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建设的社会的理想模板吗?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须知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科技发展迅速,只有开放才能跟紧世界的脚步。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国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吗?

所以,以桃花源为模板,一个诚信、友善、开放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建设理想社会的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我们一定要发扬刻苦精神,努力学习,重拾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示,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读桃花源记有感 6

近日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触颇多。文章描述了五柳先生所憧憬的一个理想社会。一个渔夫偶然来到远离人世的世外桃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居者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作者通过对这一世界的赞美,而映衬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假借村人之口说,为避秦之乱,众人才躲至此地,尚不知汉,更不知魏晋。这些人在没有战争纷纭的环境里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悠然生活。渔夫恋世,盘桓数日即离去。我想如果是作者亲历此境,一定会留恋往返,乐不思蜀的。这或许是作者的一个梦境,也或是五柳先生的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却是人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描绘的和谐社会吧。

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年代,都渴望社会安定,事业平稳,家人和睦,即使到了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是也早已厌倦了城市的烦嚣,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厌倦了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和灾难吗?如果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柳先生所陶醉的那种理想世界的画面,我想一定会趋之若骛,争相涌去的。我们曾经用种种借口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和社会的安宁,我们曾经为能够降伏大自然而骄傲自豪。但自然给与我们的回报又是什么呢?是海啸,是沙尘暴,是拉尼诺!面对这些我们又会不会感觉到一丝羞愧和自责呢?

有句古语说: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我们正在伟大“中国梦”实践中,那是中华民族期盼千年的梦想,那是亿万炎黄子孙世代憧憬的世界。神州飞扬中国梦,桃花源里可耕种!我们向往湛蓝的天空,我们讴歌翠绿的群山,我们期待涓涓的流水,我们祈祷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战争和灾难成为教科书中的历史;姑娘们的美丽相映在美丽的花丛里,孩子们的眼睛里永远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我想,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来创造一个这样的理想社会,让世界上所有的憧憬都变为现实,让战争远离人类,让贫穷、饥饿、病痛在世间消失,还大地一片碧绿,还天空一片蔚蓝,这样的情景距离我们还会很远吗?

读桃花源记有感 7

最后,我想起来了,十一岁的梦是有结尾的。

梦中的桃源乡里人告诉我,桃花源这个地方一定存在,只要你相信它,肯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那你定会过上平和宁静的日子,纵然不如这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水草丰美,但它另是一种境界,淡中真境,境中本然,既是那般。

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吧。

那我问,渔人呢,你们难道不记恨他?

他们笑笑:“庸人而已,不必理会。”

最后我问:“桃花源这个理想神境随着消息的泄露不合常理的消失了吗?”

男女老少皆笑言,没有,我们和桃花源,一直都存在。

读桃花源记有感 8

疑虑从未在心头被消除过,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又不一样了。那些小时候无关紧要的问题便再少提了,不过那分好奇和向往却一直未改。

长大一点,可能疑虑会更多吧,为什么问题反而少了呢?

曾经有一次梦到桃花源的,那是在桂林一个被称作“桃花源”的地方游玩以后所做的梦。

良田、美池、桑竹,占尽人杰地灵的地方呵。

我忘记自己是怎样乘着一只破旧棕黑的小舟从不见天光的山洞里一点一点浮出到外面的世界,也许是见到那一点“神光”,加快了摇桨的速度,只为了一个“豁然开朗”。

于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便扑面而来印在十一岁的梦里。一个乡村,带着照在古书旁边的霉绿铜炉上的阳光的气息。那种感觉何等神奇。眼前仿佛出现先秦时血光刀影和妇儿的哭喊,倏地,又不见了,却是恬然的田园景象。一目了然的几排草屋纵横排列,翁媪缓行迟语,壮士扛锄挑水,妇人荆钗布裙,儿童欢闹无忧。

梦至此却戛然而止了。在我渴望一个结局时,梦却消失了。

这个梦和古文书上所理解的一样——桃花源只是个虚构的地方。但我口上说信心里也不信。多么真切的感受啊!三百二十字的话让人想到了千年往衷,几幅画面,一段故事。而且完全吸引的住人!我觉得自己完全不需以教辅书的眼光来评析其写作手法。有我的感受,这就够了。

十一岁的夏便在“后遂无问津者”的一个句点里结束。但我和桃花源的缘以及对《桃花源记》的所思所悟也许才开始。

读桃花源记有感 9

开学第一天,我闪学习了一篇文高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的作者的一位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

课文中讲诉了一位渔人偶然发现了桃花林,并进入了桃花林,里面的人都很好客,以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在里面住了一段日子,便想回去桃林源的人给他提了一个要求:出去后不准把有桃花源这个地方告诉别人,渔人答应了。但他去不遵守承诺,沿着回去的路做记号,回到家后,他便到尊长那里去,说了这件事的经过。太守便派人随着他去,渔人便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走了一会儿,便迷了路。

南阳刘子骥中,听说了这件事,便高兴的计划着前去,没有实现回来后不久便病死了。

桃花源是一个平静的地方、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其实这是一个虚伪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说明了作者在战争时期向往平静、自由。

虽然这只是一个理想,但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应了当时可怕的战争持续了多久的时间,反应了当时人们对平静、自由的生活用品的向往。

也正是这种向往,才有了这些如此好的文章,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这种向往才不能实现。

读桃花源记有感 10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故事性很强,引人入胜。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清新恬淡,桃林芳草红绿相映,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人人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他们对待外人则纯朴热情,古道热肠,一切都充满了人世间的生活情趣,和谐自然。

反观现实世界,此时的东晋王朝,这是晋宋易主之际,统治阶层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偏安于江左一隅之地,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严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国家的统治已经是日暮西山,摇摇欲坠,陶渊明也是一腔抱负难以实现。我们可以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慰藉。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称得上是安居乐业,相比东晋百姓的水深火热,我们不知道要幸福几何。作为祖国的花朵,中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发奋图强,为中华复兴梦努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手抄报作文 再见作文 爱是作文 五年级作文下册 作文看见 的滋味 作文 作文素材小学 初中作文500 矛盾作文 珍贵作文 七年级的作文 特别的 作文 作文60字 书信的作文 走过...作文 田园作文 小鱼作文 深处作文 500字初中作文 生命生命作文 作文万能句子 60字作文 做人作文 作文高中600字 作文标题大全 专业作文 专升本作文 作文 等待 特别的作文 我发现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