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激励成长名人故事

2023-08-15 03:58:01
相关推荐

激励成长名人故事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进步,那么能够激励成长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激励成长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激励成长名人故事:吴冠中的“疯”

上世纪的80年代初期,吴冠中的画作以百万港元被人购藏。恰恰在他的画作走红之际,他变成了“疯子”。那么,到底什么原因使他变“疯”了呢?

有位记者听闻一代大师变成了“疯子”,非常吃惊,为了探明真相,特赶到大师的住处。

只见简陋的房屋内,吴冠中坐在椅子上,气定神闲地摆弄各种画作,左瞧右看后,脸上绽放坦然微笑,然后毫不留情地把画作撕成碎屑,丢到身边的垃圾桶里。

记者进门看到这一幕,愣怔在那里,嘴被惊讶扩张成“!”。

“大师真疯了,这位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一幅画价值连城,他却悍然不顾,撕得津津有味。这哪是撕画作,这是撕掉得钞票啊!”记者暗自焦急思忖。

“百闻不如一见,别人说您疯了,我还半信半疑,今天,果真见您真疯了!这些画作,在怎能随便被您糟蹋掉呢?这些画作可都是您心血画笔凝结而成啊!”记者再也按捺不住了,对吴冠中提出了“抗议”。

吴冠中正聚精会神地沉浸在撕画中,没有觉察到记者到来。他抬起头,望着记者,说:“乱吾心者,名也,乱吾性者,利也。我是疯了,但我在疯狂中还是清醒的,那就是,在我还在世的时候,将自己感觉不满意的作品统统撕掉,以免贻害无穷……”

记者听后,再次惊呆了。

吴冠中的“疯”是对艺术追求清醒地行动,金钱、名气等都是身外之物,他的疯狂举动是对艺术的敬畏与崇敬;是对艺术的虔诚与憧憬。他的撕画行动,是对后人的鞭挞与启迪,更是对真正艺术行为补充与诠释。

激励成长名人故事:张充和——我这辈子就是玩

一百零二岁的张充和在美国仙逝,引起微信朋友圈里一片怀念。张家四姐妹曾被誉为“最后的闺秀”,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今也都一一凋零了。

所谓“张家四姐妹”,即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她们出身乃安徽合肥的.官宦世家,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淮军二号人物)。祖父张华奎,光绪十五年进士,官至按察使。父亲张冀牅,受西式思想影响,是民国期间开明教育家,在苏州创办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与蔡元培先生也有交往。张家四姐妹可谓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好像叶圣陶曾说过,谁娶了张家四姐妹,都会幸福一辈子。

后来四姐妹所嫁皆为名人:老大元和嫁给昆曲名角顾传玠;老二允和嫁给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老三兆和嫁给文学家沈从文;老四充和则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尽管四姐妹皆可被称为“一代才女”,有的精诗词格律,有的通晓英语文学,但要说传统文化功力最深、才艺最广而又最具艺术气质的,倒还是小妹张充和。

张充和,三岁始读唐诗,五岁起练书法,据说百岁高龄时还能每天写字。她儿时长期随祖母住在合肥老家,祖母学问很好,擅诗词,所以张充和从小即受祖母的熏陶,遍读《史记》《汉书》《诗经》等经典。至十六岁时,她才回到苏州九如巷的父亲家中,和三位姐姐一起生活。十多年前,我读二姐张允和《最后的闺秀》一书,书中写到那时小妹刚来,她们还常常笑话她,后来才发觉,小妹的诗词国学,却是她们中间最好的。十九岁张充和考北京大学,由于在私塾从来没学过数学,结果算学考了零分,但国文却考了满分。后虽被破格录取,但时任国文系主任的胡适却对她说:“你的算学不大好,要好好补!”那时她心想:都考进来了,还补个啥呀?因当时学文科的进了大学就再不用学数学,胡先生那是在向我打官腔吧!

不过张充和在北大三年级时因病而休学,最终未能获得北大的学位。然而当时的北大中文系名流荟萃,系主任胡适,还有著名教授像钱穆、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等等,都是亲自授课,使张充和在那一段的学习期间受益良多。抗战时期,张充和随沈从文一家辗转西南,先后在昆明、重庆,于教育部属下谋得一份编辑工作,又结识了朱自清、唐兰、马衡、梅贻琦、章士钊、沈尹默等前辈。当时,许多沦陷区的文化人士先后来到重庆,使重庆成为后方的一个文化中心。在重庆的文化界中,有不少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文艺活动相当活跃。也就是在此期间,张充和与不少文化人有诗词翰墨往还,并有幸向沈尹默先生请教书法。现在有许多介绍文章都直接把张充和说成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似乎在重庆时张充和正式拜了沈尹默为师,这好像不太确切。据张充和自己回忆说:“在重庆的时候,飞机常常来轰炸。其实我一年看不到他(沈尹默)几次,他就告诉我,你应该写什么帖。我去沈尹默那儿,一共没有多少次。他对我的影响,就是让我把眼界放宽了。”

据说张充和第一次到沈尹默先生处,沈看了她的字后,评点其为“明人学晋人书”,后建议她多研习汉碑、墓志书法。我们今天看张充和的书法,无论楷书、隶书,还是章草今草,其用笔厚实,结体方峻,想必也是受到汉魏书法的滋养。她的字气息静穆,看似端庄秀逸,然不失古雅淳厚,人所谓“古色今香”,大致不差也。

上世纪四十年代,张充和还只是个二三十岁的女青年,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能唱昆曲善吹玉笛,如此多才多艺,又加上她为人端庄大方,热情开朗,因此在重庆文化界有着很好的人缘,深得长辈学者们的喜欢。与之诗词书画唱和的如沈尹默、章士钊、乔大壮、潘伯鹰、汪东等,皆一时之名流。譬如有一次章士钊给她的赠诗中就有“文姬流落干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之句,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才女蔡文姬。但当时张充和对此“文姬流落”的比喻很不喜欢,此事只等到多年以后,张充和嫁给了傅汉思,并远居美国,她才自我解嘲地说:还是章先生有远见,他说对了。我嫁了老外,不就是嫁了“胡人”么?

张充和就是这样的随和大度。向她求书索画,她总能让人满意而归。不仅自己的书法,甚至收藏的名人尺牍或字画,她也常常分送同好。五十年代末在美国,张充和曾有一段时期在加州大学图书馆工作,那时胡适恰在美国,也常去她那里写字。所以张充和藏有不少胡适的墨迹手稿,但多少年来她也送出不少。最出名的是上海的黄裳,八十年代与张充和相见时,曾说起自己以前有过一张胡适的字,后来忍痛毁掉了。不料此语让张充和动了恻隐之心,回美后就将自己珍藏的一幅胡适手迹《清江引》,加了几句题跋,慨赠于黄裳。我认识一位南京的前辈编辑、作家张昌华先生,他也和张充和有过交往,张充和知道他喜欢民国文人,尤喜胡适书法,某年春节,便突然寄他一封邮件,张昌华打开一看,竟是半幅胡适的字!大喜过望之余,只见诗后有一段小跋:“这残片是1956年12月9日适之先生在我家中写的,因墨污所以丢在废纸篓中,我拣起收藏已近五十年,今赠昌华聊胜于伪,充和。”

熟悉张充和先生的人,都知道她的心态好极,一切淡看。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就是玩。”不论是诗词书画还是昆曲,她说只要高兴就行,潇潇洒洒过一生,完了就完了,并不要什么传世。其实,做学问搞艺术,何尝不也是如此?

【激励成长名人故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好高兴作文300字 为什么点赞作文600字 感恩母亲作文1000字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作文 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 什么的启示作文500字 成长的味道作文600字 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作文 关于国庆的作文450字 我们是一家人600字作文 关于六一的作文三年级 一个什么的人作文400字 里的微感动作文600字 五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100字 可爱的小兔子作文400字 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作文 雪中情作文800字 以酷为题的作文 快乐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游黄鹤楼作文400字 我眼中的自己作文600 全运会作文800字 一个有趣的人作文600字 我真的很棒作文500字 作文怎样算套作 快乐的一件事作文300字 那次玩得真高兴300字作文 难忘的一个人作文400字 我的梦想作文600字老师